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29|回复: 3

解密:《人民日报》创刊报头并非毛泽东亲笔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四十年,就从四十年前《人民日报》创刊写起。

1946年三四月间,国内形势已经明朗,全面内战是打定了。

蒋介石是个怪物,日本投降后,他本性不改,继续**反人民,一心独吞胜利果实。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他谈判一个多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在上党、平汉两战役打掉他十几个师,都未能使他清醒,使他戒惧。敌人加紧磨刀,我们被迫修盾,正义完全在我们一边。

全党、全军、各解放区都在积极准备应变。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组建晋冀鲁豫军区,就是多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准备。蒋介石侵夺华北,进窥东北,必须打通平汉路。黄河以北,平汉路东,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冀南、冀鲁豫两个抗日根据地;平汉路西,我们建立了太行、太岳两个抗日根据地。四个根据地有两千多万人口,近三十万大军,现在由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大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统一领导和指挥,形成一个宽正面、大纵深的坚强基地,敌人兵力虽多,也是万难逾越的。

中央局成立后,即筹划创建机关报,由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张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员、日本留学生,当时虽然刚四十岁出头,但在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眼中,无论阅历、水平、年资,都是前辈、长者,是很适当的人选。

办报,得有一个精干的班子。从太行区抽调了一批人,现在记得的,有王友唐、安岗、左漠野、李庄、杜波、吴象、林韦、柯岗、郭渭、袁勃、袁毓明等二十多人,安岗、袁勃为副总编辑;从太岳区抽调古维进、刘希龄等人;从冀南区抽调张更生、林里等人。从冀鲁豫区抽调刘子毅等人。编辑部、印刷部门、后勤部门合计不过一百几十人。
0104_2842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在看《人民日报》

从太行区抽调的人,原来多在新华日报(太行版)工作,我是其中一个。我们作为先遣队,从涉县到邯郸,真正“下山”了。“下山”——从山区到平原,从乡村到城市,这就是说我们胜利了。十年盼望,一朝实现,真是人人兴奋,两脚生风,

我们要去的邯郸,是赵国古都,平汉路、滏阳河交汇的军事重镇,抗战期间日军的大屯兵场、“扫荡”我根据地的重要基地,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几个月前,刘、邓在这里指挥平汉战役,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但谁都看到,那是牛刀小试,大战还在后面。于是有人给在邯郸一带平汉前线工作的同志起了一个雅号:“堵水干部”。挺身而出,矗立前线,把蒋介石泼向华北、东北的祸水堵住,多光荣!我们有幸,成为第一线的“堵水干部”,怀着奔赴战场的豪情,进入邯郸。

办报纸,得起个好的报名。中央局要报社的同志试拟一个。在磐石同志主持下,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此水虽不很大,但在春秋战国已很有名,报社就在它的附近。有人说这个名字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又不响亮,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老老实实,正面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有人不同意,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也绕口。多数人主张叫“人民日报”,不管是否已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大众”、“群众”这些名字,反正我们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我个人是坚决主张此议的,并补充说,“人民”涵义好,四个字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最后一致建议用这个名字,磐石报告中央局,很快被批准了。

转眼就要出报。这时毛泽东同志的威信处于巅峰,磐石等同志很想请毛泽东题写报名。但一在延安,一在邯郸,云天阻隔,缓不济急。于是想到集字,集毛泽东手写的人民日报四字。罗林、杜展潮受领了这个任务。他二位同多数人一起从《新华日报》调来。杜是华侨,抗日战争开始即从南洋回国参加革命的好同志,不幸于十多年前作古。他们找到毛泽东几个题词,凑足人民日报四字。最初想用投影法描摹,但在邯郸难找薄纸,未成。后来像小学生学字那样,先画格子然后放大,总算描成《人民日报》第一个报头。应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不能被认为成功的尝试。第一,当时征集到的毛泽东的字,未必就是真迹;第二,罗、杜二位虽然尽了全力,但非行家,描摹功夫不高;第三,当时邯郸不能制锌版,只好木刻,难保不再失真。现在读者看了第一个报头,如果不加提醒,很可能不会认为那是描摹的毛泽东的手迹。
0104_2842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在看《人民日报》

从太行区抽调的人,原来多在新华日报(太行版)工作,我是其中一个。我们作为先遣队,从涉县到邯郸,真正“下山”了。“下山”——从山区到平原,从乡村到城市,这就是说我们胜利了。十年盼望,一朝实现,真是人人兴奋,两脚生风,

我们要去的邯郸,是赵国古都,平汉路、滏阳河交汇的军事重镇,抗战期间日军的大屯兵场、“扫荡”我根据地的重要基地,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几个月前,刘、邓在这里指挥平汉战役,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但谁都看到,那是牛刀小试,大战还在后面。于是有人给在邯郸一带平汉前线工作的同志起了一个雅号:“堵水干部”。挺身而出,矗立前线,把蒋介石泼向华北、东北的祸水堵住,多光荣!我们有幸,成为第一线的“堵水干部”,怀着奔赴战场的豪情,进入邯郸。

办报纸,得起个好的报名。中央局要报社的同志试拟一个。在磐石同志主持下,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此水虽不很大,但在春秋战国已很有名,报社就在它的附近。有人说这个名字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又不响亮,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老老实实,正面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有人不同意,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也绕口。多数人主张叫“人民日报”,不管是否已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大众”、“群众”这些名字,反正我们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我个人是坚决主张此议的,并补充说,“人民”涵义好,四个字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最后一致建议用这个名字,磐石报告中央局,很快被批准了。

转眼就要出报。这时毛泽东同志的威信处于巅峰,磐石等同志很想请毛泽东题写报名。但一在延安,一在邯郸,云天阻隔,缓不济急。于是想到集字,集毛泽东手写的人民日报四字。罗林、杜展潮受领了这个任务。他二位同多数人一起从《新华日报》调来。杜是华侨,抗日战争开始即从南洋回国参加革命的好同志,不幸于十多年前作古。他们找到毛泽东几个题词,凑足人民日报四字。最初想用投影法描摹,但在邯郸难找薄纸,未成。后来像小学生学字那样,先画格子然后放大,总算描成《人民日报》第一个报头。应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不能被认为成功的尝试。第一,当时征集到的毛泽东的字,未必就是真迹;第二,罗、杜二位虽然尽了全力,但非行家,描摹功夫不高;第三,当时邯郸不能制锌版,只好木刻,难保不再失真。现在读者看了第一个报头,如果不加提醒,很可能不会认为那是描摹的毛泽东的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报头从1946年5月15日用到6月30日。6月下旬,中央局副书记***从延安开会回来,带回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的报头,一纸四个。毛泽东从中圈定他属意的两个,要中央局从两个中选用一个。从7月1日起,《人民日报》换了毛泽东写的报头,是刻字工人精心木刻的。

1948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同《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毛泽东第二次为《人民日报》写了报头,从1948年6月15日刊用。1949年8月,《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继续用这个报头,直到今天。这是三个报头中最好的一个。

在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刘伯承为报纸题词:“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邓小平为报纸题词:“为人民服务”;其他负责同志也相继题词。编辑部同志们认为这些题词就是中央局提出的报纸的宣传方针,大家是坚决贯彻执行了的。

摘自《李庄文集-回忆录编》
0104_284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