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705|回复: 0

[分享]中国书法系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9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国书法系年
; o! D, c0 y% f- Q/ o1 o1 ~% o4 L  (简编) ) h; j! ^; m. h8 d! p1 h6 x
  时代事略
, s8 A. P% t# ~! s+ o8 r6 C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x% s6 Y+ H4 h( Q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 q! f# |- X$ |2 P* c0 j/ G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a% B1 M, w0 c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 k" e5 v9 ^8 s( R3 n, h2 k9 m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 }/ L; L3 [% _: k% z' O" Z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J( m% R9 Z4 I1 r, h  q* I+ E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 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9 U; F6 P9 g. y% e9 p# ?+ O+ K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 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4 |% K$ \; Y0 p  N: B9 j7 Y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v: B. L4 s, x9 w" h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V& ]# H0 W0 Q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p1 }% N+ q8 ?. D3 ^+ \/ H, K; D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 j8 C- F8 ^/ L! w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 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 s6 L5 q& c$ J- i- Y" \& n4 K9 c1 Y2 s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m- j- ?! F  n. m5 K2 v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 钟》。4 G1 X( Q( Z# ~* n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 _1 T8 Z0 N/ p5 `2 g, j;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 簋》。* e4 B! d) x. g, Y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3 A3 Q5 G9 }8 j( U; K7 ^0 C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 \8 _' ~5 J) ]+ y+ a% h$ [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Z% h7 i+ c# m' J6 U, g$ N& {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 J5 |7 R3 ]( x: o* C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2 t( N1 \9 J: |; G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 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3 j* \. j' l- Z( P) o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0 R4 K* |3 u, M* y
  齐国作《 镈》。
( M% }. X) X6 u2 @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 c  h: E. I- T+ [) g9 K* ]4 \  X  徐国作《沇儿钟》。 # b( u/ ?, W; O: R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4 i, h6 v! W. |0 @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
) X" b8 r- f/ @  D. N2 w  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4 ?4 n4 a9 e% [
  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
; G/ Y$ `1 `; `  V% [5 N  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
) D: G9 c/ r; O' z) i. _  楚国作《王子午鼎》。
0 [* v" k; x$ ?6 |+ f  M  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 D9 f& j$ I4 b8 q8 z$ H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
6 J1 ^+ z2 ?, i5 D$ R$ S1 V  越国作《越王大子矛》。. r* |( u. l! _/ ?4 N
  战国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 壶》。$ R" d4 B+ H1 V7 E  A; F5 m  z
  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
, w. b0 C8 I  A: }" z: S  T/ l4 ^5 @  齐国作《陈曼簠》。
2 P, V7 ^: z- C# B* }$ R# A7 X  《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
4 O) ^- Q2 _) U5 _- ^  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
: z7 R7 k: V/ }6 ?' g  Y  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 b. P8 ~' I4 M: w" G3 @9 i
  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 羌钟。》: d& L5 T3 o. \# y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天神克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
  Y. x5 ]- Q. v6 ^  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予鄂君《鄂君启节》。
, v1 f% `  u8 _# c$ p- m  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 方壶》等器。4 @1 r% `) [1 `3 F+ Y- _1 y
  刻《公乘得守丘刻石》。
, c1 c2 ^' P6 {  长沙仰天湖楚简写定。" _  P' |+ x7 r6 a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3 e0 K+ e( l8 M% `3 A+ X
  战国晚期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
8 ~* t! U, I8 X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代。1 a/ m0 m! X7 O' L4 U- ]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它简策写定。6 [  v8 w$ u/ |3 V1 w9 e
  公元前242以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 A0 j# j! u3 G4 q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
. r$ R, j1 o( |9 @; |* I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其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纪》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写于秦统一以前。+ M* q4 p4 f: X! w( z' R: ]1 L
  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
4 H" j6 c  K% q, e( J* I7 X/ p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体—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实际上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余四种为不同用途,结构、风格或有不同。传蒙恬以兔豪制笔。1 q, J5 P7 r, ^0 Q  b
  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李斯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u( c+ a& |) R8 o
  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李斯书《芝罘刻石》。
' m$ \4 Q+ n- |# @6 c  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李斯书《会稽刻石》。% A, b% ]* j- ~1 d( V8 G- {
  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1 y9 r* s. L  J8 S0 i: D5 r! g
  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 }( u$ C; D$ m- {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当即隶变中出现之草隶,略见牵索与结构、笔画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官吏。汉印盛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同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其中《尚方镜》起首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老子》甲本等抄写完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写完成。
- {+ s/ B& _# s( q7 q8 `4 E" N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抄写完成,或晚至文帝时。8 e" s8 k7 i) R$ l# S0 u$ _0 o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
( t2 ~& F5 ~  @' d# Q3 z- I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写完成,其字当即通行之标准古隶。9 v$ ^( i. U, [- X6 b9 K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2 }( G2 s# N$ u# V8 Y2 e2 u, L
  7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逐渐流行。" l$ M( V& a. r3 X: @2 r, d2 Y
  新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 X5 u. ]. K1 \) i$ m, J3 X
  15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8 O4 T/ V, A- a' _
  9-25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3 B! M. K" g3 a* V- t, a5 I% M
  东汉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
& R$ X" D3 t# m4 R: L5 i3 }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奏请正定文字。  G- R1 m" b7 [: H- R7 `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日记》。" v' L) b/ e: L. Q
  63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 ^; A5 n2 k2 e9 ?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4 ^1 t: G1 g$ k2 Q/ J9 |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张彦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
8 A# L6 C- H8 M% Q# q3 i  76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7 V+ s9 W, L6 K
  76—83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7 i% w9 f8 C/ j5 n
  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 F* C) \" h; ]2 C2 U) B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坚)着《汉书》,述“六书”。
" A$ Z& W+ y. ]* c7 b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8 g) M# ^5 f- z5 |. c# t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
6 ]2 ]# M) {$ Q; N+ a& N3 m; O/ e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e# N& h9 @: t3 U. Y; Q: q
  105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
% n; i  q$ C0 @  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
  {* d0 D0 h2 [# n2 `  106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
' ^8 Z1 q7 z" P# f( M' [+ H' T7 T  东汉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8 F& X4 G2 M8 M5 t* n( m+ V+ B! X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L. h' o" I- l5 p! w0 `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刻于元初五年,东阙铭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另有二作:一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
% `) C( F) o3 K6 v6 f5 h" u  121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叙述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着录为永宁二年,不知永宁仅有一年。实则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 T* H) A4 l- Q) C. _! _+ t  123延光二年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
, I/ D4 r( [, H! o! l, `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残石》。
# A0 ~2 e& Y- F  133顺帝阳嘉二年立《阳嘉残碑》。
. ]  d( K6 y+ W; `, ]4 K! b8 ^  135阳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题字》。. T& W% q7 z+ l- j2 }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纪功碑》。/ \& R, R2 t- h* c; Y/ F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获碑》。0 d; S4 t. l0 d9 ]1 M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顺帝汉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传书《草书帖》。作《草势》。! Z3 f1 `/ Q+ U6 o
  143汉安二年立《景君碑》。
9 A- z" x5 H) f* L) S  146质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K6 C/ N& c! x2 h* E+ V9 g
  东汉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碑碣之风大盛,始于桓帝时。
/ _# Y" Z4 F- {& C  148建和二年摩崖书《石门颂》刻成。7 }" u0 ^/ |2 ?4 N6 S
  151元嘉元年钟繇(元常)生8 ?) b+ L0 \7 M" A/ `2 ^& U& i
  153永兴元年立《乙瑛碑》。
0 _6 X5 T  X1 r% `& l7 U  154永兴二年刻《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
) e1 I4 v: I; W! F7 y/ H1 R  156永寿二年立《礼器碑》。朱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4 ~% O7 h6 x  p5 k7 f4 p" `" k
  157永寿三年刻《安国墓祠题记》。
( [( M" T7 A8 |& p7 O7 Y  158延熹元年刻《郑固碑》、《刘平国摩崖刻石》。" O; n8 ?) w  N8 B
  159延熹二年立《张景碑》。1 _/ a) ]! K4 S' z* _  k
  164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龙山碑》。
% w7 b8 p; X4 U  165延熹八年立《华山碑》、《鲜于璜碑》 。
4 I! F2 V4 b8 ?# t  168灵帝建宁元年灵帝(刘宏)好书,自制《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M3 I$ b; y6 ]! f
  169建宁二年立《史晨碑》。
) Q/ H  S2 [& X9 {' I7 G- d  170建宁三年刻《许阿瞿画像志铭》、《夏承碑》。
1 M5 j. X9 d3 J( K  h. @" i  171建宁四年摩崖书《西狭颂》刻成。立《孔彪碑》、《杨叔恭残碑》。$ v$ ]' M8 e1 D/ B
  172建宁五年摩崖书《郙阁颂》刻成。
/ T- {- D/ L8 I: X3 M4 {0 V  173熹平二年摩崖书《杨淮表记》刻成。
# g3 V  E0 [% [& Q  174熹平三年立《娄寿碑》、《樊敏碑》。. C0 h, T2 Z  z1 P- Z
  175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杨赐、马日磾、张训、韩说、单扬等奉诏正定五经文字,刻《熹平石经》。邕等自书丹于碑,使工铸刻。
3 v" }1 H  h7 W  175前后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势》。传蔡邕创飞白书。传蔡邕作《九势》、《笔论》。刻《韩仁铭》。
1 g6 J% }1 X$ c  177熹平六年立《尹宙碑》。2 h# @0 [8 k/ v5 N8 w+ y& J8 s: S% V, v* E
  180光和三年立《三老赵宽碑》。* h6 B$ e1 Z' x' Z. _# c
  181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7 r5 }1 `7 y; H# F$ D/ n( p  183以前光和六年草书风大盛,赵壹因作《非草书》。" Z0 z' A" M. z( w$ N. K; q
  183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6 r- R3 G7 X4 o7 Z" d  j! Y  185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G9 B  `, P: `' U6 J
  186中平三年立《张迁碑》。
& Y; q# w, V0 o7 B# [" l4 [  189以前中平六年传刘德升(君嗣)创行书。卢植上灵帝书云:“古文蝌斗,近于为实。”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风格已生变化者。$ f# {* a+ g4 _5 L4 x
  189前后中平六年师宜官为能书之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每至酒家饮,辄题壁鬻睹,收取观值以酬酒资。书《耿球碑》。7 R7 V- o3 y2 [
  约192以前献帝初平三年张芝(伯英)草圣,工夫第一,有池水尽墨之美谈。创今草一笔书。传张书《冠军帖》、《消息帖》。3 D5 T* ^' {  K$ O
  205建安十年曹操(孟德)禁碑。
# E! k( T& ~9 p( d! s# d) @7 F  208建安十三年曹操酷爱梁鹄(孟皇)书,悬诸帐中赏玩。是年破荆州,募得梁鹄。0 t8 @9 c! Z) e. ^
  219建安二十四年钟繇为楷书之奠基者,以天然胜张芝。是年书《贺捷表》。
8 n6 f; f+ Q' q( X' ]4 O  三国时期220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代汉。传钟繇书《公卿上尊号表》、《文帝受禅表》。
, j  L& `9 G! w: Y# ?/ K  220前后黄初元年邯郸淳(子叔)传古文书法。
# b/ J3 `9 M& ~$ _* o! z' l2 i  221黄初二年钟繇书《薦季直表》。其《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书于此前后。
6 d- N" F" ~( v2 v9 x  224黄初五年刻《黄初残碑》。& O' a* v$ c8 T; N0 @" }& S
