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816|回复: 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陕西书法:贴着大地行走
吴振锋
在这一串数字的背后
在申办到举办,“八届国展”在陕西已经历了三个年头。作为自始至终的一个“历史的在场”者,就个人而言,其心路历程是极为复杂的。但当一切臻于平静之后,它给人的思考与收获却是十分丰富的。当众人将眼球都聚焦在“八届国展”中的陕西书法时,我想先陈述一组相关的数字,然后,我们再展开这组数字背后的相关思考。本届国展,全国的投稿人数为21806人,来稿共36630件。而陕西有1953人投稿,共3416人,投稿人数居全国第三位,投稿量则居第二位,参与人数次于江苏、山东,投稿量仅次于江苏。本届国展共选出入展作品1000件,陕西有77件。自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举办到1999年的七届国展,陕西是计入选仅90余人次,本次入展数占前七届陕西入展总数的85%还多。而五年前的七届国展1000件中,陕西仅有14人入展,不及本次入展数的17%。本届国展获提名的100人中,陕西有10人,占十分之一。最终获大奖的就有7人,获奖绝对数也排在全国第三位,而第七届仅薛养贤一人获奖,可谓“一枝独秀”。此外,进入本届入围作者(前2000名),陕西还有85人。诚然,简单地用数字的方式来说明艺术判断是无力的。但在三十七选一这种残酷的艺术汰选面前,这一串数字背后无疑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首先,我想先说明一下为什么陕西人称自己为“书法大省”。这里不去讲它丰厚的积淀,只讲书法广泛的群众基础。陕西目前各级书协会员达2万余人,省级会员1560人,市级3500人,县区15000人。一个省老年书协就有9000多人。而从上到下的爱好者无以数计。在一定意义上说,陕西“大省”之“大”的含义在此。
上世纪末至今的这二十五年,是中国书法空前复兴的25年。而以展厅文化作为“意识占领”标志的书法艺术,随着中国政治化社会性话语向经济化商业化话语的转型,也悄然地发生着文化意向和审美价值新变。这种文化上的转捩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艺术文化的发展。在新时期“书法运动”之初,陕西书坛曾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中国书法复兴之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终因种种复杂的原因,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陕西书法一度出现低靡,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历届国展中所占份额与其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然而,这种逻辑上的悖谬,反而极大地刺激了书法“生产力”的发展。尤其近五六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心中的权威,也审视整个中国书法的文化态势。从1998年开始酝酿至2000年实施的宝鸡、咸阳、渭南三地市联展,到2000年冬策展2001年“5·1”举办的陕西智性书写双年展,这些自发的艺术行为具有“以石激浪”的作用,引发了陕西书法整体文化意向与审美价值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陕西中青年在“兰亭奖”与中国书协举办的其它重要展事上的上好表现,极大地激励了新生代书法群体的迅速崛起,为“八届国展”的成功申办,提供了大文化背景上的心理铺垫,也为重塑陕西在全国的整体书法新形象做了先期准备。应该说,八届国展为陕西在新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书法热潮,并注入了活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笔者陈述的上述数字,对一个13年书协未换届的省份来说,外地的朋友多少会有一些质疑,这是很自然的。但我请同道们注意一个事实。陕西本次申办是以政府的名义来实施的重大文化举措,承办方是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担任筹委会名誉主任的是省委副书记张保庆,担任主任的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中平、副省长潘连生,担任秘书长的是省委副秘书长王改民。这怕已是国展中一个殊例。为了备战八届国展,去年在非典还未完全解禁时,陕西筹委会就组织了几次作品点评观摩活动。为了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先是组织了三次大型创作研讨班,参加者来自全省各地近300人。省委张保庆副书记冒着酷暑到学习班现场看望作者,鼓舞士气。此后,又由终南印社和省青书协在终南山下举办了近百人的骨干研讨班,封闭训练了10天时间。此次入选者中大多都出自这几个研讨班。这些措施在陕西是从未有过的。事实证明,抓与不抓,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作为辅导员之一的笔者,曾多少次因这种空前高涨的创作热情而激动。榆林作者马光州,为一件八尺巨幅作品的创作,反复创作了好多次,仅材料费就花去数千元。草书作者蔡佰虎10天内耗纸三刀。可以说,每一张入展作品都是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总结会上,有的学员激动得失声痛哭。我曾想,这一切难道只是为了他们的微名薄利吗?比如,富平县的一位医院副院长一边想着工作,一边又舍不下学习机会,10天内往返了几趟,深蕴在这些背后的文化心理到底是什么?
