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3-2-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899年
0 X( t- D4 ? u+ |3 g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G1 X7 `+ r* s' Q7 E& n" d' `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3 A1 b( r+ ^1 M& [0 b# N 1900年: H& d s8 g" j2 N" j- F* u- Z
沙孟海生。
3 t, t& b* T; x; J8 p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r6 A" ?% H5 S! V( B
1901年
0 |6 y, j8 z9 L# U) @$ ^4 G' J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5 }) r/ L2 T7 Q! \- D9 X
唐兰生。
1 T, H3 K+ n2 j4 v! q& L- f3 h& e 商承祚生。9 {; @! u4 X* N- h
1902年
2 n! M" D: q/ V" ^6 d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 G& y! W8 W( u V% d$ @ 诸乐三生。
- N% ^' J: K( G" \ 1903年
3 n* P3 q! d+ o. D8 F2 r- G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U9 a+ [5 A" [% S" i- b, y+ z
1904年# c4 T7 t/ d& ?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R8 c6 F+ c. Q
1906年' E' c9 f6 q0 ^- |2 J" u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3 o5 ]7 v1 u ]1 r6 @. I
冯文凤生。
4 j p; F! r0 L! f: N l 游寿生。, D. j0 U, A! E$ X
1908年; w. X4 @% t1 e2 e6 r+ r( I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 @5 F- y5 v% ] u$ V- G; U 孙诒让卒。 {; q& j9 {9 _! i& V& {
1909年
; _ ~2 o% f- u$ x! |' C0 ~ 童雪鸿生。% f3 y2 R. t2 i
1910年
' C1 A P v# w+ ]! J# @2 Q( N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Y: }1 ]5 t# H& L+ w
1911年% I) [1 w9 }" `% u7 X8 w- v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 _+ D5 V& u5 H! x 胡厚宣生。
" m8 L* F0 r4 |$ V5 X% |" Z 1912年
1 N7 _2 G7 p6 z0 |' ^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 v8 [/ D9 M: o! _( N; l+ N 1913年
|4 S1 L# F3 u5 j4 B4 n- J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 Z+ U+ s8 L0 J" a- U' Y
1914年
/ J! c. M |# L# ^4 B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r o% w) j# G }- m0 v
1916年 P" ?4 |' Z) l& X) z: B5 z. D( L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 ]( B" P9 z1 d 1917年
7 z* `6 D9 ^8 S% |% v2 J" M7 a, ]* l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 O; ?! `* }8 X9 ?$ i# h7 D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6 ?+ x6 p' z) z 1919年
' x$ U5 l% ^; [" f( `0 B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5 |3 y( Z* |1 k) {2 W; j8 }) a 1920年8 X5 o8 g( m! v! P! f( [# I$ n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9 W& g- j5 @9 S+ v9 V
1921年: V. q9 Q6 D) r c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 U; m. M- ~# k 1922年
: ]6 O0 s# B! |# W1 w+ [ 秦士蔚生。
. C, T) @! L# e( H* ] 1923年& U" G+ R& s( p5 @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 n+ n1 i5 m2 a; l" f 1927年
5 D# e' C8 r! Q% @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u3 L3 C( R* W b" F8 \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t; F& f* K. P: n- A8 n. d" R1 v5 S
1928年
( W4 A: X2 }$ q! T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4 x% w- E* K/ |! k9 c) ]+ I- G9 T- k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H( t0 X) ?- p* t8 q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_5 R3 c* h* B* k
1930年$ m+ e) `) Z4 g9 {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 `) l* x0 N* b9 M' m 1931年5 h2 q; P# R" b* Y8 |+ U, h2 Y2 P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 r( O9 |) ]1 `% p2 V+ H
徐无闻生。* s4 L2 s0 d9 q I
1932年
1 A+ A- Z; ]7 t8 [0 ]8 h& |7 I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2 M4 G0 J. `/ ^7 c# l' g; t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8 S+ e4 G$ @/ I0 e
1933年5 j2 ^" v$ R4 P$ l- ]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 W0 A; G: L' ]+ S3 t0 e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 b# O2 i1 a# Y+ A. Q! i
1934年
: f( {8 g6 r6 T/ K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3 H" z1 u! o, J3 f( p/ f- }3 G
1935年3 R7 h4 x) y8 K, i8 N0 z6 l |& |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6 T& h; I+ A; j, e
1936年
6 O; t" R( w+ d, G3 L5 a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7 g5 H2 L0 L2 y/ F2 A3 R" J9 r 1937年" e( F% c1 v: |8 D2 {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 U, u( A9 g0 b4 I4 D- V7 W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W" ^: s" \1 w% @! e" n
1939年' K% U. h5 Z7 n" u. t. k, G. A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 T0 W4 h3 U2 n5 i# M2 [; M; Q" d2 @ 1940年7 q2 r, O9 o: _1 F* u5 h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 y% c0 { N" P 1941年
$ R, J( [; G7 p% p% T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 `6 u8 _" ^- \! ~3 ^
