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832|回复: 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黄苗子:九三老叟,长生长乐
                                        李辉



                       
  中图:1935年老照片,左起:丁聪、黄尧、华君武、黄苗子。
  下图:七十年前漫画作品《爱的教育》。

  黄苗子先生今年步入九十三岁,近来题字常爱署名———九三老叟。
  几年前,他为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名字———安晚寄庐。平和,朴实,不张扬,一如其人。他喜欢八大山人,曾一直想写一本系统论述八大山人的专著。八大山人有一幅《安晚帖》,“安晚寄庐”之名即源于此。
  安晚———一个文人难得的人生境界。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都经历了,还有什么能让他惊奇、诧异呢?正如《三国演义》卷头词所云:白发老翁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认识黄先生的人总是奇怪,九十岁多了,他为何还是显得那么年轻?爱笑,爱讲笑话,爱写打油诗,爱坐着飞机在世界上旅行。从不显疲劳的精气神儿,有时竟让年轻人也嫉妒。
  是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年轻。
  人的晚年通常被认为是从六十岁开始。黄苗子的晚年是在牢狱之灾中开始的。黄苗子出生于1913年,六十岁的这一年———1973年,他正被关押在北京著名的秦城监狱。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明确罪名,甚至也不知道妻子郁风也同时关在同一监狱中。在“文革”的浩劫中,他只能无奈地承受一切。然而,即便身处囚室,黄苗子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以冷静、达观的精神面对寂寞、孤独和痛苦。他回忆说,没有纸,没有笔,但他用意念揣摩书法。看着墙上滴下的水痕像一个字,他就仔细观察其中的结构、线条。他在想,出去之后,应该用这个方法写字。有时,兴之所至,他会如醉如痴地挥动手指,空中划来划去,寻找一种感觉。他说,在那样的时刻,他的内心充溢着活力。
  黄苗子1975年出狱。从此,他的晚年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打入另册二十年的黄苗子,似乎是一下子突现于人们的视野里。他从来没有刻意去做书法家,更没有意识到他在晚年会以此而著称。一般认为,才华、毅力和时间是造就一个出色书法家不可缺少的三要素。黄苗子幸运地具备了这三要素。国画大师潘天寿老师曾经说过:“有才气,下工夫,如果绘画须二十年,那么书法要三十年。”如果从儿时师从邓尔雅学书法开始算起,到“文革”后以书法家著称,黄苗子在书法之中已经浸染了半个多世纪。正因为在美术史、文学、漫画、人生中滚了个遍,他才可能以丰厚文化修养、人生体验为背景,在书法领域里独树一帜。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过,他是先读黄苗子关于美术的文章,后来才看到黄苗子的字。但一见倾心,十分喜爱。他强烈感受到的是黄苗子书法中的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也就是造型美。作为一位画家,吴冠中欣赏字如同看画一样,他首先着眼于构架,在他看来,黄苗子的字就特别讲究构架,因此能够一眼吸引住他。而他认为,对构架的讲究,实际上基于对造型艺术的体会的广度和深度。画家眼中的黄苗子,书法便是一种抒情,同时,还表现出有着深厚艺术素养的积累,最终达到了厚积薄发的程度。
  这些年来,中国大陆有一个颇值得关注和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沉寂多年的老文人,仿佛横空出世般突然以骄人的成就走进读者的视野。如王世襄,以工艺美术和民俗的研究,赢得世界性声誉;如朱家 ,身在故宫数十年,过目文物万千件,其往事得失的娓娓叙说,令多少读者神往……黄苗子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最为年长。美术史研究、诗、文、书法,一个在诸多方面显露才华的文人,最终在晚年得到应有的评价。
  黄苗子先生喜欢收藏,家中珍品到底有多少恐怕自己也说不清。他研究古代美术史,又与同时代诸多书画名家有密切交往与友谊,书画便成了他的藏品中最丰富的一个门类。于是,他的客厅和书房,常常就成了轮流张挂藏品的小画廊。张大千的佛像、齐白石的鱼虾、郁达夫的赠诗……
  其实,作为一个书画家,真正让客厅和书房充满文人情趣的还是他自己的作品。走进这里,四周一看,就可发现妙处无穷。
  一副对联是他书写,悬挂在书房入口处的墙上:惟金石可长久,只富贵不妄求。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块瓦片,上面是他书写的马致远的元曲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他说,这块瓦片,是北京郊区马致远旧宅屋上掉下的瓦片。他写后,由后辈朋友、工艺专家王亚雄刻在瓦上。马家的瓦片,在六百年后写上马致远的名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趣味?
  书房门口悬挂着对联,是由黄先生书写,再请王世襄的一位朋友、浙江农民竹刻家范瑶青用竹片镌刻:“蚯蚓爬成字,秋油打入诗。”黄先生喜欢这副对联,是由老友、文史大家启功的诗句改写而成:“蛇来笔底爬成字,油入诗中打作腔。”黄先生在对联题跋中说:“予戏改为此联为点金成铁矣。粤以酱油为秋油,故云。”
  在“安晚寄庐”里,还堆放着一摞卡片盒,里面是数千张读书卡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饥饿发病,黄苗子从发配之地北大荒回到北京,遂被安排在美术出版社的资料室工作。这反倒为他提供了大量阅读史料的机会。他精于考证而又甘于寂寞,于是,在那些日子里,他记下了近万张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卡片。从出土文物中的美术实证,到野史中的逸闻传言,从唐诗宋词中对美术的吟诵,到话本、小说中不时出现的画家行迹,历史上与美术有关的一切,应有尽有。中国美术史在他那里便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千年故事。晚年,他在海峡两岸共同出版的《画坛师友录》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艺林一枝》,正可视为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如今,“安晚寄庐”的墙上,挂着由半个葫芦制作的工艺品,上面镌刻着伊秉绶的书法:“长生长乐之居”。经历了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健康地生活着,快乐地创作着———这就是“安晚寄庐主人”的“长生长乐”。
  黄宅大门上,悬挂着匾额,上面只有两个字“安晚”———黄先生摹自八大山人的《安晚帖》。指着匾额,他幽默地说:“老头们都知道由右至左念成‘安晚’,年轻人由左至右念成‘晚安’。这也好,白天念成‘安晚’,晚上送朋友到门口告别,就念成‘晚安’吧!”
发表于 2006-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苗子:九三老叟,长生长乐

人生本来就应当象黄苗子老人家那样生活。生气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是快快乐乐渡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苗子:九三老叟,长生长乐

黄苗子先生的字很有美术味,值得玩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苗子:九三老叟,长生长乐

黄老的字,才是当代第一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