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47|回复: 4

[原创]《书法》:书坛目睹之怪现状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书坛目睹之怪现状 (二)& a+ |1 U$ ^" |1 A
! v- _" |& ?$ m5 B& Q% S( g

2 Z; U8 c# J8 u3 H8 Q4 n# P/ A6 J; O
书坛目睹之怪现状  $ t1 W% h7 \8 d. k7 g4 z0 v

; C# T" P* j7 C8 O--------------------------------------------------------------------------------
0 t$ H3 L5 _* s6 Z0 ]1 t
. f: D) J4 @- r; \3 Shttp://www.shwenyi.com 书法  2007年4月28日
" J: h7 ^9 v% C% \7 M) q1 f+ g/ b- M7 q0 l9 F1 Q  w$ N5 l

5 W3 [' M/ }8 w* _3 B' M3 ^2 P                       (选自《书法》2007年第4期)3 X& D* k2 @! z' V$ m# D1 N) d
, Z# z. U8 w( z4 w
                            文/ 裴志强
" S8 f/ a5 X9 e# I! B8 b- o1 p( S4 R! o! U8 k$ `2 w
  《美术报》第六七九期(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刊登了拙文《书坛目睹之怪现状》,对当下书坛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文章刊出后被一些书法论坛转载,从点击率和网友们的跟帖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反响的,有的网友说书坛中的怪现象还远不止这些,只是有些现象我们见得太多,习以为常罢了。仔细想想,这话说得还真是不无道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表面看似合理,甚至我们自己也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看似合理的规则,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地去分析研究,却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初中上生理卫生课时测盲点,明明是两个点,但在一定的区域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点,很大程度上,在很多事情上我们正是处在了这个盲区里,所以就有了许多“视而不见”的现象。虽然在《书坛目睹之怪现状》里我已经列举了许多怪现象,但随着分析不断深入,这些“视而不见”的现象还是被我们发现了不少。
* N6 o4 G! `: }+ Y( B& j+ a/ f% O8 s% R3 }
  一、有名家,无名作
& P/ i) p- @" ]3 v" p9 ?! L7 }
" F+ F; f$ r& g" K! j4 F" q9 C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名与否,关键在于作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先有了名作才有了名家,比如歌星,只要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他便可以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名人,像庞龙,《两只蝴蝶》一飞,他的名字跟着就飞入了千万百姓家。文学界也是如此,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无论歌唱家还是作家,只要一提到人,往往能想到他们的作品,而这种现象在当今书法界却不是很明显。9 {: r: ~8 R3 o' ~+ n7 s  c

7 p9 s; Q" \; B6 `$ C( `  要说书法界没有名家,我看谁都不会相信,随便抓一把也能抓一箩筐,岂止是名家,大家、大师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提起这些所谓的名家,我们的脑海里除了名字还是名字,根本想不起他有任何的作品让人记忆犹新。也可能是这些名家的作品太多了,让人无从记起吧。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名家大家的身价,岂不怪哉。; z# R! C/ J) M* u( z. C0 [% E

0 Q5 Q4 x, M; y5 b  想想古代的名家大家却不是这样,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由于有名作传世。比如一提到王羲之,便想到《兰亭序》、《十七帖》;一想到苏东坡,便想到《黄州寒食诗帖》;一提到王珣,便想到《伯远帖》;一提到颜真卿,便想到《祭侄稿》、《争座位帖》等等,每一个名家的身后都有与之相应的名帖传世。而当今书坛的现象却与之相反,绝大多数情况是有名家,无名作,有名头,无水平。9 p" B4 c0 n+ |+ w0 j2 O+ ?

