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8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5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B& S( H% K) k( F; `) V% |+ }
3 f" c, `* t% T; o5 d; o6 ~8 I三 、书法美术化倾向辩证$ P! d- ]) [* g
: S: @" h# y4 H" r积极方面) @. _1 h' G; `7 w. c
% _( R$ l: g+ {3 {+ m2 v+ @; y: w
当代书法创作的美术化倾向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催生出的一种思潮和现象,它既然以强大的攻势出现在书坛上并备受瞩目,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的颠簸劳顿走到今日,它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已然与过去势同霄壤。从悠闲清雅的书斋到万头攒动的展厅,从相对封闭的古代农耕社会到瞬息万变的多元文化语境,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认为在形式方面存在先天的“迟钝”⑥的传统书法很难切入当下复杂的人文主题,也很难融入当下的文化语境,遂起而进行美术化探索。当然,“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要求得发展就不能抱残守缺,死抓住传统一端不放,它须要创新,须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书家的个性。只匍匐在传统的荫蔽之下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也不过是对传统的复制与粘贴,这实质上并非是对传统的坚守,而是对传统的消解,它有悖于书法艺术因时相沿的属性。所以从学理上说,书法要适应当代审美的要求,就不得不有所变化,这也是美术化探索的动因之一。这样,美术化倾向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其价值不能一笔抹煞。
" @& f0 Y, X* C: s
6 X- k. i9 I, |% i' r& t具体而言,当代的美术化探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在形式变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书法作品的形式塑造的可能空间,丰富了书法的形式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书法对当下社会文化思潮的表现力。这可以算美术化探索的积极意义。
6 ^7 O' M4 \/ W4 n3 A5 F! c1 G) u/ V; `; w p9 E: U3 p! h* E
% ?5 |% S- U% m+ w
消极方面
8 t" U4 v; }6 o/ V. p, ` 除了上述积极作用之外,书法美术化探索带给我们更多的却是深深的反思。从它本身的创作实践及其取得的实绩而言,它虽然对传统创作理念与方法有所突破,但在技法、章法乃至结字造型上大都还只是在细枝末节上对传统书法进行小打小闹的模仿与改造,其目的只是为了在形式上增加一些可视性内容,增强美术化的视觉效果,谈不上有多大的艺术创造性和多深的文化内涵。另外,书法美术化创作倾向还只是处在一种自发的经验性的探索阶段, 其“共同特点是偏离传统,破坏固有的秩序,夸大书法的自由度,重形质(有时只有西化的形式构成)而轻内美,以丑怪奇拙相尚,满足于感官的刺激和愉悦,追求尚不明晰的‘表现’,使书法的文化附着成分淡漠”⑦, 它并未进行过理论上的深入追索,“仅仅将视觉化观看方式推到前台是远远不够的,视觉地位的抬升必然牵涉到传统书法语言与表现、形式与心灵之间关系的等级秩序的重新调整”⑧,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它所未曾仔细考量的。另外,美术化探索奉为依据的“书画同源”之说也远非如此简单,这种说法本身站不站得住脚姑且不论,书法与绘画毕竟分道扬镳已经久矣,他们都具有独属于自己的规定性:中国书法的线条和绘画的线条根本区别在于绘画的线条是描绘具体的物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是描绘他自身⑨,硬性地将绘画手法移植到书法上,“血型”与“基因”的排斥性也足以对书法产生不少严重的副作用。
! [, F f5 h, t: m! d; H+ O. O, r 书法美术化探索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反叛与突破,但不容置疑的是,任何探索与突破都是与隐患并肩而行的。书法美术化探索如果走得太远,必然会对书法本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与戕害。从本质上说,书法本体最根本的构成要素不外乎两个,即:文字(汉字)与书写,而当下的美术化探索却隐含着背离这两大要素的危险倾向。
5 p2 Y, H2 |2 s: ?1 `+ b; Y$ D) D$ ?6 c* R$ X8 v0 b7 @* x! ?( E8 e
反文字倾向$ W4 R) m: A) I& e: `
对中国书法而言,书法从来就是以文字为载体,与汉字粘连在一起的。汉字是书法的对象和物质支撑,作为终点与目标的对象和作为过程的载体都是汉字,只有通过汉字,书法才得以尽情地挥洒与表现,书法才成其为书法。可以说书法与汉字须臾不可分离(韩、日文书法也皆源于中国汉字书法)。当下的书法美术化探索极力追求的是增强书法的美术功能与视觉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反文字的,它试图以绘画的手法来改造汉字、装饰汉字、颠覆汉字。这样的做法使得书法作品书非书画非画,书画莫辨,甚至走向极端的“抽象绘画”,实际上是消解了作为书法的对象和载体的汉字。美术化的手法一味追求具象性的绘画效果与美术功能,汉字虽然具有一定的具象化的诗性资质,但本质上它还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它并不能承担如此复杂的具象化表现功能。况且,书法艺术本来就不是一门具象化的艺术,它正是要在抽象的汉字这个有限的舞台上“戴着镣铐舞蹈”,从而挥洒出多彩的时空来,这也是它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缘由。消解了作为书法的对象和载体的汉字,只将汉字作为绘画题材来处理,淡化汉字内容,片面追求装饰性,其实也就消解了书法的根基,偏离了书法的本质属性。这是美术化探索给书法艺术带来的一大隐患,也是这种探索自身的症结所在。
7 I, ?, z3 e: d1 ?
! ]. p" O( I. O2 F反书写倾向 b6 R' T' w5 K( c
书写性是中国的汉字书写得以成为艺术的本源,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根本构成要素。书法的诞生与发展始终是与实用相联系的,正是实用因素强化了书写性,从而促使书法艺术最终得以形成,书写性也自然成为书法的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在此前提下,书写之美被中国历代书家所推崇膜拜,那种通过自然地徒手挥运打造出的水墨线条所呈示出的气象万千的书写景观,曾令历代炎黄子孙心驰神醉。作为书法艺术语言的点画线条便成为书法的生命线,“甚至,线条是书法的一切:线条好了字结构自然就好,线条好就贯气,章法自然就好,形式领域的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⑩而只有实际书写过程中的笔法才是点画线质打造的根本保证,出于这种原因,笔法才一直在书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书法中不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书法作品,笔法都是无法忽略的重镇,宋人姜白石曾在其《续书谱》中不无自矜地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表明他对笔法中所体现出的书写性的看重。当下书法创作的美术化探索则表现出了一定的反书写倾向,以美术的精工制作冲击着传统书法的书写性,用夸张、花哨的手法代替本真自然的率性书写,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在当代社会的展厅生存环境中,书法虽然不再具有实用性,但业已积淀数千年的书写性依然是其本质内涵之一,是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本源。脱离了书写,便不可能有书法线条的打造与锤炼,书法本体和书法语言将会遭受双重的戕害。这种创作模式不可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多远。书法史上出现过的装饰性书体,从龙凤鸟虫篆书到飞白书,从游丝书到近代的新魏体等都由于过度追求装饰性而失落了书写性,也因此注定了它们必然要淡出书法舞台的宿命。书法美术化探索如果不能以史为鉴,正视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处理书法创作与书写性之间的本质关系,只片面地追求美术化效果,那么等在前方的只能是我们自己造就的苦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