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七、(2004.10.23评自用印答溪流水香《书法江湖》)也有人劝我勿用此印,以为不很协调.虽然,我还是一直未换,这是因为此印意义非同一般,另外它确是石开的精心之作.' m/ G* P7 X" d# |: s
五十八、(2004.10.23评《曹宝麟说书法》答刘敬阳《书法江湖》)这是<<南方都市报>>在去年"墙里墙外"展出前刊登的一篇述评,电话采访我的内容其实仅占极小部分.现在栽在我一人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读者应能辨别,这里无非声明不敢掠美而已.
- s& C/ n. v9 C8 b27日又:今日惊悉澳门的林近先生去世,终年82岁.他也是去年参加"墙里墙外"的九人之一。$ e T: T2 M; M+ m
23日又评自书题跋答刘敬阳:台州一医生不断以所藏画让我题跋,我原想望差里题,庶可塞其诛求,不料仍旧未厌.最近又题过林曦明的一幅,同样是颇有微词.刘君或与此医生甚稔,何妨一并贴出,也算是一种批评吧. _8 m& [+ t3 ^5 K/ B
五十九、(2004.10.27评早年作品答刘敬阳《书法江湖》)你简直是把我赤屁股的照片示众了,竟然还说好看,赤得经典.
; V$ J. L2 Z6 P: {* `* m5 {28日又:己巳是1989年,也不算太年轻了.那段时期应是还不怎么会写大字,而结构却与<<怀米襄阳>>基本一致.然而小字毛病容易掩盖,大字就暴露无遗了.现在回顾那些劣迹真是无地自容啊.% h- s; z+ a8 z3 u+ R- |
六十、(2004.11.03答程门立雪《书法江湖》)线条是需要不断磨练的.也就是说要假以时日不懈临习.你学的时间较短可以看出,似根本不必要担心此事,好像总在怕孩子长不大似的.
$ Z3 g7 O, d* ^. j" {) w% O六十一、(2004.11.04答墨非子《书法江湖》)虽未比对原作,但"拘""忧""凌"三字结构肯定是有出入的.下段颇为精彩.! v1 Z2 B+ K! R& W# L0 z A
六十二、(2004.11.5评童德昭书答雷雨田《书法江湖》)黄州一别垂二十年,童兄当记携游东坡赤壁之事也.蒙赐<<邻苏园帖>>,至今感惠不已.兄之苏字已出神入化,当今学苏第一人无疑也.弟亦尝浅学,仅得皮毛,辄弃之而去,故略存影响而已,讵不可愧耶. 2 u; x2 E5 e' ?
六十三、(2004.11.12答冯少华《书法江湖》)有些抄经体的味道,格调还不算太高.这次若入不了也不必灰心.再学嘛。
0 t4 m, h/ U' n答夏南宫:米吴三件较好,可见笔性为近.苏字则过长.韭花未及乌丝栏也。" l& T' r+ c# D# Y! W
又答清风堂:对联似尚有豪情壮气,而斗方则字形过于单调,皆无精打采.看来你比较善于写单行的字,如果关系复杂一些办法就不太多了.
) w$ S+ _- E5 A* X. j1 K 六十四、(2004.11.16答评上海书坛答师古斋《书法江湖》)大概王献之/欧阳通之后,我基本未再找到能够自立于先人且无愧于先人的子孙.我指的是父子两代的传承,隔开数代突然出现发扬先烈的不算.大多没出息的子孙以吃祖宗的遗产为荣,那么不数代便成破落户,所谓"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就是这个道理.我就点到为止,让衡量一下觉得有点像的人去对号入座吧.
