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631|回复: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quote]
方索(Fran?ois Bossière):内在的远方――油画、水墨展,1985 – 2004
展览时间:2005年4月24日—5月2日
开幕式:2005年4月24日15时
开幕式主持:范迪安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主馆)
联系人:符书铭,电话: 6221.7711
策划:法国雷恩大学、北师大“京师学者”于硕博士
生长在巴黎的法国艺术家方索(Fran?ois Bossière),将从2005年4月24日起,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举行《内在的远方――油画、水墨展,1985–2004》。不满足于到中国举办一次简单的画展, 这位艺术家与我们相约,一起去重新审视中西方艺术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不只是形式的,更是精神的、理念的,从而激发新的生命感悟。
有意识地避免模仿中国山水画,方索却一开始就从老子的自然哲学和石涛的艺术话语中汲取哲学营养,并运用到他的创作实践中去。今日美术馆展出的57幅作品,集20年创作之心力功夫,能够让我们感到某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奇特性,既在其中,又在其外,超越对立成见,尝试着开辟第三条途径。作品包括4个创作阶段和种类:
- 在大幅丙烯作品中发掘绘画的物质性,玩味由笔触生成的形象;
- 写生油画(经常稀释如墨)的创作中证实未完成、非确定的必要,展开画布空白与表征之间的对话;
- 在《存在之盒》系列中刻意制造透视与深度效应之间的模棱两可;
- 在宣纸墨画上尝试着将水墨画的笔-墨特色和油画对光-影的捕捉和对建构的关切综合起来。
方索的创作成果也得自与许多中国艺术家的深入交流,包括在2003年的中法文化年项目中,与旅居德国的画家李迪在法国雷恩市国际中心联合举办展览,2004年夏天在北京宋庄与中国艺术家一起生活、切磋,倾听李世南、曾来德等中国艺术大师的指点、勉励。每一次与中国朋友的接触和交谈,都成为他感知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机会。
画展由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推荐、支持,中法文化交流年双方委员会认可,北京中坤集团资助,来德艺术中心关照。画展的画册(中、法双语)由范迪安、李世南作序,北京何丽君艺术设计室完成。不久之前,方索为诗人骆英的《城市流浪集》插图,诗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诗人本人和诗评家唐晓渡将出席开幕式并参与诗、画作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研讨。
[/equote]
[equote]
大象无形
第一次看方索的水墨画,我便惊讶于他对中国笔墨的驾驭竟是那么轻松、自然,线条的表达如此富于表情,我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颀长的法兰西人,他以一种执着、自信的目光看着我,然后用生硬的中国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一句令我无比感动的话:“我喜欢八大——徐渭。”
难怪,在方索的作品里渗透着八大山人的笔墨意趣,只不过,那是穿了西装的八大,神情里已然透出法兰西的高贵与优雅。有意无意,似是而非,大象无形的中国哲学思维,化进他的西方风格样式中,居然达到了犹如禅的境界。
方索对《老子》、《庄子》的寻幽探微,使他得以在无为的创作状态下保持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刻意强求,心与物游,笔尽其性,摆脱一切有形、无形的负累,达到本自无心的惬意。
方索是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去获得对其它文化理解的深度,这对于当代的中国同行,该是有深刻启发的。

李世南《方索画册序》,2005年1月于北京
[/equote]
[equote]
方索的绘画:跨文化创造的文本
中法互办文化年为两国人民在短时间内集中欣赏对方的文化无疑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法国文化年来华的日子里,各种艺术展览相继举办,就使我们看到了法国艺术多姿多彩的创造。一件件艺术作品展示的不仅是语言风格,还有贯穿在作品中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等等丰富的内涵,正是透过作品的内涵与艺术家创造的视觉形式,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得以展开,会心的理解也得以实现。
但是,在已经举办过的许多大型的和属于历史的法国艺术展览之外,我们还期待见到法国当代艺术家个体的和今天的创造,在已经有过的属于法国本土文化滋养的艺术成果之外,我们还期待见到与中国文化有关联的法国艺术创造。似乎是对这种“文化期待”的暗合或回应,又有点不期而遇的意外,方索先生的个人画展来到中国,我感到特别高兴,他的艺术要讲述的,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和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为此,我们当将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视为特殊的使者。
我的这些感受是在先行看到方索的部分艺术资料之时产生的。他的展览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孕育而成的和弦乐音,既有各自的音部,又有交织的鸣响。在我看来,展览作品中的油画部分首先展示了这位画家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敏感的心灵。他的修养显然得自于法兰西文化的熏染。尽管我们难以对法兰西文化作出统一的概论,但在中国人心目中,法国绘画的总体特征是高雅的、精致的,是重视精神和情感的。方索的绘画就有这种品质。在他的色彩和笔触中渗透的感觉,尤其直观地显露出法国绘画的共性特征。与此同时,方索的绘画还是一种富有观念性的当代绘画。以他的《存在之盒》系列为例,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外部世界——某种特定的“空间”——的体验,不同的画面如是一个“在场者”对空间的感受、追寻和体认。以他自己为轴心,空间旋转了起来,他的“自我”与“空间”形成一种种对应关系,他的画就是这些关系的记录。这种以观念主导绘画或将观念带入绘画的艺术方式属于方索的独创性成果,在绘画面对巨大历史遗产而受到严峻挑战的当下时代,他的绘画方式给予中国绘画同行无疑是有价值的启示。
