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8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历代书论对笔法显隐、墨法黑白等阴阳关系的不同侧重,体现了中国人对书法艺术审美追求从求技到抒怀的推崇原则,展现了中国人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与文化传统。& |7 r2 b' U& |3 E
3 ?* a" ^9 J2 O% Q/ \ 中国的主流书论一开始就和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阴阳观念联系密切。
- U( i3 a4 I2 X5 G1 ]/ @% [+ ~3 n$ S3 Y, ~
汉时的蔡邕著《九势》把书法的笔法概括为九种:
& q" S+ S2 x* u( r
" U6 q+ @ m- m1 R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8 {# i% O+ N: M; F6 ~0 n
% G. r# g4 b2 E3 N. n) l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 e. c( o" Z: p( e% u# E7 J3 \' f- `' p, [& S- K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5 X7 n& f0 `# s4 B; D" V0 N
4 l8 p# J/ ]( e0 {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 Y7 ]( r* q9 M+ P) n
' ]9 G$ A% y; A$ O2 v- o( e: K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 n: v! z* h' ]/ N; \2 r
+ H! R a$ M1 y+ A! `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 l5 f6 g- N- e6 L
0 T1 J: D2 m- i6 e& n! [) E/ Z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9 Y$ }7 [: E$ ]# k, F9 Y; M3 I
! K- z! ]; w' H: M& q4 r6 c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 t9 M1 \) {/ f
4 s7 c1 b6 \" f5 o9 Z- U1 V 横鳞,竖勒之规。” - m: S4 P: ~6 c; C
& o* X5 `0 p/ \- E 这九种笔法的显隐关系正是借助阴阳观念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阐释的。《九势》中还这样说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这里“自然”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书法艺术的魅力,恰恰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蔡邕借阴阳观念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论述了自然是书法艺术的本源,这种对书法本源的认识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用《周易》阴阳两爻的不同组合代表天地万物的组合变化的观点对文字的认识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九势》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书法艺术的本源及运笔与结字等的相互关系,用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阴阳观念来说明书法中的各种矛盾元素之依存、对立及转换的辩证关系。这里已经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思辨和书法的美学涵义。5 L% d0 j1 U/ E7 V# J
0 N: I4 p. Q% ?$ }8 @3 \: c
可见,《九势》运用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阴阳观念来阐释作为书法艺术技术层面的笔法概念,这九种“求技”的途径正是通过追求阴阳观念中各种矛盾元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来实现的。《九势》运用阴阳观念注重对书法艺术“技法”的追求,是对“求技”的侧重,求技的过程就是解决阴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同时展现出中国人传统的辩证思想。
+ [5 K" ^, s# ~0 L! J: p
; b; k8 A# ]$ ]4 X( Y 如果说汉代蔡邕《九势》侧重笔法的“求技”,那么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则是侧重墨法的“求技”。《画禅室随笔》中云:“字之巧处在于用笔,尤在用墨。”较之笔法与墨法,董氏侧重后者,即墨法。《画禅室随笔》有云:“用墨须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对于点画线条的用墨要求能遒劲而丰润为理想。运笔则贵在能提得笔起,提细笔不等于少墨,饱墨最忌重按,重按则秾肥臃肿。这正是书家在笔法和墨法两方面的巧妙“求技”所在,在运笔的过程中,二者是统一,相辅相成的。可见董氏侧重“似奇实正”和“以奇为正”的表现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的体现。+ ?+ M8 H2 R6 M, P& w! ^
5 Y7 G) W3 r) V. F& O2 z, _ 同样我们来看,张怀瓘用“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辩证地把书法和音乐、自然万物进行类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他在《书议》中云:
( v. w+ O/ N x, e# v( G% H' ~
" u+ ~) Z2 x" {, I" |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新意以见其志……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演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 y- q' f0 K
# s2 T5 U: f$ `! C' | 张怀瓘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点:其一张怀瓘 “见其志”、“有新意”的论调既是对书法抒怀的侧重,也是对书法抒怀的肯定;其二张怀瓘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辩证观点。
- L% c, D6 u3 t6 W* y6 a- g4 p. I5 u8 X$ P& _
在张怀瓘看来,书法艺术作为携阴阳之气的人化自然,在达到充分阐释道的程度时显示了自然“混元之序”,但这种显示不是被动的,更不是常人都可以信手点画随意草就的,而是书家主动的、有创造性的表达个人主观感受。书法家通过抒发个人对实际的自然主观感受,可以表现自然中的客观特征。因为有了人心与自然的结合,书法艺术在阴阳向背观念的指引下通过笔法和墨法巧妙配合,也会在点画之间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倾向、思想情感,甚至一个时代的风尚。; X* \7 b$ U6 l# N$ }
8 |1 l) W- Y; D+ G+ d: L
阴阳玄学观念对艺术思想的启发使人的主观力量可以在自然景物上得到延伸,并扩展到书法艺术上。以王羲之、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一代书圣,承载着“兰亭流觞”、“出没云霞”、“沙盘锥划”的个人主观感受,对自然物象的表达比历代其他书家更丰富一些、更具体一些、更形象一些、更鲜活一些的。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流觞,还是张旭的出没云霞,还是怀素沙盘锥划,都是书圣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万物生灵美的神韵,是人生纯真的诗化,是中国文人的自然选择,是阴和阳的结合,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
7 p, X! j: W7 ]9 q$ C8 X! K" S5 @- g; G! r2 F$ v2 v& h
可见,无论是客观地“求技”还是主观地“抒怀”,历代书论侧重推崇的原则不尽相同却恰好和阴阳玄学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现了中国人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与文化传统。
: [1 }% |: ~* g6 b; h. t9 z
/ h) O5 V7 Y: U8 U9 n,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