  230以前太和四年钟繇撰《论书》、《授子会论》。/ m+ R3 [: }1 s& K
  230太和四年钟繇卒,时年八十岁。
, w* b% E! G2 q8 v, u3 N  162—250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后魏嘉平二年胡昭(孔明)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凯(伯儒)、韦诞(仲将)并有名。
" R5 |" B3 d2 S  227—232太和元年—六年韦诞善书,尤精题署。魏明帝起凌云台,使诞身悬索筐于二十五丈而就榜题书。诞惧甚,下,鬢发皆白,诫子孙而绝此楷法。
+ R: A; \1 F5 Y+ |: u) s3 U: i  231太和五年立《曹真碑》养山堂藏初出土拓本一纸。
1 G  `7 g3 c; C  z( x  235青龙三年立《范式碑》。
0 Q. M0 a! S: H% o+ R" b+ R  242正始三年立《丸都山毋丘俭纪功碑》。' _* A! y2 D/ N( u+ m
  240—248正始元年—九年以古文、小篆、隶书刻《三体石经》,其中古文已“转失淳法”为典型之蝌斗书。/ V( C' y, q1 @) i  _
  261景元二年立《王基碑》。
" E! S2 P) ]! k  西晋265—290泰始元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皇帝位。置书博士教习弟子。西北木简中之晋武帝泰始纪年简,已明确向楷书和行书过渡。
! @1 ^4 u% p  u- b8 N& ?  272东吴凤凰元年立《谷朗碑》。: M# ?; f; J/ d9 S* n7 o; Z
  231—273魏明帝太和五年—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公绥撰《隶书体》。9 x; D6 R2 p6 H- q$ N+ t+ ^6 J2 N, I
  276吴天玺九年立《禅国山碑》。传皇象(休明)书《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急就章》、《文武帖》,撰《论草书》。5 _2 ^. s! ~: Z' J) P" N# x( X
  280晋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冢,得古文竹书十余万言,《竹书纪年》即其中之一。
. G6 t, S' f2 J4 A" O' L1 r" n  222—284魏文帝黄初三年—太康五年杜预(元凯)书《十一月帖》。# D/ \" p( B" v% o$ c* j  m
  284太康五年刻《杨绍买地莂》。
: C) P3 C1 l5 P$ z; J5 j  289太康十年刻《吕望表》。
# b$ e& }% u5 r: _/ T  220—291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晋惠帝永平元年卫瓘(伯玉)善书,传“柳叶篆”为其所创。6 O! f1 G" g( D8 p! {8 q) d
  291以前晋惠帝元康元年卫恒(巨山)作《四体书势》,书《往来帖》。
( U# z/ M  p  B& P300魏明帝太和六年—永康元年张华(茂先)书《得书帖》、《闻时帖》。
, z9 y0 D# O- K9 w  239—303三国蜀后主延熙二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索靖《幼安》作《草书状》。索靖书《月仪帖》、《出师颂》。5 X6 m5 d* I1 `
  261—303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士衡)书《平复帖》。( @! v2 h+ G! y; l6 G$ q. f
  300永康元年刻《左棻墓志》。6 Y, {# K7 |8 }4 K
  303太安二年王羲之(逸少)生。
7 r, b4 w$ Z6 Q/ f/ o& w7 g  东晋307永嘉元年晋元帝避乱过江、迁都建康,五朝尚文之书风自此始。
; \; b+ o/ Q5 v6 @$ g  276—322晋武帝咸宁二年—元帝永昌元年王廙(世将)书《上晋元帝表》、《廿四日帖》、《嫂何如帖》。传王廙渡江时藏索靖《七月廿六日帖》于衣中。
$ n. u! @5 v- r$ P. s1 i8 j  323明帝泰宁元年刻《谢 墓志》。: e5 u" p0 f/ K5 z, O
  266—324晋武帝泰始二年—太宁二年王敦(处仲)书《蜡节帖》。0 `4 }/ f* G9 J7 D+ r6 }
  276—339晋武帝咸宁二年—成帝咸康五年王导(茂弘)书《省示帖》、《改朔贴》。传王导过江时犹怀钟繇《宣示表》于衣带之内。  Q/ D- L, v! E# `
  276—339晋武帝泰始五年—咸康五年郗鉴(道徽)书《楷书帖》。
2 P+ ?: {3 f& u) _! Y! ~  344建元二年王献之(子敬)生。
. t0 G5 ~' }' `. x: o- _9 B  345永和元年刻《颜谦妇刘氏墓志》。& n+ z" J1 z- i
  348永和四年传卫夫人(铄)作《笔阵图》。王羲之书《乐毅论》。刻《王兴之夫妇墓志》。
! a9 u& |3 o8 D: L  ]  约351永和七年王献之开始学书。羲之从后掣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又献之以泥帚书方丈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按《晋书》称献之少时书已“咄咄逼人”。
4 H$ ~1 k8 J& W" q$ _) ^2 b, E! k  352以前永和八年刘劭撰《飞白书势铭》。8 E2 _2 O9 Q  W
  353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省别帖》《长风帖》、《此事帖》、《初月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孔帖中帖》、《得示帖》、《喪乱帖》、《频有哀祸帖》等。- O) ?. C0 K9 n
  353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书《兰亭集叙》。传王羲之撰《记白云先生书诀》。
$ n5 t2 _! S3 q8 M+ R, z) {  356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书《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 X/ }3 H( _0 E( s* i2 c- D1 j  358升平二年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刻《王闽之墓志》。
- B2 |7 @) L. p% ^- ?  323—358明帝太宁元年—升平二年王洽(敬和)书《辱告帖》、《仁爱帖》、《兄示帖》、《向感塞帖》等。1 _  i$ `- ~0 V- y$ ~# U
  359升平三年刻《王丹虎墓志》。" x3 z8 |3 W2 q0 i
  361以前升平五年传王羲之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等。
# n( ^! p! q& N4 I7 |  361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时年五十九岁。按,楷书、行书、今草之演进至王羲之始告完成。
& }% a+ d8 H6 p) E" i: {8 S# @  368太和三年立《符秦建元四年产碑》,俗称《广武将军碑》。
- N, L/ z5 C& }( ~7 p  312—373怀帝永嘉六年—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元子)书《草书帖》。
  W6 @6 z# u7 Q' F) n  378太元三年刻《谢琰墓志》。
+ i2 p& q! s8 O6 k  V+ o  313—384愍帝建兴元年—孝武帝太元九年郗愔(方回)书《草书帖》。! ]' h9 H5 |. U# {8 \0 v' }
  ??王荟(敬文)书《疖肿帖》。. v# m7 F' l2 T
  320—385元帝太与三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安石)书《草书帖》。
4 R! i* y! ^3 o" c& t& U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献之书《十二月帖》(按,传世《中秋帖》为米芾从此帖节临)、《地黄汤帖》、《洛神赋》(即《玉版十三行》)、《鹅群帖》、《鸭头凡帖》等。献之行草能为“一笔书”,气息通其隔行。王献之使楷书、行书、今草发扬光大。. j; A/ H& z7 P; @7 p4 g! [
  386太元十一年王献之卒,时年四十三岁。4 y/ L' R* H6 E) n' A" B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徽之(子猷)书《新月帖》。
! @" Q7 }6 h7 A+ }7 Q  351—388永和七年—太元十三年王珉(季琰)撰《行书状》。王珉书《行书帖》、《草书帖》。
$ o7 F. k- Z$ a2 i1 l" B  399安帝隆安三年刻《枳杨阳神道阙》。
" \" B+ O% V' R" R' ]4 t  350—401永和六年—隆安五年王珣(元琳)书《伯远帖》、《三月帖》。( M9 {+ v" @$ `, J, \
  405晋安帝羲熙元年立《爨宝子碑》。9 J" e' ^. B0 h) V1 q# u, D7 o& C
  345—406永和元年—羲熙二年顾恺之(长康)书《题女史箴图》。+ o1 n/ W4 X0 h7 r7 [! ^
  414羲熙十年立《好大王碑》。
5 k. B: W$ c; k1 ~+ {  南北朝425北魏始光二年王愔撰《古今文字志》。% V+ K% }, K! `
  385—433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宋文帝元嘉十年谢灵运书《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x# {/ _+ y1 d8 d' _
  439北魏太延五年立《大代华岳庙碑》。
5 O" Q9 C/ X4 B1 J. T  370—422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羊欣(敬元)书《笔精帖》。又奉勅进《采古来能书人名》。
7 @$ v$ C. }& i- @  ??薄绍之(敬叔)书《日寒帖》、《千丈帖》等。2 Z- Q, ?0 U3 G
  406—455晋安帝羲熙二年—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萧思话书《奏事帖》、《一月三日帖》。
, O6 \2 q$ k% w6 {  456北魏太安二年寇谦之书《中岳嵩高灵庙碑》。6 d0 Z# A0 B# I: w# O4 |
  457—464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八年宋孝武帝(刘骏)好二王书,诏徐爰等治护臣民所进,以数十纸为卷。
$ m8 m6 B  |& i0 ]. q* O  458大明二年ё立《爨龙颜碑》。6 t/ r- V: M7 f: [, l
  464大明八年刻《刘怀民墓志》。
5 B3 ^( d& E; z. W( n+ H  414—466晋安帝羲熙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鲍照撰《飞白书势铭》。' T/ B# R( j) h
  467泰始三年宋明帝(刘彧)诏使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检理二王书迹,评其品题。$ a/ u% |& B$ C7 v
  470泰始六年虞和奉进《论书表》。! h8 ~; @' G8 M, t- S+ q0 ]
  426—485宋文帝元嘉三年—齐武帝永明三年王僧虔书《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 王僧虔撰《论书》、《笔意赞》。1 a3 y5 t* O7 L( t3 R
  488北魏太和十二年刻《晖福寺 碑》。
6 q2 w2 N. n9 l. K  451—491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齐武帝永明九年王慈(伯宝)书《柏酒帖》、《汝比可也帖》、《尊体安和 帖》。
/ u% Q) p& C# x& _9 ?5 |* Y  460—49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齐郁林王隆昌元年萧子良(云英)着《古今篆隶文体》。
# N' {$ u: C8 N6 C  494隆昌元年刻《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 x9 D, |+ B" ]9 `3 F' W  495以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行拓拔改元。尚佛教、伽蓝,造龙门石窟佛像,碑、记由是大兴。1 N% G+ ]# q2 R) N# k
  496太和二十年刻《姚伯多兄弟造像记》。  K: a  Q3 o# T1 {( P( P% u3 H
  498太和二十二年刻《始平公造像记》。
2 _8 Q, n' i! [, X3 [. i* b) L. Q  6 k  ?" q* G4 n+ z! a1 `; y5 e
  501景明二年刻《郑长猷造像记》、《元澄妃李氏墓志》。
) X4 j9 I1 H$ l. E  502景明三年刻《孙秋生造像记》。
! ]& v5 p' j; ^( _% T% p9 h  502—536南朝梁天监元年—大同二年梁武帝(萧衍)即位,与陶宏景信启往远论书。着《观钟繇笔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 U% i2 ?& r' K/ d; _! W/ o( H
  456—536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陶宏景(通明)撰《与梁武帝论书启》。" m0 H, B6 Y, t# _& ]
  507北魏正始四年刻《元鉴墓志》、《元思墓志》。
+ {( @9 I: S; b8 d! _7 j/ _  508永平元年刻《元祥墓志》、《元继妃石婉墓志》。
+ S5 e* M* ~" ^; h  509永平二年王远书摩崖《石门铭》。! y% X4 K7 B0 X8 U% w
  511永平四年刻《司马绍墓志》、《杨范墓志》、《元悦墓志》。郑道昭(僖伯)书《郑羲摩崖》(上、下)、《论经书诗》。+ ^: M# A. F6 R9 L+ W7 _
  512北魏延昌元年刻《元诠墓志》。5 ^( X5 T: g8 @9 G* W9 G- G
  441—51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休文)书《草书帖》。3 u2 \) H7 I( f. G- h
  514天监十三年传陶宏景书《瘗鹤铭》。: [0 i" h. h- z$ B% L
  515北魏延昌四年刻《王祯墓志》。- r* V* r# S* e0 o6 l
  516北魏熙平元年刻《刘颜墓志》。郑道昭卒。生前尚有《云峰》、《大基》其它刻石书迹名之于世。$ t3 U9 W, q( n$ \
  517熙平二年刻《元怀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6 h; u8 J' N$ G) D0 }$ }8 M
  519神龟二年刻《元佑墓志》。# g4 Q+ S4 T" P7 w
  522正光三年立《张猛龙碑》。
2 e& [* c5 l1 w2 G% f3 U) Z6 \  523正光四年刻《马鸣寺碑》、《姬伯度墓志》、《王基墓志》、《鞠彦云墓志》、《高贞碑》、《元秀墓志》。) h+ [& b% b; _6 u% b' \- n+ t
  523梁武帝普通四年袁昻(千里)奉敕撰《古今书评》,首以意象批评论及书家风格。. v* \. I7 W4 w3 z# I* [% X* B
  525北魏孝昌元年刻《李超墓志》。
/ J0 s& C9 Y/ S! f  526孝昌二年刻《元朗墓志》。
1 H2 A; G0 a- S& I# P: Q1 v  531普泰元年刻《元弼墓志》、《张黑女墓志》。
  k! v: x! |6 ]3 T0 E0 }  533永熙二年刻《贾景等七人造玉像记》、《元爽墓志》。
0 d( Q5 w; \7 P% H  535东魏天平二年刻《司马升墓志》。
2 F1 n# H$ _* E7 x% D6 g4 q  539元象二年刻《高湛墓志》。8 T  Z) [$ J! o4 F5 {- U6 g$ {
  540兴和二年刻《刘懿墓志》。
! s; s3 g! E6 {  541兴和三年立《李仲璇修孔子庙碑》。1 S9 E8 P" f# C7 E
  543武定元年刻《道俗九十人造像记》。
) \9 d, I9 f0 [) e4 S* |  486—548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梁武帝太清二年萧子云(景乔)书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启》、《颜回问孝》等。
# D% N( v/ D) _; c! W( L  481—549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梁武帝太清三年王筠(元礼)书《至节帖》。1 T9 @! ~9 y. H- x) g- a0 J5 u
  487—551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庚肩吾(子慎)撰《书品》,次第书家高下。
- L6 ^* b$ @& @+ R( D3 m  f2 h5 P  ?梁武帝时贝羲渊书《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
7 z" y! T8 O. a# ?% |  550东魏武定八年穆子容书《太公吕望表》。: `! F% K* u, _( W
  552梁元帝承圣元年梁元帝(萧绎)撰《碑英》。4 I! o1 {& S3 n' Z
  555北齐天保六年刻《王怜妻赵氏墓志》。0 ]6 J% L/ T+ c0 J$ Z+ x* f) O
  557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欧阳询(信本)生。
( E$ H! w7 r- l& z+ s. ?# O  558永定二年虞世南(伯施)生。% T. C4 b5 @- M% i& e" c5 t
  560北齐皇建元年立《乡老举孝羲隽敬碑》。
. Q# b' g/ _1 g" @6 v( A  562北齐太宁二年刻《法勤禅师墓铭》。
9 f) {, J+ r4 m2 j) Q8 V1 a  ?南朝陈陈伯智(策之)书《习读帖》。& i6 Y! s+ i5 ^1 o  p! N1 W
  564北齐河清三年摩崖书《重登云峰山记》刻成。# O- [; W0 A  f
  北周保定四年刻《贺屯植墓志》。9 |  [1 I% K# J3 Q- }+ `, Z! \
  560—565南朝陈天嘉年间传人盗郗昙墓,获王羲之及诸名贤书迹,文帝以赐始兴王伯茂。有得《乐毅论》献文帝,后归余杭公主。
( M( J$ e# G/ I/ B7 N3 T  567北周天和二年刻《华岳颂》。) ^2 ~6 Q7 S  l5 Y
  568北齐天统四年刻《法朗造像》。
6 V5 i: \) v( V8 ~& Z  571北齐武平二年刻《僧道略等三百余人造神碑记》,《刘忻墓志》。
. N( |) p4 n% R3 Y( k3 X* W  573武平四年刻《高僧护墓志》。8 W+ l! O% n( R
  514—577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王褒(子渊)于西魏灭梁之时(554)被掠入长安,为周太祖所重,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此为南北书风汇合之始。刻《马天祥造像记》。% P) x' G: @9 N7 B9 u% K
  578北周宣政元年刻《高妙仪墓志》。
* }( g- s$ k! v& |% I  579宣政二年刻《寇峤妻薛氏墓志》。5 @, X- `1 z; ^8 ]4 p( q/ q. b+ @
  580大象二年刻《李雄墓志》。4 i9 h* b1 W& A4 B* e  \
  ?北周时赵文深(本名文渊)为周书博士,天和元年(566)以题榜之功增邑二百户。天和二年(567)修《华岳碑》,由赵文渊隶书。
3 j3 Q7 h7 Q, E6 y  ?南朝陈—隋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布施浙东诸寺。
, Q: |! M" v  i+ p! A; W& r) M4 [/ w. h  531—590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年颜之推(介)仕齐,齐亡入周,后臣隋。着《论书》(即《颜氏家训·杂艺》)、《笔墨法》。% E. Q# M1 c$ }& [- `% K* ]
  隋代581—600隋开皇年间文帝(杨坚)捕访先贤名迹异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府鉴补。赵文深、王褒、庚信、欧阳询、虞世南、李德林、蔡征、韦霈、杜頵、虞士茎等咸集长安。书学大兴,碑刻昌盛。  n! L7 l$ D: o4 a; j' l
  585开皇五年刻《赵芬残碑》。4 a! l$ T& I# |3 f' L3 j0 R
  586开皇六年立《龙藏寺碑》。9 J, J. v& T+ S, q/ j6 ?5 y
  593开皇十三年立《曹子建碑》。6 Z8 A- r# Y, s
  594开皇十四年刻《信行禅师铭塔碑》。3 C7 G" ~& ]& L& e" g* u& C/ o
  596开皇十六年褚遂良(登善)生。
1 t. }) L- X! B  597开皇十七年刻《美人董氏墓志》。
6 j. J- u. @( W. o  600开皇二十年立《孟显达碑》。
4 D& y/ o, q( @  601—604隋仁寿年间僧智果撰《心成颂》。0 U. M* y/ l7 r& m: `
  610大业六年刻《张乔墓志》、《董穆墓志》、《宫人五品司仗冯氏墓志》、《宫人典采六品朱氏墓志》。# H* m" w$ m0 k% @0 V
  613大业九年刻《皇甫深墓志》、《张凤举墓志》。
3 m+ E/ \2 w+ q! E  614大业十年刻《牛晖墓志》、《张达墓志》。
0 E6 t' G) d& e) h& w% Z& y  康代615大业十一年刻《张寿墓志》。
; o# {4 ~8 ?0 G, x) R# d( v  618—626唐高祖武德元年—九年唐初推重欧、虞书法,高句丽遣使求欧阳询书,虞世南应昭为秦王府写《列女传》装饰屏风。
% M' ^4 p% j0 M  619武德二年传秦王李世民使欧阳询就越州辩才(智永徒)处求得《兰亭叙》。一说贞观中太宗使萧翼计赚而得。+ m1 {+ q6 b1 T9 n
  626武德九年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2 T; s- J8 |- ]+ R; E9 j/ Z* d  627—649贞观元年—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好书。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设书科,以书取仕。太宗酷好王羲之书,亲撰《王羲之传论》,又数命臣下以临摹、响拓、硬黄、刻石诸法,使王书广为流布。时有大王书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书圣地位至此确立。唐太宗撰《笔法诀》、《论书》、《指意》。
6 E0 P6 v8 X3 ?& L+ F6 Y1 f  630贞观四年褚遂良书《枯树赋》。
8 g4 M0 G9 r. h  631贞观五年欧阳询书《化度寺碑》。
% q% I- M9 U) ~9 B9 t  632贞观六年诏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鉴大王真迹,署名其后。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撰《付善奴传授诀》、《用笔赋》。虞世南撰《笔髓论》、《书旨述》。
/ y: B, C: N2 j, v  637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虞公碑》。- h9 W8 e. \/ u1 ^% P* M  U
  638以前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着《勤学篇》。临《兰亭》、传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5 Q* O, l8 n4 p" C  638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时年八十一岁。诏冯承素摹《乐毅论》,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等人。魏征荐褚遂良与太宗论书。5 a5 d; ]! i4 L! o2 a' C* ?