1946年4 B& W/ y4 C3 o+ \$ R5 @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 R6 ~! m5 e' [% g" i4 l 1948年8 P9 I3 O0 F( H7 n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R: W5 T! y5 p
1949年5 W% j3 _. J) W' Q1 Z3 ~3 O( d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k2 l% A1 C9 u% W$ R/ s$ P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H7 K: V- J8 K, d1 V" K j2 x- W
1950年
) z% O( R" N3 L% }* E4 C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U# C3 A T6 ]. a9 J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 y+ i! X& f9 j3 x6 ]6 W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6 N5 v$ {5 G6 {. n+ v, W 刘顺生。
0 W) t) x- X& C7 [ 1951年
0 A9 T. m- }) Y( l2 W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6 j& s- y' |" T0 t& j! l W3 b0 w
1952年
, d" C: v0 F" l8 x* Z7 V6 ~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s- d$ k# O! u2 Z
1953年
6 Q& G6 C# n% V$ E6 n8 V9 D2 q2 ^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Q' @2 [# k. n- m) L& f2 }
1954年/ N% v* H A/ K
9月,日本贝塚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8 w" r' U; E1 E. q/ {( o) M
1956年
" L& @; a; J2 [" l4 _4 ], a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 z) g% S/ j# @8 _' |1 \. g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 F* E$ g$ \# C: D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G ^8 P; @8 l0 G1 F7 T$ S/ I; s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4 w( Q2 J8 c* C4 T" }: n 1957年
, v7 @) K2 f. N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 J9 g" z! |; w. r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5 x8 `5 u: O( q# s+ p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6 N! U3 _8 d4 O: Y8 Z: q8 @, z) P) V0 y
1958年
% H& K( g8 E% Q* i' ~1 u4 j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9 x8 O% ?4 B' [4 L( P+ } {
1960年
9 u7 y/ _' c4 I9 I9 i( G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 v" U3 o1 f/ z1 ?3 W- j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8 h9 u& J3 W8 `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 i' y4 M9 Z' O
1961年) b% M. c; X: U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 I; }, }7 w" J$ c9 z6 o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 x# _/ \+ c! s# ^+ u+ G+ e& [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 x+ h5 ^0 v4 B( x- F 1962年
3 ` K4 H3 l" x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4 w/ p6 {' y2 F9 Z% v7 q) I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 G+ w- @; h8 y; I; K) \2 O 1963年
" E& I1 Z+ Y4 B' e8 L8 e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2 X1 ]) t* N: j" M2 } 1965年& I* ?6 L: U% I) F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 C& w0 z5 ^- k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5 e# o6 t4 b5 g1 H
1967年
7 f. r' ~& |9 O/ G7 k5 ^; C6 ^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1 ?8 b3 ~# @ R8 V- q; p! d
1969年
' S0 ?; e/ _6 T# W- C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 R1 Q" U; r( Q% J8 { 1971年
6 Z6 u% Y% F4 O) v: D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0 Y1 N, v( K. F 1972年
+ K) O/ d0 _. D! {: l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9 s1 x) c( D* }% H$ j6 N# [
1973年
: H9 s& r. ?! p/ j: S- e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3 m1 V) l2 g0 d3 x( W7 z- l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 Z. l. ?3 p/ ~9 g+ ~' v m 1974年
: f& b3 P( S5 K( V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 e* b5 q4 K0 M) B! Q( h( ` 1977年( f0 N1 a8 L- X' O# O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I; N% [$ l& [1 T" `* R! a
1978年
$ O8 u$ O }5 ]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4 ]& t; f# q! y- R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 Z: m& W2 i% ^) X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8 u: p6 H9 J3 C- |+ B# O: O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 y2 f5 w9 T3 N% b+ c8 N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 ?. {: o6 O5 C$ a2 |# E8 [" {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6 {& P; {8 u2 ^$ F6 X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 f3 \( _ n8 K3 [$ u ^+ F1 I" W 1979年
8 _; [/ e1 u" ^: X3 a/ V' b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 d5 m. z3 a$ T8 z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 o+ x& O) d& i4 D7 U7 P( N 1980年
