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对联 敬为恭乃联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五〇厘米(每幅)
释文:敬为礼本;恭乃德基。款识:录前人联 壬辰年初 张海 年代:二〇一二年
张海之书法,率从魏碑植基。以其生长于魏碑故乡,自幼耳濡目染,寝馈其间,故得魏碑敦悫朴厚之质、郁勃豪宕之气。其入手处则得之《张猛龙碑》。《张猛龙碑》为魏碑后期书迹,成熟丰赡,康有为以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许为“方笔第一”。张海魏碑得《张猛龙碑》之端严方峻,整饬郁勃,而时或脱略形骸,突破牢笼,以唐楷、汉隶甚或行书笔意掺杂其间。寻绎其时魏碑向唐楷过渡变化出入、蛹化蝶飞之趣,较唐楷之规旋矩折,一丝不苟,大觉生动活泼,变幻无方。又,张海先生善用枯笔飞白;盖此类笔墨每于行草出现之,常人不敢施于楷书,张海未惮其难,每于魏楷中用之,乃于峻拔中见苍浑,沉稳间见灵动。则俾其魏碑体之楷书,不唯出入北魏隋唐,亦且融通楷行,胎息篆隶,足窥其打通四体之消息矣。——西中文
前贤于魏楷,多重其雄强朴茂。张海先生魏楷以《张猛龙》为根,慧心独造,取其风致,复以温情,遂成刚柔相济、正奇相生之态。更于笔墨章法,引入现代思维,可谓深得孙氏“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之要旨者也。——叶培贵
隶书十条屏 孟浩然诗 尺寸:纵二四八厘米,横五二厘米(每幅)
释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款识:孟浩然诗 癸巳年春初 张海 年代:二〇一三年
张海先生表面沉静、儒雅,实际内心有一团火。用在组织工作上,三十多年来从地方到全国,一直在有绪的布阵中将全省以及全国书法界的热情鼓动到极致,如果说当代书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复兴时期,张海作为书法界的主要领导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创作亦如其人,无论真草隶篆,均透出一种雅韵,而深入观察、研究,则从中可感受到超乎常人的激情和自信。他决不平铺直叙地书写,也决不步任何人的足迹,而是发自内心的挥运,是创作情绪达到既有理性内涵又几将冲破理性和“度”的范畴内的把握,这是真正有艺术灵性者才能达到的至境。其作品既有丰厚传统,又融入这个时代大的审美趋势,并形成了独有的个人风格。任何人都可对之评头论足,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当代书坛中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成熟书家,是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周俊杰
张海先生早年倾力汉碑,后来专意于简牍。但早年临池的“记忆”并不会因为他在形式选择方面的转向而一笔抹除。近十多年,他在简牍的“外装”下,又增加了好多“花饰”,掺入了“隶笔”、“行意”、“草法”,后来又加上了某些“魏碑”形式元素。同时,他更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尝试“陶钧草隶”,融合汉魏,破古开新,作跨时代书法形式的“嫁接”整合。在他“遣不恒疾”、“留不常迟”、“带躁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语)的活泼笔意下,历史上跨越数百年的不同书法形式元素——“隶笔”、“草意”、“碑味”,都一一得到整合。由此,他把个性艺术风貌的塑造,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郑晓华
隶书对联 山随云为联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五〇厘米(每幅)
释文:山随画活; 云为诗留。款识:郑板桥联 辛卯年初 张海 年代:二〇一一年
张海先生的隶、草书法是真正的入古出新者,小到细微的游丝点画,大到字体的结构章法,皆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难得是学而能化多维统一,能用变化莫测的艺术性笔法,去构建恢宏雄伟的高标书风。从而在面貌和意绪上,无不体现着自己的气质精神,形成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从精神层面看,先生的书法具有正、大气象,具有显著的阳刚之气和雄强之美,凸显出了对社会及人生具有积极意义的正能量。更可贵的是,先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书法艺术家,不论是从书家“代表作”的提出,还是“三名”工程的实施,以及为书坛赞助课题研究和开办创作学习班,皆对整个社会书法的迅速提高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先生胸怀宽广见识卓越,一直从人生价值观、社会文化需要和历史责任感等大书法观念去上下求索,取得的业绩有目共睹。——张金梁