  639贞观十三年诏翰林供奉赵模、冯承素等四人各拓《兰亭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
2 u# K4 s" n, U3 U9 `  641以前贞观十五年欧阳询撰《八法》。临《兰亭》,书《张翰思鲈帖》、《梦奠帖》。& V; T* C! v7 Y9 L$ }
  641贞观十五年欧阳询卒,时年八十五岁。褚遂良收《伊阙佛龛碑》。) t$ R0 ?. w5 J7 f  b$ R* n  Z
  642贞观十六年褚遂良书《孟法师碑》。; Q- q$ b" h% y5 t
  643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亲制碑文并书丹。
) W; O, ^" w$ g' o0 O  647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书《晋祠铭》,以行书入碑之始。
) f3 i2 Z7 H- L( R3 D  648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书《温泉铭》。孙过庭(虔礼)生。
  k  f+ ~% P6 T4 w7 @" p  649以前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临(兰亭)、书《房玄龄碑》。撰书《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2 w! C* f- _1 ?7 L
  649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遗命以《兰亭序》等王羲之真迹随葬。传褚遂良书《文皇哀册》。
* c" j7 ~8 a& i2 Z2 S  653永徽四年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
, _3 D, b: q5 {% v; T5 `: L  654永徽五年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 T; }# F( S2 d" f+ R# ]: K) ]  657显庆二年王行满书《圣教序》。
1 R; [$ _, T2 \% e5 p1 M  658以前显庆三年褚遂良撰《论书》。) p! r/ X& n( F7 r
  658显庆三年王知敬书《李靖碑》。刻《王居士砖塔铭》、《杨道纲墓志》。褚遂良卒,时年六十三岁。
( d$ J7 p! B- y: Y  {  659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书《大唐纪功颂》。- }/ i9 y6 D% q, p
  663龙朔三年欧阳通(通师)书《道因法师碑》。刻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1 x# ]# n& E! O: O6 D9 y  668总章元年刻《道安禅师塔记》。
- L% g0 N% B+ ^% K6 N  ??传陆柬之书《文赋》、《五言兰亭诗》。
8 K/ }+ `% C; N) Y. o# \  672咸亨二年刻《释怀仁集王圣教序》。3 D0 T: ~5 j$ i  W+ r9 {
  677仪凤二年唐高宗书《李绩碑》。
" ~5 I5 m2 h. z* R6 W3 ?$ j  \  679调露元年刻《王庆墓志》。" H" p; Q0 I4 [3 E
  682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志》、《贾文行墓志》。( e: H& ~3 }8 u8 @
  619—682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俭论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其与虞世南耳。2 c1 l7 d) h0 m9 ?6 g
  687垂拱三年孙过庭撰并书《书谱》。9 i: H" I% `0 K. a' _
  684—704武则天时陕西凤翔(唐天兴县)三畤原发现《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书后品》。3 B5 k  V- g% R' F4 l2 Y( ]
  694延载元年刻《房怀亮墓志》。2 |! p, y) w9 H( Q
  697神功元年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王导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武则天命摹写留内,即《万岁通天帖》,真本归还方庆。# N5 m) R$ a7 R1 b4 K1 ~" J
  650—704高宗—武则天时王绍宗(承烈)自论书“被中画腹”云云,书《王征君临终口授铭》。
, e! ?# A$ h9 B; {4 l/ n  699圣历二年武则天(武曌)撰并书《 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刻《房逸墓志》。
5 s# c4 X" G# A; q# P& `  700久视元年刻《崔哲墓志》、《褚承恩墓志》。& o4 m9 ], N9 C0 f0 Y% [( ~- @- o
  约703以前长安三年孙过庭卒,约五十余岁。
9 C# W6 m. \5 B  a. Q& E  ]0 h) V& T0 t  705神龙元年刻《安令节墓志》。
  X' v' A! Z, F% A  706神龙二年薛稷书《信行禅师碑》。钟绍京(可大)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1 W. T$ X8 Y  N; u" e: X
  709景龙三年颜真卿(清臣)生。( g1 [2 ?; |9 f; r+ h& d
  710景云元年刻《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丘之铭》。
5 O. o- v  A( b/ K9 p  714开元二年刻《戴令言墓志》。何延之撰《兰亭记》。张旭(伯高)书《自言帖》。% B/ v5 r6 ?$ I& j2 ^
  713—755玄宗时蔡希综撰《法书论》。
& U2 I" l4 S, [% b  717开元五年立《叶有道碑》。+ V) k2 `* P/ E
  720开元八年李邕(泰和)书《李思训碑》。
' J8 @+ `: ]* m8 _$ v. a& U& W  721开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书《吴文碑》。3 K( E. R! k" o, _4 R0 x
  725开元十三年怀素(藏真)生。
3 u8 N  Z& R% s" c  |' }6 b' R" h4 }  727开元十五年张怀瓘撰《书断》三卷。
# u  g$ B8 Q# V; {9 a. M# j5 _  730开元十八年李邕书《麓山寺碑》。
  L0 I1 F: [' V$ Y- j; \% {  735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书《法华寺碑》。' {7 [3 m# k* V
  736开元二十四年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
2 \* {, t& V( ?0 e. P7 O, y; X  738开元二十六年钟绍京书《灵飞经》。: S2 o# m4 R3 l9 Q- O& s; Q8 a; H
  739开元二十七年苏灵芝书《易州铁像碑颂》。
' B% H1 `5 I" d* S; r) w/ D  741开元二十九年张旭书《郎官石柱记》。( ?6 D, h  V4 D, f
  742天宝元年韩择木书《祭西岳神告文碑》。* r! a: u6 w* f" {. Z4 d& J* [
  744以前天宝三年贺知章书《孝经》、《洛神赋》、《胡桃帖》等及《龙瑞宫记》刻石。( d5 ^' w4 s4 I; N4 ?9 h9 y7 L
  745天宝四年唐玄宗书《石台孝经》。此前后书《鹡鸰颂》。
1 k- i/ K, @% {: P2 L  747以前天宝六年李邕书《李秀碑》(742)、《胜和帖》等十数种。7 c( J' [* c3 c( n
  752天宝十一年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6 v5 m& Y6 }# `. F
  754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刻《孙志谦墓志》。张怀瓘撰《书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携带大批法书,王书传入日本。
) ~$ W" V+ s  J  约755以前天宝十五年传张旭书《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数十种。
; k  O/ M( X3 T1 z8 d  758干元元年颜真卿书《蔡侄文稿》。张怀瓘撰《书议》。( M0 A* C2 a( m4 T0 E$ u: |2 F
  762以前宝应元年李白(太白)书《上阳台帖》。3 f- F4 n3 o; H& F" ]8 _- T
  764广德二年颜真卿书《郭家庙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按,《刘中使帖》所书时间当与此相近,故附于此。
1 N9 t8 j/ v0 @$ O; E% Y  715—766开元三年—大历元年李华撰论书《二字诀》。
, v. x7 P5 |) r, M6 _  767大历二年李阳冰(少温)书《三坟记》、《楼先茔记》。此前后尚勘定《说文》三十卷,着《翰林禁经》八卷。. w3 Z/ B; w" _0 u' ~2 G
  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浯溪铭》。徐浩(季海)书《朱巨川告身帖》。: o# r9 f- ?- f5 ^' J. H8 P
  769大历四年窦臮(灵长)撰《述书赋》。$ Y# A  l6 }3 V$ e9 A
  770以前大历五年杜甫(子美)书《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 ]3 M; c$ p9 ~2 O7 S; U: \9 }: `, F
  771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
$ _1 {+ d! }' O7 b, ~4 s  772大历七年颜真卿书《八关斋记》。
8 Z4 T9 R8 q, W3 e- u  775大历十年窦蒙(子全)撰《述书赋语例字格》。
' J3 w+ F! x! ?& z/ S, s  777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李元靖碑》。
0 K  ?1 h7 _8 s$ p6 ?# Q  778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诚悬)生。
* N! z7 y. w/ s$ b* \3 ^  779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 q, C$ D6 _/ f7 W  780建中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 Y2 j3 t9 f/ P* y  781建中二年徐浩书《不空和尚碑》。
: \1 h9 B2 P, r  782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论书》。颜真卿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按,此书论似当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 t, ~6 L+ g) \1 s( `  785以前贞元元年怀素书《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数十种。/ r7 F! J+ A8 Z6 }" z) d
  785贞元元年颜真卿卒,时年七十七岁。6 o; C7 T: i! k* {0 S: U+ u
  785—804贞元时韩方明撰《授笔要说》。怀素卒,时年六十一岁。
: _$ M" [4 j2 K( a7 w% W  733—804开元二十一年—贞元二十年陆羽撰《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笔》。
- _; S5 z: I3 N/ n# [  805永贞元年日人最澄归国,带回二王书迹。翌年空海带回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墨迹。% r4 c& c6 y0 V0 V4 `4 l
  808永和三年卢云卿着《法书录》。0 x1 I6 e; D  ?5 E; M
  809元和四年柳公绰(宽)书《诸葛武侯祠堂碑》。: M7 U: p6 D; T% ~* V  {# r
  818元和十三年张彦远(爱宾)进献家藏古来名迹。
' k( `7 _. i2 Q- O2 `8 M% F  805—819永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涛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红小彩笺,时人称之曰“薛涛笺“。
0 D: V/ D: \3 R0 J3 [0 b  K% j  819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子厚)着《笔精赋》,书《般丹和尚碑》、《南岳弥陀和尚碑》。2 q$ C8 x  C- {; |) o0 S1 m
  806—820元和时林蕴撰《拨镫四字法》。! v, t7 q2 X1 H$ M8 D3 [
  820元和十五年柳公权对唐穆宗(李恒)进“心正则笔正”说,后人以为此乃公权行笔谏也。0 f7 S8 D8 G" p2 ]: d
  824以前长庆四年韩愈(退之)作《送高闲上人序》。
. O5 K6 |6 o: \  ^- E' W/ O% |# W  829太和三年柳公权书《李晟碑》。
% x- P# c; U% _- I8 B: P  834太和八年杜牧(牧之)书《张好好诗》。
6 |5 U: W- n0 M* _  |  827—835太和时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4 M' P3 q( c4 n  837开成二年立《开成石经》。
( v! B+ i6 `! g" V2 {: P  838开成三年柳公权书《符橉碑》。
& [4 r3 S2 n+ D" ]8 i# U! A, |: m  827—840太和元年—开成五年唐玄度待诏翰林,着《九经字样》和《十体书》各一卷。
# b3 V1 I; r7 G$ M( h1 j5 K  841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 @* Y0 o0 P: ^" \  843会昌三年柳公权奉敕书《神策军碑》。
$ P3 X" C) u8 S& |# \& H& F  846以前会昌六年白居易(乐天)书《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十数种。+ W1 K& I* F- I* C, v
  852大中六年柳公权书《高元裕碑》。" X6 o* ]/ r8 v1 V+ y
  855大中九年裴休(公美)书《定慧禅师碑》。
$ X2 Y, j* e4 Y8 {! d+ T  858大中十二年刻《郑恒夫人崔氏墓志》。
! C2 D  [( J  G* g& P  g. e  859以前大中十三年释高闲书《草书千字文》。
2 {7 g, q, e$ O  ?0 w  865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权书《蒙诏帖》。
; E" |' z% r2 `  `8 z7 q  865咸通六年柳公权卒,时年八十八岁。0 s, w, T' u9 g- [! E+ C0 O; d
  860—873咸通时张彦远撰《法书要录》(或曰是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年以前)。
" g2 p3 ~8 j+ N% R3 Y# c  873咸通十四年杨凝式(景度)生。
+ C& l6 P3 ~& i. O& V, n. l  w  880以前广明元年卢携(子升)撰《临池诀》。
" R: X' O0 @  R. d  R) k+ J, B  ?晚唐时韦续撰《五十六种书并序》。* a7 K# J- o# O) {5 n8 x
  ?中晚唐时无名氏撰《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3 H) b9 S, y: O# t) n2 N+ v
  898—900光化时释亚楼着《论书》。
( X/ |- I* t- i  ) Y2 X, ?8 w: ?2 b, g' y$ Y
五代907—923后梁时传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唐太宗昭陵,随葬之钟、王等先贤名迹复传人间。& b5 m# l' N" o% x2 b8 x: V- D
  936后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灭唐,掠宝货图籍法收而归真定。0 E! i% C& C$ `" c
  937清泰四年李奂相书《高丽真澈大师塔碑》。
2 N7 p; W, [7 q5 t& l  948干佑元年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
! w  A7 }  A/ I  约907—954后梁开平元年—后周显德元年杨凝式书《夏热帖》、《韭花帖》。
6 y' Z/ h) T8 ?2 I  954显德元年杨凝式卒,时年八十二岁。
+ d- P8 S- z. U" h" Q* Q: _! y% u  E  956显德三年刻《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 I% u$ H7 M" c) w' Y  约951—960后周时刻《佛说阿弥陀经》。: A, n4 Y0 {* [* m8 D4 x: o
  北宋960—975宋太祖时南唐后主李煜令徐铉摹刻所藏古今法帖于石,是有《升元帖》。李煜撰论书《七字拨镫法》。李煜书能作颤笔樛曲之状,谓之“金错刀”。又,李煜作大字能卷帛为笔,世称“摄襟书”。有行草《入其国帖》传世。
1 D5 [, u+ P7 u2 i7 W0 _8 }  920—974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徐锴(楚金)着《说文系传》。又撰《说文解字韵谱》,徐铉为之写篆。又书《五龙堂玄元像记》、《篆字题名》等。徐锴着《辨草书》。  w, d* I( [7 u# P
  965宋太祖干德三年梦英书《篆书千字文碑》。6 L% V. f# m% J' H2 n: X% H$ j& \
  967干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诗刻》。3 [# s" r/ i' Q
  977太平兴国二年诏访先贤名迹。荆州进张芝草书,潭州进唐玄宗书,袁州献宋之问书,升州进二王、桓温等二十八家石版书迹。
