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715|回复: 9

【转帖】惨不忍睹,书法传统何以传承――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观感---我非常赞同作者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惨不忍睹,书法传统何以传承――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观感
$ e7 u2 X( \9 v1 W" k
  今天(2007年12月24日)是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最后一天,我再度忍痛掏了30元看了最后一眼,(因为觉得不值,所以用了忍痛二字)为的是更细致地看一看,以更充分地证实我之前的观感. + u% p9 S! E* q. {- d3 W- v
  
8 I9 Y% h; K  X9 L+ z* y5 N+ k: s/ z  这次的展览的作品,面积都很大,基本上是八尺以上,六尺以下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丈二\丈四,在一个高8米的展厅里,到处是顶天立地之作,这是特点之一.其次是用纸普遍比较讲究,很多作者都用了特殊的纸,"白纸黑字"少之又少,例如用了金色的蓝色的银色的反正是你无法想像的色纸,还有特殊纹理的纸,市面上都不多见,至少我在广州不常见,听说全国只有北京才有.而且很多作品都不是一张颜色的整纸,而是用了两种以上的纸来拼接整合,再加上在装裱上都很花心思,给人感觉新颖.可谓满厅尽带黄金甲.
: h8 w9 W1 E3 Y& w9 X4 t  
- Q+ d3 Q! O. k! V, {1 V8 T, d+ r4 e  `  以上所说的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字外的功夫"(不是字外的文化学养),但这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可以理解成新时代新气象,本无可厚非. 5 `$ w! \! v1 `* c# M5 }/ a* q
  5 L- M0 c4 r1 K6 G; M, L' P
  至于字内功夫如何?本人在此重点谈谈对行书和草书的观感。 4 u  w+ f) e- P1 g
  
