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学院•在线
—2008’中国“70年代”水墨画家提名展地 点:江苏省国画院
开幕时间:2008年5月1日 下午:18.30分
展览时间:2008年5月1日——5月4日
策 展 人:徐顺才
学术主持:商勇
主 办:中国艺术在线网www.21nowart.com “70后”画家多生于“毛时代”之后,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上都没有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生人的文革印记。此外,他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艺术上并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低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而因成长经历的缘故,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
此外,“85’美术新潮”后,在求新求异美术理论的影响下,学院内的“70后”画家一进入创作便自觉地寻找自身和他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信息泛滥读图时代的生存法则——因为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他们均经过严格而系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的过滤,在层层淘汰的筛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院派水墨新军的主流。大浪淘尽之后,留下的将会是这群“最后的精英”。
此次展览是全国范围内优秀“70后”画家的一次艺术聚会。
艺术上,强调独立、创新;强调“断裂”及“70后”艺术话语的建立。
此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在学术委员会的监督下实行淘汰机制,目的旨在将此机制建设为优秀画家的“孵化器”。
前言:
中国画是具有深邃精神内涵、特殊语法之绘画语言的传统艺术。它用笔墨造型,从而体现“象”的妙处和“迹”的趣味;它具有自然的学理体系,纯正的品评标准,和不歇的发展机缘。中国画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 ,“现代转型”一直以来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时代课题,但多数情况下,人们似乎未能从中国画本体的角度对之作出准确的回应。自现代美术教育普及以来,一代代具有学院中国画背景的人才,无论从造型理念还是艺术价值判断上都与传统理路有所疏离。近现代美术教育观念的中西对撞,形成了今天的“多元”格局;这一方面为中国画的新发展孕育着种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画固有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也面临被忽略、淡化甚至扭曲的危险。因此,我认为,当今学院的中国画教学有必要通过专业教学,研究和传播一种准确的中国画学理概念、语言方式和品评标准。对传统内的精华要重新发现、重新整理、重新研究、重新解释,以使新的艺术创造不断从中提取有用因素;另外,学院有必要建立中国现代艺术的价值标准,鼓励敏感鲜活的年轻一代将中国画的材料语言和精神内涵与“现代性”进行嫁接实验,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原创性艺术。
“70在线”的年轻画家们大多数具有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背景,他们多为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有的已是画坛上令人瞩目的新锐。长期以来比较严格的学院专业训练,使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理解和技术把握具有相对全面的积累。作为年轻一代中国画新军,他们多能广泛借鉴,在追求个性,追求艺术品位上面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和潜力。从他们的展览作品中可以窥见当今经过学院系统教育的一批“70后”中国画新人,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上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
愿这些年轻的画家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在中国画研究、创作和教学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周京新
2008年4月2日于南京
参展画家:(参展画家排名不分先后,点击姓名进入个人博客)
王煜、郑文、庞飞、潘汶汛 邓先仙 叶芃、佘松、白联晟、崔强、张喆、熊明非、周颢、
张卫、张凡、郝孝飞、邵仄炯、范治斌、白璎、李戈晔、何振华、王犁、刘波、秦修平、
束新水、徐钢、陈智安、贺兰山、杨立奇、王雪峰、孙洪、张永军、吴海峰、贾修森、
申晓国 、 杨运高、 李志坚 、 房汉陆 、孙震生
画家简介:
王煜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范治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叶芃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讲师
佘松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陈智安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白联晟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副教授
崔强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助理 讲师
张喆 河北邯郸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周颢 湖北美术学院讲师
熊明非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张卫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张凡 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
郝孝飞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
邵仄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郑文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
白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刘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博士
秦修平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束新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徐钢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贺兰山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吴海峰 南京艺术学院教师
潘汶汛 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1999-2001浙江大学艺术系教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邓先仙 1980年生于南京 199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99年保送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 2003年考
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导师为刘健老师 200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
李志坚 又名李治见 1975年生于山东烟台 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四川美
术学院中国画系
孙洪 1970年生于江苏兴化。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
国画院特聘画家,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杨运高 1979年生于广西象州,200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著名画家黄格胜、阳山先生,攻山水,
获文学学士学位。现居北京,专职画家。
庞飞 1973年生 陕西紫阳人1995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艺术系,1995-1999年在厦门,广州,深圳工作1999-
2000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2002年入选“上海青年美术大展”2003-2006年就读上海
刘海粟美术馆萧海春山水画工作室2006年就读上海中国画院06高研班
李戈晔 197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
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林风眠研究协会会员。
何振华 1979年出生于广东,2003年毕业于广东美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文凭。 现任教于上海大学数码学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上海美术大展创意奖, 2007年参加聚焦70后水墨状态展