陕西书法当下文化取向的流变
应该说,文化的演进,艺术的推进,思想的递进,都有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对于观念相对保守的陕西而言,书法观念的理性清理与重建,比起全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则更是滞后得多。但必须肯定的是,“地火”的蔓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某一个“权威”说了算的。就当下而言,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基础而渐次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书法不再是文人的专利,也不是仅供欣赏的案上玩物,它须走向大众,回归人们日常生活。这样,其艺术性的提升和展示就成为艺术新变的当然逻辑。因之,展厅文化应运而生,展厅文化认同即无数艺术新人通过展览脱颖而出乃至直步青云,便是理所当然了。而就艺术本体而言,对陕西书法影响深远的文化重建则必然占领书法主流,其标志就是对碑学传统的挖掘与雅化提升,对帖学经典的取值与再塑,对碑帖语言的融合与变通,对形式美因素的拓殖与整合。其表现在创作中则首先强调它的“技术诉求”。书法不同于绘画,主要表现在它的取法源自于几千年积淀的技术传统,包括一切优秀文人的经典作品中所创造的技法、技巧,这些都是应该开掘的艺术资源。这一集体认知,应该说是近20年书法思潮的历史产物,是当代艺术家共同的思想成果,它集中地体现在国家级重大展览之中。其次,超越技术层面的是“文化诉求”(包括审美取向和心灵感悟)。艺术最终是精神产品,它需要心灵的敞亮。“文化诉求”是书法心灵化历程的必由之路,在技术臻达纯化的基础上,心灵的选择则是书法真境的必然归宿。陕西书法,必须再经历一段技术上的沉积之后,向技术与文化双向掘进,从而使陕西书法的多元繁荣成为可能。这一点,从本次陕西获奖的情况也可窥一斑。7位获奖者中,楷书3人、篆刻2人、隶书1人、草书1人。而在所占当代书法份额最多的行书中,陕西人没有建树。它反映出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因为基本功的缺欠,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一个则是心灵的遮蔽,性情的冷漠与思维的僵滞。由此看来,陕西书法人确立的阶段性是正确的,即第一步:从精心到精致。薛养贤曾经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我们做不到精妙,先做到精致。我认为首先要精心。因为西北人性格使然,我们的作品在技术层面常犯粗糙和简单化的毛病,不经看,不耐看。是故,学习与借鉴他人时要精心,创作时也需要精心,这样才能保证达到精致。一切没有技术含量的“聚墨成形、信笔为体”必然流入恶俗,而一件精致的作品在当代至少可以算做一副佳作,当然还不是杰作。够得上佳作者,在国展中入展、获奖都是可能的。因此,这第一步明显有“技术化”倾向,但这是下一步的基础,这个过程无法僭越。第二步,从精致走向精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完成对“书为心画”幌子下“聚墨成形,信笔为体”的拨反与批判,继而完成对以“创新”为掩饰的“技术欠缺”的反正,再进一步则是“从有法到无法”的心灵超越,最终抵达艺术本位真实的实现。以上这些,是我们创作实践的内容,也是智性书写的基本含义。
(未完)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书法:贴着大地行走

(续前页)由“八届国展”引发的相关思考
本世纪之初,陕西书法人一反以往对国展的漠然心态,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八届国展”的申办正反映了这一集合情绪。展厅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书法在创作中是个体行为,但书法活动作为艺术存在却是社会行为。用文化人类学观点,任何创造一旦为社会所接受,就进入人文世界的内涵,不再属于任何个体了。这就是我们应当深入了解的文化社会性。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如果游离于展厅文化话语中心,就难以摆脱自己的边缘化命运,这与古代甚至与20多年前都大大不同了。所以,对展览机制的文化认同必然引出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 书法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从书法受众的广泛性而言,书法走向大众,走向人们日常生活,将成为小康社会的文化标志之一。但是书法从来都是“精英文化”,在它自身发展的旅程中,每一个时期都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性。书法在进入纯艺术领域之后,它的“精英”性即纯粹性,是发展中的必然逻辑。所以,书法家应有一种“文化自觉”,即让自己作品走向“纯粹”,增加其技术与文化的共同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届国展”评选机制的改革尤其评委产生机制的建立,为强化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打下了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书法作为文化存在,它与生俱来的社会基础是大众,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使其达到“精英化”标准,然后再反哺大众,为社会服务。这是书法发展的必由之路。书法家必须重返大众(重视展览呈示),并重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书法从内容到形式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舍此,则无出路。
