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068|回复: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中真言费思量——读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法艺术》

书中真言费思量
——读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陈仲明

深夜在灯下读着章祖安先生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这本厚厚的著作汇集章先生多年文章而成。
我喜欢文集类的著作,文集中有些文章以前读过,事隔许多年,如今再次阅读,那种亲切感惟有心知。但要真正读懂读透,还得以后慢慢咀嚼和回味了。
章先生1997年在《文汇读书周报》刊发的文章,当时我读过。其时我正处于放弃了书法专业的平台,到中文系与青灯黄卷为伴的清寂之时,所以对那篇文章印象很深。在《文汇读书周报》刊发如此篇幅的文章的作者一般都是声誉甚高的学者,书法界的人很少订阅此报,更别说在上面发表文章了。
这两天看了其中《当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系列访谈》,感慨良多,使我对章先生有了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可惜。现在报刊很少刊登这类文章。广东的《随笔》和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不时刊有此类文章,读时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
这篇系列访谈,虽是随意漫谈,但其深刻性,却是书法界中人少有的。
略举几处:
1.        现在是急功近利的时代……不能完全责怪年轻人,存心利用青年者才是罪恶。
2.        我发现真正有时代精神的人,都是逆着一些不好的潮流的。
3.        现在有好多人以不知道陈寅恪为耻。但是话又说回来,有多少人真知道陈寅恪?
4.        《红与黑》的作者斯丹达而有句话我印象比较深:一个有智慧的人(大意如此),它必须拿到自己所必需拿到的。当他拿到了这个东西以后,自由是第一的。假如必须的东西已经拿到,他还是为财富,还是为什么,去把他的精力浪费掉,那他马上变成愚蠢的人。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刻。
书籍文章中,最珍贵的是思想闪光点,从章先生的文章可以知道章先生的品格和思想深度。第4条关于《红与黑》的那句话留下的深刻印象,实质就是章先生奉行的人生准则,先生之品格也就彰显出来。读到此处,我的印象和思想也会深刻起来的。
章先生在书中503页处提到陆维钊先生反对学生学他的字。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才思和创造性。师生风格雷同则是艺术教育之大忌。有一次,我看到《书法报》刊登一组系列作品,我未看标题就知道是某艺术院校书法班的作品。一看标题,果不其然。导师以自己浅薄的作品面貌作为楷范,去训导学生,桎梏了学生的书法创造力,这是扼杀青年人艺术生命的罪恶。好为人师的“导师”有意如此:学他的学生多了,日后,他就是“泰斗”,他就是“宗师”。用小人的思路去实行小人的谋略,使一帮失去艺术头脑的弟子众星拱月般地敬奉他,其实质和黑社会的帮主是同一伎俩。而挂着高等教育的牌子,其欺骗性的危害程度则更为深重。这是中国艺术教育的大悲哀。如同章先生文中所言:存心利用青年者才是罪恶!。一言中的!
学术F•B和教育F•B也在日渐蔓延,剽窃者有之,公然将他人著作署上自己的大名的抢劫者有之。他们的劣行未得到惩治,却青云直上红得发紫,弄个学术委员当当,犹如小偷和强盗当上治安大臣一般。
中国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提倡尊师,章先生在《访谈》中追忆了陆维钊先生的文章、艺术和道德风范。我觉得,尊师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章先生这种,敬重陆先生的道德文章和艺术境界;另一种是攀附老师的地位和权势。两种是截然相反的德行。我原先在美术系教书的时候,最反对学生标榜是某某弟子的恶俗。我说,别说你是他的弟子,你就是他的儿子孙子又怎样?可是,不少年轻人依然如故。当今社会,老师若有了权势,为了利益的需求,金钱贿赂和性贿赂的邀宠新闻时时出现。我想,那些不学无术的卑劣“老师”值得你们标榜和攀附吗?可是世道日下,那些学生标榜得脸不红心不跳——书法圈中青年媚骨群的滋生和蔓延。
对章先生的访谈中,记者提到孤独感。在现实社会中,要保持名节而特立独行,要书臻高远而艰难跋涉,孤独势必与思想之自由和独立之精神者如影随形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仲明的个性、品格和人文精神
甘竞存
我与书法家陈仲明先生是同事,我们在同一所大学文学院任教多年,在学校里,不少人谈起老陈都认为他脾气古怪,好骂人,有些过分,如说某些人“既做了婊子又在拼命树牌坊”。我起初也认为他骂得太过分了,后来对那个被他痛斥的人有更多的了解,觉得实在该“骂”。数十年前我在某学院中文科当干部,“某人”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当助教,表现很好,尤其是对我特别谦恭,笑容可掬,一口一声“主任”,请我多多帮助、指教。过了几年我不当干部了,他搞书法有些小名气了,见面虽然还客气地称我为某老师但就不那么“尊敬”了,我请他到家里吃蛋炒饭,他给我写了一张“字”。又过了几年,他成了大腕.腕大了,口碑却是甚差。我们经常在校园里碰面或在一起开会,他从没给我打过一次招呼,好像根本不认识我这个人。我当然也不理睬这个所谓大腕。后来听说,过去教过他的老教授要他写一张字也遭到拒绝,原来他目中无人,“孔方兄”和大干部却是认得的。大量事实证明;陈仲明的“骂”并非无的放矢。