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496|回复: 7

小议书法之继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5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小议书法之继承
            
           书法穿越了几千年的岁月,走到了我们面前,又将呼啸而过。面对书法,面对我们热衷的书法,面对给了我们这么多欢愉的书法,思绪不由沉重,双肩不由沉甸甸的。书法从当初的结绳记事,到现在网络时代,前辈贤人留给了我们许多的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展示了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的审美理想。我们要继承古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汲取精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接一环,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不可割裂,不可扭断。书法亦然。从金文到小篆,从隶书到正楷,从行书到狂草;从晋之风流、唐之森严,到宋之潇洒、明之飞舞,从清之馆阁,到今之百花齐放。一朝一代,血脉相连,顺延而续,一代继承一代,发扬而光大,每一种新书体的出现都有其萌生的胚胎,每一位伟大书家诞生都萃取了古人的精华。
      无空中之楼阁,无断弦之琴音。
      书圣王羲之十二岁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其父王旷善行隶,叔父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为最,画以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可见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王氏家族深厚的书法熏陶。又自幼尊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度江北游,博才众长,师法张芝、钟繇。《书断》中指出,王羲之“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到研精体势,而无所不工。”“兼撮众长,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造诣。
      王羲之之书法作品蜕变与继承,亦有迹可寻。早期作品《姨母贴》,用笔体式尚存旧体笔意,少提按,用笔纯朴、自然、真率,结体宽博,连带不多,古意犹存。而《寒切贴》、《远宦贴》是章草模式的淡化,有陆机《平复贴》、晋人《济白贴》之风韵。再有《初月贴》逸笔草草,既非早期《姨母贴》的古朴宁静,又不似以后的《平安贴》、《兰亭序》之精致清丽。
       纵观书法历史长河,一座座丰碑扑面而来。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中国书法底蕴之深厚,天生异秉的书圣尚且钻研不辍,何况你我之平庸之辈。欲抛传统而妄言创新,实乃缘木求鱼。当然,我们继承就是为了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书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沉下气来继承传统,放开胆子创新。笔耕不辍,打就一副铁肩,让我们的后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4 em14 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7-3-6 13:34
关注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些道行的,只是过于笼统,考虑到网络的节奏性,很好" G5 [% s! u& m' N: b2 v* P4 K
老宫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传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6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老老实实学古人怎么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日出出日 的帖子

何为今人古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