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070|回复: 2

篆刻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7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
6 c* _; I" {, C$ Y( v* F- E$ [4 ~4 Z2 |1 p0 {3 f( P( G' m+ ?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X& \7 a- M; K+ u  l
9 o7 Q  m9 U7 m! y& u
1.篆法4 P$ N9 _# P& Z) m! \; ?

- Y5 \7 c- ]. U+ v5 }9 z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
7 _. ^& v: }/ |5 ~) z7 ?3 u0 S5 R2 d6 v( e
    首先要学习文字学。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 A; |5 g& q$ q6 f" g2 t3 C( J* ?8 N+ Q" }7 w4 c0 }* n# N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5 h1 O0 ?! U, X$ Q) U# L
1 u$ L) Y. `" J& N+ G, k
    金文: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罗福颐:《古堡文编》(文物出版社);《古籍汇编》(文物出版社)& W1 o) r* f; j8 `0 Z2 Y% I( F

; H& R4 s" G9 I5 I. w    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N0 [4 d) Z1 {& V
$ C7 n! L& `# q. a% E/ k3 w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 _; g0 Z1 B! n3 Z) s: L
7 A$ x, |: w* b8 z3 U2 C    综合:《汉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徐中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
. M, W! O$ W3 Z) h9 E; x- b( Z4 K0 B0 f- M7 v
    甲骨文公认的可识文字一千多个,创作甲骨文印时若无所需的字则用金文的字来补。金文书体与风格繁多,在选择时应注意风格的协调性。小篆结字最为严格,主要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在篆刻中汉印都是采用缪篆。清谢景卿《汉印分韵续编·序》指出:“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缪摹别为一体,屈曲慎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所以在汉印中增损笔画显得灵活一些,缪篆与甲骨、金文、小篆比较,在篆法变化上比较自由一些。
; _0 B9 Z2 Z% ^4 s4 I; O) G0 E0 {1 X( F! {1 K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
* s0 j6 H: X, j+ \0 \! K5 }
- p( g2 w4 G2 H    2.刀法
  Q  d$ n" B3 t; W3 y& k2 k$ z9 g) u$ G/ V) J) p& t! d2 Q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二是笔意刀味。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三是金石气。指书法或篆刻线条点画里带有凝练苍朴的金石铸凿的质量感。这种金石气,不仅碑学书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丁敬有几段自刻印款:“识者若未见石,当以玉章目之。”(《汪彭寿静甫印》)“一仿汉铸,一仿汉凿。”(《王德溥印》)“仿汉刻烂铜印”(《宝云》)说明丁敬刻的是石头,追求的艺术效果却是切玉、铸铜、槌凿铜的质感,并以能达到这种乱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篆刻之所以能达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就在于篆刻不仅有笔意刀味与石趣,而且也能表达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6 Z5 V+ K+ n$ v5 w! y( G0 Y/ U/ P. r
' {$ _2 e4 ~# p3 _4 k2 Y/ e
    3.章法6 t) R3 Z; c; Y& h5 }( d# F1 t- c& Q

& T* |. n8 T. o) M: i    章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书法的布白。章法对篆刻来说,似乎比对书法绘画更加重要。
& R/ l0 z7 T% @- N/ m6 a" d# k5 {! H
    章法主要是字与边框的安排,以及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称之为“安字法”与“边框法”。
6 h+ K% f+ T1 D# D! E4 b
% }0 G9 g5 f$ M/ C    (1)安字法:
4 m9 U+ i& g' S1 Q: Q. c- O  [" _3 B' v4 U) ^6 u
    ①原则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5 a  k9 e2 I) w
) O1 @1 V: B4 u- Q
    ②在传统汉印用的四字印中,有一种叫回文印,这种印的文字顺序是,右上是第一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这种回文印法为许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时,有时为了取得对角呼应效果,就采用回文法。如“吴熙载印”、“赵之谦印”等。所谓对角呼应,往往用于其中有两字特繁或特简如“三朋四友”、“一石二鸟”,或字有呼应形状,如“眉开眼笑”、“即心即佛”等。, S- e" u! I4 b8 _9 a& ~+ }2 Q/ V
1 b) w4 g* z: u" A, Z9 R" G' D
   ③合并与拉长。在五字印中,有时人们处理成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字样。如“某某章”的“章”占两字位置,此为“拉长”。而吴昌硕“泰山残石楼”、“一月安东令”,是将两字合并在一格内,四字印、七个字的印也可用此法。
* L" k; D, U, Z
9 l  j7 C' e! S. E5 f3 O3 |(2)边框法:
3 }7 q) S- n/ u
2 w8 `) E' D" a) p' M9 W- s, j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吴昌硕喜在方形印中用竖线,并有“井"字格。
" K* k& @- v* J: v. C3 y( ?! F$ v7 K' k+ A9 J$ G" I3 p3 P( }
    ②汉印白文虽无分格边框线,但汉印笔画丰满,形成暗框。汉印四字白文一直讲究六条边线,边框的四条线,与框内四字横与竖的交叉两条线。一般说来,边框的线要比篆文的线略细或略粗一些。边框本身也要有虚实变化,特别是朱文的边框,是整个印面能聚气与通气的关键之一。: l* _1 i3 H' R; }9 D
5 _6 d7 V  Z2 e+ x! n# k1 ]
    从篆刻风格来讲,章怯往往因风格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如汉印、古玺印、元朱文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
( a" d% R# }6 u& b+ S
- V" q% U) w# ~7 x, [  V. \    (1)汉印。粗白文要以浑朴茂密为宗,白与朱相映成趣。满白文尤其要注意留朱的位置,有时有两边大一点的朱色块,显得醒目活泼。细白文朱虽多,但仍很紧密充实。朱文要求工稳典雅,与白文一样,字与字大小协调。/ ^- ]& }4 U  ?4 l' G
7 q! m0 A$ t& w; f- S! K7 s4 ~
    (2)古玺。汉字印是缪篆,字方,布白匀整。古玺是大篆体,字形不规,布白不匀整。相比较而言古玺的章法更自然而富于变化,字与字间字形大小可以不同(但仍要求能和睦相处,彼此照应协调)。一般白文线条粗壮,朱文线条细挺。0 x2 f' N0 v+ t1 h$ u+ u- U

