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358|回复: 1

沉重的线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沉重的线条
$ s$ x! z8 ^4 _: K2 D/ e; {$ |3 l: f9 Q/ {+ u, W
                                          沉重的线条' G4 @6 g9 G/ f) o! h; {
                                            陈崇勇
! J; r$ c/ h6 T. d( Z2 d. u! V% |* f; q) O& |8 L/ P4 [

$ Y7 g) E6 J. A0 g! ^- }      明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民族存亡危机重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开放,生命意识极度张扬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具个性的杰出文化人物,如:徐渭、李贽、董其昌、王铎、傅山、黄宗羲、顾炎武等。傅山是其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诗、文、书、画,乃至医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文化大家。本文只想就傅山书法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X% F9 ^5 s: W4 a' W# ^

% U5 f0 H6 E( b9 H9 o  v1 K" Q                                                                     一9 T! I8 Y" |) `: j8 H5 p
      探讨不妨从傅山学习书法的经历开始。傅山在《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中曾言:“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行文至此,有一个现成的词汇在这里等着:博采众长。“博采众长”,粗看似乎很贴切,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这个“长”字。且不说众“长”之间是否可以相容的问题。对于一个个性鲜明作者而言,他的“长”处明显,而且此“长”很可能已经被他发挥到了极致,未必有太多的潜在内涵可供挖掘。倒是一些“次长”或“隐长”的东西或许更加可贵。像傅山写鲁公《家庙》时,就发现了其中的“支离”,这“支离”,不但成为他在书法实践中追求的一个方面,更成为他后来的“四宁四毋”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M( K7 Z8 @4 g# S# L' A5 i! u
      再看一段傅山学习书法的记述文字:“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诗附记)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傅山二十岁左右时,已经临习过许多的晋唐法帖(估计可能是碑帖拓片之类),但并没有找到书法的奥妙。当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时,看到了笔法的细微处,找到了与自己心性相通的“圆转流丽”,从而开启了进入书法艺术殿堂大门。临习了几遍后,就可以乱真了。对照他三十三岁左右时的书迹《佳杏得红字诗稿》,赵书的影响可见一斑。如果他学习书法只是为了“干禄”,追求华美,那么已经足够了。显然,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没有止步于此。
) K" k& o3 z& t1 ]0 n      对于傅山而言,明朝的灭亡对他的人生及艺术实践的影响巨大,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感同身受最真切。此时的他将颜真卿的书法作为“书为心画”的典范进行临习。转而对赵孟頫以宋朝宗室后裔的身份而降元这件事十分敏感,因鄙其人而鄙其书。他说: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诗附记)
9 S# u$ s) a& L, \8 h$ M% |. C6 b$ f4 c      早年的傅山临习过许多的晋唐法帖,但少年时对王羲之书法的临习与成年后对王书的临习,在对书法内涵的理解上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再次对《兰亭》的临习后,傅山十分自信地说道:“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 O9 v9 S5 ~- X$ ]% E1 v8 x
       从以上粗略的梳理可以看出,书法文化内涵的注入与艺术人生的一次次选择密切相关。这种选择通常可以相对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活环境影响下进行的选择;二是自身艺术感觉细胞苏醒后进行的选择;三是审美主体意识形成后进行的选择。生活环境影响下进行的选择主要指的是,初学者对艺术的选择主要是由他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初学者的选择甚至没有选择,因为是由他人(老师代选的碑帖等)代选。像傅山出生在明末,他少年时的家境较好,因而对书法的临习能够沿着传统帖学经典的路线进行着。当学艺者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眼光,但仍缺乏对艺术的真正感悟之时,他还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此时寻寻觅觅的他心怀一种期待,这时的选择有点像对恋人的选择,可以用“一见钟情”来形容。