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局 外 闲 谈 : S2 I m1 ^. |8 C( w* O7 o
——对书法九届“国展”作品的文化考问
# a7 F% a$ a0 Q1 D文/局外人
; u' W# ?# V- B4 T
9 S7 }, u" U1 n& H* o+ P' V 第九届全国书法展获奖名单已经公布,展览亦于2007年12月18日在广州开幕,一些地方随之开始庆功奖励。这标志着轰轰烈烈的一次书法盛筵尘埃落地。此前后,组织者、参赛者、评审者、获奖者、落选者在各种媒体上都有不少言论发表。有全盘肯定者,亦有彻底否定者;有兴高采烈者,亦有愤愤不平者。笔者作为一名“门外汉”,眼下也有些话想说一说。所谓“门外汉”者,一是书法艺术的门外汉。本人虽是真正的“书法爱好者”,根据就是二十年来一直订阅着全国主要的书法报刊,且自“发小”就与“写大字”有染,至今虽年逾花甲,还是经常挥笔弄墨,娱悦自己一番,但遗憾的是书仍不入品,身居圈外;二是“国展”赛事的门外人。不仅本届国展没有投稿,且历次国展均无参赛纪录。因为是门外汉,或说作为局外人,自然有冷眼旁观之心境,有与赛事和奖项无利害之超脱,出于对书法的业余爱好说点什么,说对说错,说轻说重,大概不会有被说成“是既得利益者的炒作”、“吃不着葡萄者说葡萄酸”或“故意与谁过不去”之虞。对事不对人,就作品谈作品,如果能令“有则改之”,下次国展作品不再有类似毛病;“无则加勉”,作为警戒,不也该算是我的一大“贡献”吗?
4 U' F* h! u8 G8 C! f: c9 O, r* ^
所以有话要说,还得从收到2007 年第12期《中国书法》杂志说起。该杂志收到之后,翻开一看,感到一股清新之风吹过来,一幅幅获奖作品映入眼帘,从韵味、笔触、墨色、章法到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设计与装裱,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真像古人说的,女有色,书亦有色啊!说实话,近年来我看书报多是浏览一下而已,这次我却是一幅幅,一页页,一字字读下来的。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随着我深入细致的阅读,作品中的毛病也就一点点显露出来了,我得心情也渐渐起了变化,像嗑美味瓜子,嗑着嗑着出了变味的。这大概是友人教我品书画要先远后近先综观整体再细读局部之经验惹的祸。首先是以我的可怜的观赏水平,发现一两处瑕疵,心里尚为其遗憾;进而发现一两处“硬伤”,认为实不应该。因为有些作品我读不通,读不懂,有的作品内容与我将要忘却的记忆不同,迫使我去查阅一些书籍资料。结果出我所料,“内在问题”是如此地令我吃惊。因此,心里忽然想指出一些获奖作品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件本与我毫不相干的事情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因为我不能去展览会上观赏原作,也只能就杂志上刊登的部分搞点“纸上谈兵”了。" Z/ h2 w/ P6 N" o, j
+ q2 ?% T% O h3 N7 a
《中国书法》杂志刊登了获奖作品34幅,获奖提名68幅。由于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只就获奖作品谈谈看法。获奖作品34幅,其中有篆书、篆刻6幅(姑且这样说)。我对篆书、篆刻更是门外汉,不敢妄评。另外,有数幅作品刊登的是“局部”、“部分”,其中有我比较喜欢的行书一等奖龙开胜的作品,还有楷书二等奖李建明的作品均“局部”得太厉害,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亦不再“说三道四”。这些,只得请作者、能看到原作的方家们去讨论了。我这样做似乎不大公平,因为不是对全部获奖作品评论,评论的也不一定是整幅作品,只是“管中窥豹”而已。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有等我看到获奖全集后再参加讨论了。
+ X& J! K7 C( q5 M
% k: Q# @! W# l: i# D S 下面,就对剩下的26幅获奖作品进行一些“文化考问”,而这里所说的“文化”,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对文字认识、理解、书写、运用的能力与知识;所谓“考问”,说的是指点一下这些作品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这方面考察,26幅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品相精美,却多少有失于文采。主要表现在:
0 }1 J0 Y" j6 g- j
3 F: d$ T0 F3 X# [ 一、“硬伤”明显。 作品中出现错字、丢字、错句或掉句状况,即有“硬伤”者10幅,占考察总数26幅的38%多。
/ @' v" {8 M! s+ E7 U' G! _# R7 j# a* P2 i
