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南方周末 吕明合 声明■■■
2 z0 L6 V1 j2 q' M1 ?
2 w" {( m a7 l1 b; C偶然搜到此论坛。发现有匿名网友对本人报道有所质疑。本人认为,任何传言均止于公开。为此特以真实姓名注册,作如下简略说明:* y2 S) I# ~2 [0 {; m: [
8 c5 _) c# z" ~( k; i! ?- X- L
首先,声明,本人虽非印社中人,但态度鲜明,公开反对印社入协。
+ I6 e# o/ M% e/ _! J' x+ f1 A5 P
0 j1 Q h0 J3 |8 `0 V5 ~另,关于西泠印社入协一事,作为在杭州生活10多年的人士,本人向来关心。一月前也已得艺术网站友人告知。其后更有多位社员电话至本报,主动联系要求采访。无论于私人对印社的感情或是工作,报道出此事的部分真相,均属义不容辞之事。
6 Y4 J% ~# R6 @ H' @5 D6 _9 M8 [1 o8 G) j$ h/ U1 _
第三,由于种种原因,本人已对更激烈的内容作充分保留。在本人写出稿子的周三当天,更有市委宣传部委托人士前来“协调”。而迄今,本报道因某种不言而喻的特定原因,被禁止新闻网站转载,其中奥妙,幕后系谁,诸君自不言而明。1 X) @) s s& @
9 M, x3 P, c* E# n+ a8 h' A( T$ |其四,关于西泠印社入协的标题,本报用的是“?”。此语只是表达可能的担忧。因为根据吴超的解读印社目前的表态,本人的判断是,也许目前确实还不能排除书协入协的可能。" E0 R: a/ B, u% H3 S! b
第五,本人向不赞成电话采访方式。本次采访中,除因陈振濂副社长因在事先电话沟通联系采访时,因其拒绝见面采访而只能采取电话录音方式外,其馀的采访,本人均采取面访方式,甚至为见苏州沧浪书社华人德先生一面,本人还因此特意抽出两天时间。不知有关人士,记者电话采访的说法,所据何处。
1 ?2 I$ i( M' R. O! B
+ g2 ^, Y2 e! V第六,本人不赞成署名“部分在杭理事、社员”的匿名信方式。个人意见,任何人均应对自己言论负有责任。因此,不署名的方式,就能难令人追究责任。相形之下,本人甚为欣赏吴长邺先生父子三人的公开信方式。无论其观点是否偏颇,有此态度,或可更彰其公心。
2 a7 w* x8 w: ~5 z6 Q" H4 j1 a+ a- W
最后,本人认为,本人的报道公正客观,“爱之深,责之切”之心诸君自可鉴之。本人欢迎一切基于事实的批判,同时也拒绝没有根据的批评和造谣。
6 u: Q/ `7 x+ J" Z: I! J' q: X+ D# I! N. J' Q
本人愿意在此公开本人邮箱兼msn:kblmh1981@hotmail.com。
# q4 z# ^, W& V# I; |+ l% ?# [# o5 Z
欢迎印社内外诸君联系。若有意见,可公开身份在此跟帖或发邮件。 t: T3 l3 ^' {- N8 R
" F: X* v7 x" q! f叨扰 。: k! I1 ~* f# n( u0 ?