小字行书团扇 宋诗七首 尺寸:直径三二厘米
释文: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欧阳修)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李觏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文同)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王安石)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郑獬)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苏轼)
款识:右录宋诗七首 二〇一四年初 张海于友石斋年代:二〇一四年
小字行草之难,诚如雀鸟虽小,却五脏俱全,点画提按、结构布局缺一不可。张海先生小字行草书于用笔精细处见工夫,于结字推敲中求变化,于反转引带中出新意,别有一番韵致。这韵致反映出他安然恬静、从容不迫的艺术心境,反映出他惜时如金、坚持不懈的艺术态度,反映出他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与其雄浑磅礴的大字篆隶、意气风发的大字行草相比,他的小字行草则如静水流深,默默地伸向远方。——李一
行草书二条屏 苏轼《游兰溪》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一〇〇厘米(每幅)
释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款识:苏轼《游兰溪》一文曾书多过,不知此次有无点滴新意。仲春 友石斋主张海 年代:二〇一二年
张海先生用行草笔法打破秦篆匀整线条,渴笔飞白,顿挫有致,节奏自然。他变修长统一结体为随体赋形,时方,时扁,时长。“飞白”是他篆书的灵魂,他把篆书本来较为单调的黑白空间变成了具有丰富层次和立体效果的线性世界,使意象和情感获得了大幅度的延伸和扩展。——任平
张海先生的游丝行草,以碑碣和汉简为旨趣,将其化解为行草书写中,呈现出碑骨帖魂式的美感。他在保持行草形变、节奏、韵致审美特征的同时,更注意心性的自然流淌。草书是书家的心电图,在张海先生的游丝行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吕金光
行草书中堂 仁者寿 尺寸:纵二三二厘米,横九七厘米
释文:仁者寿。 款识:友石斋主张海于京华 年代:二〇一三年
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正大”而“独特”,他以“破锋行草书”实现了在行草书领域的原创性。其行草书作品气象浑朴莽苍,老笔纷披,酣畅淋漓;细看则墨气四溢,线条丝丝入扣,牵丝掷地有声,锋散而神聚。他巧妙运用了毛笔在行笔中出现的随机状态,笔锋化一为多,一往而下,而又虚散空灵,有不可重复之妙。其“破锋”笔法,有形又无形,笔法的纷披挥洒之处,全以气运,颇有复杂情趣和令人捉摸不定的意象。他极力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求强烈的形式意蕴,尤其是渴笔、散锋、涨墨、枯墨的综合而『辩证』地运用,极大地开拓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这一体势以酣畅淋漓的现场震撼效果丰富了行草书的笔墨语言。——刘宗超
隶书中堂陶渊明诗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一二〇厘米
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墟里烟。是日云净天明,家人皆外出,余务闲神清,乃挥毫作书数行,忽有急促叩门者,声响使人心惊肉跳,欲继续,不能。原来是一位后生询问邻居之行踪,懊丧之中不幸将原诗张冠李戴矣。噫嘻!古人云:心不可二用,文思中断常不能继,而作书亦然。若说古人幽居独处,摒除纷扰是一种常态。而今则为奢侈品了,奈何!)李罗堂前。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款识:右录陶渊明诗 二〇一四年初 友石斋主张海于京华 年代:二〇一四年