& ]2 E+ T0 Y8 G% J) h: i5 y2 O  977以前太平兴国二年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撰《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等。
3 s0 k7 B& r; @" ^. K  981太平兴国六年钱惟演进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九轴。' h7 _6 X+ Y$ T0 d( d
  976—983太平兴国时诏徐铉(鼎臣)、句中正等勘定《说文》,正天下字学。郭忠恕(恕先)勘定历代字书,撰《佩觽集》三卷。/ g: m# T; |' _7 _
  983太平兴国八年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孙景璠献所篆《千字文》五十徐体,诏授书学博士。
4 F1 t. q. p- W: ~$ D3 T! \  985雍熙二年潘昭庆进欧、虞、褚诸唐名家墨迹三十本。
' o3 Y( Y# l3 w8 [' s* b* h  917—992后梁贞明三年—宋淳化三年徐铉书《篆书千文》、《私诫帖》、《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 d* |/ k8 m3 Z6 Y& q  992淳化三年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着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郑文宝以徐铉摹本《峄山刻石》重刻于长安。
3 N- ?& g/ T# s2 j2 J: H- A. Z1 x  939-997后晋天福四年—宋至道三年宋太宗书《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等。9 j6 E0 p" V5 l8 c2 s( X
  997至道三年宋太宗卒。真宗(赵恒)诏以太宗墨迹分赐天下名山寺观。
7 l7 L, [# H9 d; c% l* g  1003咸平六年梁鼎书《镡氏墓志》。
6 o/ D* h8 p7 L0 o5 a: ]) O# v  1004—1007景德时李宗谔为翰林学士,主文,士子皆效其肥扁朴拙之书,投其所好也。/ L1 R5 c' J3 ^
  1008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封禅泰山,兖州太守搨《泰山刻石》所余四十字以献。- j* ^1 W  s: a% e1 n
  945—1013南唐保大三年—宋大中祥符六中李建中(得中)书《土母帖》、《贵宅帖》、法帖论述《书千文》等。
# A9 i, {2 M- H9 r  1004—1012宋景德元年—大中祥符五年李建中书《同年帖》。
' _* ]% M( g: p7 N  968—1022宋开宝元年—干兴元年宋真宗书《广生帝君赞》。
7 R. o4 y; [8 E! S! H: \: i) k# {  1023天圣元年林逋(君复)书《杂诗卷》。$ [; h, j2 ^" p
  1037景佑四年苏轼(子瞻)生。0 Q1 ^4 ^) L) K" |% M( ?" F/ w
  1023—1063仁宗时蔡襄(君谟)书称第一,仁宗御书“君谟”为字。又蔡襄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书”。蔡襄书《自书诗帖》、《纡问帖》《入春帖》、《澄心堂纸帖》、《别已经年帖》、《持书帖》等。曾巩集古今书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 [% K. ^# E' F. {  e
  1041—1048庆历时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撰《书苑》十卷。
2 @/ u/ _/ b1 I  1045庆历五年慧昭大师希白摹《淳化阁帖》刻于石,是为《潭帖》。黄庭坚(鲁直)生。6 T! N8 M' y  f; ?! L" v
  1008—1048大中祥符元年—庆历八年苏舜钦(子美)书《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苏舜钦撰《论草书》。/ P" F5 o* T2 v* ~: A
  1051皇佑三年米芾(元章)生。
) K* t* I; i2 z. I& }6 i( S  989—1052端拱二年—皇佑四年范仲淹(希文)书《道服赞并序》、《伯夷赞》、《范文正仲淹与尹师鲁洙二帖》。3 q. r( M6 `8 W4 d% H
  1053皇佑五年苏望刻《石经遗字》。5 b0 s( }, r5 v" L& j7 q8 E0 U2 U5 |
  1054至和二年蔡襄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 e8 V/ M7 Y; j0 J; Z- D2 f  1059嘉佑四年蔡襄书《万安桥记》。
1 L* e" w- Y- l  1061嘉佑六年欧阳修(永叔)撰《集古录》十卷。苏唐卿书《醉翁亭记》。
2 z. D2 Z) f) p/ o  1062嘉佑七年王辨书《焦宗说墓志》。
4 ~' v$ g' Z# p( ^$ u  1056—1063嘉佑时刘敞撰《先秦古器记》。
# a9 @; Y$ y$ H, S  1010—1063大中祥符三年—嘉佑八年宋仁宗(赵祯)书《飞白书》、《佛牙赞》、《赐梅挚诗》、《御赐篆天章寺额》等。
- m" |) Z/ z6 R# p1 @- ]  1049—1063皇佑嘉佑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5 Q$ ]5 z# W4 N; M6 g' o# G# T  1064治平元年王才叔书以笔力豪健见称,字价千金,蔡襄书反不值一文。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
: e- }' L( z7 w* w* r2 t' o7 P7 v  1065治平二年蔡襄书《书锦堂记》,被称为“百衲碑”者即此。+ j. H+ C6 }% u* z* e1 n
  1009—1066大中祥符二年—治平三年苏洵(明允)书《临顾帖》。
$ M) ^! }: ^! y* G; S  1066治平三年蔡襄书《丙午三月帖》。朱长文(伯原)撰《墨池编》。
. y& W* c, U+ y  1067—1085神宗时王安石(介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元长)书并有名,天下争学之。
" L4 [' B6 ?* A/ f5 C8 t% M, `  1069熙宁二年欧阳棐撰《集古录目》二十卷。苏轼书《治平贴》。# h7 I7 y5 y+ b7 b3 e! V+ `
  1007—1072景德四年—熙宁五年欧阳修书《送襄城李令小诗》、《送张文简三小简》、《诗帖》。欧阳修撰《论南北朝书》、《论仙篆》。1 O0 l+ \& e' J4 ~( \
  1072熙宁五年欧阳修书《上恩帖》。是年卒。
6 M  q4 B& ?. s; z  1074熙宁七年朱长文撰《续书断》(即《墨池编》中第九、第十两卷)。3 C0 D( z( Q9 `5 y( ~; }, j5 t0 b
  1075熙宁八年米芾书(浯溪题名)。
/ t" C# X! h5 `) B- M  e2 R& U0 z' j  1008—1075大中祥符元年—熙宁八年韩琦(稚圭)书《小恳帖》、《信宿帖》。
+ C0 E% q! ?" v  1078元丰元年苏轼书《表忠观碑》。- I7 e- g- R7 u
  1018—1079天禧二年—元丰二年文同(与可)书《千字文》。撰《论草书》。
* k- [5 Y9 U7 t: x4 J% h  1080元丰三年苏轼书《雨中熟睡帖》、《梅花绝句》。5 _+ {) r' j- \" @/ S
  1080—1087元丰三年—元佑二年苏轼书《人来得书帖》。
" j& {. G9 x$ E% h  1082以后元丰五年苏轼书《黄州寒食帖》。
, X4 a( F# r$ P% |# ?  1083元丰六年沉辽(睿达)书《曾巩墓志》。此前后尚有《想望颜采帖》。
& \6 B- e5 r+ F* ?# u  1008—1084大中祥符元年—元丰七年赵拤(阅道)书《山药帖》、《成都记》、《西湖题名》、《剑门关留题》。
0 W- z4 B4 H& F$ T  ?神宗时薛绍彭(道祖)书《云顶山诗卷》、《昨日帖》、《晴和帖》、《二象帖》、《随事吟帖》等。
6 B# H! A' Q( g5 {  1084元丰七年司马光(君宝)书《王尚恭墓志》。苏轼书《赠寿圣聪长老偈》。: [4 U- G$ K2 H  Z$ }
  1019—1086天禧三年—元佑元年司马光书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
1 L5 s& _; Z, G0 d  1021—1086天禧五年—元佑元年王安石撰《字说》。书《过从帖》。
9 M/ b6 p  j, A  o+ y4 Q  1086元佑元年米芾撰《宝章待访录》。: n3 u0 o+ I$ K5 C3 k
  1087元佑二年薛绍彭书《太平宫碑阴题记》。苏轼书《祭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神道碑》、《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序》。
8 a0 H0 g5 X0 E8 o, r! v  1086—1093元佑时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刻之“戏鸿堂,是为《戏鸿堂帖》。刘次庄撰《法帖释文》。3 R. \8 B7 K; z$ |8 S0 p+ q
  1012—1088大中祥符五年—元佑三年韩绛书《承师诗帖》、《家餐帖》。  H6 J7 W; O' I: N2 c
  1088元佑三年米芾书《苕溪诗帖》、《蜀素帖》。
! P2 A) Y* T7 r, g. x/ o  1089以后元佑四年黄庭坚书《王氏墓志稿》。
, U5 f' t" X. k8 }9 J1 h/ `  1090元佑五年苏轼书《除夜值都厅诗序》。吴处厚重刻《吊比干文》。请旨重刻《淳化阁帖》并所未刊前贤遗墨入石。建中靖国元年(1101)竣工,故《元佑秘阁续帖》又名《建中靖国秘阁续帖》。) t& A% A( V$ v/ i: X, ^* E4 K
  / ~$ ^  T% c& T8 s' v; D! f
1091元佑六年米芾书《焦山题名》。苏轼书《醉翁亭记》。按,苏书《醉翁亭记》有二,一为滁县石,正书,字类《丰乐亭记》。一为行草书,有二石:一在河南新郑,一在江苏徐州。明王世贞《弇州仙人稿》、清陆绍闻《金石续编》以为行草书石为赝品。苏轼书《丰乐亭记》、《宸奎阁碑》、《龙公神帖》。
& d; t/ S0 Y# y5 Z& ]  Z  ??王巩小草与米芾行书并有名、书《砚铭》。( q! f* {& b+ g* `* A
  1092元佑七年吕大临撰《考古图》成。
, @4 n' E7 K  v/ M  1093元佑八年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中山松醪赋》。道潜书《景德寺转轮藏记》。
0 z3 U4 h0 B  D: e  1030—1094天圣八年—绍圣元年沉括(存中)撰《笔谈》、《论小篆》、《论书法》。8 a) M# {2 q) q4 m
  1094绍圣元年苏轼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o1 _9 e# @! N; E
  ?天圣、皇佑前后叶清臣(道卿)书《近遣帖》等。
9 H' f0 U4 t# |. h) g: R9 ~  1094以后绍圣元年黄庭坚书《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1 ?* v1 B4 m& I2 Z) E7 I6 s2 N/ g2 d
  1094—1097绍圣时米芾书《乐兄帖》。
# V0 k5 |: L/ ?1 a# J  1006—1097景德三年—绍圣四年文彦博(宽夫)书《祠部帖》。
, S& i9 I6 }+ c; {  1019—1097天禧三年—绍圣四年韩缜(玉汝)书《钦闻帖》。
# y0 B' o  P( d+ {& v. }  1099元符二年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稍后书《史氏墓志稿》。
" W1 }( L. ]/ _0 L  1100元符三年苏轼书《与谢民师论文帖》。此前所书名迹尚有《前赤壁赋》、《苦雨帖》、《草书千文》等数十种。撰《论书》、《评书》、《辨法帖》、《论唐六家书》以及论书诗、题跋等。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黄州寒食诗卷跋》。  |) b- E+ ~: d" w9 h# |
  1049—1100皇佑元年—元符三年秦观(少游)比书《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撰《论史籀书》、《论仓颉书》、《论书帖》等。# l$ B0 N$ S/ p2 a7 K
  ?与苏轼同时李之仪(端叔)书《别纸帖》、着《论苏黄众贤书》、《跋兰亭薛氏本》等。
% k( t% U- I" i' r$ I/ h5 B; y  1101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卒,时年六十五岁。黄庭坚书《万邑西山题记》、《伏波神祠诗卷》。米芾书《大行皇太后挽词》。: S( U7 s/ w& f( T8 v
  1102崇宁元年黄庭坚书《松风阁诗》。米芾书《褚河南临兰亭序跋》。+ s6 _5 h6 _% H5 ]% a1 f
  1103崇宁二年米芾书《王略帖赞》。( f' K5 t7 s  a; _3 ]6 T
  1031—1104天圣九年—崇宁三年蒋之奇书《遂往法济帖》、《辱书帖》。7 ^. b" P0 m- @6 H
  1104崇宁三年黄庭坚书《大唐中兴颂崖下诗刻》。% L; y/ S5 p, }3 P( |
  1102—1106崇宁时以米芾为书学博士。米芾撰《书史》。
. x, ^: e( q) n! x' o  f( E  1105以前崇宁四年黄庭坚书《诸上座帖》、《惟清道人帖》、《王纯中墓志》、《华严疏》、《狄梁公碑》等。撰《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论虫书》。
9 X8 Q; \+ V' ^( m# c  1105崇宁四年黄庭坚卒,时年六十一岁。
5 B6 Y! w8 m+ Q  1106崇宁五年蔡京书《元佑党籍碑》。2 v9 j9 t2 V' }5 e( f. i
  1107大观元年王黻撰《宣和博古图》二十卷。按,或以为王楚撰。是书着录秘府宣和殿所藏历代古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宣和五年(1123)之后乃成,故名。米芾书《崇国公墓志》。此前名迹尚有《虹县诗卷》、《草书四帖》、《苏东坡木石图题诗》等数十种。撰《海岳名言》一卷。是年卒,时年五十七岁。
3 r3 l! m0 b$ W, ^  1047—1107庆历七年—大观元年曾肇(子开)书《五十郎帖》、《造门帖》、《近疏帖》、《庆历集碑》等。
. Q; X3 s0 R+ c- c  1035—1107景佑二年—大观元年曾布(子宣)着《式古堂书画汇考目》。书《与宋亲帖》、《被召诗》等。9 R0 P4 f: ~! A+ F" i' c
  1109大观三年徽宗(赵佶)视《淳化阁帖》枣版皴裂,标题多误,遂出秘府所藏书迹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为《大观太清楼帖》。
. \; |9 ?2 @5 {( O" Y1 s  1101—1125徽宗时宋徽宗自创“瘦金书”。
: k" Y& Z3 L$ [6 I- @  1102—1110崇宁、大观时蔡京、蔡卞(元度)用事,以党籍禁毁苏轼墨迹,至政和中徽宗再访时,已多散失矣。) @( w# L: y$ D3 z, i
  1039—1112宝元二年—政和二年苏辙(子由)书《雪甚帖》、《车马帖》《晴寒帖》、《喜雪诗帖》及《书郡圃八咏》刻石等。! v3 @3 q+ C4 g& k& t2 N
  1114政和四年宋徽宗书《恭事方丘敕》。4 W- T0 m3 @- }) _* H( S
  1058—1117嘉佑三年—政和七年蔡卞书《雪意帖》、《熊公神道碑》。按,《墨林快事》云:“卞胜于京,京又胜子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此乃人品即是书品所致。卞、京奸佞,后人鄙及其书,遂使襄独步。此种情状代不乏人。. W+ [9 J) w9 w6 b; y
  1119宣和元年宋徽宗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
( [3 R% V1 a) {3 _  1120宣和二年《宣和书谱》二十卷约成于是年。
+ w" ?! \. c- {2 u) }( w/ A  1056—1121嘉佑元年—宣和三年周邦彦(美成)书《前日帖》。
/ W8 c% l6 n& f& ~  1123宣和五年苏迟书《苏适墓志》。6 P* W: i* Z/ ~) y+ c& I0 T
  1124宣和六年诏置书艺所,以生徒五百人为额。篆籀法钟鼎,小篆法李斯书之秦代诸刻,隶法蔡邕、钟繇,真法欧虞褚薛,草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
8 z  I* H4 f: w; e  1119—1125宣和时宋徽宗书《蔡行敕》。
# h7 g- q/ [$ x: \& k% \  1125宣和七年辑成《宣和印谱》四卷。
9 W0 n/ f2 ^; D# h4 R  1047—1026庆历七年—靖康元年蔡京书《草堂寺题记》、《大观圣作之碑题额》、《少林寺题署》等。8 c+ O; c5 s1 x0 i
  960—1026北宋时印刷术广为流行,刻版多用欧、虞、颜诸体。金石学兴起。& Z( I1 ^' b4 ?. K
  南宋1127靖康二年(当高宗建炎元年金兵南下,陷汴梁,掳图籍古器书画珠玩彩女暨徽、钦二帝北归。康王赵构(高宗)于临安即帝位。其后南北间有榷场以贸易往来,《大观帖》中“榷场本”即由此而来。
0 z) X0 X4 z+ h  1082—1135元丰五年—绍与五年宋徽宗于元符三年(1100)即位,至靖之变,其书迹著述均在此二十五年间。书迹有《瘦金书千文》、《草书千文》、《夏日诗帖》、《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御书临写兰亭绢本》、《欲借、风霜二诗帖》、《大观圣作之碑》、《宣和御制化道文碑》等。
) }4 F1 v9 f. ?' a& B3 b% m% Q  1129以前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德夫)撰《金石录》三十卷。绍兴中李清照表上之。赵明诚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跋》。8 N7 s3 Z( [% ?7 E. m  {2 v+ d" @, H
  1130建炎四年张守进苏轼书数轴。' j' L& b$ S0 d& O' p
  1133绍与三年吴说(傅朋)书《傅王维伏生授经图卷跋》。宋高宗书《佛顶光明塔碑》。; Z; v2 e/ f! I
  约1056—1135嘉佑时—绍兴五年章惇(子厚)任商雒令时与苏轼游南山,悬索万仞,傍壁而书“苏轼、章惇来”。又书《草堂寺题记》、《会稽尊侯帖》等。9 U' d" b: z$ r# V% [- J& |, g
  ?绍兴时岳飞(鹏举)书《致通判学士等尺牍》。