- h1 {5 ~- O& S6 r    (3)元朱文。元明元朱文,其篆法也有自身特点,章法尤为疏朗,横平竖直,颇为文静。
# q, y' G1 b: S) u0 R9 B1 q
6 _0 Z" u, B7 d9 x5 o8 Z9 r    (4)细朱文。指清代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小篆体朱文,线条较元朱文更加弯曲娴娜,章法布白上有流动感。* ?; b2 g$ Y) l4 J
" q/ u4 e- `2 B( U3 R
    (5)封泥。除了有粗的边框外,章法属平整一路。# b  L$ L' \  d8 T% I% h
7 F, G) v4 z  r5 Z" a1 v! I
    (6)玉印。章法特点平整工稳。
8 @8 m, o% x) U8 I! h6 \5 d
1 |! A8 a. u9 m    (7)甲骨文印。甲骨文入印是近年事,由于甲骨文是象形字多,有的又符号意味浓厚,章法上处理得好,能奇丽生动。$ V  S( w' z+ e
8 X8 T7 T+ u& K3 t$ \6 _
    (8)鸟虫篆印。因为篆文本有图画性与装饰性,章法易生动,其装饰示意性的形状与线条又简洁大方。  Q7 k$ L& S- X

; v, l7 s. N5 S( X8 D    (9)朱记印。指唐宋朱记印,近年来有人喜仿其风格,章法上大白细朱,也很有趣味。
5 q0 A9 S+ x8 A9 }" t  b6 A8 f
7 a! p6 B4 B' p( G% ~* r    (10)多字印。指十个字以上的印。主要是应注意全体篆文之间的协调性。
8 a* `, w7 O+ h& g  F$ q3 }7 R* ~4 V. f# |) e
    (11)今文印。指以楷书、隶书、行草入印。此可偶尔为之,章法较难处理。篆刻以篆为主,其他书体不是正宗。5 n4 i( d/ p$ g* f+ C3 z4 f4 g( Q3 }
: i) y8 p- H0 N# C0 Q2 a3 _$ _
    (12)肖形印。有文字有肖形图画者,要两者搭配,若单是肖形,关键就是造型要有艺术性,而章法布白有变化。* S* {. S1 ]$ b( |$ Q

3 `  ^; m4 _  k4 {    以上列举的不同篆刻风格注意点当然也非绝对,作为艺术创作,有时很难将其作品归于某类,但章法布白上必须协调统一富有变化,又要充实而透气。
1 _0 x, j: h0 [  Z. N! ~
; n8 v. w4 s+ [  r+ j    4.个性风格8 ]6 ~- t; u" Z0 G: M& s( V$ ~

3 v6 W2 \# Z1 H# @2 p    篆刻创作高级阶段必须使作品有个性,有独特的风格。正如丁敬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泥古不化与墨守成规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1 ]8 J; ]/ ]$ Q2 \6 W

1 p# @: c( S0 s1 M    要想在篆刻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而且是优秀传统基础上构建的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必须在以下提出的几个方面作努力。
  U3 J2 B9 v+ }. a5 _
% |& Z) G, B5 q$ V' c) Z$ I# }9 M    (1)增强作者文化、艺术的修养。仅仅会握刀刻印是不够的,需要“印外求印”。篆刻属于美术范畴,而且文字与书法又是其基础,对这两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
9 m; y0 @( v/ J+ `  @! Y0 y% E  ?' a8 J' C+ ^. K5 p8 D
    (2)提高书法特别是篆隶书法的水平。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这几位开宗立派的大家,在篆书上也是卓有建树的大家。难怪诸乐三先生当年向吴昌硕请教学刻印时,吴昌硕说:“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
* J1 U: g% {- g( k
1 |* }% r( a0 ?& \. a5 n    (3)加强篆刻实践,加深功力。功力肤浅而想在篆刻创作上能出人头地是异想天开。吴让之自题印谱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之弱龄好弄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务必肖己。”(《吴让之印谱》)他一生刻印有上万方,可见功力之深。同时要广学各家各派,才能撤取众长。
: V( Q" H0 D: N) D- R
# b8 Y+ [9 d. @  D" r    (4)增强对个人风格追求的信心与自觉性。关于个性与风格,传统的观点常常以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似乎是纯粹由于功力学养到了就形成的。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学养功力固然重要,但没有主观理性上的把握与追求,常常会笼罩在某家某派大风格范围之内,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还未很好掌握篆刻基本技巧时,当然谈不到个性,但在基础扎实后,必须注意发现自己个性风格的苗头,加以爱护与培养,使其成熟。风格是艺术家德识才学的集中体现,是还其“本来面目”。因风格的品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追求风格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为个性而个性,为风格而风格易误入歧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确立,是艺术家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艺术技巧、观念、修养等综合实力的体现。
发表于 2007-1-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4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