其实我和仲明虽然同事但专业不同,他是书法教研室主任,我是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在书法方面是门外汉,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读鲁迅的书,崇敬鲁迅的独立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尤其重视鲁迅对形形色色专制主义者和叭儿狗的揭露批判。仲明曾说:他最敬仰的五位现当代人是鲁迅、彭德怀、马寅初、陈寅恪、林昭;对他最有影响的五本书当中第一本就是《鲁迅杂文全集》。他认为要“对付书坛的假、恶、丑,书坛中人应多一些鲁迅式的风骨”。我平时同陈仲明交谈,感到他确实是在认真地学习鲁迅,并且深受鲁迅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他写杂文时学习鲁迅笔法,嘻笑怒骂,无所顾忌。更重要的他从鲁迅身上学习“做人”,严以律己,在性格、品格与风骨方面进行“自我修炼”,一步一个脚印,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众所周知,鲁迅的性格与众不同,他特立独行,刚直不阿,对旧社会的世态炎凉、投井下石、“瞒和骗”各种丑恶现象特别敏感,极其憎恨,这主要因为他少年时代家道败落,祖父入狱,父亲早逝,受尽亲戚朋友的轻视凌辱,心灵遭严重伤害,因此他不得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发奋图强,不断探索,“走自己的路”。在这方面,陈仲明与鲁迅有类似之处,他三岁丧父,家境贫困,亲友邻里给他的只是冷眼和嘲弄,这使他从小形成了孤独、内向、执拗的个性。鲁迅14岁出入当铺、药铺之间,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陈仲明14岁刚出头为了填饱肚子出卖劳力,每天不是穿城而过帮人家扛几十公斤一袋的面粉,就是拉着满载石灰的板车在泥路上跋涉。16岁时,陈仲明投奔一家石材铺,成了一个小石匠,他干活主要是把大石头开成石块,首先在石头上凿一条线,沿线每隔几公分凿个眼,凿了几十个眼后再用重锤敲击钢钎,将大石块击成石条。在挥舞铁锤的过程中,少年陈仲明的大拇指被砸开,左手虎口被震裂,鲜血直流,咬咬牙继续干。后来有人介绍他到水利工地干活,建造水闸、抽水站、水泥拱桥,活儿更重、更苦、更危险。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伴抬着三百多斤重的大石块走在船闸石墙上铺设的只有30公分宽的木跳板上,下面是十几米深坚硬如铁的闸底平台,他们不能往下看,只能眼光向前,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料走在前面的伙伴因为饥饿,心慌乏力,脚步踉跄了一下,使得后面的陈仲明腰一闪,脚一软,整个人失去了重心,.眼看两人就要摔了下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使出全身力气挺直了腰杆,向着相反方向挪动了两步,终于站稳脚跟, 化险为夷 ,他和前面的伙伴都从鬼门关转了一趟安全无恙地回来了,他们一刻也没停留,仍旧发出低沉凝重的劳动号子,抬着沉重的巨型石块,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继续前行。现在看来,正是极其艰苦危险的劳动、极其贫困的生活,锻炼了陈仲明无所畏惧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他身上形成了一般文弱书生很难具备的强劲生命力,当他最大限度发挥这种生命力的时候,就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乃至于战胜死亡,出现奇迹。陈仲明38岁那年因过分劳累,晕倒过去,造成颅脑外伤,送到医院时深度昏迷,失去知觉数十天,经医生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经历一次“生命大难”以后,心态“变得开朗、豁达而一改以前的忧郁和沉默”,40岁后又经历了几年彷徨与困惑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把功名利禄看得更淡了,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去理会了,专心致志在书法艺术方面进行“新的求索、新的冲刺”,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陈仲明的经历正好证实了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陈仲明之所以值得钦佩,不仅因为他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同时也养成了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当有些人为了名利摇尾乞憐,采取种种欺诈手段向上爬、暴富起来的时候,他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 清白和骨气;他嫉恶如仇,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对一切假恶丑的事物和人物无法按捺住愤怒的感情,即使因此遭受排斥打击,被人看作“神经病”,“有痞子气”,他也毫不在乎,像陈仲明这样的书法教授无论在高校、还是在书法界都是并不多见的,即使不算“异类”也确实是个“边缘人物”。