$ f: y5 G* v: _* m1 S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E( d8 |7 v* S, d4 Z. M5 q# C 1981年! g p9 P) X8 f E, ?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Q" R. j6 D& D# C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E6 E Y1 l' b' D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4 I0 W( D4 {' V: u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 w' h% I* Y! g) A# d 1982年
8 E3 [ U3 z/ y$ E' U! M, g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 K) e/ T) s+ }7 X" X; P& r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c+ k! O# }0 F! c( F3 l
1983年$ d$ d' E9 Z* j2 T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 w* G+ {4 e2 Y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L5 e2 ~) H9 u% W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0 _8 G' n. q! b6 ~9 `6 @# u 1984年- p! L1 P$ I" f9 }- s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f" d$ N! M: s. C* b \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m g( R7 }5 I# v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I/ K/ ]7 S+ ?) x& Q9 }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 @% _1 C, W: M8 q' T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 |" M; t, I) E9 m7 z3 P5 ~- i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 `4 i" y# r( m$ o, T2 E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9 n; ]! j, g) G' c7 C4 f
1985年
; p+ Y2 `# ?8 a y* ^$ c U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0 x# C3 u2 [% Y$ Q0 q6 S0 q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H, k: @4 O; ]% @ ?7 k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Q8 C2 T& K. | e7 |. g$ y
日本贝塚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0 E' P4 o2 g! R9 c- S) `; O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6 h- J( X! y! k5 B5 n/ D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9 F- g- q8 Y2 Z! v6 J4 ~ 1986年
* Q, {& l% t4 F4 y2 w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 E* ^" s, ~+ B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6 d% E$ u" B$ S0 j$ p; {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l' M3 l9 ^" F; m' @$ v3 x* c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1 ?& n- J; Z# D. D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g' ?" t' A, s7 I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6 t. P9 F9 Q& E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6 ^( v; k) b/ W, x5 V) N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T8 C3 s: h% l! ^2 @( G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 R& z" ^- _+ G 1987年
; i% d. [7 q' w1 f/ u6 u& e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8 O9 ?+ b9 R4 F1 c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8 b$ h' n2 u7 s 1988年2 n' z+ E9 t% R q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4 s, U% J. u# T) N) Y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 X1 M# z i5 L6 {. L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j1 u/ X: ]0 c" ~6 v3 g
1989年
1 j% j% A `3 R" f3 o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3 P( V2 ^. w+ I! u' g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3 }3 [& g0 y) ^: n4 I8 E8 [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 T2 P5 o8 O1 ^- L! F' r' x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0 h( X4 d5 f% k' z: L! s' O) z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7 ~. }% U3 ~ V% g' s7 |
1990年& t( O9 t) Q2 Y6 O! z$ w: s7 [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 ]9 Y+ I/ |9 \, c2 R8 Z; f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d' T2 [; q8 T8 N& J' m: G: y
1991年
6 j7 E2 S/ X& @- o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0 [8 T2 f& D) P! l& _4 O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0 t3 m- W6 `8 p. ]) D- ]- h2 ^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 |+ K& y. v4 n0 Q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 I A# K! p- b4 h7 `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 c( b& W: o% _9 ?, L5 K! I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 |# z' V6 {( X" k" X 1992年2 y2 @6 N/ q3 n1 R1 `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7 \1 `4 N0 g. j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3 |( p& l! k6 q1 f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8 p _3 F: G& Z- |+ I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1 K/ z* V8 t% x) |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 j- m, G, }# r7 q/ b7 }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 ^1 `9 n3 U4 C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3 t- i, h2 J3 L; r" ?5 J1 i# [% o9 P0 y 1993年