6 @0 A  J( n! \2 ^2 _! H  1135绍兴五年宋高宗书《赐梁汝嘉敕书》。* `* s! k1 W6 F" ~) H& ]* a
  ?绍兴前后朱敦儒(希真)书《别后尘劳帖》。吴说书《三诗帖》、《独孤僧本兰亭叙跋》、《叙慰帖》、《行艺诗帖》、《门内帖》等。
( [' N' }+ }$ ~3 i" F1 C2 v  1140绍兴十年岳飞书《奏草札子》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影印《岳忠武奏草真迹》即是。
6 |7 J& A! R3 S* Z9 l  1141绍兴十一年米友仁(元晖)书《吴郡重修大成殿记》。: S1 {) m! L; Y
  1143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书《御书石经》。; y# p8 X% C$ x! E4 g6 p6 d: a
  1144绍兴十四年薛尚功(用敏)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T" ^# a# b, b3 B, Y/ J9 g
  1145绍兴十五年吴说以游丝草书《王安石、苏轼三诗卷》。/ V, L) G2 w$ C3 L& U
  1147绍兴十七年黄 以其父黄伯思《法帖刊误》二卷、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与其所着论辩、题跋,合而刊之,名曰《东观余论》。
9 @% z+ i# d+ I; q9 N. A0 U% z  1077—1148熙宁十年—绍兴十八年叶梦得(少蕴)书《人至帖》。藏有《定武兰亭断石本》。' g, `5 a% }! L, j3 Y6 I
  1149绍兴十九年王升书《草书千字文》。( ~  Q# @" b; R
    u/ c$ ~1 g/ [6 d2 W' @
1153绍兴二十三年宋高宗书《千字文》。
' f: @) u; c. i+ x  1154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书《徽宗文集序》。( I6 V1 `2 C2 ?2 g
  1155绍兴二十五年释大慧宗杲书《与无相居士尺牍》。薛尚功编篡《薛氏钟鼎器彝款识》二十卷。# s3 b; z5 q4 K$ g/ r2 u" ]
  1157绍兴二十七年董逌《广川书跋》刊行。
  |  z" k2 ^; s$ Q1 W$ v1 \4 ?% s  1158金正隆三年(宋绍兴二十八年)海陵王诏毁所得辽、宋古器。8 K5 D, J% H4 O0 [
  1159金正隆四年蔡松年(伯坚)书《苏轼李太白仙诗卷跋》。% X/ t/ H5 x9 R1 H, |7 z; v
  1159绍兴二十九年宋高宗与群臣论书,因亲书《翰墨志》。
$ W8 j) w- K3 I) l4 J  1160以前金正隆五年师宜生(明望)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贺廪献碑刻二百七十三本。# p% g* x* Y* l% N
  1161绍兴三十一年郑樵(渔仲)撰《通志》成。其中《六书略》祖述文字,《金石略》则历数金石铭识也。
" B8 s( D/ R9 s% O" ^* w( ]& k, [  1086—1165元佑元年—干道元年米友仁书《杜门帖》、《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跋》、《潇湘奇观图跋》、《动止持福帖》、《米芾草书九帖跋》、《文字帖》等。
: O' k- U: y" F5 o! @$ O  1166干道二年洪适(景伯)着《隶释》二十七卷。0 f# d: J0 {5 v/ _
  1167干道三年朱熹(元晦)书《赠张栻诗》。按,又名《城南唱和诗》,书写恐在唱和以后。
' G7 j8 F  Z; F( a& N, ?  1168干道四年洪适着《隶续》二十一卷。, h- E7 s5 _  m4 T
  1132—1169绍兴二年—干道五年张孝祥(安国)书《柴沟帖》、《径川帖》。8 g/ d" E. S0 `; l/ \! F: Z
  1170干道六年陆游(务观)书《与曾原伯尺牍》。
2 F) f$ C+ W, h' M. C6 a  1172干道八年朱熹书《编辑文字帖》。% ~% \2 P9 Y+ M9 p
  1174以前金大定十四年蔡珪(正甫)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
5 J5 l4 r7 `" U( n4 O  1110—1174大观四年—淳熙元年虞允文(彬甫)书《适造帖》。按,此帖当在干道年间前后书写。$ j- t8 o+ b8 d
  1175淳熙二年辛弃疾(幼安)书《去国帖》。1 `. F1 M& u2 w6 h! n$ G
  1176淳熙三年王俅《啸堂集古录》刊行,其中着录古玺印三十七钮。
, d2 k' A7 C# h; f& g2 y3 d- n! o  1177淳熙四年朱熹书《论语集注残稿》。
: w9 I* u) k/ u3 M  N. n  1178淳熙五年宋孝宗(赵眘)书《御书太白名山四大字碑》。
. Y8 {' D1 H9 g* ?% b  1179淳熙六年朱熹书《刘子羽神道碑》。释密庵咸杰书《法语》。) s3 q( m% z$ T6 \" j; v
  1181淳熙八年宋孝宗书《御制和灵隐长老偈碑》。范成大(致能)书《赠佛照禅师诗碑》。
1 {& ]/ d* v9 _- u( ?9 d6 H& _% b! X  1185淳熙十二年范成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c+ m& V% d5 V% D2 H8 `
  1163—1187隆兴元年—淳熙十四年宋高宗书《草书洛神赋卷》。$ J$ N* y: [0 K9 H" o, k
  1190绍熙元年周必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 ^- Q* A4 m( M1 Z1 h' N) `1 Z  ?绍熙时陈槱撰《负暄野录》二卷。
. R% |' t6 X% L% t7 J7 J  1191绍熙二年尤袤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J0 G, U* ^( j9 D4 a, V9 K' s& p
  1193绍熙四年范成大书《中流一壶帖》。
) w$ r0 [5 @9 Z" Z  1196庆元二年姜夔(白石)辑《姜氏集古印谱》四卷。" @, L$ r! W2 L3 A9 b
  ?孝宗、宁宗时吴琚(居父)书《碎锦帖》、《诗帖》、《急足帖》、《观李氏谱牒帖》、《焦山题名》、《观使帖》等。吴琚刻《玉麟堂帖》
8 d4 u2 N, N& k% X5 m' W/ e7 j  1199金承安四年王庭筠撰并书《重修蜀先主庙碑》。按,此前后庭筠尚书《幽竹枯槎图卷题辞》等。
9 d( Y+ `9 o! A; K  1203嘉泰三年姜夔书《落水本兰亭序跋》、《王献之保母帖跋》。
/ v: U( f0 y, N" O4 y# J! T& R  1204嘉泰四年陆游书《自书诗卷》。
3 f: }' a( a5 l5 _/ @2 v1 I, T6 ]  1206金泰和六年刻《奥屯良弼钱饮碑》。姜夔撰《绛帖平》、《续书谱》。: n8 _) J- o2 n& y( x6 w. s
  1190—1208以前金昌明—泰和时金章宗书《女史箴》。0 [8 s- }3 ~* W' \
  1208宋嘉定元年桑世昌辑刊《兰亭考》。谢采伯刊行姜夔《续书谱》。: F: m& B% m4 D) D
  1125—1210宣和七年—嘉定三年陆游书《自得我心诗迹》、《拜违言侍帖》、《仲躬帖》等多种。刻石有《阅古泉记》、《石湖石刻》等。
, T4 D) ^* m; z$ ^  1221嘉定十四年王象之作《舆地碑目》四卷。
0 O) a* a" \# m6 j* s1 Y( X* ]  1129绍定二年临安书贾陈思纂集《宝刻丛编》二十卷。2 e! p4 P, G- t! ^; I
  1183—1234淳熙十年—端平元年岳珂(肃之)撰书《宝晋斋法书赞》。
  J! J# B: g: W' z1 I7 [  1237嘉熙元年释无准师范书《印可状》。) \* ?0 ?! u5 S+ B
  1178—1237淳熙五年—嘉熙元年魏了翁(华父)书《提刑举帖》、《文向帖》、《昭待亲友帖》。撰《论三家书》。
" S. z( `0 ]  M8 u% w! a: u  1238嘉熙二年陈容书《自书诗卷》。
$ i. ~. ~% R7 L. @  1240太宗十二年耶律楚材(晋卿)书《送刘满诗卷》。
- M! z2 p0 J; l  P- I3 [/ C. g5 u4 a  0 i* \9 s4 z$ ^
1242淳佑二年俞松辑《兰亭续考》。- ~0 V& y, @( `: J
  1253宝佑元年张即之(温夫)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Q% T  o6 U6 e* H7 X  1254宝佑二年赵孟俯(子昻)生。赵孟坚(子固)书《自书诗卷》。; c( R4 r8 S& f& H: f. N: w
  1255宝佑三年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 u& H% H0 ]" o/ F  [  1256宝佑四年鲜于枢(伯机)生。6 g6 `3 V# ^6 ]
  1259开庆元年陈思编纂《书苑菁华》二十卷。
/ t0 N8 W7 M7 V8 O. s+ g6 O" b3 Y  1186—1263淳熙十三年—景定四年张即之书《杜诗断简》、《李伯嘉墓志》、《棐茗帖》、题额大字《方丈》。9 a( P8 n! h8 f: e! q. g* T
  1266咸淳二年文天祥(履善)书《宏斋帖》。
. m0 j8 b& `8 z; P8 R  1267咸淳三年陈思着《书小史》。
" B8 A7 [; ?3 S  1268咸淳四年刻《宝晋斋法帖》。, g9 b" `; U4 D3 [; E8 C
  1273咸淳九年文天祥书《木鸡集序》。" ?7 l, b! _) m0 a) a
  1287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赵孟俯编《印史》二卷。并撰《印史序》确立汉印正宗地位。吾丘衍辑《古印式》二卷(亦名《学古印式》、《汉官威仪》。& b/ Q* C! ~& q: I9 X: W
  1291至元二十八年鲜于枢书《王安石诗卷》。# z% W6 j9 i* b# Y4 U8 E: I
  1199—1295南宋庆元五年—元元贞元年赵孟坚着《论书法》。书《题道场诗》、《梅竹谱卷》。
2 }# W3 u# q5 h  1295元贞元年康里巎巎(子山)生。/ L0 d5 d5 b) r: Y# h  k1 S
  1296元贞二年鲜于枢书《唐诗卷》。
8 g0 i/ t6 c1 ^$ L* L  1297大德元年赵孟俯《归去来辞》。" o- o0 d' w; D& O( w5 E$ v: [3 z% f
  1295—1297元贞元年—大德元年鲜于枢书《杜诗卷》。) H6 E% v) G7 W# U$ i
  1298大德二年鲜于枢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 k3 [$ J/ s; X5 T# S  1299大德三年赵孟俯书《枯树赋》。邓文原(善之)书《临急就章》。鲜于枢书《与澄虚真人尺牍》。0 j3 B" Z* u  M1 g2 F3 V# Y0 r& ^
  1300大德四年吾丘衍撰集《学古编》二卷。其中《三十五举》为论印专着。赵孟俯书《行书洛神赋》。
& @7 y4 ]0 G6 n1 {8 t% I3 D8 p7 V  1301以前大德五年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晚秋杂兴诗册》、《草书千文》、《真草千文》、《满江红词》、《萧山文庙碑》、《游高亭山广严院记》、《评书》、《青天词》、《壇波罗密帖》等。
9 f) A8 B- ~; l0 T! }7 o  约1301大德五年袁易《钱塘杂诗》。
$ g* `2 P2 k6 O, |' j: D. z1 j6 D  1301大德五年鲜于枢卒,时年四十六岁。; A3 N/ j3 z6 S# B
  1302大德六年吴文贵刊行《宣和书谱》。6 g5 p* [* H( y/ D- P
  1302以后大德六年赵孟俯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5 j! p1 V, U5 ^9 \, n  F  1304大德八年赵孟俯书《与中峰明本尺牍》。# a! p) S' ~7 t
  1306大德十年赵孟俯书《玄都坛歌》。" l% L4 P! t& X  R
  1308至大元年赵孟俯书《张继祖墓志铭》。  M3 y9 P1 L& u3 E* ]( w5 p8 F
  1309至大二年赵孟俯书《急就章》。
9 ~. z( T1 K8 Z% j8 j2 Z) B  1310至大三年赵孟俯书《临兰亭叙卷》、《兰亭帖十三跋》。. o/ e) h6 \7 X7 J; z; U
  1311至大四年赵孟俯书(再致)《与中峰明本尺牍》。) N9 A* P+ j3 V: _( T! N( E4 o& S
  1315延佑二年赵孟俯书《续千字文》。
4 j& h* H* Y% ?: |, Q( h* G* Y  1316延佑三年赵孟俯书《帝师胆巴碑》。" \$ c2 b2 ]' b3 s5 Q
  1316以后延佑三年赵孟俯书《某院记残稿》。; N0 z+ u/ T2 m2 p. O0 [
  1319延佑六年赵孟俯书《仇锷墓志铭稿》。
7 U& M6 Q& s1 H4 b  1320延佑六年赵孟俯书《老子道德经卷》、《六体千字文》、《福神观记》、《汉汲黯传》。蒲田郑杓着《衍极》五卷,同郡刘有定作注。李邕所书《庐山东林寺碑》石被火焚毁。& F  C8 }8 A4 l
  1321以前至治元年郭畀(天锡)书《陆游自书诗跋》。  G7 u% h0 E7 f: A+ ~/ L
  1322至治二年虞集(伯生)书《刘垓神道碑》。此前后尚有《垂虹桥记》、《奉记都运帖》、《杂诗卷》等。撰《论草书》、《论书》、《论隶书》等。赵孟俯卒,时年六十八岁。生前墨迹极多,如《妙严寺帖》、《松江宝云寺帖》、《与山巨源绝交书帖》、《仇锷墓志》、《烟江叠嶂图诗卷》、《种松诗卷》等。5 q" p9 D# N1 A$ K. O3 k" l
  ??管道升(仲姬),赵孟俯妻,善书,与孟俯书几不可辨同,卫夫人之后,一人而已。墨迹有《与中峰明本尺牍》等。
4 R/ l. {3 I! T% s4 G" N  1327泰定四年宋克(仲温)生。
7 ~: {) ]3 D3 Q5 y5 R$ J3 `  1258—1328元宪宗八年—致和元年邓文原书《与本斋札》、《瞻近、汉时二帖跋》、《杖锡见过帖》等。
% E, n4 L) Q5 r* f, |, u3 |' `  1329天历二年柯九思(奎章阁鉴书博士)书《上京宫词卷》。9 w$ ^, C3 U# e9 `, `7 ^
  1289—?至元二十六年—?赵雍(仲穆)书《復四窗札》、《所惠翰墨帖》。
- v1 A: W# D) Y. r! B+ F  1331至顺二年盛熙明撰《法书考》。% b% l2 m8 @: u3 O9 a5 ]
  1333元统元年杨遵辑《杨氏集古印谱》。康里巎巎书《述笔法》。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也。
  T" H! x) m$ h  1334元统二年吴叡(孟思)书《隶书离骚。》揭傒斯(曼硕)书《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为盛熙明《法书考》序行。
% _# t2 w( `, B: \' ~0 g1 @/ o  1336至元二年柯九思书《独孤僧本兰亭帖跋》。苏霖撰《书法钩玄》。2 r; O  c# [! n1 \
  1333—1340元统元年—至元六年陈绎曾着《翰林要诀》十二章。# @* H! W& Y* T
  1340至元六年吴镇(仲珪)书《草书心经》。! N& b4 o+ O- Q9 r9 |
  1341至正元年申屠駧以旧摹本重刻《会稽刻石》于绍兴学宫(清康熙时为人磨毁)。
" r9 s0 R8 x% [. I8 D  1342至正二年黄公望书《芝兰室图铭》。
1 \0 q4 ]: o, U$ h& P  1274—1344宋度宗咸淳十年—元至正四年揭傒斯书《杂诗卷》、《静心本兰亭跋》等。
% b3 N1 }, g- C  1344至正四年吴叡书《篆书千字文》。康里巎巎书《秋夜感怀诗》。此前尚有《十二月十二日帖》、《渔父辞》等。翌年卒,五十一岁。
3 V2 M2 H8 C5 U% c  1346至正六年张雨(伯雨)书《诗札》。
  r& K- j2 ^9 W& V+ o' i% ~  1351至正十一年吕宗杰撰《书经补遗》五卷。
. t, W0 t+ w% ?7 [  Z  1354至正十四年俞和(子仲)书《篆隶千字文册》。* |; a# v2 J/ o* u
  1298—1355大德二年—至正十五年吴叡书《篆书东山精舍记》。# V1 Y5 f2 H5 l1 E5 ]
  1283—1357至元二十年—至正十七年欧阳玄(原功)书《送自得诗》、《虞雍公文序简》、《与季野札》、《杨公墓碑铭》等。
3 n( u7 r5 W* `' f+ I  明代1359至正十九年杨维桢(廉夫)书《周上卿墓志名》。王冕始以花药石治印。. v5 G4 u) g/ t' a  V0 |: D
  1360至正二十年宋克(仲温)书《草书唐宋人诗卷》。
5 o7 s' {. l' Q7 d" y  1361至正二十一年杨维桢书《晚节堂诗》。8 Q5 O, D6 Y/ @* `4 |
  1365至正二十五年杨维桢书《张氏通波阡表》。饶介(介之)书《赠僧幻住诗》。
8 B1 `( G* [% M  1365以后至正二十五年周伯琦(伯温)书《宗德润墓铭》。* ~" B. i3 y0 H: y% Z: O  J. [
  1298—1369大德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周伯琦书《四体千文》、《六书正讹篆文》、《藏经铭诗》、《论篆书》、《理公岩记》等。撰《说文字原》一卷、《六书正讹》五卷。
5 ~" \2 g4 r' I$ w) X. i  
) G0 z! G0 G9 j- w3 m8 _4 o. ~
. n7 C% @3 N5 g: n1296—1370贞元二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杨维桢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寄元镇诗迹》《虞相古剑歌》、《与德常札》、《仆客云间帖》等。4 V) E0 I0 F% Q. a7 e, b
  1301—1374大德五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倪瓒(元镇)书《与慎独二简》、《寄陈惟寅诗卷》、《与玄度札》、《与良常诗翰》、《三印帖》、《月初发舟帖》、《诗余手迹》、《醉歌行》、《竹处帖》等。
, o0 _  i- T6 o0 q* z  1311—1375至大四年—明大祖洪武八年刘基(伯温)书《春兴八首诗卷》。按,第八首有怀念江南和“于今征戌诛求尽,翻对莺花百感生”语,知此《春兴八首诗卷》当书于陈友谅谋杀徐寿辉在江南称帝、朱元璋大事征伐之时(1360—1364)。或稍晚,但至迟不会晚于洪武元年(1368)。/ v! a: ]) R; y0 [: o( o
  1367至正二十七年宋克书《七姬权厝志》。
/ p8 u5 x4 }$ E9 {/ N  1368以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羲者充国子学生,日课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为法。. h+ F1 g& |4 E/ D4 w* p; E