在我看来,陈仲明的个性、品格同他追求的人生信念:“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密切相关。我与他认识与接触之后感到他不仅是富于创造性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个具有热烈人文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或者说是一个思想者。1949年以后中国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思想家,顾准、李慎之、李锐、许良英等人寥若晨星;而陈仲明历经苦难与挫折的考验之后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实属难能可贵,身为书法家而热衷于写鲁迅式的杂文,直话直说,一针见血,不怕打击报复,就足以说明他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勇气的公共知识分子。                                                                                                                                             
陈仲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平民百姓尤为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关怀与爱。他最感内疚的事便是在70年代他当音乐老师的时候明明知道老百姓缺衣少食,却教学生唱着“我们的生活像天堂,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如今他经常痛斥F•B的官僚(包括书坛的大腕)们“今日茅台酒,明日五粮液,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他们喝的全是“工人农民的血汗。二、对某些行业大搞“造神运动”、鼓吹“偶像崇拜”、三呼“皇上万岁”种种怪现象也极其反感,认为这些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死灰复燃,因此他主张在社会民主的新时代,全社会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告别万岁”,在书法界也该呐喊一声:“书坛圣人——别了”。三、陈仲明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对假恶丑的深入揭露与尖锐批判。他在发表的杂文中主要针对书法界的假恶丑,而平时更广泛地痛斥方方面面的F•B、特权。他认为:无论是文化艺术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如果丧失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对虚名浮誉的追求欲望,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其结果只能是“荒唐的历史倒退”。由此可以看出陈仲明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与深刻认识,他以人文精神为支柱,以鲁迅、陈寅恪、林昭等人为榜样,回顾五十年来走过的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寻求属于自己的真性情和精神家园,探索属于自己的书法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方向与突破点。作为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思想者,陈仲明正在进入思想深沉的高层次;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正在努力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总之,他在静寂之中走自己的路,有如鲁迅笔下的“过客”、“孤独者”。
人们常说,书法家的书品与人品总是互为表里的,陈仲明的鲜明个性、高尚品格与人文精神便充分反映、贯彻、渗透在他的每一篇书法作品和杂文之中。不少评论家认为陈仲明书法的风格大致可用“险劲沉着”或“劲险奇崛”来评价。也有人说他“腕力甚大,力透纸背”。这当然不仅因为他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从事沉重危险的体力劳动,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比这更重要的是,陈仲明学习鲁迅的风骨与人文精神,内心蕴积着异常坚韧的生命力、自信力,思想力,这种力量喷薄而出,表现在作品中便形成正大阳刚的气势。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有他为广东碣南关古庙书写的石联“丹心悬日月,大义在春秋”、自撰联语:“心宽厚,气磅礴”,还有用2米熟纸写就的“卧薪尝胆”四个大字等等。陈仲明的个性刚直坚韧,2006年岁首他将自己的斋名“若水庐主”易为“梅花堂主”,取梅花高洁之气概而为自己人格之楷模。
不过优秀书法家的风格不会是单一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陈仲明也有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一面,多次书写李清照的长短句《声声慢》,用细笔如春蚕吐丝。书法家常国武先生起初曾有怀疑,认为这是婉约派的典型词作,“仲明堂堂七尺须眉,以其秉赋阳刚之气书写此词,安能臻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之境耶?”后来他见到了作品不由得赞叹说:“及睹斯作,,虽遒逸之韵犹存,然已摧刚为柔,几使百炼之钢化作绕指之状矣。书家伎俩,真不可测。”从深层意义上说,这一类作品表达了陈仲明真性情的另一面,也体现着他那深厚的人文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的多面性,或者叫做多变性。

                                     2006 年岁首于金陵城南一隅
甘竞存:1927年生,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