& z; T4 H6 |) q* y' A  二、重名头,轻水平
' G/ H% y0 s' t7 M8 z* Y  w- ?9 B) b% ~# s% m0 o2 i1 K: N
  一个人要是出了名(且不说出名的原因和途径),那么他无论干什么都是好的,走到哪里都有人追捧,说得难听点,就是连人家放个屁都香的。当今书坛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重名头、轻水平。如果你真有水平,是真正的名家,那么受到重视、追捧,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水平不怎么样,而把名气、头衔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果你细心,就不难发现,一些人在作自我简介时往往会不忘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什么名家、大师的称号毫不吝啬地往自己头上加,还有的人为了谋得一官位或荣誉而不择手段,打击报复、搞人身攻击,什么损招都用得出,而自身的水平如何却不怎么在意,更不用说那些活着的人为自己修年谱、纪念馆什么的了。就如同“穿上唐装不一定是艺术家”一样,有了“名家”的幌子也不一定有真水平。
; {! `9 f, t+ Z1 r$ ?! `" j, w, L* K# |2 P' Y( t7 f" i( R+ O& ^
  重名头,轻水平的另一个表现是那些只看名头不论水平的“名家追捧者”,这些人唯名头为是,只看头衔大小,不论水平高低,好像只要和这些“名家”沾上亲带上故,自己也就马上光芒万丈了。一些画廊和拍卖行在出售字画时也是这样,只看头衔、职位,头衔大,职位高,价格就高,无名小辈,无论水平高低,一律靠边站。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给人造成了“名气=水平=价值”的错觉,这是有悖于市场发展规律的,长此以往,极易造成艺术市场的混乱,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9 n+ A- ?9 ]/ j- r. _" {3 r3 C) l5 B% B! l& {
  三、吹捧家多,批评家少
5 |0 s6 E, H+ h" I2 X+ O" `1 r; {5 k# @! V8 e" q
  历来盛世是不怕批评的,愈是想构建伟大的时代就愈得欢迎批评,当然,要想把书坛搞好,同样离不开批评。
3 W/ e5 n1 E( S, V: H7 S6 l, n$ R  X
  唐代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和魏徵、房玄龄是分不开的。一个真正的批评家是应该学习魏徵、房玄龄,应该是敢说真话,凭良心说话,不说违心话,不怕得罪人,不唯权,不唯上,有一说一,不人云亦云。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书法界也提出了构建和谐书坛的口号,和谐书坛的构建必然不能缺失批评。而事实上真正的批评家却并不多,那些以批评家自居的吹捧家倒是不在少数。他们在权钱面前丧失了基本的尊严,只要有利可图,什么好听的话都说得出来,总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花钱请几个著名的“评论家”给你开个作品研讨会,只要有钱,保证能把你的作品说得天花乱坠,比谁都强。表面上是离和谐书坛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其实是和和谐书坛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 E. b' G. d5 ]' ~" r* x& p. u8 [/ a: j2 m
  当然,真正的批评也不是讽刺挖苦、打击报复,书坛中就有那么一部分人,往往借批评之名去打击报复别人,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的本事就是恶意中伤,无中生有,总之只要是与己不利或者是和我有节,你就别想好过,非落井下石而后快。
2 q' @. ]. `, @1 t
; z) e8 I9 r: r3 u5 t  四、重入古,轻出新
7 ]' M1 Z7 A( m& P1 h5 M, B) }$ {# w; ]% \* G5 O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继承的目的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件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都有新的元素,所以才能流传千古,作百代楷模。) G4 p7 p1 w( p& L+ J; `1 e

( D! g  [' Z6 ]  P7 f. T6 f3 g  深入传统,从经典中吸取营养,这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复古,强调传统,就很容易被束缚思想,永远走不出古人的影子,变为古人的奴隶。- w# A8 G$ F- S# M4 J2 z7 j
# ~9 {4 F) K. N' B: t4 L, v9 N
  当今书坛似乎就有这么一种复古风,言必及“古人、古法、古意”,以古为美,对于创新,却总是闭口不谈。各种临帖班、临帖赛也是屡见不鲜。放眼书坛,几乎是千人一面,风格雷同,很难找出有突出风格的作品。说小楷必魏晋,说行草必二王,或者傅山、王铎、张瑞图,总之是说写什么,都是一窝蜂。
! O$ A+ A  F; @8 J% ]# p2 g# B  O3 d9 s# z; a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如果我们钻进传统里出不来,又怎么能百花齐放,如果我们固守传统,又怎么能够发展创新?没有发展创新,艺术的生命何在?
发表于 2007-4-28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可以再深刻些,只是触动得神经就更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点说的很有水平,当前书法篆刻界确实不如美术界,目前还没谁在国展中拿出什么巨作,能打动大家并使之成为个人的历史代表作而被人广为传颂和牢记.但这必须是双方的付出.个人的适时爆发,加上评委无私的助推,才可能同时创造奇迹.以往的评委看来多是发现强手,打压唯恐不及.深怕有人过己.其实很多时候,真诚的赞美他人,也是赢得尊敬的前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V9 H8 w0 H& i; h" @* H- e. A$ \

* V  e; X' h* `  B0 ^: P+ F5 _* `) P7 H" `( x% X7 s, d4 G9 r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