1、行草二等奖熊志凌作品(元结《右溪记》)中,“洄悬激注”写成“洄悬激柱”;落款把“浪士”写成“浪土”,“笔锋”写成“笔峰”,虽 “峰”有“通锋”一说,盖非指此种情境。
7 X; C, E, H" G4 x) P% e4 P" j+ R8 ~: v( g& _- U! v
2、行草二等奖朱占华作品(杜甫《赠卫八处士》)中,“黄粱”写成“黄梁”;“问答未及已”写成“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写成“驱儿罗酒浆”。
+ U( L( v- d# c$ U! G! V- Y5 H. A& d: a$ w$ m4 f$ ^# {
3、楷书三等奖石锋作品(《录宋人词六首》)中丢字、错字不止一两处。第二行“客争笑”写成“客笑”,“双雁落遥空”写成“双雁落空”,“回首望云中”写成“回望云中”;第七行“春去也”写成“春去”;第九行“转眄”写成“转盼”,“千岁”写成“千载”;第十一行“长城谁敢犯”写成“长城敢犯”。* H& S8 R: w. k: S* P1 y P
; x/ v1 C3 x7 S9 l 4、楷书三等奖史焕全作品(《折元礼词一首》)刊登的是“局部”,查看似乎是“隔着门缝看”只能看一条条了。其中“羡兜鍪”写成“羡兜牟”;“三明老将”写成“三关老将”;“想断云横晓,谁识归舟”写成“挂几行雁字,指引归舟。”
/ l S$ k4 |8 W2 F5 ^% o Y5 `2 @6 B; I
& u' P5 \4 ~) e1 k( @6 U( N 5、楷书三等奖林志明作品(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是“局部”,其中第八行“隤其声”写成“颓其声”;第十行“被箠楚受辱”写成“被箠受辱”。
) [7 Y8 g4 X# g/ g* p5 H+ b% [0 c0 m' ]5 j: f4 z" b
6、行草三等奖卜庆中作品(《陆放翁诗四首》)中,第三行“效孤忠”写成“効孤忠”;第十一行“桑柘阴阴”写成“桑柘隐隐”;最后,“鹁鸪”写成“鹁鸠”,“水刺新秧”写成“刺水新秧”。
2 Y2 ~3 _7 b7 y( Q8 k. @: g& N3 }: u( ]
7、行草三等奖林秋宏作品(《录孟浩然诗数首》)亦是“部分”,那就看看“部分”中的问题。在《登总持寺浮屠》诗中,“四郊开帝宅”写成“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写成“千陌俯人家”,“空香逐落花”写成“空香送落花”;《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诗中,“不见度年年”写成“不见度年华”;《自洛之越》诗中“风尘压洛京”写成“风尘压洛阳”;《登万岁楼》诗中,把“曲引古堤临冻浦”写成“曲引古堤临东浦”;《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上人》落款把“龙泉寺精舍”写成“龙泉精舍”;《宿天台桐柏观》诗中把“学彼长生道”写成“学此长生道”,“云涛空茫茫”写成“云海空茫茫”;《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把“邂逅欢觏止”写成“邂逅觏欢止”。
! A$ c& ?4 m1 A% c" }, U' {9 r: t" I# u
8、行草三等奖李吉东作品(《寒山皎然诗各一首》)中, “虚无色可取”写成“虚心色可取”,把“寒山丈师”似乎当是“寒山大师(士?)”。
k1 C& v* Q" _
: m8 Y5 ]* _( |/ l 9、行草三等奖张军文作品(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第二行把“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写成“周览四海名川”;第三行把“此二子者”写成“此二者”;第四行把“十有九年矣”写成“十有九矣”;第五行把“然皆士人之陈迹”写成“然士人之陈迹”;第六行把“秦汉之故乡”写成“秦汉之故都”,“终南嵩华之高”写成“终嵩华之高”;第七行把“至京师”写成“致京师”;第六行把“听其议论”写成“听其议”,“才略冠天下”,把“冠”字写错;第九行把“天下之所恃”写成“天下之所”;第十行丢下“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辉,闻”数字句,造成上下文不通顺;第十一行把“未曾通习吏事”写成“未曾通习史事”,“斗升之禄”写成“斗升之缘”;最后一行把“将归益治其文”写成“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写成“且学政为”。
9 |7 m8 Q# Z, `; u* f7 c0 O7 t& k0 e& X$ O7 f
10、行草三等奖颜奕端作品(《先贤论书》)在内容选取、书写和章法上可谓“任情恣性”,笔者品评有难度,只就查到的说几点。把蔡邕《笔论》“欲书先散怀抱”写成“欲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写成“任意恣情”;把王僧虔《笔意赞》中 “可绍于古人”写成“可招于古人”;把虞世南《笔髓》中“其常不主”写成“其常不住”。8 @. p- A* \ N+ s! B! e* P$ H
