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画赝品有了四大"新包装" 购买务必要警惕
, C: j1 u6 q# n1 z" y4 g0 l4 S Z9 P( h# K8 q# {) @( Y
4 E8 U' \7 {8 |3 A) X 书画拍品的真假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传统骗术曝光率高,贩假者开始对赝品进行更为巧妙的包装,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警惕,以免吃药上当。
$ W5 L; s* f' `6 a. ^6 E8 Y6 e( R0 H/ m
书画拍品的真假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名家字画在海内外拍卖场上十分走俏,尤其是一些大名家的作品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元,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采用编故事等方式推销赝品,什么祖传宝贝、出土文物等,还有的甚至会因人而异,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 " I8 f+ q; f/ |% x
$ m/ e6 \0 `& V" Z; X* N
但随着投资者的日趋成熟,传统骗术曝光率高,贩假者开始对赝品进行更为巧妙的包装。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要警惕,以免吃药上当。 . m! i$ T/ b2 S! f5 j
- n& Z, i. y/ ]8 w7 P0 j9 K! O
包装一:采用现代技术“合影” 9 Z3 B9 u* h5 g7 Z9 ]* X$ g
. S1 ?. Q' n: |5 j% Y" \0 P$ K 近几年,笔者在一些拍卖会的预展上,常会看到某名家与该幅拍品的合影,拍卖行采用此方法的用意是为了证明该幅作品是画家真迹。前不久,笔者一外地的朋友曾请我安排沪上一位画家去办展销,我问他如果画家不去是否可以,他说展销期间买画的人都想与画家合影,如果画家不去,买家怕买进的作品不可靠,这样将严重影响画家作品的销路和价格。 * g& P2 @2 x1 j2 f$ M/ ?- v
9 k" U0 y% l+ {" [( `# q3 S# ? X. W6 l
朋友的一席话也向我透露了市场的一个信息,买家非常看重画家与买家及作品的合影。而推销赝品的人为了以假乱真,他们会利用现代照相技术将画家与赝品进行合成,买家如果仅凭照片来判定作品真假是很容易被欺骗的。
0 Z5 K+ L2 Q8 W4 f6 u* t) r
8 {% y0 N0 ~; J8 Z. w 包装二:请名家在赝品上题跋
; G9 @4 t0 r+ X4 w! H/ j& w$ A8 ~0 B. F; {! p3 I
一般在拍卖场上,只要有大名头或鉴定家的题跋,买家都会踊跃竞投、志在必得。在买家眼里,花巨资购买这类作品可靠、放心。记得中国嘉德曾推出过傅抱石的力作《丽人行》,画上就有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精彩的题跋,最后该作以1078万元成交;同样,2002年上海敬华秋季拍卖会上,明四家之一仇英的《受天百鹿图》有大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的题跋,结果以198万元拍出,创当时仇英作品的市场最高价。 , n# \* r a* h ] B. { |" L
- N# w3 {, g: w) t$ Y( t, I% n
卖家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向买家证明该作品是真迹。那么,为何会出现名家或鉴定家在赝品上题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持有赝品的人出钱请名家或鉴定家题跋,而名家或鉴定家受到金钱的驱动而题跋;二是鉴定家走眼。从以往的经验看,任何一位鉴定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因为鉴定字画不是依靠仪器,只能凭主观经验。所以,鉴定家走眼也就在所难免。
/ x& D1 n) p, A c D E6 q" a2 C7 ]! b
包装三:真假混合共同出版 7 \/ o, P& x9 p6 R1 E
7 h0 G. Y; i# r; f. w2 R! G; a7 n
过去,我国出版名家画册是比较严格的,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为画家出画册。需要指出的是:在拍卖场上,买家对拍品是否被发表和著录非常看重,一般拍品只要被著录和发表过,往往会拍出相当理想的价位。
; {: |; B, _' V% a5 T2 q) Y; H) r" f4 M
如上海崇源2003年春季拍卖会有8幅陈佩秋的作品,其中一件用工笔细就的《海棠山禽图》,尺寸不到3平方尺,由于该幅作品曾在香港艺苑2002年出版的《中国艺苑名家作品》上发表,故受到藏家的青睐,最后以6.16万元拍出,其他陈的绘画作品尽管尺幅比这幅大,画得也不差,但价格远逊于此幅。
' i, t6 X* {: u) r; U9 f1 E: O, M/ X7 b2 J7 O8 D, q+ A' u, G
同样,在本场拍卖中,凡著录过的拍品几乎都有上佳的表现。如来楚生的作品历来价格不理想,此次《白鸭浅水图》不到3平方尺,但该作曾多次被出版社发表,以2.2万元拍出。所以,著录过的作品创造可观的市场行情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一些推销赝品的人摸准了买家的心理特点,将某名家的真迹和赝品混合在一起,印成画册,以蒙骗买家。
" r/ e7 P Y! f: E( p3 _ q, T8 `% U1 C% ^! v; O. _4 x( ~# K
包装四:以真带假推动卖价
7 m+ y" D/ r4 H( }$ p4 u( n8 v* H/ r
时下举办艺术品的拍卖行不少,这当中自然有好有差。一些较小规模的拍卖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利润,采取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同赝品的委托人暗箱操作,欺骗买家。 " F' g! |& t- w& p- h
% a8 A- f& @( I# P1 k
笔者曾在某拍卖会上见到这样的情景:在字画预展上,各有韩天衡和方增先的两件绘画作品,均为一真一假,真的作品还在某画展上展览过。在上拍时,韩的真迹受到了追捧,以2万余元被买走,后一幅韩的赝品被拍至数千元。同样,方增先的真迹被拍至9000多元,另一件赝品被拍至2000多元。从拍卖动机看,很明显拍卖行在安排拍品先后时采用将真迹放在前面,赝品放在后面,意在通过真的价格来带动赝品的价格。类似现象,并不在少数。 ; g1 N3 Q9 j/ t3 s1 x( ]4 I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