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605|回复: 4

晚清书家莫友芝书风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晚清书家莫友芝书风简论

                                                           
                                                               
黄仁龙  王河云
   
  
      在中国历史上,贵州省地处偏远,文化一直比较落后,鲜有以书法闻达者。然而到清代晚期,贵州省黔南地区独山县竟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那就是莫有芝。他就是被时人誉为“西南巨儒“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莫友芝。 在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莫友芝均堪称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书坛人物。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亭,又号紫泉,晚号?叟,是独山县翁奇兔场上街人。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清代无疑是继汉、唐以来的又一座高峰。理论上碑学、帖学双峰对峙,相互相成;大师辈出,流派争研。真可谓百花灿烂,硕果辉煌。由於乾嘉以后金石考据之学蓬勃兴起的影响,书坛一是篆隶书体大盛,高手如云,生面别开,达到新的高度。二是书法美学观念深受严谨的扑学精神感染,亦成为清代特有书风。在清代流派纷呈、名家林立的书坛上,贵州莫友芝是一位堪与邓石如、赵之谦相比肩的人物。他才华横溢,博采众长,“于当代名家中,别构一体,为时所重“①。由于莫友芝人处于清晚期,贵州人氏,后人对他的艺术活动和其成就相对研究较少,并不熟知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在书法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莫友芝,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后屡次赴京会试均落榜,遂潜心读书,致力学术。先入胡林翼幕中,胡去世后,他又做曾国藩的幕客。后随曾国藩来到南京,筹建“金陵书局“,搜集和整理原藏在扬州、镇江和杭州,后在太平军起义战乱中失散被毁的三部《四库全书》抄本。著有《唐写本说文解字母部笺异》、《韵学源流》、《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等书。莫友芝对《说文解字》、音韵训诂及金石之学也都有研究和著述。他的书法受碑学思想影响,不论作楷、篆、隶书,下笔都坚实沉厚,结字以大气宽博、生拙古朴为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邓石如的书风。莫友芝的篆书在当时最负盛名,师学《少室碑》,于古拙中有金石之气,被后人誉为学邓石如一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由于他的传世书法相对较少,人们全面认识他的书法风格有一定难度。笔者对独山莫友芝纪念馆的、贵州博物馆、黔南州博物馆里所收藏不多的莫友芝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作品为例,进一步探讨莫友芝书法风格,为大家认识莫友芝书风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莫友芝工真、行、篆、隶各体。尤以其篆、隶为时人所重。黎庶昌谓其 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②。他的篆书,取法颇丰。杨守敬评:“子偲书 学《少室碑》取法甚高”③。他也“……尝集汉碑头篆刻百余通,所作篆书 多从此出。“④。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 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而莫友 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婀娜多 姿,笔道圆腴;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欹正对比,喻动于静,风格高古,气宇轩然。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当代书坛泰斗沙孟 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我以为这评价是中肯的。
   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书风既有《张迁碑》质拙古朴 的风格;又有《礼器碑》飘逸灵动的韵致。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行距大于 间距,显得格调高古。从结体来看,他吸取了篆书中结体修长的特点,把字 体拉长,又借鉴于篆、行、楷的用笔方法,大胆用笔使线条一波三折而节奏明快。墨色浓润饱满,线条粗细变化自然天成。初看其书似漫不经心,然悉心玩味,其点画之间,无不极尽变化之能事,得心应手,不拘成法。如果说他的隶书早年是以汉碑为根基,以骨胜而属“壮美”一路的话,那么,他晚年所作隶书,则兼溶“壮美”与“优美”于一炉的。在清代书坛上确实堪为大家。
  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象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从他的大量书信,题跋等手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用笔苍率,虽不经意,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泻千里,大小相间,神彩焕然,姿态横生,达到了心手两忘的境界。其楷书经鲁 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风姿绰约,确实堪为后世轨范。
  莫友芝一生,不仅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上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书学理论方面,亦成就蜚然。他的理论研究,主要着眼于碑,版的考证、鉴定方面。或 探古钩沉;或评骘优劣;或辨别正误。对后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文 字依据,可惜的是他的著述,因多是些跋语、随笔。兵燹中散失较多。今天 的学者已无法能窥见其著作全貌,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据载他有关书法理论方面的著作有《金石笔识》《梁石记》、《书画经眼录》……等等。
   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惊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人称其书“不以姿取容,具有金石气。“圆润婉通,有古雅之势。 《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难怪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陈振 濂先生对其书评道:“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我们以为莫友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自豪。
      
      注:
    ①清   陈田《莫友芝传》
        ②清   黎庶昌《黔故颂.莫征君》
   ③清 杨守敬《学书迩言》
   ④张双锡《莫友芝书法艺术》
  
                                                                     2006.6.12于都匀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3 18:36 编辑 ]
10.jpg
7.jpg
发表于 2006-6-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粗读全文,感觉未深入就嘎然而止.
吴昌硕对莫友芝书法评价最为精当,而文中未录,遗憾!沙孟海先生的认识也是从此而来!
另外文中有不少错别字:  "溶"应用镕或融      清 杨守敬《学书迩言》而非《学书途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书记指正 。
修改之中......

                             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5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改一改,加点肉就不错!“简论“可改为“诌议“?(乱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见:
“翰墨时代——贵州书法家园”网
http://www.qntv.net/h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