) _1 R# \. t( ]( b0 C% R5 y' t( |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5 c$ T) h! w( p4 o+ ]1 `* p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D: v1 b- I$ M9 T1 s7 f6 ^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 o s) [' c' I" Z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8 ]% C: t2 [- E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 f3 Y6 K: S! B; y- Z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 {. S" L' u# T( y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7 O+ s8 b' Q: @8 N# ~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 P! U* v( d. W) K7 B 1994年
7 ^1 Y- \" e" t a3 s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 s( I5 c" s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B! R8 v. a# Y5 i3 l/ c: W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I: v" f6 \" @2 v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a! m0 X( H4 b" Z0 Y8 J J) F! ^: ?
1995年: B7 u3 b, A1 D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2 r- ^2 {6 b9 w. q6 U% U5 J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6 ~" a P: e, g1 @! U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 [ C7 B# S+ x' H5 h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 |: m- W. n6 a1 H% R4 W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9 M- e8 g$ ]+ g8 s( _/ E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8 s6 R ^5 I- c2 t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7 P: I" z& _. u" b1 X4 M9 G/ K0 T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 U( S4 C9 o% }" B: W2 @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 N0 n* t% L; C+ t7 d- V. m& z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4 `4 y" @' P" |7 U7 \ 1996年
4 H' X) x7 {% b9 V5 v+ h! L/ _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5 |/ k) L3 [+ b0 g: S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m% c. F' {6 T
1997年
1 Q/ V% F, t+ B# j( y9 h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2 u. H3 L0 \, i0 X k. S! {' t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 {# o# b- c/ t j4 u' n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0 u+ A, F. o/ P" i7 E- V4 g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Y3 I6 L4 j5 F% B1 Y- i" u; D u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 R* j% n- W' g( I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v8 k$ e: x: b8 b s" ~9 f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 S$ g/ Y; ~, C* A. }0 f* w. Z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3 R" m3 W" w( L# j; `. w3 ]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 g/ ?! p( h$ O$ ~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Q. x5 Y. r5 Z- b/ j5 [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g8 M8 T' p( V+ k& L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6 |! z% V& {% R0 a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t8 B) ]8 D% l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9 @5 P( Y( E3 v$ C
1999年
( |& ` H1 O. c E. t/ Z* @5 G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 `& z$ E; A3 x: k0 T2 X8 s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 g& W, S5 \ ?$ c6 L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8 A: C: Q1 a$ i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 D- F5 q! g( `5 {/ f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7 n! U, J6 D9 c- M& q3 V4 z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e# g4 ]' V5 G9 r. A, m/ V/ _7 F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5 m, @7 o5 Q7 h: L5 a5 _! ^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4 U4 q; ?" g1 G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a% i5 i& i% O2 i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8 z: E. \9 p! _) b: B# S4 x: Q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9 w- N0 h ]& v' _;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1 {! @ }: ^* S0 B0 N) F* S7 n1 i5 U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 e( a1 r2 s+ i: m' }" R5 X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6 x' ~. w; d& A3 i% ~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j2 W( \. O& g/ D% _; c) v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 b( u, h2 \ S- V/ z3 A3 j: {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V: Y1 h* i# X: g! \)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