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25|回复: 8

怎样正确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报》2007年第3721版《帖学五人谈》中一段张荣庆,孙晓云,胡传海三先生关于 “怎样理解‘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讲述,使我心生疑惑,想写出来请教诸先生及方家。8 c1 w. |( X7 r( Y9 y. B. J, O0 x
    在《帖学五人谈》关于“惟笔软而奇怪生焉”讲述中,张荣庆先生首先谈:“蔡邕是大书法家……他染翰作书,即以相对于竹木棍要柔软的毛笔蘸墨在竹木简牍或缣帛上写字,点画的意态,竟能产生非常奇妙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或谓感染力﹚,所以他才发出‘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感叹。”胡传海又补充道:“以前用的是以狼亳笔为主,现在人有了羊毫和兼亳,加上有些人采用高执笔,所以,在偃仰起倒的过程中有很多意外效果,我看到过一些人写草书就充分运用笔欢的特点,写出了原先无法预料的感觉。”从二先生的论述中,可读出他们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解释是“用毛笔的软亳能写出千变万化,出乎意外,无法预料的书法艺术效果。”$ H7 K, p! P% F; C
   对于此解释,笔者不敢苟同。据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第15,《笔杆直径》一文讲,西汉笔杆直径一般为0.4厘米,而以蔡邕生活的东汉,笔杆直径也不过0.60.7厘米,笔亳那就更细。据孙先生讲“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笔杆都保持这个直径尺寸。”当时制笔用的毛,都是用上好兔箭毛或紫毫制成。试想,这么细的毛笔,沾上以天然矿物颜料磨成的墨粉调用,加之特硬、挺、健的亳,以竹木简牍为载体,怎能写出张、胡二先生说的那种效果?蔡邕生活在东汉,他不可能预知道明清以后毛笔制作得变化,怎么可能讲出这样的话。8 ^" s0 g% I6 E" ^1 d
   但和张、胡二先生观点相同的声音却充满了整个书法界,许多书法文章经常将此句作为笔法运用精妙的佳句频频引用。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声音吗?我翻阅了大量书法资料,终于在《书谱》1985年二期,总63期,找到侯开嘉先生写得一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新释》大文。文中,侯先生认为,汉朝人用软亳笔作书,容易使书法遭到挫败。侯先坐对这种话的解释是“惟有用软毫笔就会写出不合规范的线条来。”﹙“笔软”理解为软毫笔,“奇怪”理解为不合规范或丑怪。﹚
% u0 a3 q# J' S4 x4 N先生将“奇怪”解释为“丑怪”,与诸多书法理论家将“奇怪”解释为:“非常奇妙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或谓感染力﹚应更具合理性。在宋徐铉的《说文解字叙》中有一段话:“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而隶书行之以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可见古用“奇怪”之类词目为反义词,乃贬义。
/ \# Z+ }; k/ h3 A# U; v/ X5 Q    但侯先生和张荣庆、胡传海先生一样,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的关键词,“笔软”都理解为硬的反义词,是柔软的意思。那么,古代汉浯中,汉朝人怎样使用这个“软”字呢?《史记·货殖传》曰“妻子软弱”。班固《汉书·贾谊传》曰“坐罢软不胜者,不罢软,曰下官不职”。一个解释为“柔弱无力”,一个解释为“柔懦”,两种解释与“柔软”的意思亳不搭界,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呢?
: j  \8 g" y/ z) g" k5 b) x世传蔡邕《九势》是一篇原则性、概括性、技巧性相结合的书法理论文章,要将这句富有争议的一句话理解透彻,笔者认为要综合将这段文章咀嚼一下,读几遍。“夫书肇于自然”,蔡邕首先讲万物沿用了“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的宇宙结构学说,然后明确“力”为书法的第一个要求,而且画大笔墨强调“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用力”指“指力,腕力,肘力,腰力”﹙可参考季伏昆《中国书法辑要》2000年版235页﹚。“肌肤之丽”指书法线条就如人的肌肤一样有皮有肉,有血有骨,有立体感,流动感,韵律感。这句话巳经详细地讲述了线条构成的几大因素,何种方法才能达到美感,从正面把观点进行了阐述。如象张荣庆和胡传海先生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理解,那就是重复论述,违背常理,不合逻辑。古人言事状物喜用对比或正反两方面来述评,笔者以为应认定“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是从反面进行补充论述的。1 `" e! a4 t2 T/ H  |" A- ]
   鉴于此, 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句的“笔”,应将它定性在“用笔”,而非“毛笔”。“软”根据汉人解释为“软弱无力”。 “奇怪”引用侯开嘉先生的解释为“不合规范,或丑怪。”综合起来也就是:“如果用笔软弱无力,就会产生不合规范,奇异丑怪的线条来。”这样的解释也许更符合蔡邕的原意。
. B, g- |! t( `