# l6 R6 [  Z& s9 o* r  整体上觉得基本功都不够扎实,入贴不深。 4 C2 @, N# }2 I* @+ I# V
  / {% f; q  M' ^# E% j8 s
  反映在用笔上,普遍都存在漂浮或软绵绵的毛病,又或者是用刚猛的外力而掩盖内力的不足,导致笔墨留不在纸里,无论用的是方笔或者是圆笔都太多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筋骨不够丰健。筋者,简单的理解就是笔画的弹性和张力,它在外在的形式上是一种柔韧性;骨就更容易理解,是一种力量,是一个字的支撑,人有筋骨血肉,书道同理,无论你筋骨是外露还是内敛,都必须具足。"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总而言之,筋骨是一种笔力,需要时间去浸淫,就算书写者有再多的书法理论也于事无补,这只能用手去训练而不能用不能用所谓的字外功夫(学养)去弥补。 <广艺舟双楫>作者康有为,文化不可谓不高,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也用了一番苦心,但此君的毛笔字(不想称他的字为书法)简直就像用一根根木捧叠加而成,把二千年前人累积下来的传统技法都抛到九霄云外,毫无美感可言.
& a5 I" Y, k! V8 f7 \  T* J) h, g  
! v$ o" L9 q4 ]  再者,在字的结构上,除极个别参赛者写俊美一路的,绝大多数是写丑字,当然也有部分的作者又或者说某篇作品个别的字“丑”得很美,因为美的极致可以是“丑”,当然这个“丑”应当是在一种对传统书法精髓透切理解之后的再创造,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美。但遗憾的是普遍是一种真正的丑,表现在结构松散、狂怪,没有出处(继承)。通常一个基本功不够扎实的人,绝对不敢中规中矩地去写一个字,例如写二王的,特别是写明朝的书风的(如文征明\董其昌),也就是俊逸一路的,这不仅仅是喜好的的问题,而是怕露底。宋朝的米芾\晚明的王铎和清朝的傅青主,字也很出新意,也极具视觉冲击,但行内人都知他们是多么厚的功底,他们只是在传统深厚基础上,寻求一种突破,成功与否见仁见智.他们是一种运化,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是次"国展"很多书者是只追他们皮毛,而无视法度的人,只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养分的吸取."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李世民《笔法诀》).这与古人的学习态度大相径庭,那怕你更有文化更有字外功夫(学养)也是无济于事。文化是文化,书法是书法,二者虽然不能割裂,但毕竟是两码事。为什么不称写毛笔字而要称作书法,就因为要守一个"法"字。以上关于用笔和结构所反映的情况,在隶书和楷书上都同样大量的存在,篆书反而好一点.
/ L; j+ ]2 b+ }+ X: Y/ C) E1 A  ) w5 q$ _" \, e) E! m
  值得欣喜的是章法的处理。这次"国展"有不少的作品在章法的处理上都非常之大胆、有创意。在用笔上,笔画的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敢于大胆对比,强烈反差。在分行布白上能做到大胆下笔而细心收拾,更有甚者敢于乱石铺阶。这大大帮助了视觉的冲击,给人震撼。但章法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字内的功夫也可以说是字外的功夫,因为章法虽然是一幅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它毕竟不是一种纯属用手去训练才能获得的东西,只要你用眼去读贴,用心去研究就能吸取,说到底,章法是一种设计,多少也可算是一种外形. " E- ~1 p' S) x) n9 c3 r; f- d: Y
  . G, G1 l+ S/ a) p( Z
  综合所述,本人觉得这次国展强差人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和外形的设计,也就是用形式上的视觉效果去掩盖书法更内在的意蕴,这绝对不能真正反映传统书法的精髓所在,更不能直真真正正地反映国人的书法水平。就本人所知的书法同好者,功力比他们深厚的大有其人,只是往往这类人,不屑在技术层面上花心思,当然最后结果就是不被审美的主流所接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在高层的默许下沿续下去,中国的书坛不堪设想,让人担忧,
( F2 K3 @2 K1 W6 P) ~  ^% v# h' W8 ~8 t + w* H! e7 ]1 T  @
  造成"国展"如此状况,本人觉得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原因。
* d$ q4 A; W# g5 E  
1 C& L* t, D8 s* o3 p  O1 g' o  其一是游戏规则的问题,绝大多数参赛者,根本无缘进入海选,名额早就至少内定了一大批,当然是在协会成员之内定,甚至只在省一级的书协成员中定,非协会会员只有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样的运作对工作是一种简化,但对参赛者是否不公?例如广东省送展的一批,某天就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大楼内进行。我不知外省的又是如何的运作,按照当下的国情以及最后入选“国展”的水平来看,估计不出其右(请恕我大胆臆断)。 ! G( r$ H4 \; J* t
 0 W& g: L- W) y/ r& E
  其二是评委的水平问题。在我看来,这次的评委,只有张海先生和陈永正先生有真正的实力、内功,其它的评委同志连基本功也十分可怜,用笔同样也是筋骨不丰,不是软绵绵就是扁平、薄弱、轻飘,又或是骨力太外露而产生硬伤.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结构上同样是松散,总括一句,就是入贴不深,学养过浅(这里是指书法内的东西而不谈及文化)。可以想象,连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们也不过如此,难道爱好书法的普罗大众能出什么真正的好作品?所谓上行下效是也.  / b8 {+ @* A& ~. o. J
  但最根本的还是当下书法学好者的心态问题,表现出极度的狂燥不安,浮夸张扬,急功近利,根本不愿意静一心来去埋头苦练功.这当中不知是书法的高层引领着大众还是大众引领着高层,又或者彼此牵引,总之,外在的形式越来越彰显,而书法传统却越走越远.
9 q- {; B" B& \4 a/ g; s! x! K" y  中国书坛,休矣!; \2 q0 e2 t; p; Z! D- ~
发表于 2008-7-1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应该引起组织者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羲之郎 的帖子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还是那句话:传统书法养眼,现代书法抢眼!!em2 em2 em17 em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真学书法的人,我会你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展的格调不高      其根本还在中国书协在中国书法的导向上出了问题     说的的不客气一点     主席张海就有问题      他一登台就将其同党李刚田调往<<中国书法>>任主编     这本无可厚非     也算人之常情吧     李的能力高下暂且不论     然就是这本中国书协最具权威的书法杂志副刊上竟出现了曾翔的东西 (恕我用东西不用书法     因为他的创作不是书法)     的确令人目不忍睹      我实在搞不清是李刚田的脑髓里出了问题了     还是我的脑髓里出了问题      本来曾翔他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去    那是他自己的事     但把这种“鬼画符”搬上权威杂志那就是导向问题了     难道曾翔所写的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中国书法的方向吗       我担心青少年都跟着曾翔这样写的后果啊      长此以往书将不书                                            书展格调不高还有一重要根源     就发生在现在国展评委的身上     你仔细想想     他们中间多是流行书风的代言人      多是曾翔之流的同伙   (他们的作品本身就差强人意)     你说国展的格调能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5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白山人 于 2008-7-25 09:44 发表
+ ~( U4 T7 c3 ~国展的格调不高      其根本还在中国书协在中国书法的导向上出了问题     说的的不客气一点     主席张海就有问题      他一登台就将其同党李刚田调往<<中国书法>>任主编     这本无可厚非     也算人之常情吧     李的能力高下暂且不论     然就是这本中国书协最具权威的书法杂志副刊上竟出现了曾翔的东西 (恕我用东西不用书法     因为他的创作不是书法)     的确令人目不忍睹      我实在搞不清是李刚田的脑髓里出了问题了     还是我的脑髓里出了问题      本来曾翔他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去    那是他自己的事     但把这种“鬼画符”搬上权威杂志那就是导向问题了     难道曾翔所写的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中国书法的方向吗       我担心青少年都跟着曾翔这样写的后果啊      长此以往书将不书                                            书展格调不高还有一重要根源     就发生在现在国展评委的身上     你仔细想想     他们中间多是流行书风的代言人      多是曾翔之流的同伙   (他们的作品本身就差强人意)     你说国展的格调能高吗