" Y' J) \& @2 f+ U; |% ]0 W 二、文理不通。书法创作写自作诗文,包括题跋是应该提倡的。但这方面也更能检验作者文字水平。就“国奖”的高标准考察,同样有的作者的答卷还是很有欠缺的。2 I! U, d5 l1 M Z; E$ z1 v3 C
, Y) X. \ V$ J$ `2 k
楷书一等奖李国盛作品(无题)大概是一篇自作文。该文主要是据《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内容打乱重新编写的,但是并未能“整合”成功。原帖主体部分是皇帝为培养教育太子任命颜真卿为“太子少师”的“公文”,或称“委任状”,后部的“奉”和“告”则是另外的文体,表示的是“承奉”,和“报告”的意思。“委任状”里既说明了任命颜真卿为“太子少师”的缘由,当然其中有对颜真卿的肯定与褒奖,也有对培养教育太子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因此,一股脑把这些东西都堆到颜真卿头上是不行的,会闹笑话的。比如,“山公启示”、“叔孙制礼”说的是两个典故。山公,即晋代山涛,任礼部尚书,对所选人才都亲作评论,加以品题,时称“山公启示”;叔孙,是个复姓,指的是汉代辅佐刘邦的叔孙通,他采择古礼,结合秦制,订立朝仪。后为太傅。汉朝朝制典礼,都由他所定。当然原帖中这两个典故对应的是“清彼品流”、“光我王度”,这是内在逻辑,或说“因果关系”,可是作品中却把“清彼品流”与“叔孙制礼”并列,作为鲁公的“功德”,且说“当为百氏之宗”,给了连皇帝也不肯给、鲁公决不敢接受的违背历史真实的评价。皇帝说鲁公“为百氏之宗”指的是他的学养。鲁公在选人与制礼方面此前此后并无那样大的建树。作品中把“当为百氏之宗”与结尾“为天下之示范”对应,不仅不符史实,且“当为”与“当”用得也不妥当。原帖中以“当四科之首”与“为百氏之宗”对应,此处,“当”即是“为”的意思。原帖中“稽古”、“外家联属,顾先勛旧,方睦亲贤”本是皇帝和太后有关或他们想做的,唐代太后垂帘、掌权或外戚专权哪里是什么好事,作品中却把它当作了鲁公“立德践行”的政绩;“俾其调护”说的是太子的事,目的是(让他)“以全羽翼”,这与“光彼王度”有何干?又与帖中皇上说的“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是什么关系?历史事实是这样的:颜真卿在用人、建制上的作为并不突出,远不及魏征,而且最终也并没有培养教育出一个好的王储。由于作者对原文并不理解,对史实不了解,只是把《告身》中的词汇短语从新拼凑一下,因而形成一篇不知其所云、不知其所欲云的所谓“文章”,亦即不知作者是要说的是颜鲁公的功德还是他的书法,亦或是他的文才武略与其书法的关系,似乎都是,又都不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说“主题”,文章条理不清,逻辑关系混乱,且违背史实,显然称不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黄庭坚对宋代一位书家有过这样的批评:“其文芜秽,不足发其书。”说的有道理。有美文方可书其美,以美书自可美其文。
2 j& k1 d: d/ o' @8 j3 j2 J3 p( P4 D% O1 U, o# C
隶书二等奖何来胜作品是对联:“钟王书法南宫画,韩孟文章北海尊”,对得工整。对联中把“书法”实化了,指的是“书法作品”,因而对的是“文章”一词。但是,我还见过同样的对联,其中“书法”对应的是“文风”,讲的是“法度”与“风格”,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更有意境,自然也更胜一筹。& J& y# N, K7 b/ N
7 M$ w8 J% ?+ M6 }2 Y; R
书法落款的文字亦应讲究,不可随意。如熊志凌行草作品落款开头部分“右录唐元次山右溪记 元结字义山……唐代河南府人”。就显得罗嗦,且元结是汝州鲁山人。
+ R9 s" ~+ Q4 b9 R% D/ S
x. ~5 D9 U2 Q6 ~! g4 t# @ 有的作品把不同意境、不同情感的诗词抄在一起,也难说是在对原作充分理解与感受后再创作,比如,楷书二等奖钱松君的作品把表达“后宫怨妇”的《宫词》与表达“闲云野鹤”情致的张旭《桃花溪》放在一块儿,就有些莫名其妙。大概作者只注意到点画线条而忽略了文字意义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7 y) |% \) O* a' p( J) z5 g4 K5 x: P7 ]( ?# A+ [ q
上文指出的这些“错误”与不足,是我从看得着、读得懂和能查着原文的作品里找出的。对挑出的这些“错”,我不敢保证绝对准确,因为自己毕竟是门外汉,且参照的书籍资料也未必完全可靠。前几年我买的一些书籍有的也是错字连连,甚至难以卒读。同一篇文章,则常有不同的“版本”,让人莫衷一是。这些年一些出版商只知道出书赚钱,粗制滥造,糟踏文化,坑害读者。网上的一些资料,也往往是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这需要读者有很强的分辨力。不排除有的获奖作品出的错可能与作者依据的本子出了错有关系,成了粗制文化的受害者。不过,我可以保证,指出这些错误大多数是存在的,从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错误可能不仅仅是已经指出的这些,也许更多些。- G9 A, X6 B8 j1 u8 j3 T0 t