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 " ?, k+ k9 N' L: |# c
' S! Q$ T3 \+ `/ d/ l 2008年5月7日于温州出差途中* ]4 J& e q) u |% J# j4 Q0 t
; t g8 b, V$ f/ p( {& K
8 z% |5 y0 B3 S; p4 J. B* S$ E( n" n1 s9 ^/ `& v* u# t" w
.................................................................................................................................7 y& d% x$ Q6 v: j
8 b. d- K) X" C2 c2 y6 r附:! o' n9 `1 @5 t# E7 F. t% y9 k
" ~: k' R# a/ Y, W: Q
5 \+ |+ ]# }6 z0 Y. @3 s) x104岁西泠印社并入27岁中国书协?7 b8 m5 `* T8 y+ B& J+ s! J4 I
+ r Y* ~9 v6 c: ~" A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浙江杭州 [2008-04-30 21:00:42]
/ y' m% n% A, M% t7 L& _8 a* D: w% E h1 `* r) h2 e
- r8 h' s# n+ t) [+ m 百年来精英云集、向以高精尖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正在申请加入官方的、群众性普及艺术团体中国书协。“这等于让艺术界的中国科学院去加入中国科协。”艺术界的同人结社传统被认为受到官僚化的侵扰,将失去最后一块“田间”。: ~3 _4 S K' W8 C! A3 R& Q
" `5 B+ T: }, u6 _2006年7月14日,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预展现场,观众正在欣赏精品成扇。 吴海森/摄
) ]6 l [$ C; j( ~% |; ~ 西泠桥畔,占尽“湖山最胜”的金石界“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现在正陷入尴尬之中。! T4 i s) k+ x( \" J) |! S7 A
7 E) q4 D% N; w( ?' q
一个月来,由于它主动申请加入中国书协,引发反对声浪四起,至今仍未能平息。
; ^# F2 c7 x8 ]2 ^0 ]
7 D W5 x9 e- }: K* u7 K: v4 @8 g @ 风波起于2008年2月27日。当天《书法导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中国书协会议召开的消息。报道称,“2008年1月25目,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
3 i$ d% H9 K" G) c v2 ?9 C. ]
* L4 G" V: z* n/ W/ X 百年来精英云集、向以高精尖著名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要加入30岁不到的群众性普及艺术团体中国书协,与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并列?此消息一出,舆论顿时哗然。各种艺术专业网站的论坛上,更是骂声一片。
9 r* [: w; E" ~* M- F
. u7 d& J; R, R4 J* @ “斯文尽丧。”一位老社员评价说。
3 N; \, H) ]0 Z$ R+ k8 X) o9 w! [7 ~2 P T1 K- |
反对声浪
' v! J9 ]% z( z. f0 X3 R# K& u+ R7 H1 q$ e7 Y& j1 Z
“西泠印社不能加入中国书协。”4月17日,90岁的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在病床上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社长启功两年前去世后,郭是排名第一的副社长。
3 K' y* i2 X) }
' `# {) H; d1 @7 w “西泠印社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书协才几天?西泠印社就是西泠印社,不是书协的西泠印社。”郭仲选称,对于印社入协一事,自己毫不知情,也坚决反对。从去年12月20日入院以来,“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过印社要加入到中国书协,是刘江打电话问我,我才知道。”
( A6 V4 i! ~0 E$ m, L/ A! `3 J
! N. i) x" b' l Z$ D# a 82岁的副社长刘江老人同样未被告知。刘江说,一直到3月底,社内举办春季雅集前,有朋友打电话问他,他还是将信将疑。直到那一周内,第三个人打来电话,他才觉得可能是真的。: h5 Y9 M0 D! N. X1 h
' o$ u1 e2 x/ `. X2 m% u# V9 ] 刘江立即给郭仲选打了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打电话给代表政府管理印社的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他说他也不是太清楚,也是《美术报》上看见的,‘正在看’。”7 ~; w& n+ F' a& B2 B3 Y
% ~* ^/ \9 i0 C% P, X6 X
南方周末记者遍询的十多位西泠印社副社长和理事、社员,均表示从未被告知过此事。“我们毫不知情,就被人悄悄卖了。”有社员说,他们怀疑其中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8 _! q, U5 k" `4 v- K! o! W
5 W9 p( _6 `; j+ C/ b “我建议应该开个理事会讨论,不能由哪一个人自己决定。”郭仲选说,按照章程,“如果要加入书协,应该开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来决定”。