      (二)、书法家“技道两本”的文化自觉。北宋时期,中国文人就提出了“文道两本”的审美取向。所谓“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道两本”是说文于道是艺术的两个根本。“文道两本”的提出,冲破了儒家的“文以载道”,让形式美相对地独立起来,将以往追求圣人之道转而着意于文字、笔墨、音律等艺术美的诉求。沈鹏先生最近在讲到书法作品的文化含量时说,“提高总体文化是绝对的,并不排除有些书法是主要直接诉诸视觉感官的。讲到文化素质,应该强调人文精神,特别是“真”,要有真情实感。如果一幅书法作品,在创作中真正具备了真情实感,脱离了功利性,就意味着提高了人文精神。它未必是一件完善的作品,然而是一件真正的作品。此理与做人相通。重视技,再进入艺,再到道,从技到艺到道。”(《书法心态》2004、2、4《书法导报》)由是可见,技是以艺为本位,道则以文化为本位,书法家应当具有“技道两本”、“技道两进”的“文化自觉”。从“八届国展”的作品看,这类作品还较为稀罕。
(三)“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化自律”问题。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大,我国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份额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而文化生产高度发达的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已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所以在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书法又是国人喜爱的艺术,它走进百姓生活的空间非常之大。但我们的问题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消费时代,“文化自律”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当下,一些为一已私利而投机经营等江湖习气在不断浸染相对纯洁的书坛,甚至个别人不惜牺牲全局利益而上演的闹剧,则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文化自律”,一方面需要在运行机制上加强,更要重视强化书法人的品位和社会责任。
(四)、“人文关怀”、“人本关切”与“现实关照”。当代艺术竞争包括“八届国展”的白热化,也许让人愈来愈感到书法在悖离它的“初衷”即固有的文化功能。如何让人的精神从“人的异化”到“艺术的异化”中救赎出来,而不致于因“急功近利”而“精神阳萎”,我觉得应该从中央决定2004年国民经济发展降低两个百分点中得到启示,来一个艺术上的“比慢”如何?古人说,“欲速则不达”。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速成者速朽。几十年书法发展中,一些早熟的在外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书家纷纷遭遇时间的无情淘汰,还不值得我们思考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中的“人文关怀”、“人本关切”才是根本。而“现实关照”中携带生存则是其副产品。因此,固本减副应该成为书法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否则,舍本逐末,一如行路者忘路,那是得不偿失,极其可悲的。
综上所述,如果以宏观的视觉看陕西书法,真可谓“沉舟侧畔扬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摆在陕西书法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总结这一次历程的得与失。借此机会,以虚心的态度,向古人学习,向全国的同道学习,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我希望陕西书法,贴着大地行走,更希望与全国更多的同仁互勉。
                           
吴振锋2004年3月18日夜草于西安万庐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部主任、首届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得者、全国第八届书法展“全国奖”获得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贺!——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副秘书长王改民。这怕已是国展中一个殊例。为了备战八届国展,去年在非典还未完全解禁时,陕西筹委会就组织了几次作品点评观摩活动。为了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先是组织了三次大型创作研讨班,参加者来自全省各地近300人。省委张保庆副书记冒着酷暑到学习班现场看望作者,鼓舞士气。此后,又由终南印社和省青书协在终南山下举办了近百人的骨干研讨班,封闭训练了10天时间。此次入选者中大多都出自这几个研讨班。这些措施在陕西是从未有过的。事实证明,抓与不抓,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领导好,组织好!佩服!:victo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