发表于 2008-7-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余因为非常有道理,赞同此观点!!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em1 em1 em1 em1 但是误读也有意义。比如书为心画,不关书法的事情,但是用在书法上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前几年我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这个内容,有兴趣的可以一观.
* x4 z( O! M4 M! ^% ^+ O% Y
. e: A0 R2 H+ I. a也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P" v) c! L- z+ X) e臧远清
3 s/ J2 x% N6 w+ _" l! ~4 \: U8 }1 X7 q0 V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特,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e# e* N. `# j; ^/ g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对这句话中“软”字的解释是:“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我读过好多文中引用了蔡邕这句话的文章,大体有几种说法:一是多从此说,简单得说只有用笔有柔有刚,才能写出变化多端的字;二是说此“软”乃指笔的弹性言,只有笔锋[毫]柔软,才能写出字来;三是干脆含糊其词,只说只有笔软才能如何如何,根本就不解释是什么意思。" ?  O! v- Q# B* `" E
而《惟》文中的谭先生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地是“笔软”是指笔的自然之性,由蔡邕的“书肇于自然”得来这个结论。也就是第二种说法。; C% E' B$ s( v6 l) Z! P! O0 D
笔者认为这里刘熙载对蔡邕这句话的解释恐怕有想当然夸大美化前贤之嫌,后人则以讹传讹。蔡邕所说的“惟笔软”之“软”,当是指笔力软弱,与前文的“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相呼应的。错误理解大多在这“奇怪”二字上,由此而对“软”字进行了美化。按奇怪的本意是:不常见的、离奇古怪的、或是异于平常难于理解的东西。如枚乘《七发》有句:“此天下怪异诡观也”。李肇《唐国史补》有句:“绛州有碑篆字,与古文不同,颇为怪异”。最有说服力的是徐鼎臣的《说文解字叙》中有一段话:“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而隶书行之以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可见古用“奇怪”之类词目为反义词,乃贬义,流传至今亦无赞美之意。
6 u$ p$ a5 t3 V2 Q古人言事状物喜用对比或正反两方面来述评,如王羲之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接着话语一转,又说:“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这里的“出其牙锋”当是一些奇形怪状、不明所以的东西,既“奇怪生焉”。5 a! s$ J1 U3 a
如以软为笔毫,前面讲的都是笔力、笔势,后面忽而一转又讲起了工具,总不免有突兀之感。
6 g: Q, T1 V/ v( F( q! _* u" Q8 S明代书坛执牛耳者董香光在他的《画禅室随笔》卷一用笔中说:“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也有过“用笔遂流于软美一途”之说,这离我们最近的两位书家充分证明了这个“软”字的意思。2 _! {( V$ i9 Y4 d5 R
笔者认为此句的意思应是:用笔善藏,使力量在字的笔画内体现出来,写出的字蕴含丰富、力不外露(肌肤之丽)。只有笔画(字势)蕴藏的力量不断,才能使人感到气势若虹,有不尽之想。如果用笔软弱无力(惟笔软),则妄生圭角,只能写出一些无可名状、不可理喻的笔画(奇怪生焉)。如此,才能表现出一种无过不及,无乘不戾的符合当时士人审美观点的中和之美。( y9 X' ^& i; `4 ^

% n" [+ z: c. O7 ^$ B[ 本帖最后由 淡然 于 2008-7-7 22: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然 于 2008-7-7 21:17 发表 ' C! z4 v1 K' p! P
这是前几年我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这个内容,有兴趣的可以一观.
5 n+ K6 m. t: }* D2 N5 v/ a; e& r: z1 Q; b  [0 v; a
也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 W, v/ ]4 k1 ~臧远清
9 y& B2 x0 B' B7 c8 r( k' J1 Z& t$ s9 s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特,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 ...
- H3 J& r+ F7 R% g; Y
您的文章我记得在《书法报》刊登过,好像由一篇书法论文引起,写得很好,当时我也写好,您的稿件以登,我就没有投,后来《帖学五人行》《书法报》发后,我整理了一下,也在《书法报》发过,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春翔 于 2008-7-8 06:59 发表
3 \) Q" m% G1 ?$ R" z7 n7 Rem1 em1 em1

6 R" M2 I! Z8 t& b4 ~% ~' V8 L学习了,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赞同!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