; a0 h2 r/ d# _ ^; ` 不容置疑,这些参赛作品,作者当是使出全身解数精心创作的。那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错误与疏漏,而且有这么高的比例,这么大的“普遍性”?这是需要让人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 z( j- j2 j3 b$ D
. x" }$ y) U0 C+ ` 粗心大意。可能有人书写时不专心,因而写错字,以至丢字、掉句,写完后也未做认真的检查。古人读书作字则不然,都要先净手,焚香,端坐,静心,然后才开始读写。他们视此为神圣的一件事,是面对前贤、上苍与自己心灵的一件事,不敢心浮气躁、神不守舍、草率行事。静心,专心,是书家创作时应该有的一种状态,否则,是写不出真正好作品来的。- F1 j- k' e9 e* O: [' Z& K
& {; _# t5 V: z9 W) C D' R$ M# l
不以为然。也许有人认为书法作品中写一两个错字算不了什么,小事一桩,因为这是“创作”,要的是所谓“艺术效果”。不知道书法比赛的评审标准里有没有关于写错字的说法。窃以为,不要把书法搞“玄”了。说到底,书法不外是要把字写好,写美,而好与美的前提与基础是正确。一个人从上小学开始“学文化”,首先就是识字,对每个字要做到正确的认、读、写、用。一个小学生考试如果读错、写错、用错字,老师就要在卷子上打叉叉、扣分数,抄写课文如果丢字、掉句,老师可能要“罚”他三遍五遍地重抄,直到写对记牢为止。这是基本训练,目的就是把基础打扎实。以书写文字为天职的书法家如果不能够、不重视文字的正确书写与运用,岂不违背了书法的本质与精神?错字连连的所谓“书法作品”其实连合格的学生作业都算不上。没有了书法的前提与基础,书法何为?进一步说,所谓“书法”,是抽象的点画与表意的文字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不是单单地写字,不是单单地写好字,也不是有人说的书法已从“实用”变成了纯粹的“视觉艺术”了。书法家的心志情感同时从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与形态两方面表现出来。文字揭示情志内涵,点画表现风神气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说,这些获奖作品中所书写前人的诗词、美文、名句,是书家赖以表达自己情志感情的内涵,抽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就没有了这些作品,不能正确地书写它们,还说要“创作”所谓什么好的书法作品又怎么可能呢!
- ^" G3 ^4 m0 ?0 ]' f, q! M9 o* C y9 v( C
学养不足。有的错误似乎是粗心造成的,但多数不像。因为从那用纸的选择、书幅的设计、笔墨的运用以及章法的经营等等看得出都是“处心积虑”的。为了作品的完美,为了拿奖,作者怎么会对此放松要求,降低标准,以致因小而失大呢?据此推断,出现这类“低级错误”,根本的原因是文字的基本功不扎实,学养不足。例如,那些明明白白的错字,多是连中小学生书写时都不允许出现的错误;有的错误,致使原文的句子不再通顺,或词不达意,甚至语意也变得与原来不同了等等,只要书家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不该出现;有的错误,比如原诗的诗句不再整齐规律了,该押韵的不再押韵了等等,只要书家具备基本的诗词知识就会发现并加以更正。前贤说“书能观识”,就是说,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见识,学识,修养。因此,书家不仅要掌握书法技巧,还要注重 “字外之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道德修养,才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8 S* |$ d1 E4 ^- P( o& z- _4 O+ F2 J A- Z; G
书法“国展”是全国顶尖的赛事之一。对它的现状持全盘肯定的态度是不对的,因为这不符合事实,它还有很大的需要改进余地;同样,全盘否定它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也不符合事实。它毕竟是当今考察书法学习与创作队伍现状一面镜子,是展示书家,特别是参赛书家技艺与学识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推动书法艺术进一步普及与提高的一个重要机制。正视现实,正视问题,积极改进,“国展”自会有更好的前景。3 C( g; ~; u2 n3 t5 [. h
6 v) _5 k+ `* N[ 本帖最后由 惟楚有材 于 2008-1-28 22:3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