  1369洪武二年宋克书《急就章》。  a5 P" ]0 \3 W1 I5 U. u
  1368以后洪武时明初,私人刻帖之风日盛。宋克、宋璲(仲珩)、宋广(昌裔)善书,誉号“三宋”。
; c1 A- |2 K2 Q  {6 t8 b2 R  1380以前洪武十三年宋璲书《敬覆帖》。
# S( h) y' u7 j' g6 L/ m1 N  1376洪武九年陶宗仪(九成)撰成《书史会要》九卷。' T+ w% [( B$ ~5 z! f. e/ }
  1380洪武十三年宋广书《风入松词轴》。7 ]) M7 @' w5 m7 [0 N6 s/ A2 m
  1387以前洪武二十年宋克书《录赵子昻兰亭十三跋》、《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李白行路难诗卷》、《杜甫壮游诗卷》等。
5 P9 A) w% p( g  1387洪武二十年宋克卒,时年六十一岁。
- n$ k" C# l$ r& G" q3 @  1402建文四年成祖(朱棣)六月即位,旋诏能书者入翰林,沈度(民则)、沉粲(民望)、滕用亨、陈登等俱入选。, U$ y  R3 @4 R: T2 n  W: l
  1403以后永乐时诏选中书舍人二十八人专习右军、大令书。成祖爱重解缙(大绅)楷书,当亲为持砚,时称羡焉。: p, b: X8 L9 @1 f! G% `3 d
  1404永乐二年诏择善书者十人为翰林院庶吉士。) k6 u/ E1 `5 H; g
  1405永乐三年滕用亨被荐,诏试篆书称旨,授翰林待诏。
" M0 h' w; \( p& e& |  1410永乐八年解缙书《自书诗卷》。
$ I; x6 p5 N3 v% x3 [  ~0 Z  1415以前永乐十三年解缙书《宋真宗采贾谊置器说草书卷》,撰《春雨杂述》。! ^% \) l7 K5 b8 s* J6 z! P
  1416永乐十四年周宪王朱有敦刻《东书堂集古法帖》十卷。
0 K1 q1 F6 }7 O9 z* E2 O2 \" w2 ~  1418永乐十六年沉度书《敬斋箴册》。
, d  V6 w7 m5 e( e0 _) ^  1426宣德元年沉度书《不自弃说文轴》。
0 ?# h( H; A3 ]( t% {8 F9 T  1427宣德二年沉度书《张桓墓碣铭稿》。沈周(启南)生。+ v/ h- e' ^' G" R, U. y
  1428宣德三年吕震奉勅编《历代玺印谱》二册。
; Z8 @: e9 G; Z$ a! j: Q" i* W5 ?  1441正统六年程南云书《行书千字文册》。
! R  T; Q5 o, K0 h$ ^  1450—1456景泰时李淳进献元李溥光《雪庵永字八法》,旋演增其书作《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复进。+ s7 ?. i9 N  q8 W3 \9 h5 p
  1460天顺四年祝允明(希哲)生。" Y6 n8 X  |' m- Y
  1465成化元年陈献章(公甫)书《朱熹敦本文轴》。
) U" F: Q" p: {  1466成化二年张弼(汝弼)书《草书千字文卷》。
- N9 ?; c" @& @) ~  1470成化六年文征明(征仲)生。唐寅(伯虎)生。
3 a* V4 C6 c+ d, E  1477成化十三年李东阳(宾之)书《送秦夔归武昌诗轴》。
" ~6 R2 D* {( \1 z# \1 G  1483成化十九年张弼书《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跋》。陈淳(道复)生。9 D! E, B  `, _8 l: W
  1484成化二十年沈周(启南)书《七星桧图题诗》。- c& o- T2 e$ I5 H8 l1 O
  1425—1487洪熙元年—成化二十三年张弼书《元宵有怀南安阳治诗轴》、《为伍锦衣书轴》。按,此二轴款均署“东海翁”,当为晚年所作。' c- T  B, q& s" y, `0 ?; C
  1489弘治二年晋庄王子朱奇源使王进等人以《阁帖》、《绛帖》、《大观帖》、《宝晋斋帖》为主,益以所藏宋、元及明初先贤墨迹,成《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勒石。
. Z2 S1 [) a% t  1494弘治七年吴宽(原博)书《种竹诗卷》。王宠(履仁)生。5 u+ u  X8 F* I& }
  1498弘治十一年文彭(寿承)生。
( U" l2 S9 j, h8 B( i9 f. H1 W4 P  y  1428—1500宣德三年—弘治十三年陈宪章书《自书诗卷》、《再次玉台诗卷》、《种蓖麻诗卷》等。按,张翊《白沙先生行状》称其“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此三卷笔意正是如此,当为公甫晚年所作。) b# D5 y) a' q( A& {& f2 K
  1502弘治十五年吴宽书《何处疏砧诗稿》。唐寅书《同歌梓叶诗轴》。8 Z8 D1 V+ ~4 E' H2 d. X
  1503弘治十六年吴宽书《次韵东园菊花诗卷》。  R! G9 e  b1 o9 ]1 o( ~
  1505弘治十八年沈周书《生朝自遣诗卷》。刻唐寅书《桃花诗刻石》。
; j! R  ~& t) J2 s% \+ w  1506正德元年沈周书《汪宗道所藏米芾蜀素帖跋》。
' Z+ ^6 r* E2 w6 s  1508—1509正德三年—四年王守仁(伯安)书《何陋轩记》。
) f4 P1 }4 S% {4 k. N2 a  1509正德四年沈周卒,时年八十三岁。: Q4 x/ T! l1 Y& W5 T5 |
  1510正德五年李东阳书《王征墓表长卷》。
8 [# ~2 N5 D7 h7 _0 {  q  1512正德七年唐寅书《钱彦九郎远日本诗》。1 a8 p; F( d; v& i* V% x; |( P
  1513以前正德八年朱存理撰《铁纲珊瑚》。或以为是书乃赵琦美以所得秦四麟、焦竑两家无名氏书画题跋并合,复以所见真迹补缀而成。
! y) ^0 H& j! ~( A  1514正德九年祝允明书《出师表》。4 o8 R5 e+ W, f9 Q' K
  1515正德十年《淳化阁帖》肃府本刊行。" m) H- x3 B) Q
  1516正德十一年王守仁书《龙江留别诗卷》。
7 Q$ l" o  e- \# p  1447—1516正统十二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书《与陆治斋尺牍》。6 N0 ~6 d( ~, j& c
  1518正德十三年王宠书《自书诗卷》。  {0 c/ i; `* _6 g( H/ [
  1520正德十五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钦酒二十首诗卷》。
# g- Z$ _4 P8 v/ Y- g/ m; ?  1521正德十六年徐渭(文长)生。祝允明书《草书诗稿》、《赤壁斌》。0 f! j9 t: x4 c0 d
  1522嘉靖元年华夏选集、文征明文彭父子钩摹、章简甫刻《真赏斋帖》三卷。
. y( c0 H! E* i! p9 @  1523嘉靖二年祝允明书《怀知识诗卷》。唐寅卒,时年五十四岁。
$ F& l" ~# P& B0 v* d! Z  1524嘉靖三年祝允明书《牡丹赋》、《先母陈夫人手状》、《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
  N: A" W3 v6 V' p  1525嘉靖四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卷》。项元汴(子京)生。6 z# s) O, A* C+ s
  1526嘉靖五年王世贞(元美)生。' A! [$ h5 p. n* N3 T) S5 Z% S
  
: t/ d" r* p2 w6 Q6 T" v1527嘉靖六年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王守仁书《家书信札》。
! D% E8 J( M+ v6 H; Z" {) Y  1528以前嘉靖七年王守仁书《象祠记卷》
! l9 G" I+ j1 q$ a: H  1529嘉靖八年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 _; o  h! O3 Q- a7 L: }  1531嘉靖十年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文征明书《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跋》。* ]! S9 E( M; K* {
  1531以前嘉靖十年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
" i* x5 S. C0 u* e  1533嘉靖十二年王宠卒,时年四十岁。
4 X  K( _1 F" Y6 \7 [$ L  1534嘉靖十三年文征明书《莲社图跋》。
/ p5 X; n2 W2 N1 |. ]) O  1538嘉靖十七年文征明书《游天池诗卷》。
7 Q" n  G2 a. R) N6 `, |) l; @5 j8 x  1540嘉靖十九年刻文征明书《辞金记》。) p4 Y9 {5 R0 |+ u; s5 K& t  Q
  1541嘉靖二十年文征明书《心经卷》。
& Y4 K! q6 k; r; N4 E& n  1542嘉靖二十一年陈淳书《草书长卷》。, o" y/ U. J' p* X! U! ^
  1544嘉靖二十三年文征明书《辋川图卷跋》。陈淳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古诗十九首卷》、《岑参各买至诗轴》等墨迹。9 K& `7 }' ^! Q1 h3 [3 ~
  1545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 x. w# v0 }0 b
  1548嘉靖二十七年丰坊(人翁)书《谦斋记》。又嘉靖时撰《书诀》。文征明书《四体千字文卷》。
) ?2 L$ |( G6 u  1550嘉靖二十九年文征明书《雪赋、月赋册》,与子文彭、文嘉纂刻《停云馆帖》。5 ^$ e& y' c& i" V
  1551嘉靖三十年邢侗(子愿)生。文征明书《醉翁亭记》。文彭书《南极星光诗轴》。
- i2 r2 j+ ]6 c. _$ u  1554嘉靖三十三年文征明草书《兰亭序》、《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 x6 Q1 K' k. W3 J3 q  1555嘉靖三十四年董其昌(玄宰)生。文嘉(休承)书《致少原世契兄尺牍》。/ D' D; H" D3 J( }% ^
  1556嘉靖三十五年文征明书《行书赤壁赋》(其一)。+ b: v7 q1 N: D+ O) h
  1558嘉靖三十七年文征明书《七言律诗册》、《杂花诗卷》、《行书赤壁赋》(其二)。陈继儒(仲醇)生。7 G/ s, [& ]8 P, A" _/ k
  1559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卒,时年九十岁。文彭书《采莲曲卷》。
; k- D0 d$ b/ [/ ~; |5 j& f2 c9 C  1562嘉靖四十一年文彭书《虎丘纳凉诗卷》。) ^& A/ Y6 O& i* T
  1567隆庆元年文彭书《卢仝茶歌卷》。$ [7 i5 G7 o! Z  ]
  1569隆庆三年徐官撰《古今印史》。# s9 e9 T$ P& n& J
  1572隆庆六年顾从德辑《集古印谱》。
" y) o' S1 z8 }6 T0 r! d# P- p  1573万历元年徐渭书《天瓦庵诗卷》。文彭卒,时年七十六岁。
: `4 ]3 M2 A3 {7 j9 R" N  1573—1619万历时东汉《曹全碑》于 阳出生。周应愿(公谨)撰《印说》,为文人篆刻奠定理论基础。邢侗、米万钟(友石)、张瑞图(长公)、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项穆(德纯)撰《书法雅言》一卷。3 u/ V. A- i; Q8 p, j
  1580万历八年文嘉书《真率斋铭》。
1 @$ [4 s) M) V' e7 j+ @; M7 W  1585万历十三年黄道周(螭若)生。
1 o9 ~/ b: A9 x& G  1586万历十四年詹景凤(东图)书《赠观澜学士诗轴》。
) D( {2 V  F& s- I  O# u: `/ u  1587万历十五年詹景凤书《草书诗轴》。
4 J0 c1 T8 y- j) j: V) Y8 [  `9 i  1588万历十六年周天球(公瑕)书《题自绘墨兰卷》。
# @! ?: C0 V$ N  1589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
( \+ ^$ _  ~$ k  1590万历十八年项元汴卒,时年六十六岁。生前人《怀素苦笋帖跋》等多种墨迹。王世贞卒,时年六十五岁。生前有《宋搨黄庭经跋》、《昨见帖》等多种书迹。又,王氏曾编纂《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死后王干昌始为校勘行世。3 i7 y. h- L" i8 i4 @  _4 t, n
  1591万历十九年徐渭书行草《呈云岳先生诗卷》。, A4 O$ ], n- ^( W8 {% ]4 v% w5 [3 n
  1592万历二十年王铎(觉斯)生。王时敏(逊之)生。
+ H* z& M+ J8 [; E/ o6 P8 D3 C  1593万历二十一年倪元璐(玉汝)生。徐渭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尚有《青天歌卷》等墨迹。
4 R  {0 Z$ l8 C+ s' p- \0 s  1596万历二十四年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册。
* e0 u- }5 g6 m  1599万历二十七年陈洪绶(章侯)生(一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
' S+ _6 d7 L2 ^, S. d' g  1600万历二十八年邢侗纂集、吴应祈、吴士瑞摹(来禽馆法帖)三卷成。何震以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沈野撰《印谈》一卷。
' ?8 G: x: \6 M/ U) [/ q5 J  1601万历二十九年董其昌书《谢希逸月赋》。9 |% M: c& a" t: g
  1603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书行草《癸卯书卷》& w' x1 q; l5 X
  1605万历三十三年苏宣辑自刻印为《苏宣印册》。董其昌书《董源潇湘图卷跋》。
5 a! i* Z6 I7 b( R+ c/ h( A% @( q2 U  1607万历三十五年董其昌刊《戏鸿堂法帖》十六卷。传山(青主)生。
3 Y% \( X) m3 N6 ~  1610万历三十八年章藻刻《墨池堂选帖》五卷成。, g, g  B3 D2 B# A8 _4 w
  1611万历三十九年朱简撰《印品》。
  L  v: j* F* h; g7 @  1612万历四十年邢侗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得袁二谢草书轴》等。陈献撰集、吴之骥镌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
) B' ?6 Q& L2 p# G4 s  ]5 p  1613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顾炎武(宁人)生。
8 w6 l! S9 N; [/ b% T( i  1614万历四十二年汪关辑《宝印斋印式》一册。- Y' h4 u. Y% A5 q; p
  1615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书行草《赤壁赋册》。查士标(二瞻)生。; R" F6 u; P* p8 u. {
  1616万历四十四年张丑以书画家为纲领系书画作品。博采众书成《清河书画舫》十二卷。陈元瑞编辑、吴朗摹刻《玉烟堂董帖》、荟萃董其昌一家十五种,历十五年乃成。; H. z# T8 @) C& T* f* e+ [$ ]
  1621天启元年程原、程朴辑《何雪渔印海》。米万钟书《贺刘景孟八十寿诗轴》。清(后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簠(汝器)生。张瑞图(长公)书《感辽事作诗卷》。" h; ], j7 V8 o7 c. H
  1623天启三年笪重光(在辛)生。2 H! i! ~# T4 c: `7 |9 R/ L6 N( y
  1625天启五年董其昌书《三世诰命卷》。朱简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 w) c) `# ]" n0 w8 i. U" W
  1559—1625嘉靖三十八年赵宦光(凡夫)有《竹梅五言篆书联》、《陆游试茶诗轴》、《鸟吟五言草篆轴》等墨迹。; r5 c& T6 M' O5 g( Y% Y  g( O+ ~
  1626天启六年朱耷(雪个)生。张瑞图书《客座私祝轴》。陈继儒书《背山临水词卷》。董其昌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诗卷》。2 z. F1 o2 @. a9 ]! N* I# z& C
  1627天启七年潘之淙着《书法离钩》十卷。3 H' D: G/ `$ I$ v2 n
  1628崇祯元年董其昌书《宋词册》。姜宸英(西溟)生。
/ Z# {5 R9 e, A4 k# y# C  ?崇祯时蒋如奇摹刊《净云枝藏帖》八卷。阵甫伸编次、章镛摹刊《渤海藏真帖》八卷。米万钟卒。生前撰《篆隶考讹》二卷。* ]1 p% X/ w8 O# `+ W! f) s+ M
  1629崇祯二年朱彝尊(锡鬯)生。张瑞图书《秋山图题诗》。
$ Z. e& z! k  [; s& T  1575—1629万历三年—崇祯二年李流芳(茂宰)书《天门七言绝句轴》等。2 g0 u( s" S3 F, T, d: E5 [; v
  1630崇祯三年董其昌撰《容台集》,其中《容台别集》部分为书画题跋。
+ F/ c) h: Q7 D* B& U, p  1633崇祯六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十册。
8 D* E* U5 g! a$ p( R: ~  1635崇祯八年董其昌书《项元汴墓志铭》。此前尚有《临徐浩张九龄告身帖》、《雷雨枫林联》等墨迹多种。撰《书禅室随笔》。王铎书《为皓老先生词坛作草书轴》。0 m. W* f& \1 t% C( [. u' F
  1574—1636万历二年—崇祯九年文震孟(文起)“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文征明)埒”。
. R: m$ |# ~* q) _: e2 \3 y, y  1636崇祯九年董其昌卒,时年六十三岁。
1 g  ^/ Q" u; a. ^7 M! X  1637崇祯十年吴桢摹刊《清鉴堂帖》十卷。张瑞图书《读易诗二首卷》。
$ V+ g+ }, F$ C- x- o+ p" c4 t  1638崇祯十一年倪元璐书《此山诗册》。
+ b* M- m) u7 }* u# \  1639崇祯十二年王铎书《游中条语》。张瑞图书《燕子矶放歌行长卷》。6 U4 q  i: e+ E" I- T
