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艺术始终将阐释“本源性”作为其根本的审美法则,也就是王羲之所言的:“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从书法的本质中我们可见动静、刚柔、虚实、舒敛等具象的表现,因此阴阳学说同样贯穿书法理论的评价体系中,书法之博大精深,就在于根植于传统的理学阐释中,“书肇于自然”的个人性情表现。草书艺术无疑是书家个性表现的最好载体,从草书的孕育时期开始,迅捷便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关键词,从汉代到唐代,几百年的时间,草书呈现出极具丰富内涵的复杂技巧,其本质就是在连续的运动中实现线和空间自由而丰富的变化,在狂草中这种变化还获得一种特质,那就是所有的变化都具有不可预想、不可重现的表现手法,这使得草书(特别是狂草)具有了相当高的难度。
在当今书坛,许多书家似乎感觉到了这种书体的魅力,领略到了草书创作的艰难,有意无意修改着草书的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中,先贤也曾做过类似的变化。宋人把行书的笔法加入草书中,其典型人物是黄庭坚,故有“草书至山谷一变”的说法;明人把这种方法作为草书的标准笔法,而王宠竟将楷书的节奏带入草书中,无疑使得草书的气息受到了约束;王铎草书中减少提按,加入平动,同时用顿挫来造成变化,开辟了草书的新境界。在上述阐述中,我们发现在草书的不断变化中,人们始终试图将这一高难度的艺术方法平实化,这是历史的演变规则。正因为这种高难度的草书艺术的规范性,在当今,涉及草书的实践者中,似乎很难找到既遵循书法的“本源性”又在草书创作中表现其丰富的技法的书家,张德林在整体的草书实践者中是一位难得的书家。
对任何艺术的精神表现,都始终以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对于张德林的草书艺术创作而言,其豪放的性情、质朴的线条冲击力及富有变化的空间分割找到了古与今的切入点和抒发自我性情的途径,坚持传统、创新的相统一,在他多年对历代草书经典的汲取中,绝不是描摹式的再现,而是强调对“度”的把握及“悟”的参透,正是这种对经典的再现方式,使得他的创作作品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鲜明书风。关于张德林的草书,我们大概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畅达、儒雅、禅悟。
畅达。草书艺术并非一挥而就的欢畅所能造就的,其独特的技法表现,丰富的情感宣泄及变化有度的空间把握对草书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以上的特点也必须遵守“畅达”的原则。张德林的草书有一种博大雄强的气势,在风樯阵马中舞动着的豪气,他的典型书风体现在大草作品中。大草的盛行当在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书风在张德林的创作中应用自如,他把握到了唐代草书“畅达”、“高古”的气象,同时将宋黄山谷的“横纵统合”的笔法相结合,更是把明清时期傅山、徐渭的激荡大字草书的视觉效果相结合,以旷达的才情及豪放的胸襟驾驭,故能达到我们所看到他的草书艺术风格,这种融汇的思想使得他的大草书法颇具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
儒雅。见过张德林的人应该知道,他是一位风趣、大气、不拘小节的人,正是他的这种个性,造就了张先生草书作品的豪放有致的特征,但是在其草书作品中,我们更能在丰富笔墨的节奏中看到他温文尔雅的书风。有些朋友可能见过张德林先生创作的行楷作品和大楷作品,在其行楷书中,他将魏晋时期的行书参透到其书法创作中,对点画的精准把握及魏晋“气韵”的理解是非常有高度的,小字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在章法布局上充分体现“体象有度、焕若星陈”之要则,故在其大字草书创作中在保持酣畅淋漓的基础上体现儒雅的规范,这在草书创作中可以说是独有创新的。
禅悟。道家言:“道可道非常道。”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缺乏理性的顿悟是很难达到的,所谓禅悟,也就是借用佛教的语言来阐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对于草书艺术,在一般认识上认为“技”是最难的,然而突破“技”的羁绊,达到“道”的层面,则是难上加难,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极高的悟性(或曰天赋)。傅抱石先生所言:“只要不糟蹋自己的天赋,历人皆可昭震于迁变。”在张德林先生的笔下,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一个书法世界的存在,也就是在秉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对笔墨语言的锤炼尽量提升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是站在艺术的至高点,对二王、唐宋、明清草书进行的深入解剖,所谓在“满纸烟云”中找到一个理性的笔法构成。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
张德林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人谦慎,为艺求精,于笔墨间是一位儒雅的行者。吾观张德林作书,如观蛇斗,惊蛇迅疾游走于草丛;如观马驰,天马独来往于空中。他墨池悬肘,手不停挥,兼毫作书,如锥画沙;动与静、形与神、意与象、阴与阳、拙与巧、刚与柔,尽在笔走龙蛇间,情动于心,以意驭墨,发乎于“可喜可愕”之情,止乎于“无穷无尽”之境。大变在书风,小变与使转。对大草创作汲于内心流露,正如林散之先生所言:“不随世俗任孤行,但喜年来笔墨真。写到性灵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德林的草书作品是他性情最好的表达方式,笔墨酣畅淋漓,用笔大胆,笔法连绵缠绕,如藤蔓挂于绝壁,笔墨温润,宛若处子浣纱溪边,以其大气与飘逸营造神韵,将他的性情完全于笔墨语言表达出来,正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虽似曾相识,细察之却非。”
宋代陈郁云:“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于心。”(《藏一话腴•论写心》)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所以能巨大成就者,皆因能发其“心”的本性,获得“静观皆自得”的灵气。面对喧嚣纷扰的书坛,张德林表现出一种心境的沉着,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乃至“师吾心”,实则是一条艰涩的道路。张德林在他的创作中始终追求“本心”的思想,我们能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感受到那种雄浑洒脱的境界,一种独特的、耐人咀嚼的笔墨语言逐渐沉淀下来,相信张德林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