王犁 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 现在浙江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任教
杨立奇 九八年聆听于姜永安先生的教诲,弃写从工,研习花鸟画。
王雪峰 197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9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校普师专业,199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艺术系
200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师从黄柔昌教授
2003考入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艺术学家张道一教授,2007年7月获艺术学博士学
位,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专业画家,江苏国画院特聘画家
张永军 别署:以仟、乃山。江苏赣榆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任教于江苏省戏剧学校。
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贾修森 1973生于济南,200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扬州国画院专职画家
申晓国 笔名一舟 山西高平人。 2005年入读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房汉陆 江苏溧阳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系
教师,曾多次参加省、全国美术展并多次获奖
孙震生 笔名,雨辰。1976年7月生于河北唐山市,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为天津画院职 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备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次展览画册,大16开铜版纸印刷,每个画家4页左右。
“最后的精英”——70后
我以为用代际来划分今天的画坛是需要警惕的。原因如下:1.绘画的面貌特征并不仅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还和师承关系,教育经历,地域影响,审美趣味,以及个人性情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2.毫无疑问,真正的大师往往因覆盖了时代而消退了时代性,所以以代际来划分艺术家似乎已经预设了前提:当下无大师。但从另一角度看,大师与经典都具有历史性,保持一定时间距离来审视和评判才算得上是公正。所以“当下有无大师?”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伪命题。但以代际来划分绘画确实在无形中弱化了天才画家的特异性,同时也分解了他领袖群伦的责任。3.“60后”、“70后”、“80后”等词汇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这是对西方美术史上常见的“印象主义之后(Post—Impresionsm)”之类词汇的拙劣套用,它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绘画界?它是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或许只是“艺术江湖”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大旗?4、同一年龄段的画家以展览形式集体亮相彼此心中皆存有一定压力。人们常说“年轻没有失败”,实际是说因为年轻所以还有机会,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对年轻人的宽容。但“70后”的画家已不那么年轻,他们拥有的只是青春的尾巴,作品的优劣以及展览的成败似乎关系一代人的毁誉——是给观者“后浪推前浪”的欣慰;还是“后无来者”的忧心?当然,前提是此展的画家是否具有代表性。5、代际划分已不再仅指向不同年龄段画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话语权的标志,在艺术完全商品化的今天,话语权不仅意味着创作个体生存发展的空间,还意味着利益的分成,因此“70后”、“80后”等用词,已不仅仅是对某代画家人群整体面貌的抽象和概括,更像不同年龄段利益人群之间的集体角力。
但就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而言,以代际划分画家群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若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间的剧变堪比过去这30年的有多少年?所谓的“70后”、“80后”不就是这剧变的30年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吗?事实上,“70后”“80后”的作家、导演、音乐家均已表现出与上代人或上几代人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这些几乎都可以归纳为“时代的烙印”。
但,倘若时间前推十年,那时的“70后”还很年轻,“80后”尚未成年,“70后”占尽天时,他们可以和五、六十年代生人作比较,寻找自身的时代优势。是的,他们多出生或成长于“毛泽东时代”之后,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上少了许多50年代与60年代生人的“文革”印记。此外,他们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正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艺术上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底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也因成长经历的缘故,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但而今,“80后”已渐渐成熟,而“70后”正慢慢老去,相比于“80后”,“70后”的时代特点显得越发含糊,认同感也渐渐变弱。事实上,每代人都可以而且应当嚣张地吃上几年青春饭,但这世上没有不老的青春,而今的“70后”已经没有继续充当“偶像派”的本钱,他们日益理性而成熟,低调而稳健地转身——他们要当“演技派”了。
毫无疑问,“70后”的画家近年来已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不仅是画坛上的蓬勃新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必将成为画坛主流。因为信息量大的缘故,“70后”画家在画面的形式元素上大量吸收外来因子,比起前辈画家更提升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此外,“85’美术新潮”后,在求新求异美术理论的影响下,他们一进入创作便自觉地寻找自身和他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信息泛滥读图时代的生存法则——因为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他们均经过严格而系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的过滤,在层层淘汰的筛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院派水墨新军的主流。艺术市场的诱惑可以让无脑无心的“80后”迫不及待地放弃底线解开腰带赌上最后一屡青春的光阴,而精打细算的“70后”则懂得自重和自我保护,大浪淘尽之后,留下的将会是这群“最后的精英”。
作为生于“70后”的艺术批评者,也许我必须提醒自己的是不能为同龄人护短。“皇帝的新衣”总有被戳穿的一天,坦然面对自己的美丑是真正的成熟和自信。
“70后”画家都师承自“50后”和“60后”艺术家,事实上,就造型、笔墨语言、个人图式等因素看来,在目前均或多或少有着前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绘画至关重要的是原创性和品位,在他们身上显示得尚不充分,你甚至可以一眼看出,谁是某某的学生,谁是某某加某某的组合。我曾经私下认为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其风格都具有纯正优良的基因,因其艺术基因的优秀纯良,所以他总有许多模仿者和追随者,于是其基因便得到复制、保护乃至广泛传播。但这同时也会造就许多“影子艺术家”。风格是否具有不断复制和延续的能力,是否可以看作原创型画家和影子画家的差别?就风格的感染力和繁殖力而言,“70后”的画家与前辈优秀画家比起来,“荷尔蒙”的浓度还远不够。比之于“50后”的画家,“70后”的画面精于一种形而下的制作而少有形而上的精神内涵,这不但关系到绘画技法语言的熟练,还关乎到思想的深度,以及对艺术理想的守望和虔诚。
我常想,“70后”的绘画界是否也该像当年的文学界,发起一次“断裂”行动?其主旨便是提倡在艺术上,强调真正的独立和创新,而不是艺术话语权的抢夺和建立,没有底气和资本的抢夺最终会成为笑谈,而对前辈画家成就的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艺术高度作为自己的超越目标,才是“断裂”行动的本意。
此展基本可看作全国范围内优秀“70后”画家的一次学术聚会。另外,此展将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在学术委员会的监督下实行淘汰机制,目的旨在将此机制建设为优秀画家的“孵化器”。
在此要感谢徐顺才先生,他多年来一直给予我们这个群体大量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所有画家都视他为好友并乐与交游。倘有一天,“70后”能形成大气候,想必美术史会为徐先生写上一笔。
商勇 2008年3月于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