. f3 X- X+ f* f2 j- Q& u) Q5 P
' h# G3 w* F6 [. M$ v: f( I 3月27日,社长会议召开。除了卧病在床的郭仲选和在上海行动不便的韩天衡两位副社长外,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和刘江、朱关田、陈振濂几位副社长参加了会议。但即使在社长会议上,对于究竟是谁违反章程、推动印社入协,也未作出任何通报。
# t5 y; F4 w$ h( w6 ~& ^$ d! y' B& T7 s0 \# ]0 W
刘江说,身兼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朱关田在会上发了言。“朱关田说,中国书协某某人半年前问他了:有人提出你们印社要加入。”
, i c- F5 Z9 f5 |8 U, K7 U Z# H8 ~, y4 r
刘江随后发了言,“我说这么做欠妥——这么重要的事,社长会议也没权力决定。”刘江担忧,西泠印社既有国际会员,又有画家等会员,要加入书协,这些社员的身份不合适,欠考虑。
) I6 a) \; A& z
Z; ~; I) w0 L$ v2 x* x& e 这些意见被部分采纳。第二天,3月28日,春季雅集的上午,魏皓奔作了十多分钟的发言。“他借这个机会提了一下:‘这事我们社长会议昨天讨论过了,要等下次理事会、秋季雅集时再讨论。关于印社加入中国书协一事,须印社理事会甚至会员大会表决通过才能生效’。”刘江回忆。 o& t4 w8 E7 p: }! ]7 S
0 |- Y, H3 C4 V# i" [% X6 M. {
“我们有规定,个人不接受任何采访。”4月29日,被多位社员指为一手策划入协的当事人,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在电话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正值印社换届的敏感期,他不便表态。
% ^8 U1 t; Z0 _2 }3 O* e0 {; w n6 b% r, |# V9 T; c% K/ H/ }. X
“谣言止于智者。”陈振濂说,“我们仍然在工作,看看我们搞的秋季雅集,三个展览、九个会议。你该知道我们西泠印社的人是怎么在工作的。而那些泼脏水的人又为印社做了什么?”但陈振濂拒绝对程序问题进行任何解释。3 f; C( W, A F6 I, D/ G& i" |
8 Y; R# H2 M. v: s/ d
3月31日,印社雅集后,吴昌硕之孙、88岁的西泠印社理事吴长邺,携同两位社员儿子吴超、吴越上书西泠印社副社长、理事和社委会,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 S! g8 u2 X: [1 V6 l4 v& \" q7 B7 R6 d3 O @" k* Y7 v- s& d: l) M# ^
“申入书协,既然有悖社章组织原则,理应在社长会议上宣布无效。社长会议这么做,是在推诿。”吴超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从魏皓奔对社员的告知来看,等于是承认以前的申请仍然有效。只是需要进行理事会的追认即可。“这等于让艺术界的中国科学院去加入中国科协。”“章程已乱,原则践踏,印社今后的声誉地位、健康运转和持续发展,怎不令人迷茫与担忧?”吴氏父子在公开信中写道。“前几天我们都收到了一封不敢公开名字的匿名信,要我们不要破坏105年社庆的大好气氛。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抵制入协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才是献给105年周年庆的最大礼物。”吴超说。“不然,印社105年庆典之时,将是百年西泠终结之日。”' x$ }! O3 `; J s2 I p- a
& ]$ Q- V* @: P3 C |; h% E; F
官民之间3 ~; e7 P5 o9 |3 |, p( \
6 Z" ?4 P0 p4 E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作风问题。”多位要求不具名的社员说。百年之前,印学大师朱孝臧题咏《西泠印社图》曾赞叹西泠人的雅洁高风,“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但百年后,“留得干净土”已成了隐忧。
& f4 G. R" X$ w3 }0 s. V8 y6 ?0 B5 d- X" b
作为仅有的两个直接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团之一(另一为宋庆龄基金会),西泠印社素以承继民间传统的同人结社标榜。但实际上,从1963年恢复印社以来,印社早已变成半官方的民间社团,被一名理事认为“沾染了许多机关的官僚习气”。“它的独立性没了,不那么纯粹了,影响了大家对西泠印社的看法。”一位社员叹息。104年来,几任社长和社员,均一直以印社的民间性为豪。“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首任社长吴昌硕被创社四贤推为领袖后,更手撰此联,以示印社的布衣本色。“同人结社,是充满人情味、非常温馨的团体。”多位老社员说,印社社员不多,百年来包括去世者在内,也不过403人,联络起来十分方便。但现在,社员和社员之间,领导和社员之间的沟通,却日趋淡薄。“这和官本位的思维有关。”一位老理事说,文人以艺服人,但印社现在却奉行以职务论高低。“社长、副社长、研究室主任一个个排下去。一个队伍出去,不管你成就高低,都是按行政级别来排。”“当官的人很风光,搞艺术的人坐一边。”一位知名画家理事以切身体验举例说。! H+ F& |' X# d6 t9 Y! y
' F0 R5 ]. z8 f+ N7 S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同样对此印象深刻。他回忆,有次他在北京西泠开座谈会,主座上是西泠印社下属企业的老板,印社的一位副社长却坐在了边上。“当时我就指着老板说,你记住,未来的西泠印社再开会,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会议,你们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更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应该只有艺术家,只有西泠印社的领导才能坐。”
