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陈振濂就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mindy按】有关西泠入协和陈先生的网络争论已经持续五个多月了,我猜想许多网友一定跟我一样,很想知道现实中的西泠是什么光景,西泠上上下下又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恰巧昨天在《书法导报》读到这篇访谈,感触颇深,觉得很有必要把它打印出来以满足广大关心西泠、渴望更全面了解西泠的朋友的需要。
谷松章(以下简称“谷”):今年秋天,西泠印社将迎来建社105周年社庆,西泠印社将举办社庆大典,并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我想首先请你介绍一下社庆大典的筹备情况。
陈振濂(以下简称“陈”):西泠印社成立105周年的社庆大典共3展9会,一共12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有它的专业指向,有它的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整个活动是丰富而充实的。现在印社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个社庆大典的筹备而忙碌。
西泠印社最近到美国洛杉矶去办了一个展览,反响非常好,大洛杉矶市的市长、当地的名流都对这个展览有很高的赞誉。可以说目前西泠印社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汉字文化圈,在欧美国家也受到尊重。从赴美代表团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点是感触很深的。最近,西泠印社还有一件大事,也是和建社105周年社庆有关的,就是中央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六集的《探索•发现——西泠印社》,现在已经进入西泠印社拍摄,完成了大半,很多老社员参与进来。另外,西泠印社正在编辑《西泠印社志》,近来开了3次编辑会议,也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以说西泠印社的活动安排是非常紧密的。在这样忙碌的背景中,建社105周年社庆大典的筹备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活动都由一位副秘书长牵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没有大家都共同努力是不可想象的。
谷: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是广大篆刻作者非常关心的,请您介绍一下它的特点,它和去年的海选有哪些区别?
陈:在西泠印社建社105周年社庆大典的12项活动中,可能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是广大篆刻作者最关心的。这是一个全国铺开的,但是又不同于去年海选的一个重要活动。去年的海选我们立足于选拔人才,迎奥运,并通过这一活动来推广篆刻艺术。因为篆刻太小众,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社会了解篆刻,让很多不知道篆刻的人知道,原来篆刻是和奥运这样的大事是有联系的。那么今年的创作活动是一个主题创作,它有一个主题,就是围绕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所在地——西湖,命名为“西湖风”。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大规模的篆刻创作、评比。它是以创作为主的,所以在选拔人才的力度上和去年肯定有所区别。去年是设分赛区,层层选拔,考试上来。今年不是这样,不完全是选,而是分赛区只负责推荐,推荐的选手由评委会审定其作品,通过者到杭州来参加现场创作。这个过程肯定有优胜劣汰,但是选拔不是它的核心,创作才是它的核心。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200多人集体现场创作一套印谱。这样的方式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很壮观。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篆刻艺术的机会。我认为篆刻艺术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因为它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需要我们做工作。京剧可以进入中小学课本,我们的篆刻艺术不一样需要我们的大力宣传?今年的活动将吸收3~5名优胜者加入西泠印社。
谷:因为汶川中国,举国哀悼。“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因之延期,那么它什么时候举办呢?
陈:这样一个活动要有很长的推荐、准备过程,考虑到汶川中国的影响,我们把活动向后推迟。经西泠印社研究决定,“百年西泠•西湖风”大型篆刻现场创作大会将于2008年9月21日在杭州举行。各地的作者可以按征稿启事的要求,提交作品——其实就是自我推荐。最后,这些作品都要经过评委会的审核。
谷:这次获一等奖的选手,西泠印社将在2009年为他们出版个人印谱,这一设置是出于何种考虑?
陈:这次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活动的现场创作要出一本印谱。同时我们选出的优胜者,西泠印社也会给他们每人出一本个人印谱。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考察作品的过程,质量第一。现场创作毕竟数量少,也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要对出印谱的每个作者的其它大批作品进行审核。
谷: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西泠印社每年都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印学研讨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印学研究中心。那么这一次“孤山证印” 印学峰会相对第一届有什么改变。我特别注意到,论文增加了评奖,并将吸收优秀者直接加入西泠印社,这又是出于何种考虑?
陈:我们近年来有一种设想,就是西泠印社每年举办的活动都不重复过去,有变化,有新意。从5年的效果来看,还是成功的。今年的印学峰会是第二届,准备比较充分,现在从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愿意提交论文的作者比较多。这次印学峰会创新的一个方面是论文评选的优秀理论人才,哪怕不搞篆刻实践,也可以入社。这对过去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论文的发挥也有偶然性,理论上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只凭一篇论文来决定入社,还要参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次的论文占一个权重,以往的论文等也占一个权重,综合评价后决定结果。这次未必会有很多名额,但是它代表了一个突破,体现出西泠印社作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对于高端学术研究的全力提倡,在篆刻家入社之外,给印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入社的渠道。
谷: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是全体社员的展览吗?
陈: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肯定是全部社员作品的展览,每名社员提供一件作品。
谷: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先生是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大师,可以说也是印社的一种传统。那么这次庆典活动中有一项“汇融光大”西泠印社书画印三项兼能社员作品展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传统的提倡?
陈:是这样的。西泠印社有这样的传统,从首任社长吴昌硕开始就是这样,兼能应该是西泠印社的品牌,但是现在渐渐淡化了。现在的艺术人才大都是专业艺术院校分科培育出来的,这样的方式是不太利于兼能的人才涌现的。西泠印社提倡书画印兼能,也是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样的展览也是西泠印社的特色性的展览,是不同于书协、美协等举办的展览。这次我们办的是一个西泠印社社员的提名展,今后还可能面向全社会征稿。
(此为上篇,其余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