  1640崇祯十三年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
+ t  e. U) [6 y3 e: l; s4 \7 S  1641崇祯十四年《快雪堂法书》刊行。3 d( r6 o! A% j$ a
  1643崇祯十六年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汪砢玉撰《珊瑚纲》四十八卷。
% ]6 Z+ x3 E* P# J- r  约1643崇祯十六年陈洪绶书《致陆渊诗轴》。- f3 j- D0 o1 N5 n; g. P
  1644以前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索邮骑大 感赋诗轴》。
. b' m! K9 j# ?! {6 B% M+ }  O  1644崇祯十七年倪元璐卒,时年五十二岁。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
# X  w* E9 X) S5 K  1644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帝定都北京,仿明旧制,广收官宦子弟为生徒,习经明典之外,日课晋、唐名帖六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批点。朔、望呈堂查验。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 c. i. a% t8 j7 H
  1645顺治二年朱耷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黄道周书《张溥墓志铭》。此前尚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墨迹。高士奇(澹人)生。' ~; b% y/ N5 _0 v
  1646顺治三年黄道周卒,时年六十二岁。王铎书《杜甫诗卷》。9 `0 v6 E+ t4 w4 z6 V
  1649顺治六年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一家之书四十一种,是为《琅华馆帖》。
0 x& z' n  B3 F+ M! ~  A  1650顺治七年王铎书《欧阳询胜事帖轴》、《巨然万壑图卷跋》。- i$ Z3 m4 Y# o# F9 k4 X
  1651顺治八年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一家之书百零三种,是为《拟山园帖》。王铎书《兰石图题跋》、《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J6 H0 y& E9 w1 n2 H6 f0 c3 D9 O
  1652顺治九年王铎卒,时年六十一岁。陈洪绶卒,时年五十四岁。
9 M) l- ]5 i5 {. k  1660顺治十七年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
" n+ r. Z& Y" ?" O  X  ?顺治时宋曹撰《书法约言》。& n  x( ~  N1 X
  ?顺治时祁豸佳善书,不在董文敏以下,有墨迹传世。
0 Z" l$ U; c1 E  1667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石古堂印谱》。卞永誉纂集、黄元鋐摹、刘光旸《式古堂法书》十卷成。
9 ^, E. n, u3 H/ r8 j- k) R  1668康熙七年王澍(若林)生。
- U/ ~- ~  S& `1 ?& B  1672以前康熙十一年周亮工撰《赖古堂书画跋》、《印人传》。$ J7 n/ N, ]; M5 K- D
  1675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刘光旸摹勒《翰香馆法书》十卷,附二卷成。
( O% y2 _1 z/ ]* o/ b  1677康熙十六年沉荃书《临怀素自叙帖》。- L, y8 P5 o& w0 F9 @
  168以前康熙十九年王时敏撰《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以八分署书与董其昌抗行,董有避舍之誉,时有“近代第一”之评。康熙十九年卒,八十九岁。
7 r0 n9 [4 }& t& \7 p% }7 n  1682以前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着《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是年卒,八十四岁。
* N4 H' s3 K1 }' s+ N/ A- f  1682康熙二十一年傅山书《诸怀不可言草书轴》。邓簠书《杨巨源酬于驸马七律》。
$ y/ l5 L) \4 h. E) `7 u- S  1684康熙二十三年傅山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墨迹极富。
' l$ ?* I6 Z* Z' @  G% N% B  1687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寿门)生。黄慎(恭懋)生。吴先声撰《敦好堂论印》一卷。康熙皇帝御书周公、孔子、孟子诸庙碑文。
6 V5 n# r) X) m- j# _1 J  1688康熙二十七年姜宸英书《春游七言绝名轴》。' V) p9 P$ }% V" W
  1689康熙二十八年邓簠书《道藏洞玄经语录轴》。: U0 S# f7 I. Q0 `3 @
  1690康熙二十九年诏命刊勒《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成。: x. \/ D* a" O
  1691康熙三十年张照(得天)生。
2 \1 g! X+ H1 T- y  o" L4 u8 R  1692康熙三十一年笪重光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撰《书筏》二十九则,王文治以为“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生前有《宿山寺五律诗轴》等。顾复着《平生壮观》,论平生所见法书名帖。高士奇书《景月八言联》。
8 j* c! r) |+ ~6 S  Z9 b! J  1693康熙三十二年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郑燮(克柔)生。郑簠卒,时年七十一岁。
1 E- h* ?9 o. |2 Y  1694康熙三十三年朱耷行书《山水花鸟画册题字》。高士奇题《李龙眠蜀江图跋》。
2 f- _$ w+ t. J- Z  1695康熙三十四年丁敬(敬身)生。
( L$ ^) P% E' r5 r- I- c6 L/ K  1697康熙三十六年朱耷书《临河序》。按,此即《兰亭叙》之前半,李文田曾据以说《兰亭》之伪。姜宸英年七十而中进士。康熙识其书法,擢第三名,授翰林编修。: a# o* V) f: k2 ]
  1698康熙三十七年查士标卒,时年八十四岁。生前淡泊而书名颇重,有《华堂五言联》等墨迹。, h8 }5 u8 c; f+ [9 b+ _
  1699康三十八年姜宸英书《圣驾巡行颂》。是年卒,七十二岁。生前尚有《听野鹤道士琴诗轴》等墨迹,着《湛园题跋》。
4 h" `9 t: Y4 P" F% [( Y. R4 K  W  1704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卒,时年六十岁。
2 U& j( p0 _) {  1705康熙四十四年朱耷卒,时年八十岁(一说为1612-1701,九十岁)。! H" n( ~) @6 b- I
  1707康熙四十六年冯武撰《书法正传》。按,今本《书法正传》中收有其父冯班《钝吟书要》(1671年以前成书一种。)0 K! F$ n& \" f9 u2 i( o4 s& |5 l4 L
  1708康熙四十七年王原祈、孙岳颁等奉勅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成。0 s7 ^6 s5 d5 \% a% j! N7 q. B" {  }
  1709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有《毕卓五律诗轴》、《写兰七方古诗轴》等墨迹,撰《曝书亭书画跋》。) C0 [! `& C1 f- t6 L7 b: p
  1710康熙四十九年毛奇龄(大可)书《赠厚余年兄诗轴》。
4 H3 h: e* y6 \: j6 y4 ]  1713康熙五十二年毛奇龄书《因瞻七律时轴》,时年九十一岁。陈鹏年将《瘗鹤铭》残石五方捞之出江,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
( j' _* w2 N! A' N" Y( D& U  1714康熙五十三年高凤翰辑《六印山房印记》一卷。
' _* b. D4 r+ B7 V  1717康熙五十六年张照书《韦端已诗轴》。8 N) o' W( j5 s$ D, y
  1718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钥纂集、朱声远摹勒上石之《古宝贤堂法书》四卷成。顾蔼吉撰《隶八分辨》、《分书笔法》、《隶书偏帝五百四十部》。
8 j" K- P) ~5 b8 E+ q7 s$ r* f  1719康熙五十八年刘墉(崇如)生。汪士鋐书《虞世南破邪论卷》。& ]* c5 C9 I0 P6 ?& ]/ Z
  1720康熙五十九年杨无补辑董其昌著述,成《画禅室随笔》一书四卷。按,杨无补辑颇有斟酌,惜未注出处。亦有误入他人者。
" M2 V% z# ^8 R9 |  1721康熙六十年山东诸城出土汉《延光残碑》。
! l) M6 F1 z' @  1722康熙六十一年汪士鋐书《洛神赋》。翌年卒,六十六岁。
. L% Y7 N  N+ x; c& s( ~: `  1723雍正元年梁同书(元颖)生。0 x9 |2 g" G' I0 Z+ D$ U
  1723—1735雍正时北魏《刁遵墓志》出土。金轮纂集、王文光摹刊之《宗鉴堂法书》二卷成。
4 ^+ A0 G  J# k1 O  1725雍正三年曲阜出土汉《孔褒碑》。6 z$ p4 ~+ Y3 ^, q1 r, {
  1726雍正四年王澍书《隶书千字文》。
' e! ^8 R- k* P( L( }0 ^, f  1728雍正六年钱大昕(晓征)生。
( Q# s: C9 `2 l% b; p5 I1 @  1730雍正八年王澍书《临米芾行书帖轴》。王文治(禹卿)生。王澍着《论书剩语》。9 U3 L! e/ Z- x6 V: @6 w" d
  1731雍正九年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五十七字本)。. a: m3 }$ g6 X0 I
  1733雍正十一年翁方纲(正三)生。桂馥(未谷)生。雍正爱陈子文(名奕禧,初字六谦。1709年卒)书,以其手迹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2 Q' {* N2 F& v4 r1 t  1734雍正十二年高凤翰辑古印及自刻印成《西园印谱》四册。
! X' M! t! X9 j# Z0 F# i- G  1735雍正十三年黄慎书《春归帖》。/ f9 ]" ]  I* y% E
  1736乾隆元年高宗(弘历)诏访天下遗书名迹。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六十四字本)。& C4 p& s- o$ d. \7 S
  1736—1795乾隆时赵孟俯书盛行,人多宗之。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居杨州,以书画印擅名,不合时俗,人称之为“扬州八怪”。金农楷书有隶法,号“漆书”。郑燮隶草行楷诸体杂揉,自名“六分半”书。梁巘撰《评书帖》一卷。按,此文系梁氏殁后由他人纂辑而成。邹县卧虎山发现新莽《莱子侯刻石》。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 y: ^3 s0 U/ K3 x: L% }$ o- T
1736以后干嘉时金石学大盛。学者顾炎武、毕沅、翁方纲、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孙星衍、阮元、包世臣等,皆务金石学研究、着录之事。一时官高文士跋涉于山野川泽,搜讨碑搨之风靡及九州,而古器物作伪并骎骎滋蔓。8 Y8 {( B6 w2 ^3 U8 _, X
  1737乾隆二年郑燮书《道情词十首长卷》,为郑书之罕见长篇巨制。高凤翰以左手书《老樵诗·寄南陵使君同学老先生》。按,此作书于八月,因“失记贵治青阳,遂有南陵之误”,失投。岁未仲冬,再致,于原纸附识小字约七十言。
4 h! u& \( P4 G4 f7 c  1738乾隆三年蒋衡历时一纪,书《十三经》成,装为三百五十函。翌年,由河道总督高斌上疏进呈,乾隆五十年(1785)诏令刊石,立于太学,并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此即《乾隆石经》。6 @8 W0 I1 [. A  H1 M! |
  1739乾隆四年高凤翰左手书《隶字十言联》。' Y9 z4 O, r% q9 Q& N: J2 Y
  1740乾隆五年钱澧(东注)生。+ l( n1 l. _1 Z0 ^' `! d
  1743乾隆八年王澍卒,时年七十六岁。(一说为1739年卒,)生前尚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撰述。邓石如(顽伯)生。! o' J- z  g5 Z$ D- m7 [
  1744乾隆九年钱坫(献之)生。黄慎草书《七绝三首诗轴》。黄易(小松)生。巴慰祖(子籍)生。张照奉敕编纂秘府所藏书法名迹,成《石渠宝笈》四十四卷、《秘殿珠林》二十四卷。金农书《七言律诗轴》。
! p* {' R) V! ?2 {" s! H/ t  1745乾隆十年张照卒,时年五十五岁。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2 X' M4 b$ ?6 r, x/ G4 |
  1747乾隆十二年高凤翰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诏令梁诗正等编校、宋璋等摹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
7 g# r) r% m" v( T$ v; s' x  1748乾隆十三年高凤翰卒,时年六十六岁。高氏生前有爱砚癖,藏砚千余,因撰《砚史》一书。
: H! t& l- R( \7 F. ?4 V  1749乾隆十四年诏令梁诗正等检录内府藏器,仿《宣和博古图》故事,为《西清古鉴》四十卷。东魏《高湛墓志》于德州出土。
" }1 i' h$ i# T0 P3 f+ n( c  1750乾隆十五年黄慎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三希堂法帖》成。收魏晋以下历代名家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搨本四百九十五种。高宗御题“烟云画态”四字。陶南望撰《草韵汇编》。戈守智着《汉溪书法通解》。
+ F/ S( C0 Z4 g( X+ x7 L  1752乾隆十七年铁保(冶亭)生。郑燮书《新修城隍庙碑记》。戴震书《论古游心七言联》。
3 P, Q' i! E  ^  1753乾隆十八年孙星衍(伯渊)生。
/ Z: K3 P3 q: e: ~/ n  1754乾隆十九年伊秉绶(组似)生。诏令刻帖续《三希堂法帖》,是为《墨妙轩法帖》四卷。
- F& \1 Q. D$ c5 L2 W& Q9 t  1760乾隆二十五年汪启淑辑编《飞鸿堂秦汉印存》十册。+ |% w* L$ a1 j
  1762乾隆十七年汪士慎(近人)卒,时年七十七岁。按,汪氏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农称其“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以为“工妙胜于未瞽时”。李鳝(宗杨)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有《有竹五言联》等墨迹。
" R$ e; [" q2 d  j& M  1763乾隆二十八年郑燮书《操存陶铸七言联》。
4 i0 z0 U1 ^$ \, v  1764乾隆二十九年阮元(伯元)生。金农卒,时年七十八岁。乾隆御书《五律诗轴》。郑书《其述形似书轴》。
7 v; X! I" [# G  }; U! M  1765乾隆三十年丁敬书《樱笋年华隶书轴》。是年卒,七十一岁。郑燮卒,时年七十三岁。
5 y, O) w7 Y) s" Q  c4 v  1768乾隆三十三年陈鸿寿(子恭)生。$ g* _" I1 R$ Z* s$ [# ~
  1769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淳化阁帖》,逐卷作跋。又令详加校勘,成《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 y; g8 k1 }% T% [% m& M
  1773乾隆三十八年吴荣光(伯荣)生。
* [- Z! T; F2 T  1774乾隆三十九年王治岐于河北元氏访得汉《祀三公山碑》。1 e, q% N! P0 C
  1775乾隆四十年包世臣(慎伯)生。
, k8 `: ]! j6 I9 D  T  1776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陆时化所撰《书画说钤》、《吴越所见书画录》序行。: N' W' ^- V) f/ |
  1778乾隆四十三年桂馥撰《续三十五举》(戊戌本)。蓝嘉瑄于山东济宁掘得汉《郑固碑》,此碑下截始有搨本。云南南宁县出土晋《爨宝子碑》。- u$ m' A1 v/ b. w% u) `, o% h8 f" L
  1779乾隆四十四年诏出内府《兰亭叙》三种及《兰亭诗》分勒于八石柱上,成《兰亭八柱帖》。翁方纲书《题徐渭墨笔花卉卷》。
7 _- c$ ?- e% ~7 }6 ]  1780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庚子本)。钱大昕书《使居使令隶书轴》。& Y7 z1 n0 _+ x% q& Z/ {+ q7 E6 m
  1781乾隆四十六年赵之琛(次闲)生。邓石如书《篆书诗轴》。
$ f8 G: c' Z5 d* G  1783乾隆四十八年王文治书《快雨堂诗翰》。
; z1 H& n# x; Z4 b/ H$ `0 R  1784乾隆四十九年刘墉书《王安石杨柳·北山七言绝句诗卷》。
1 I. h; \- I% e  v5 C  1785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少穆)生。孙星衍于南京访得南梁《石井栏题记》。翁方纲书《谁从初地行书轴》。& u+ a* P0 c( s1 I: G$ p) I
  1786乾隆五十一年黄慎卒,时年九十九岁。王文治书《重刻甘泉县城隍庙记》。+ u6 [" M6 h" _7 b" D7 X
  1787乾隆五十二年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1 j# L$ E4 V0 c$ h/ L
  1788乾隆五十三年翁方纲书《石钟山记》。# z, i% |/ d% q( e8 r% {  m