, z: N% i6 u ^: M, t* j0 Y又评米、文之子答东海一鸥:他们都在欧阳通之后了,那还用说吗?! ^9 b+ M* G" M2 f C/ `7 a, X
六十五、(2004.11.16答陈华林《书法江湖》)你应学过王铎,但用笔蹇涩,便有
( R$ ]: k" h. Y) d点像吴昌硕了.不过请勿沾沾自喜.对书法的理解,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
: X$ S0 O% t" D1 u* S) c& N$ c6 T六十六、(2004.11.20答宋正文《书法江湖》)这本四十首,现在看看也不满意,不临为好.当然你临得还是不错的。
B+ _1 E8 o* M( d& j" |3 } D+ M六十七、(2004.11.26答倚天《书法江湖》)第一件"可"和"何"太雷同,第二件"衣"的草法有问题,第三件"里"字不当繁体.总之还须努力.& E0 D% F/ x3 L# x C4 C
六十八、(2004.11.27答毛边纸关于书法自学《书法江湖》)自学进退自如,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古帖(取法务上很重要)仔细临摹,以临得愈像愈好为指归,就可以了.
$ M" L6 p# g$ T9 e! `3 @. C T六十九、(2004.11.27答步雪堂堂主《书法江湖》)王字一路,能得静穆之致,不容易.' D2 M" f$ u4 P. G6 K5 V
七十、(2004.11.28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如你的禀赋,不就规矩实在可惜.
: ]# Q( e! Z" l七十一、(2004.11.28答wy72《书法江湖》)有点笔意.然而结字大多不佳,故尚需深化临帖.
1 e9 B4 B3 h n8 o" k七十二、(2004.11.30答710421《书法江湖》)创作中的不少结字毛病,皆因临帖不精所致.
7 i& e1 G/ _1 [8 t0 B又答wy72:二王法帖,孙过庭书谱,再化些工夫吃透.你颇有信笔之嫌.+ K7 k. ~1 ?8 Y/ {7 J0 w' n
七十三、(2004.12.3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 U; p3 a4 p, Y7 G3 ]
书道中人:我有幸得到曹老师临习《苕溪诗帖》的录像,请问曹老师当时临习此帖的笔规格多大,用什么毫,哪里购之,您所采用的纸是何种宣纸?恳请曹老师赐教!!7 t- d0 x( K) o- U
曹先生:用的是半生熟的纸,笔为小狼毫.纸是南京主事者提供,笔是自带,已忘何地所产,应非太称手的那种.+ _, g/ N0 M% B* ? c' y4 `
七十四、(2004.12.4答wy72《书法江湖》)看来学草时间还不长,草法不熟,用笔不精.有必要先把草书放一旁,以正书打好基础.尽管草书与正书几乎同时生成,但在五体书完善之后,正书为基本功已成共识.何以故?盖正书之所以为正体为楷模,乃因它教人以常规,并且在相对缓慢的运笔速度中可不断得到点画质量的提高.
" ?. b8 i7 V, g# [2 P七十五、(2004.12.6答夏南宫《书法江湖》)临得不错,当然还应临下去,好帖何厌百遍,更况经典.& y# z7 o$ \* c1 z3 |; e6 w9 _/ b
七十六、(2004.12.7就学颜书自书告身答来书《书法江湖》)这件自书告身我二十多年前曾有论文,以为非真.凭书法的感觉亦觉宽博大气不足.你友还属初临,点画一关尚未结实.临颜当以稍粗糙的纸为佳,方可力追混茫笔意.% F( n: C8 ~6 C
七十七、(2004.12.8答qz0570《书法江湖》)老米已甚欹侧,而尊临却又过之.学米要防止赵构所云"高视阔步"的弊病。
7 x! M5 ~0 c5 f4 o2 a8 e- [2 S, q七十八、(2004.12.8评田小华书《书法江湖》)四两件不错,其他则在结构上过于夸张了.