支撑这种选择的背后有着世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青春的冲动。傅山偶得赵孟頫《香山诗》墨迹时的情形与此仿佛。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艺术实践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从艺者对社会、自然、人生都有了一个相关联的审美体验后,这时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不再是一门单纯的技艺,进而可以融会贯通。当择超越了个人,上升为一种普遍之道,就产生了质的飞越。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之宣言,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中。
8 v% E: @* t+ W
) Y. v. {, m" H  H9 U3 R                                                                          二
4 `1 z4 F2 s4 d4 Y3 F9 H7 t5 ]# \      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存在就像一座冰山,虽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水面下,有着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撑。所以对优秀艺术品的欣赏,除了对水面上的存在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对水面下的精神世界所进行的探索。
. Q$ H; B- ?3 J      同理,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的存在分量也并不仅仅只是一张宣纸表面所呈现出的内涵,她是一个精神个体的存在在某个时空片段里的精彩定格。她牵连着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抵达这个精神世界通常可由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纵向的线索,即书家的艺术人生是如何成就的?另一条是横向的线索,即书家书家创作具体某一副佳作时,呈现在笔墨上的生命状态如何?两条线索就像经线与纬线,共同编织出一幅壮美的艺术人生画卷。- E* X& F! V. f3 s: u% E0 S
       傅山的书法艺术人生是如何成就的?除了前章所述学习书艺方面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 T1 G( c4 D8 `- Q, |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我的理解,“浩然之气” 可以相对分成三部分在“吾胸中涵养”。一是纵向的文化精神之气的传承;二是横向的时代精神之气的鼓荡;三是个人精神生活之气的融合。
2 ^7 m  l7 @1 D  W  |( u9 J( q: @$ W: @      傅山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虽然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但他对诸子学说也十分重视,亲自评注了《老子》、《庄子》、《列子》等书,他的美学思想受老庄影响很深。# h/ P! D  B% ]" s
      明末之际,也是一个这样的历史时期:朱姓王朝的统治已经是一艘风雨飘摇的破船,千疮百孔行驶在灭亡的途中;作为统治思想的朱程理学也已经像一副沉重且残破的枷锁,很难再给士人提供些许新动力;作为文学正宗的诗歌(包括词)创作也了无新意;再说书法,这个文人们集体把玩的手艺,经宋元诸大家的摆弄之后,似乎也已经山穷水尽……$ b; Q. X- {/ G! ~
      此时文人的心中都荡激着一股憋屈之气,如河流之被拦腰截断、似火山之尚未喷发之时的情形。$ G: F3 M% s& z5 O9 J8 I7 z' P$ R
      反者,道之动。
! d2 X% _  b6 Z+ b1 I      事物的存在有时像一架杠杆,特别是在这事物发展到自身的极限、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由一个反叛性很强的思想观念支撑,却可能撬动整个世界(这让人联想到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种情况,中外皆有。6 {* B) q! V# T8 d: J( l% K
      一时间产生了许多具有反判意识的思想观念,像李贽的“童心说”,顾炎武的“亡国和亡天下之辨”等。而傅山所提出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虽然是针对书法提出的,但它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在书法方面。
0 X4 p# U" j& j0 s* w7 M- |8 c      还有,傅山二十几岁丧妻之后,终身不曾再娶,五十多年间孤身一人。此举当然跟他为了逃避清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令而出家做道士有关。但无妻,无男女欢爱之事,人生之寂寞可想而知。所以他对书法的寄予比起常人来说,可能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傅山书法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磅礴大气的草书。书者,寂寞之道也。大草更是这样。虽然她有着貌似热闹、激昂的外表。这让我想起了怀素,他的草书是不是也寄予了相似的内涵呢?傅山的精神世界越丰富,使之书法的线条承载的内涵也越来越沉重,仿佛是将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都转移到书法的线条上。有时书写的线条也略显得不堪重负,荒疏、残破等败笔也不时地呈现。3 r" f! V* ^2 {, z1 r2 o