先生此隶,初视之乃是隶书,再视之疑为北碑,复视之真是隶书。昔人论诗,谓才大者易为拗律。太白之诗出于性情,性之所至,不知有律;杜工部功力所至,故意为此。吾谓先生乃书家之杜工部也。——于钟华
篆书对联 知千赖古联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五〇厘米(每幅)
释文:知千载外;赖古人书。 款识:陶潜曰:“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今将其改为四言联。二〇一四年元月张海于京华寓所 年代:二〇一四年
张海先生重绍承,更重创造。其篆书,溯其源,则《散盘》、简帛,旁涉“蜾扁”,参酌东瀛。篆书精谨者多纵势,烂熳者多横势,隶、草正由横势派生。张海先生则导隶、草入篆,可以『草篆』称之。其坚持书写性,与图画文字者迥异其趣。——孟会祥
“书以文升”联为典型“张楷”,隶意草情融会贯通,金石韵味溢于笔端。楷书忌板滞,板滞则失神趣;楷书易入古人藩篱,每有以翻刻某一名迹而自诩者,惑也。张海先生非不能逼肖,实不屑为之耳,故其书楷,精气神兼顾,妙在经意而不刻意,洵是耐读。——蔡树农
篆书中堂 梦。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一四〇厘米 释文:梦。
款识:中国梦,是超越时空的大梦,是汇聚五十六个民族在当代复兴的大梦。中国梦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梦想、共同心声。中国梦代表着志存高远、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和谐包容、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东方文化;礼貌谦让、光明正大、公平正义的中国形象;代表着中华儿女对当今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梦是梦又非梦,在国家梦与个人梦的交织中,她汇聚十三亿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正能量,在生生不息的追寻与拼搏奋斗中,必将成为辉煌的现实,使追梦者充分享受梦想成真带来的一切一切。甲午春初张海于友石斋 年代:二〇一四年
他用生命把书法写成一个“人”字。“撇”向自己的是成功,“捺”向社会的是真诚。真诚全成“一厘米”的创造,或隶或草或真或篆,别裁一格,自成机杼。蹲、挫、掠、勒,激活遥远的笔法记忆;方、圆、直、曲,唤醒情意的奇崛;一逆一放之间,一柔一刚之间,一露一藏之间,一枯一润之间,一轻一重之间,丰盈着生命喷薄的大千。这里,一刹那,便成信仰的传奇。——吴振锋
“破锋书写”乃张海先生“衰年变法”之一大观也。虽属笔墨语言探求,然其时聚时破、徐疾有致的率意运斤,化想象、思考、期冀于一体,或突兀奔涌,或婉约清丽,以力度、节奏、线条与墨韵交融升华,尽现书家文化人格与艺术审美之大境。——刘思凯
草书条幅 黄庭坚《西江月》 尺寸:纵二四〇厘米,横五〇厘米
释文: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款识:黄庭坚《西江月》 甲午正月 张海 年代:二〇一四年
张海先生的行草书,笔触多取方折劲直,但方折处有暗过,劲直处有迟留赏会。其笔墨趣味古瘦清雅,如腊月白梅,不待开苞而清香四溢。漓骊的墨气,多段落的重奏演进,使其作品又多了一份汪洋恣肆之态势。特别是小行草,短线横出,碎而精巧。拉大了的行间空白,使之空之又空,淡之愈淡,神密而神远。——孟庆星
四体皆与大道通——张海四体书法创作印象 李庶民
一
岁月如歌情犹在,古稀新声意绵绵。人书俱老出神秀,笔墨天成见自然。
四体真诠通大道,一椽高韵系霞烟。蠲除尘累登高境,畅演真风在耄年。
二
草隶曾开当代风,中原崛起赖君功。旗张一帜简帛具,海纳百川碑帖融。
取绝用正因秉性,度势审时在学丰。墨韵笔情真率意,四体理趣本来通。
三
篆引悠悠起金甲,源自铸刻见神奇。笔法源头中锋劲,结字分流四体岐。
大小二篆融无间,古今一变皆相宜。疾徐铿锵天有道,刚柔阴阳识无涯。
四
楷则不离魏唐宗,代代相异又相容。欧赵心结颜柳意,魏碑骨气晋唐情。
当知遒劲爨宝子,最爱凝和张猛龙。曲径通幽披荆棘,铅华洗尽是从容。
五
行草万象取元精,变化无端神鬼惊。旭素狂草龙蛇竞,钟王稿行篆隶生。
恢弘游刃窥功力,阵马风樯见性情。意气充盈一笔草,许我戏墨任人评。
六
四体融通笔墨斓,深情高韵勇登攀。理论创作双楫共,坛坫书家一体间。
翰墨人生思奉献,如歌岁月笑开颜。世间争识君名姓,德艺双馨两鬓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