在方索先生的这部分作品中,我似乎还可以看到三方面属于语言的特征:他的画讲究结构的视觉呈现,这是西方现代绘画基本的优点,但他在作品中用白色或留白构成的大量“空白”,却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那些“空白”模糊了深度与平面的边界,形成亦真亦假的视幻效果,使“空间”这个概念奇妙起来。同时,那些“空白”也在营造画面整体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解构真实的同时构筑了不一般化的结构,使得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出现非凡的声响。可以说,对“空白”的理解和运用,在方索那里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其次,他的画是尊重媒介的物质属性的,在色彩的层次和质地感上保留了颜料媒介诸如颗粒状等物质性魅彩,在典雅的意境中融入素朴的情怀。由此可见,他是一位热爱自然的画家,在自然面前,他保留了那些有生命感的事物,但不是对自然的摹写,而是把它们上升到精神层面,用抽象的形式保存着对自然的感怀。再者,他的画是相当感性的,这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一如抽象表现主义的传统,他的画是对偶然性的纪录,是一种即兴式的挥洒,无论浓彩淡色,无论团块线条,笔痕均留在画作的体表,让人与他一样感受着作画过程中饱满的情感和飞扬的逸兴。
我这里指出方索先生作品中的“空白”、“质地”和“笔触”三种语言特征,恐有误读之嫌。我并无意对他作品中的形式做肤浅的分析,而是试图对他这几个方面的语言特征作“文化符号”的追寻和“文化比较学”的解读,如果只从西画体格的角度看,这些形式具有当代绘画的特质,是从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个人风格。但是,如果把他画中的“空白”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虚空”、把他画中的“质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墨色”、把他画中的“笔触”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联系起来,则可以看到一个超越了西画体格的方索。
实际上,方索就是一位从怀想中国传统文化到在实践中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法国画家。除了上述作品,他还带来了在中国宣纸上用笔墨画出的作品。我们用不着为一位外国画家尝试中国材料而吃惊,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在他的画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绘画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在这部分作品中,他将自己极好的色彩感觉凝聚为对墨色的感觉;用水墨画出“墨分五色”的精妙层次;他也像中国画家一样,以绢素为天地,“计白当黑”,“以一当十”,“经营位置”,“尽精微而致广大”,画出物象的精、气、神;在用笔上,他更是信手“写”来,不仅笔到意到,笔断意连,而且入纸三分,混沌老辣……所有这些,已不可简单的视为是一个外国画家对中国绘画样式的“传移模写”,而要看到他对中国绘画传统中的观念和方法的心身领会。在他那些风仪如牧溪或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充满了由“表征”促发的“禅意”、由“偶发”通往“自然”的率性。这才是一个与众不同——与西方绘画也与中国绘画两种样式都不同——的方索。
如此而言,方索先生的画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跨文化创造的“文本”,也让我们看到中法文化交流上的历史新界。略去法国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不读,光看中国艺术对法国的影响,就可以看到一种可能的趋势正在接读曾经断裂的历史:在17世纪,在法国朝野传布的是“中国风物热”,中国物品的“中国情趣”(Chinoiserie)影响了包括瓷器、织毯、家具等在内的法国工艺美术;在18世纪,法国宫廷画家华托画出了中国式的风景,另一个画家布歇甚至画出了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主题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法国园林建筑的影响,留下了至今仍可游可居的景观。但是,历史上的中法艺术会通,主要是日常的、通俗的、以装饰为特点的艺术,属于物态的文化层面。只有到了今天,中国艺术与法国的关联才在属于精神的文化层面展开,中国艺术中的观念与方式才可能与法国画家的文化怀想发生本质的交融。方索先生的画展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在其中,透露出一种新的文化互动认知的端倪。
在我试图对方索的绘画做一点先行的解读的时候,他的夫人于硕女士来了信。这位文化人类研究学者将方索的画展称为“一次特殊的跨文化艺术实践”,认为方索的艺术是“中西合璧”的,但“没有双重文化负担”。我很欣赏她所说的“没有双重文化负担”这个评语,的确只有在没有“负担”的条件下的文化认知,才有方索笔下那种得自“自然”又得自“文化”的情状。我还赞同她“借这次展览”“展开对艺术类型、超越创新、深思考与‘无意’等问题讨论”的提议。她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今天十分宽阔的文化交往条件下不同国家艺术创造都正在面对的课题,需要艺术家从实践层面探索,也需要理论家在思维领域解决。方索先生来到我们中间,他的画展提供了讨论的空间,这何尝不是一次大家共同“在场”的对话。
范迪安
2005年4月识于北京
[/e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索--内在的远方――油画、水墨展,1985 –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