      傅山生存于乱世,不是一位手无缚鸡这力的书生。他通剑术、擅歧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甚至还被演绎成一位武林高手。他是否做过通过中医经络之学等,将胸中无形之气,有形之气,合二为一,然后用毛笔将这股心泉汩汩地疏导而出之类的实验呢?或者说,这种融合是否有可能性的问题?(此话题留待将来探讨)
( Q6 l/ Y3 {( p( `) A4 v& ~: V      书,心画也。我是这样理解的:书,书写,动词;心画,画心,动作。书者,之所以为“心画”,是书家毕生追求的结果,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有“心画”之踪迹可循。(而如今的书家,多为名利所累,终日为展览而操心,跟风不已。如此之书,已经不宜为心画,除非指的是名利之心。)
2 D1 p* w5 k9 g% o/ _1 A' g      虽然精神存在的影像是不可以重现的,就好像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但精神存在的遗迹还是可以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供后人探寻。书法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保存精神遗迹的方式,古人的书法佳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含有很丰富文化内涵的样本。& k( p; q7 P; k; a) ^* u* _" s
      书法,书写的是汉字,而汉字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冰山,书法艺术的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她可以将汉字的综合之美,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内涵巧妙且不失含蓄地呈现出来。当然这种呈现是有条件的,因为,虽说书法是由汉字的实用书写派生而来,她现在也已经蔚然壮观且自成体系,不再是实用书写的附庸,但她仍留有与实用书写联姻的通道,沿着这条通道行走,可以到达书法的巅峰。像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祭侄文稿》等都是此类杰作。只是这类杰作,在明清之际,随着馆阁体书写心态的蔓延,巨幅悬挂式书法作品创作的兴起,书文同一的创作模式日渐式微,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毛笔从日常书写工具行列中退出,几乎绝迹了。" O3 h+ i7 C4 u+ M
      其实,由于对文字的诵读与书写是书家的凭据,而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进行文字的诵读也几乎是一种本能,即使对一些精彩的书法作品,人们对文字的识别会退居其次,但也总免不了要注目推敲一番。所以通过书写文字内涵这个桥梁,可以把书家所要传达的书法艺术内涵与欣赏者所能欣赏到的书法艺术内涵较为顺畅地衔接起来,从而形成默契。以下就是我读傅山《丹枫阁记》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8 N9 H0 O' K/ @      《丹枫阁记》是傅山行书中的代表作之一,我阅读过多次。有时候,注意力的重点在书法上,目光随着笔迹的流动,拟想着书家挥毫时的情形;有时候,注意力的重点在文章本身,随着文字的进程,努力解读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信息。思绪常在二者之间摇摆,进入恍惚之境。
* X/ k  Y0 \- x/ u      《丹枫阁记》是戴廷栻为自己修建的“丹枫阁”所写的记,文章从描写梦境开始,语句令人费解。细读之后,可以察觉到其中隐约寄托有对明朝灭亡的追思之情。同为亡明之故人的傅山,书写此文时的心情想必颇不平静,但他努力节制着,举重若轻而非放纵情感(也与选择的书体——行书有关),将文章记述梦境之奇幻与空灵,用潇洒随意,而又不失精到的笔触,从容地书写下去。细看此帖之笔法,主要脱胎于颜体。字形的大小、长短、正侧,一任自然;用笔提按幅度大,粗重处不呆滞,细微处不轻浮。和他此时在山中隐逸作道人的形象颇有几分相似……, f) y4 P1 Y: l( s" y9 i
8 e- l6 T, W) @) N; {% B
     (由于手头相关资料匮乏,更因为自身学识方面积累的空疏,我对傅山书法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方面的探讨在这里只是一个开头,等将来条件充许后再作进一步的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沉重的线条》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想尝试着探讨一下有关“书法的文化内涵如何赋予”方面的问题,所以选择了傅山这样一位,书法创作开始由传统书法作品在“手中把玩”向巨幛大幅“悬壁观赏”过渡的代表性书家,做为切入点,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5 o# o  D% T+ f! z2 P; }9 [" J# {
    “我注六经”的前提是要对所注之六经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六经注我”则需要具备一个庞大、自足,可以从六经取我所需的体系,而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文章写得很艰难。常常处在两难、尴尬的境地。奈何!9 s- r7 N; W7 f# i6 C; f: e6 J7 f
    好在这才只是一个开始,一次尝试。% K0 W9 t' l( H0 V- ?/ \) q
    敬请方家给予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