+ E* G7 ^/ Z0 q/ z; i) t0 K0 i# P& L3 {& ~$ G8 X* Y
令多位老社员耿耿于怀的是,在前社长沙孟海仍在世时,曾有数个入门性质的日本书法代表团前来西泠印社拜访,交流活动中,“这些刚学书法的日本老太太站台上,印社的理事社员则陪衬他们站在下面。每次来,还要求年事已高的沙老出面接待”。“沙老在日本都是备受尊崇的泰斗级人物。真是岂有此理。”一位理事愤愤地说。
8 x& W4 d6 ~9 |/ z2 Q& z7 Z9 Y# c+ {! {" h
官位热的同时,对艺术和社员的基本尊重渐渐被忽视。1 Z: l9 o% o3 L2 k5 Y: E. u
0 e. R0 Z. n- Q0 F; i
“像印社入协这么重要的事情,连通报一声都没有,很能够说明问题。”社员们说,“印社里那些孑遗的老社员,现在很少人关心。他们艺术创作上有什么计划,进展啊,根本没人过问。”“现在省、市两级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去做文化产业。怎么维护、怎么继续发展,很少考虑。”一位社员担心,“大家都不镀金,只是剥金。用的多,培植得少。出了问题,牌子就敲一个角,再一个问题,再一个角,我担心,这块金字招牌总有天要敲掉。”“书法、书社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组织的附庸,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严肃的艺术研究团体,要无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发挥其功能。”沧浪书社社员薛龙春说。创立于1988年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以保持较好的民间性和独立性而闻名。+ G) j& ~2 A+ ]) L* F3 w( G, |
% ?' \4 e p: T q
沧浪书社前总执事、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警惕民间社团常见的官僚气息。”“艺术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创作。”华人德说。0 T4 b0 V1 W2 N2 Y9 j
( {- k; G. y3 Y+ f
大师凋零9 N X' ?/ k/ X, Y$ w7 N- x& K, l
9 Q0 n: {* M# C+ Q( [2 Q “这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再这样搞下去的话,我觉得会导致学术的衰退,最终导致印社的消亡。”一位社员批评说,曾几何时,国际印学家都以能刻一枚“西泠印社中人”的印章为荣。但现在,这已渐成往事。“金字招牌怎么来的?不是海选什么得来的。搞大规模的活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学术成果和人才的培养。”
$ B5 d; n3 `$ R
- r* i' A/ J9 f" M. C! e- ^& g 社员们说,百年庆典后的西泠印社局面的确开辟得很大,影响也扩大了很多,包括有争议的新社员“海选”活动,至少在破除门第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 I; L- h0 d S
# E' l/ U. L9 \ “他们当然搞了很多好活动,印学博物馆什么的,但成立以后,更深层的东西,如何利用它们为学术发展作贡献,却缺少考虑。”社员们批评。“我反对活动搞得很热闹,效果却不是在学术上面。”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作品和人才很少出现,让这些热闹的活动最终成了“泡沫”。“搞了很多活动,最终要归结到提高——印社水平提高并发展了多少,你能不能出大师。”% U8 y) H' h: {# e; Y4 }2 g& \: U
4 X8 T& Z" v$ I# ? 艺术的尴尬已经出现,在前任社长启功去世两年之后,西泠印社一直迟迟未能选出社长。
3 X6 e7 D3 a4 U- b) p' \
4 S) o' E% }. g 无论是社员还是主管的上级部门,都很头痛,“找不到人。”画家张耕源解释说,西泠印社已经形成了以大师任社长的传统。从吴昌硕开始,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以及启功,无一不是国内德艺双馨的顶级大师。“和老先生相比,自然有个心理落差。”. E; {9 e) E0 d* O9 N( K9 O
: ~# M( r! M5 `( |
张耕源回忆,当年,在精英云集的印社中,即使声望如启功,因为于金石方面并不精通,担任社长后也曾在社里受到过质疑。“你来干什么,你又不刻图章的,不懂的。”
) }1 D M/ K+ m+ u5 X# V* `5 E( U7 \
“在这个时代,找大师太难了。”张耕源说,以后也许有新的大师出现。但现在文化断层造成的后继无人已经凸现。“大师的出现需要土壤。但现在是接不上气了。”$ ]$ X; a& X( ~* P$ l& q6 T
3 M; p9 x1 X( b- a7 j7 c9 d
“这一届下来,如果再不选出来实在交待不过去了。这只能证明西泠印社现在水平在下降,出不了人了。”
4 ]* t4 P4 w( K- d% }, H; I# l" P: P" N4 Z% {, Q3 ^
张耕源回忆,日本籍的印社社员小林斗庵去世前曾慨叹,吴昌硕之后,西泠印社已走下坡路。“他是爱之深,责之切,讲了真话。现在我们是不愿讲,不敢讲。”
" Q; v' k/ l6 }, l* {" L- n! O
- z) ?( x& d2 ` O0 s# G" z 漫步在西泠印社的长满苔藓的石阶上,一位老社员慨叹,让他日益担心的正是印社的命运。
$ o% f7 @" ~* f: z: W6 e
7 i" t8 y7 v# k6 X3 V9 i[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8-5-8 01:1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