) F; b! X$ K" i
+ }! ^, f0 i3 C1 U( F9 Q2 H1 V: b- E2 ?! u! S2 V
" x  j0 ~- U4 ~9 D% O/ @
em4 em4 em4 肯定是你的脑髓里出了问题, w5 Z) Q# B$ ]0 Y
7 a% P! a+ v: [
1、既然理解是“人之常情”,又何必以此说张海“就有问题”?矛盾。' H1 V4 a$ w$ P: H

/ v4 E! N4 `$ y% T. T! @2、发表了曾翔几幅字就存在导向问题?这帽子扣的实在太大也实在是杞人忧天。
2 |5 G" [5 Y# J( @7 C+ ], e8 {
# O" w. e$ [2 o! M 3、刻甲骨的一定想不到以后的钟鼎、石鼓,铸造钟鼎的一定也想不到后来李斯会简化出小篆。3 t4 _' e9 T+ ~: S$ X8 C! w8 A* f5 ~3 n2 J
      没人会给王羲之指出写字的方向,王羲之也万万想不到他的字会影响后代数千年。
1 A' o6 h  a3 F+ _+ e8 b0 \3 y      什么是书法的方向?谁又能代表书法的方向呢?* d( M& a' B+ ~9 {: U1 p! {5 F$ v
      这个存在于未来的方向,今天的曾翔代表不了,今天任何一个书法家也同样代表不了。谁也不能说谁写的那个就是“中国书法的方向”。
$ v9 |% E. N% M+ {  q( K1 L$ ]      “方向”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实践证明。凭自己喜好认为这个是方向、那个不是方向,其结果只能是哄哄自己。
( a8 k/ |4 `4 [0 \+ I' o7 ^9 N8 U+ R7 Y, n
3 C. C; F: x4 w: k  h! o. a+ U' A
4、所谓担心,大可不必。相信谁都有自己的喜好,更有自己的头脑。7 ~8 A4 v2 R+ z% ?3 }; I8 \
: n1 M' Y5 d% v, v& P0 w) g
5、现在的国展评委“中间多是流行书风的代言人   多是曾翔之流的同伙”?这种说法如果不是个人主观臆断,又有什么根据呢?即便真的如此,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流行书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人批判,10几年过去了,书协早已从沈鹏、刘炳森、刘正成换成张海了,但“流行书风”的代言人依然存在,其“同伙”依然占据着评委的位置,这说明什么?这不正好说明“流行书风”根深蒂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吗?一个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批不到的东西,是不是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呢?这种要求不正是当代书法的特征和方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本文,强烈支持。8 Y8 D% d7 K  S. K8 F2 R! S
但觉得最后一句有些过于悲观。
( j9 A, e0 w6 `; T) P  A1 O% j" H个人觉得时间是最公正的,那些没有根基的东西虽然可以兴盛一时,但最终会被淘汰,而真正的好东西是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