6 \, l: S( M% j4 S7 b8 y七十九、(2004.12.10答吞墨斋主《书法江湖》)"先师"表示自己已故的老师,决不能滥用.你临得还太嫩,而此通<<渡海帖>>是东坡结束八年流放生涯,离开琼岛时所书,真可谓气挟风霜,这种老气虽学不来却应品味.0 f( _ g- P1 a
八十、(2004.12.10答师古斋《书法江湖》)写得循规蹈矩总比恣意妄为要好一点,尽管时时约束被某些人认为不过瘾,但放纵而弄得满脸无赖气,不知又有什么可取.* f5 p$ w9 Z- t; ]' c, x' v1 U
八十一、(2004.12.10答来叔《书法江湖》)没写的意思,只觉是描了.) N) w- z* `( l! b! i6 {7 L
12.11日又评临锺繇小楷:生拙的隶意未得.
6 o9 R5 |# _8 w! N3 Q八十二、(2004.12.11答梵语禅心《中国书法论坛》)错字不少.你的字格调不高.所以还要加强临习.
& Q5 ^* u( U; @3 G% t/ @八十三、(2004.12.11评卖粥老头临米兰亭跋尾《中国书法论坛》)12月6日在我家,我看你临写,也许那本帖比较生疏,觉得没这老米跋尾书临得精到.此跋你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每天临,也许可倒背如流了.其实,临摹无非是磨练手和心的配合默契.首先必须得之于心,即理解他的笔法,然后应之于手,即把它还原出来.如此说来,那么不管什么帖,能做到一临就像,则表示手眼基本已默契.为求准确,开始肯定要慢的,此时大概比较匀速.但随着对"书理"的理解加深,一个概念"节奏"便逐渐在脑海中生根.尽管手写不是机械运动,不可能完全匀速,然而不匀速由意识控制,则并非无意的了.每个字,有人总要讲"主笔""副笔",这是个言人人殊的麻烦问题.我的理解或提倡很简单,即无明显"出锋"的地方"可以"快,而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则"必须"快.具体地说,撇,挑,钩,悬针竖是我所谓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因为前三者一般体现为"字内"的应接,而后者则体现为与下字的萦带.因快而产生"势",因势便必须引出一个"利导"的命题.何以名家作品如<<兰亭序>>的重复字如"之"二十多个无一相同?我以为除故作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势造成.不知说得对不对,还望大家指正.
& ?2 ?; f, W) E1 K: X( i$ ~' A5 p八十四、(2004.12.12答毛边纸《书法江湖》)* j0 ]# }/ W/ x i- n3 n1 w
毛边纸:谢谢曹老师,学生顿首;我楷书学的是柳体,有一年了;行书很喜欢文征明,练了一段时间了,不知取法上否?6 P+ D9 _' F* y) [. r6 ?3 W
曹先生:柳公权尚属大家,黄庭坚之所从出也.文徵明最多算三流,不学也罢.
3 `: _" }* S' k4 I6 e八十五、(2004.12.12答悟一《书法江湖》)
! ?/ L9 { } U6 H1 m悟一:曹老师您好!能否在网上发些您自已写的诗词?世人只知道您是学者、书法家,不知您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8 ^- D+ L7 A$ M& j7 B# T
曹先生:诗人这顶桂冠不易戴,但很多人争着要戴,连吴昌硕齐白石都要把诗置于所能之第一,林散之甚至自题墓碑也诩为"诗人林散之之墓".那么像我这样所作不多称善更少的,恐怕只能逊谢不敏了.
5 F/ E0 H) @3 x5 M5 X八十六、(2004.12.12答释之《书法江湖》)3 v6 r; b, I. l: Z
释之:曹老师您好!学生是机电毕业的小常,有一问题请教您,中国传统书信是如何格式?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谢谢您! / ^6 y4 W' I' k. @ ?6 y
曹先生:哪本<<古代汉语>>都不讲书信格式的,但会选用书信中的名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如果没有,则须自己去找来阅读,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韩愈的<<与李翊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王安石的<<与司马光书>>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不难看出因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至于反映在纸面上的情况又须找墨迹来观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