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3-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0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 g' a& F1 O! C1 x! f
《书法有法》(知识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是一本圈内圈外的读者都容易接受的书,
, w! ? B; Y f( B/ U, X7 ?7 D' D+ W它是学术著作通俗化的一个尝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看学术书,并对书法这门国粹有更真切的理解。
% F2 r. s# q5 u8 ], X! P在这本书中,孙晓云将其40多年学书生涯中所碰到的困惑,以及如何破解种种疑团的经历,通过简捷而感性的文字娓娓写来,如同福尔摩斯探案……3 t% s5 P# u/ M# P0 q; g
孙晓云说,她喜欢推理探案小说,结构严密,一个环节有漏洞都不行,这就是科学精神。推原书法史本来面目的最主要依据还不是文献,而是人的生理特性。一个显见的例子就是,古人写字首先要求便捷,因此,无论是文字的变迁,还是书写方法,必须满足“快”的要求,否则,每天有那么多公文要写,太慢会被杀头的。有许多人追求“慢”和“迟涩”,甚至是积点成线。作为个人趣味,无可厚非,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古人写字就是这样的。) D: B+ U8 T% t( z7 e! G
她写这本书,希望像破案一样,揭开困扰书法界的谜团——古人写字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决定什么样的“笔法”才是最方便的?那样的“笔法”与中国书法的韵味有没有必然联系?在什么时候,那样的笔法失传了?“笔法”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又有什么关系?
, H2 w" _2 [; c9 J+ @晋唐人写字是没有桌子的 + g2 z" Y) K. e+ D, S3 T: o9 v; P
“书法终止于1600年前,而那时还没有桌子。”桌子出现很晚,大概到唐代后期才被使用,五代至北宋开始普及。此前只有“几”和“案”,用来放置器物与文具,并不作为书写或是阅读的依凭。古人跪坐,胳膊离几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 g0 v2 _/ l" v' ]: e
西晋书写瓷俑、《列女图》、《校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写字是左手持简牍或是纸张,右手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书写的。这样的姿势,如果用我们平常的书写方法,是件极其困难的事。要令用笔平稳,控制得当,必须使大臂夹紧在
2 O, i: ]4 t0 l* m1 e9 r腰间,小臂作支撑,手掌虚空执笔。也就是说,毛笔和阅读面是垂直的。用这样的执笔方法使用毛笔,怎样的书写方法才最便捷和流畅呢?
& p; }5 {7 J6 v* g/ o# B笔法就是“转笔”
' t4 [: P5 j8 c) ~8 \8 ]. c& _ 孙晓云以人的生理特性为考量标准,循本探源,诠释了古人在没有桌子、书写时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写字画画用笔何以是“转来转去”的。她认为,一方面,不转动会使毛笔扁掉或是开叉,需要不停的舔笔,而左旋右转,笔锋会始终裹束着,可以连续写多字;另一方面,仅靠提按用笔,笔尖承受的力太大,因此把握吃力,不稳定,易抖颤,且滞慢,影响速度和美观。而转笔则集力于五指捻转,笔尖的力分散,易于控制,且行笔快速。
6 m% U0 [# d! ?- { 作者曾以这样的姿势用两种不同的用笔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印证了她的推理。运指转笔,这就是向来如秘方、如剑法的“笔法”。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关于用笔的一些说法,如“拨镫法”、“五字执笔法”、“永字八法”等等,其实讲的都是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来回捻动、笔杆转动这一件事。
0 z! v# p d+ z8 y, K- m# C2 ~" B用“笔法”写的字才叫书法 7 y! @8 E( x- s! `& p& `
自从有了桌子以后,手有依凭了,“笔法”就渐渐失传了。宋代桌椅广泛使用,毛笔与阅读面垂直变成了与桌面垂直,定型于晋唐的“笔法”也发生了改变,代替“运指”,“运腕”出现了。发展到今天,本世纪出生的人,如没有笔法的承传,是完全不知道笔法,更何谈运用?很多情况下,书法常常是模拟、延续古人以转笔运指约定俗成的汉字造型和特有的笔画,即求形似,这就是“画字”。正因为大家都不明白“笔法”是怎么回事了,“笔法”常常会被神秘化。, x+ \" B: O" E' W! v5 q
孙晓云说,学习书法,必然会涉及到对古人的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其实,今天很多人不仅不运用笔法,而且汉字的造型在他们眼里也变得无关紧要,他们竭力变形、夸张,乃至要完全取消汉字造型。其实所
' G* ]1 m- \' }5 \9 I& |: o9 m谓“现代书法”,是可以完成于一夜之间的,无法无天的事总容易做。然而,在古人眼里,不用“笔法”写成的字,是不能被称为书法的。就像跳芭蕾舞,穿了芭蕾鞋,却不用足尖跳,那是什么呢?
7 ]* r" D; w; p. ~1 m" ?文人画的内核是书法用笔
2 T/ ^8 L# z7 i' |2 } 在书中,孙晓云还谈到绵延千年的文入画传统,她认为文入画是完全的笔墨游戏,其实就是玩书法,闭门造车,想当然的用“笔法”来创造画,不求形似。后人将文入画写意的精神因素过分扩大了,反而忽视了“笔法”这个文人画最精髓的东9 f4 K, ?& j7 l8 j, {& |" U
西。 / ?4 ^" u0 F$ @) i, R# w8 B6 E% w
思考与实践着的孙晓云
4 ^ m+ E7 @' j3 |: d( e O3 ] 孙晓云说,这本书既是她思考的结果,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她的一些作品就是转笔的方法写成的,那里面自然有一种韵味,如果用提按的方法写,是很难达到的。6 Y2 F& k, K0 e/ [
孙晓云的外祖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古文字专家朱复戡先生,她三四岁时就在妈妈的指导下每天练字,妈妈本身字也写得非常好。但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舅舅朱右隆先生,舅舅中文、英文都非常棒,对西方哲学有很深的研究,写字对他而言是件很小的事。大概20来岁,她从舅舅那里真正明白了写字是怎么回事。但孙晓云也说,她的书法同样得力于童子功。童子功与笔迹形成是有关系的,在笔迹没有形成之前,字会变的,在那个时候如果能把字调整到最佳状态,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成年以后一般就不会变了,像方言一样。 i$ }! G' N+ U. E- i$ _
从小就对书法有太多的疑问,一串一串的,一直怀疑,一直思考,一直实践,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孙晓云将这一串串的东西串了起来,成就了这本书。她只想告诉我们,书法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作为被割断常识与记忆的一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过去,欣赏过去。至于怎么去做,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她一再声明,这本《书法有法》不是教科书。
* W# | \5 o0 d9 h, W摘自江苏《星传媒》周刊2003年3月6日3 |! U! g' H- l1 L5 h: O!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