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32|回复: 0

书法艺术的文化观照 孟云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文善 于 2011-6-3 17:31 编辑

书法艺术的文化观照

——读孟云飞《二王书艺研究》

DSC_9105.jpg1.jpg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书画家》学术部主任、艺术学博士后孟云飞



    我们评价书法艺术,常常从笔法、气韵、气势、精神等方面讲起,用舞蹈、音乐、诗歌、哲学等文化现象的特殊概念演绎其道理,却总是恰如其分,丝毫没有捉襟见肘的生疏、隔膜。

这正说明书法艺术作为文化所表现的博大精深。书法就其实质而言,应该是文化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其怎样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文化背景。当王羲之、王献之成为书法艺术成熟发展的代表标志时,文化的意义就越来越成为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重要问题了。读孟云飞《二王书艺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5月再版),有感于其文化视野与研究方法之可贵,用力之精深,叹为观止。

   《二王书艺研究》所关注的其实就是具体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对于晋代书法艺术峰巅具体造就的一段特殊历史。他在《二王书艺研究》中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师承与风貌,及其当时社会风尚、社会思潮的复杂联系在他们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更是对他们的书法艺术所依据的文化生活背景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的阐释。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是晋代社会文化历史造就的文化现象。诸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所说,两晋之际,书法之所以如此繁荣是源于时代的需要,是因为纷乱的时局、活跃的思想、频繁的交流等因素直接促使、推动了书写艺术的演变,从而形成晋代书法艺术的繁荣。

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与前代或后世能够媲美的艺术,除了魏晋文章,只有书法。而书法,在晋代社会的繁荣与以二王为标志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景象,也就是对于社会为一定艺术形式的选择、需求与呼唤所做的应答。二王所处时代,社会政治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民不聊生,而为何出现书法艺术的横空出世,峻极一时?尤其是“高平陵事件”等,大批名士遭司马氏杀戮,山涛、阮籍等人或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义愤填膺而无奈,只能压抑自我,悲愤欲绝。作者说,这种积郁已久的情绪,正是书法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动因。与此同时,晋代统治者也注意到应该变通统治策略,以怀柔的方式化解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而且,许多帝王都有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如文所言,其时“书家颇多”,“上自天子,下至臣庶,互相陶醉,浸成风俗”,司马氏帝王世家附庸风雅,喜爱书法者尤其多;这些因素都有益于上行下效,推动社会雅集于书法。著名的“兰亭修禊”,即这一现象的表现。祓禊作为一种古老的世俗宗教,能够引发文人雅士的情感净化与升华,书法艺术在这样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自然能够得到特殊的发展空间与前途。

但是,即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群,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二王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奇迹,尤其是个人的艺术修养与思想境界的培育,宗族、世风等因素具体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家族的文化承传,是二王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家学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特殊条件,如人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礼仪长。”家族之内的文化循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普遍性意义,通常是我们所忽略的内容。而研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成就,就不得不深入探讨家族文化传统与文化教育方式。诸如王羲之受教育于家族的同时,吸收了钟繇一系的书法艺术精神,直接受到卫铄的指教,特别是其从父王平南的书画艺术的影响,其“博精群法,特擅草隶”,“备精诸体”,都与善学善化相关。王献之“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其用情于《洛神赋》为最,与其父执一样,多才多艺,以楷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名于世,称为“小王”。而其师传,不用说,其父亲王羲之的直接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行书、正书诸体焕然一新,“风俗一变”,更重要的就是家传。

     一般来说,文化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一定的时代,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一定的社会生活造就一定的文化精神与一定的文化形式,即文化造就艺术,自然包括对于书法艺术的培育。没有文化,所谓艺术就徒具其表;或者可以说,没有文化的艺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与精神。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一种艺术。当然,一切艺术都离不开对于具体社会生活的具体感受。如《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尚谒周岂,岂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其后“以骨鲠称,尤善隶书”,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时人称之为“王氏三少”。及其长,曾经做秘书郎、右军将军等职务,主张“政以道胜,宽和为本”,注意体恤百姓,为人正直,是一个喜爱儒、道、佛学,崇尚黄老之学,乐于游山玩水的“风流才士,潇散名人”,留下袒胸露腹、写书换鹅等佳话。而且他的绘画与音乐、文学艺术水平相当高,“丹青亦妙”,“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应该说,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它们相互促成一种奇妙的境界。这才应该是王羲之书名大胜的关键因素。孟云飞对于二王的书法艺术成就所做的把握,正因此而非常清晰、深邃、准确。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不懂得书法艺术的历史,就不懂得书法艺术作为文化生活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显示的规律,就不懂得书法艺术真正的价值与精神所在。

  套用一句俗语,可以说,文化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文化,则却是万万不行的。文化是一把钥匙,是解开艺术奇迹包括书法艺术如何形成郁郁葱葱的群体奇迹的关键。孟云飞对于书法艺术的历史性生成因素进行甄别,钩沉,做出了正本清源的梳理与挖掘,更重要的是他凭借自己对于书法艺术创作的具体感受,述说二王书法艺术的生成与得失,尤能够得其真谛,讲出书法艺术作为文化生活、艺术生活的实质。他从文化历史的综合研究出发,以一个学养深厚的书法家的视野透视二王,乃如此精妙。

本文作者:高有鹏,河南大学教授、博士、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域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庙会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等10余部,独立承担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等10余项,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等文学作品;被称为“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曾提出“保卫春节,守护民族文化传统”,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高有鹏教授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DSC_8969(1).jpg



DSC_8964(1).jpg



DSC_8954.jpg



DSC_8954.jpg



DSC_8965.jpg


(郭  伟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DSC_9105.jpg1.jpg
DSC_8969(1).jpg
DSC_8936.jpg
DSC_896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