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5-2-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惨不忍睹,书法传统何以传承――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观感 | |
9 _- Q, _% H" b 今天(2007年12月24日)是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最后一天,我再度忍痛掏了30元看了最后一眼,(因为觉得不值,所以用了忍痛二字)为的是更细致地看一看,以更充分地证实我之前的观感. # D0 ?! ]1 h% ^4 _
& v) \" Q. G( H; Z! _" a
这次的展览的作品,面积都很大,基本上是八尺以上,六尺以下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丈二\丈四,在一个高8米的展厅里,到处是顶天立地之作,这是特点之一.其次是用纸普遍比较讲究,很多作者都用了特殊的纸,"白纸黑字"少之又少,例如用了金色的蓝色的银色的反正是你无法想像的色纸,还有特殊纹理的纸,市面上都不多见,至少我在广州不常见,听说全国只有北京才有.而且很多作品都不是一张颜色的整纸,而是用了两种以上的纸来拼接整合,再加上在装裱上都很花心思,给人感觉新颖.可谓满厅尽带黄金甲.; x1 e, u+ g) F$ _: x
9 u% F. R) F9 m$ I0 s& K
以上所说的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字外的功夫"(不是字外的文化学养),但这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可以理解成新时代新气象,本无可厚非.
* \1 ~1 |5 J5 L, m K 7 _& ~& y0 \3 P" y6 O+ { \
至于字内功夫如何?本人在此重点谈谈对行书和草书的观感。
( O7 S" ]% ?) F- k
+ A5 f$ T! p3 v+ t' u4 F. n 整体上觉得基本功都不够扎实,入贴不深。 ) C! H; W: T6 Y( [7 S, j
. {. |; `2 z/ x5 Q4 n 反映在用笔上,普遍都存在漂浮或软绵绵的毛病,又或者是用刚猛的外力而掩盖内力的不足,导致笔墨留不在纸里,无论用的是方笔或者是圆笔都太多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筋骨不够丰健。筋者,简单的理解就是笔画的弹性和张力,它在外在的形式上是一种柔韧性;骨就更容易理解,是一种力量,是一个字的支撑,人有筋骨血肉,书道同理,无论你筋骨是外露还是内敛,都必须具足。"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总而言之,筋骨是一种笔力,需要时间去浸淫,就算书写者有再多的书法理论也于事无补,这只能用手去训练而不能用不能用所谓的字外功夫(学养)去弥补。 <广艺舟双楫>作者康有为,文化不可谓不高,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也用了一番苦心,但此君的毛笔字(不想称他的字为书法)简直就像用一根根木捧叠加而成,把二千年前人累积下来的传统技法都抛到九霄云外,毫无美感可言.% t- {/ W( c/ u$ P6 g6 v
" \8 k! K7 k" B# }( n0 b: F% O
再者,在字的结构上,除极个别参赛者写俊美一路的,绝大多数是写丑字,当然也有部分的作者又或者说某篇作品个别的字“丑”得很美,因为美的极致可以是“丑”,当然这个“丑”应当是在一种对传统书法精髓透切理解之后的再创造,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美。但遗憾的是普遍是一种真正的丑,表现在结构松散、狂怪,没有出处(继承)。通常一个基本功不够扎实的人,绝对不敢中规中矩地去写一个字,例如写二王的,特别是写明朝的书风的(如文征明\董其昌),也就是俊逸一路的,这不仅仅是喜好的的问题,而是怕露底。宋朝的米芾\晚明的王铎和清朝的傅青主,字也很出新意,也极具视觉冲击,但行内人都知他们是多么厚的功底,他们只是在传统深厚基础上,寻求一种突破,成功与否见仁见智.他们是一种运化,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是次"国展"很多书者是只追他们皮毛,而无视法度的人,只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养分的吸取."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李世民《笔法诀》).这与古人的学习态度大相径庭,那怕你更有文化更有字外功夫(学养)也是无济于事。文化是文化,书法是书法,二者虽然不能割裂,但毕竟是两码事。为什么不称写毛笔字而要称作书法,就因为要守一个"法"字。以上关于用笔和结构所反映的情况,在隶书和楷书上都同样大量的存在,篆书反而好一点.
' Y# U: h, k( B' z, r
7 [3 {# i; d6 H& w% p x w7 A 值得欣喜的是章法的处理。这次"国展"有不少的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都非常之大胆、有创意。在用笔上,笔画的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敢于大胆对比,强烈反差。在分行布白上能做到大胆下笔而细心收拾,更有甚者敢于乱石铺阶。这大大帮助了视觉的冲击,给人震撼。但章法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字内的功夫也可以说是字外的功夫,因为章法虽然是一幅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它毕竟不是一种纯属用手去训练才能获得的东西,只要你用眼去读贴,用心去研究就能吸取,说到底,章法是一种设计,多少也可算是一种外形. ; t" i8 T, {; T8 Q4 W, \& j+ y
6 h" ?) ~9 W3 t$ M' d0 n
综合所述,本人觉得这次国展强差人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和外形的设计,也就是用形式上的视觉效果去掩盖书法更内在的意蕴,这绝对不能真正反映传统书法的精髓所在,更不能直真真正正地反映国人的书法水平。就本人所知的书法同好者,功力比他们深厚的大有其人,只是往往这类人,不屑在技术层面上花心思,当然最后结果就是不被审美的主流所接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在高层的默许下沿续下去,中国的书坛不堪设想,让人担忧,
; G$ k& @. z/ Z
: q2 J u% ^3 }* i) Y2 U+ G0 P 造成"国展"如此状况,本人觉得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原因。
. ?/ W+ U7 D5 R9 Q! W8 v
+ }" a s* p, Q 其一是游戏规则的问题,绝大多数参赛者,根本无缘进入海选,名额早就至少内定了一大批,当然是在协会成员之内定,甚至只在省一级的书协成员中定,非协会会员只有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样的运作对工作是一种简化,但对参赛者是否不公?例如广东省送展的一批,某天就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大楼内进行。我不知外省的又是如何的运作,按照当下的国情以及最后入选“国展”的水平来看,估计不出其右(请恕我大胆臆断)。 0 n+ H' {/ o& q4 {: c- G
* N t& j! y( l
其二是评委的水平问题。在我看来,这次的评委,只有张海先生和陈永正先生有真正的实力、内功,其它的评委同志连基本功也十分可怜,用笔同样也是筋骨不丰,不是软绵绵就是扁平、薄弱、轻飘,又或是骨力太外露而产生硬伤.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结构上同样是松散,总括一句,就是入贴不深,学养过浅(这里是指书法内的东西而不谈及文化)。可以想象,连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们也不过如此,难道爱好书法的普罗大众能出什么真正的好作品?所谓上行下效是也. $ h6 M9 L' H! _6 q. a
但最根本的还是当下书法学好者的心态问题,表现出极度的狂燥不安,浮夸张扬,急功近利,根本不愿意静一心来去埋头苦练功.这当中不知是书法的高层引领着大众还是大众引领着高层,又或者彼此牵引,总之,外在的形式越来越彰显,而书法传统却越走越远. , S' V6 N& v r" t$ ^9 T4 ?
中国书坛,休矣!
# z. ~( E/ I. [: T* 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