  1789乾隆五十四年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9 w& }3 c/ x. r$ m$ U
  1790乾隆五十五年黄易书《临华山庙碑轴》。& R9 j' `* X& @$ e1 S) a, j
  1791乾隆五十六年阮元撰《石渠随笔》。1 f2 q% W! [" l5 r7 s# k
  1792乾隆五十七年吴骞撰《论印绝句》一卷。; z' G" m! T3 C; M+ W9 d2 M
  1793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辑成《四香堂印余》八卷。诏编《西清续编》。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黄易访得汉《熹平石经》残碑于曲阜。3 o7 R" m" m; i4 d: U  U
  1794乾隆五十九年梁同书书《万事一尊七言联》。
/ z4 ?' G/ _2 n7 D/ u  1795乾隆六十年钱澧卒,时年五十六岁。生前有《临鹿脯帖》、《隆师亲友轴》等墨迹。刘墉书《苏轼游道场山诗卷》。
2 z/ w1 t) M" }7 ?: X  1796干嘉庆元年桂馥撰《缪篆分韵》六卷。王昶书《语为心缘七言联》。邓石如书《沧海日楷书联》。桂馥书《奉明也大兄隶书轴》。刘墉书《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七言古诗卷》。5 [2 l# A  z/ d) K7 F
  1796—1850嘉道时欧体盛行。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倡用羊毫笔。
+ f( q% C& p# @  1797嘉庆二年梁同书书《吴复古长生诀。》  `2 d, }) L; U" H7 P& Q3 J
  1798嘉庆三年钱坫书《篆书文轴》,为晚岁左腕病而以左手书者。) N* B3 Z# q5 z7 e+ @
  1799嘉庆四年吴熙载(让之)生。何绍基(子贞)生。; f9 R4 ^& \6 |$ q
  / C' [6 S* [% t8 z. K' r- s6 g3 d
1800嘉庆五年阮元书《大禹庙碑》。朱履贞《书学捷要》序行。翁方纲为式亭老友选唐碑,因撰《苏斋唐碑选》。嘉庆十二年续补。增至五十种碑。" H) m; r' Q% s2 c& c
  1802嘉庆七年孙星衍、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文治卒,时年七十三岁。桂馥卒,时年七十岁。黄易卒,时年五十九岁。吴培坚辑黄易刻印成《黄秋盦印谱》。
8 G6 k8 a* {' f  1804嘉庆九年邓石如书《楷书七言联》、《南抵石涧篆书六条屏》、《古铭隶书轴》、《草书五言联》。阮元书《行楷七言联》。陈鸿寿书《隶书八言联》。钱大昕卒,时年七十七岁。刘墉卒,时年八十六岁。
9 s# }% W' X" z: ^  1805嘉庆十年邓石如卒,时年六十三岁。(天发神识碑)毁于火。伊秉绶书《题道济山水卷》。王昶《金石萃编》序行。
. ^" O/ I$ t$ s  w$ b  p0 W7 L  1806嘉庆十一年钱坫卒,时年六十三岁。伊秉绶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江苏江都甘泉山昭惠寺阶陛下发现汉《甘泉山刻石残字》。钱保书《五言律诗轴》。》0 `' {0 @$ B0 f; \0 r7 M# G( [
  1810嘉庆十五年阮元辑《续锦囊印林》二册。
/ @) J& Z1 M6 g  1811嘉庆十六年莫友芝(子諰)生。伊秉绶书《题王元章(冕)画梅》。/ H) e: j6 |3 O4 A) E7 f
  1812嘉庆十七年杨沂孙(子舆)生。伊秉绶书《自书诗册》。弃奕苞续补赵明诚《金石录》,因撰《金石录补》、《金石续录》。
9 m9 J- r% ]$ |! \2 H4 r) F: f6 L* {6 l  1814嘉庆十九年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a4 @( C3 u1 p) M, {# c. {  n
  1815嘉庆二十年伊秉绶书《自来直取五言联》。是年卒,六十二岁。梁同书卒,时年九十三岁。: R! ?9 }* v2 {
  1816嘉庆二十一年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钱泳以徐铉摹本《碣石刻石》重刻于焦山。9 g$ H" e6 A6 F" h+ J) E
  1818嘉庆二十三年孙星衍卒,时年六十六岁。陈鸿寿以自刻印辑成《种榆仙馆印谱》二册。钱保书《平定州修石路记》。
, x- b5 R5 _& ^( ^2 C# j  ?嘉庆时朱履贞撰《书学捷要》二卷。
. t" E  [. ^0 A1 K- G  1821道光元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大孟鼎》。俞樾(荫甫)生。
- V$ m# C; d& F1 u+ r2 m5 D  1821-1850道光时包世臣撰《艺舟双楫》,所收《安吴论书》、《历下笔谭》、《书品》等,均包氏于嘉、道间撰述。陕西岐山出土西周初年《天亡簋》。广平守杨兆璜于河北永年发现汉《群臣上酬刻石》。陈鸿寿卒,时年五十五岁。
4 v- O" C  y& q* n, D! r  1823道光三年张裕钊(廉卿)生。杜春生于跳山发现《大吉买山地记摩崖》(一说道光六年。)
; {% E+ U0 _! k- D) c  l  1824道光四年铁保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有《怀清斋帖》刊行,为艺林推重。
" a; b' g; H% J- t! T5 T/ J! L! n  1828道光八年赵之琛辑自刻印成《补罗迦室印谱》二十册。黄本骥撰《颜书编年录》。
" f- c/ D1 L" ?: `: O  [# G) @  1829道光九年赵之谦(撝叔)生。) p8 d2 z/ G  F% E% |6 L9 N, W2 g
  1830道光十年翁同和(叔平)生。
3 f) s' D, ~* l6 e( @  1831道光十一年吴德璇撰《初朋楼论书随笔》。4 f, Q) R! T$ y
  1832道光十二年王闿运(壬秋)生。
7 x6 {4 G, e! x2 k  1833道光十三年张之洞(孝达)生。
5 M6 \/ O" b: L. _+ F8 U, q. V/ I  1834道光十四年李文田(畲光)生。. |8 g7 X9 f8 u2 w7 I& b
  1835道光十五年吴大澄(清卿)生。张廷济辑《清仪阁古印偶存》(重订本)。萨湘舲于新疆镇西焕彩沟搨得《沙南侯获碑》而归。
; v0 s$ ]& U! D7 e  1839道光十九年杨守敬(惺吾)生。山东掖县出土晋(郛休碑)。; A+ x; X5 u9 J1 X0 U  \
  1840道光二十年顾湘辑《篆学琐着》十二册。
2 P" F( Q2 z; t  1843道光二十三年吴荣光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辛丑销夏记》等著述。陕西长安出土三国魏《曹真残碑》。
/ Z0 ?( a# M% h! Y' {  1844道光二十四年吴昌硕(俊、俊卿)生。
/ a! Z5 t8 n- P& O  1845道光二十五年蒋光煦以所藏原搨《群玉堂帖》中之米芾书迹翻刻单行,是为《群玉堂米帖》。# h$ f/ n1 C  {8 [# ]3 g) z
  1847道光二十七年刘宝楠于河北元氏县发现汉《封龙山颂》。
! G1 r6 `2 X( _5 ?0 k5 H  1849道光二十九年阮元卒,时年八十六岁。生前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撰述,对倡兴碑学和书法理论研究之影响至为深远。9 i( i- r. p* o1 D) Z( D
  1850道光三十年陕西岐山发现西周晚期《毛公鼎》。沈曾植(子培)生。5 u7 W' d0 g4 E2 w% D4 e8 E
  1852咸丰二年朱和羹撰《临池心解》。陈介祺(寿卿)辑《簠斋印集》。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出土。, B3 d; l* o! ]" F! U6 [% u- q5 \
  1855咸丰五年包世臣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尚有《知贤室草书轴》、《娇舞倚床图便面赋与九大兄楷书轴》等。
: I7 B4 N  n0 ^5 J; B  1856咸丰六年赵之谦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居土刻印集》。康有为(广厦)生。
/ Q9 i# v, ?0 c, m" X  1857咸丰七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战国铜器(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金和》。
# S7 Q3 U) i" b4 w& b  1859咸丰九年胡震(不恐)书《隶书七言联》。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四卷。
4 ?. g8 }0 c8 {3 Q% |8 }1 ?  1861咸丰十一年曾熙(嗣元、季子,号农髥)生。胡震书《隶书七言联》。
, s" ^7 P9 d: P, l! N) V, x& }3 I  1863同治二年齐白石(璜)生。
: Y. k) ~/ ]% l3 x  1865同治四年吴熙载辑自刻印成《吴让之自评印稿》一册。朱志复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一册。罗振玉(叔蕴、叔言)生。赵之谦书《心成颂楷书轴》。0 i: i! H+ t" X3 u  n6 Q
  1866同治五年吴敬恒(稚晖)生。
; y& R* p( ~$ b9 [. {* X  1867同治六年李瑞清(梅盦)生。赵熙(尧生)生。章炳麟(枚叔)生。曾图藩(居武)书《安静之吏行书轴》。
* V+ G# F5 M8 G% d+ [- C3 e3 X  1868同治七年周星莲着《临池管见》。
/ p) }+ l7 e4 a  1870同治九年吴熙载卒,时年七十二岁。吴熙载刻印成《师慎轩印拾》八册。吴昌硕辑自刻印成《朴巢印存》二册。傅栻辑之谦刻印成《赵撝叔印谱》一册。宫本昻、刘恩瀛发现西汉《麃孝禹刻石》。
( Q7 j3 `9 ]. w  1871同治十年莫友芝卒,时年六十一岁。
3 x2 Z5 ^/ P, ~3 M4 G! Q  1872同治十一年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六十四册本。) E7 U7 d0 m/ g% U+ A8 }
  1873同治十二年何绍基卒,时年七十五岁。易孺(季馥)生。
0 o6 X4 J( L! t8 [+ g! n! n  1874同治十三年邓石如《完白山人印谱》二册行世。魏锡曾辑丁敬印跋文字成《砚林印款》一卷。商衍鎏(藻亭)生。4 C7 ~7 Q. }. a6 @. r1 x
  1875光绪元年吴大澄辑《千玺斋古玺选》。徐生翁(李徐)生。
: g% T( M# b2 ]8 i7 n! |  1876光绪二年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魏锡曾编纂《续语堂论印汇录》。陈衡恪(师曾)生。
) Q. X: _, Z! d$ m) L6 O  1877光绪三年杨守敬辑《印林》十四册。潘存辑、杨守敬编纂《楷书溯源》。
* d9 R8 f  V- X/ F: {  1878光绪四年于右任(伯循)生。李文田书《集唐诗楷书七言联》。3 {- t2 F' _2 G. J$ F/ f
  1879光绪五年王福庵(名禔、字维季,以号行)生。丁辅之(鹤卢)生。高剑父(爵廷)生。杨沂孙书《臣父篆书轴》。施均甫始于天山南麓搨得汉《刘平国摩崖刻石》。# V; A9 s/ s9 J% m
  1880光绪六年杨守敬赴日本,带去汉魏隋唐碑帖一万三千余册。陈介祺书《篆书七言联》。徐三庚(辛谷)书《隶书八言联》。李叔同(弘一法师)生。
, M7 {; \2 o" j" Z  1881光绪七年杨沂孙卒,时年七十岁。周树人(豫才,笔名鲁迅)生。张宗祥(闽生)生。叶恭绰(誉虎)生。章士钊(行严)生。吴云辑《两罍轩印考漫存》九卷。葛金烺以一家所藏,撰《爱日吟卢书画录》。杜瑞联撰《古芬阁书画记》。% {0 @5 Y' b9 F9 Y
  1882光绪八年徐三庚书《云气江声篆书五言联》。& J: u! B: F4 |* L5 Q; ?
  1883光绪九年余绍宋(越园)生。沈尹默(中)生。邓雨雅(季雨)生。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一百九十一册本。傅栻辑《西泠六家印谱》。( L6 U, j7 P! i% G' m  b- G
  1884光绪十年赵之谦卒,时年五十六岁。谢无量(澄)生。
0 p4 q9 `( R8 v5 p; j3 Z1 P% z/ l  1885光绪十一的丁丙辑自刻印成《西泠七家印谱》。丁文蔚辑《明清名家印斑》一册。
4 z8 {- o% }3 s" y( j' e  1886光绪十二年唐醉石(李侯)生。
5 z( G' A# k/ Q! \+ z/ e- ?  1887光绪十三年杨守敬书《行书七言联》。0 M/ y- ?3 U9 a6 M) w' t
  1888光绪十四年胡小石(光炜)生。吴大澄辑《十六金符斋印存》二十六册本。山东曲阜出土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寿石工(玺)生。
" W5 Z1 F( j( K0 f* o, g  1889光绪十五年马公愚(公禺)生。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仅《书楫》部分)成。归化出土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篆书砖。9 ~% b" N: k( L0 u8 Z6 u8 K
  1890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出土西周夷王时器《大克鼎》、《小克鼎》、《克钟》等。袁克文(豹岑)生。' ]! E) g2 P/ D, e; n% C) c/ Q
  1892光绪十八年郑诵先(世芬)生。郭沫若(鼎堂)生。
7 D" r) m- R  M. @  1893光绪十九年山东沂水出土汉《永元刻石》。胡镢(菊邻)书《行书七言联》。& ^. b3 b  t' m4 O- \" S+ M- Y
  1894光绪二十年张裕钊卒,时年七十二岁。刘孟伉(贞健)生。容庚(希白)生。
8 o$ p5 V+ c- v; b7 n  1895光绪二十一年李文田卒,时年六十二岁。徐悲鸿生。吴荣光辑《筠清馆汉铜印谱》。
: X6 T+ o0 k; g1 N2 `5 Y8 T! }  1896光绪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发现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1 a# {$ L9 J. A( b% a2 y: W
  1897光绪二十三年潘天寿(大颐)生。* A9 J5 Q* [6 ]; W" h% o
  1898光绪二十四年邓散木(铁)生。陆维钊(微昭)生。吴式芬、陈介祺撰《封泥考略》十卷。刘鹗辑《铁云藏封泥》一卷。吴玉如(家琭)生。
* V! `( Q9 [6 y8 o4 i: T+ k% R* ]  1899光绪二十五年潘伯鹰生。张大千(爰)生。杨伯润(佩夫)书《行书七言联》。山东商人范维卿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定为重要文物,以重金收购。瑞典人斯文赫定于新疆古楼兰遣址得西晋木简百二十余枚。* u+ L/ x$ |9 [) `! O2 f8 H
  1900光绪二十六年吴隐辑吴昌硕刻印成《缶卢印存》四册。陈宝琛辑《澄秋馆封泥考存》。敦煌千佛洞发现《敦煌石室写经》,宋搨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人书《陀罗尼经》四种,先后为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买走。杨守敬书《隶书七言联》。+ j; H- O2 s; g+ [3 w0 G
  1901光绪二十七年高二适(适父)生。方介堪(岩)生。英国人斯坦因先后在新疆古于阗、楼兰遗址得汉晋木简六十余枚。
' {/ V( G. d! m1 g- i0 T% K! O  1902光绪二十八年齐白石书《仿八大山人画识语扁面》。叶铭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四册。吴大澄卒,时年六十八岁。
6 X# H5 J) h: E2 k( r) P7 `  现代1903光绪二十九年来楚生(稷勋)生。刘鹗(铁云)首次着录甲骨文搨片一千零五十八纸为《铁云藏龟》六册行世。8 ]0 V5 T  [' f0 Y
  1904光绪三十年孙诒让首撰甲骨文字考释专着《契文举例》书成。吴隐、丁仁、王禔、叶名等于杭州孤山创立西泠印社。翁同和卒,时年七十五岁。西泠印社辑吴熙载刻印成《吴让之印存》十册。7 I2 M: n+ b( Q+ m  \  r  U
  1905光绪三十一年吴昌硕书《临庚赢卣铭文轴》。
% {  H7 j2 r. V4 w/ s7 Z7 H  1906光绪三十二年俞樾卒,时年八十六岁。  F7 l' F  z" k7 L7 ]9 _4 V
  1906—1908光绪三十二年甘肃敦煌西北古长城遗址出土大批汉晋木简,罗振玉、王国维因之撰《流沙坠简》。
% p. V" B% X+ N, D' y* U! D! N  1907光绪三十三年震钧撰《国朝书人辑略》。白蕉(旭如、复生)生。
  s6 d% F  K# _' B  1908光绪三十四年西泠印社辑赵之琛刻印成《赵次闲印存》四册。金莺山房辑钱松刻印成《钱叔盖印谱》六册。山东东平出土汉《张表造虎涵刻石》。
: M4 z$ t5 }2 B2 `) k# |: [( y  1909宣统元年张之洞卒,时年七十七岁。叶昌炽《语石》刊行。吴昌硕书《临石鼓文赠澹如先生轴》。
- M* G* Y! c* d! S/ w8 B  U  1910宣统二年叶铭撰《再续印人传》三卷及补遗一卷。西泠印社辑《印汇》百五十二册本。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山人印谱》二册。端方书《行楷七方联》。罗振玉着《殷商贞卜文字考》。8 |/ _: u& I/ g9 r  i/ H: n9 f
  1911宣统三年西泠印社辑奚冈刻印成《蒙泉外史印谱》二册。有正书局选辑《邓石如印存》二册本。西泠印社辑蒋仁刻印成《吉罗居士印谱》二册。有正书局辑徐三庚刻印《金罍山民手刻印存》四册。西泠印社辑黄易刻印成《秋景盦印谱》四册。有正书局辑杨澥刻印成《杨龙石印存》二册。叶铭撰《广印人传》十七卷。叶德辉撰《游艺巵言》。陕西西安出土汉《朝侯小子残碑》。
1 R) j& a0 ?: S; L5 ^  1912齐白石书《扫地焚香》诗册。
  q* R  w" [. S) L; f  1913吴昌硕出任泠印社社长。金梁撰成《盛京故宫书画录》。9 z) {6 L! x3 g7 |. _
  1914杨守敬卒,时年七十六岁。汪仁寿《金石大字典》由求古斋书局影印出版。
" I( C/ k# B+ Q8 r3 K# U0 ^  1915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吴昌硕书《临石鼓文第三文轴》、《行书客来诗轴》。' t0 ^. x! O6 `& O, y! q
  1916洛阳出土晋《张朗墓志》。王闿运卒,时年八十五岁。1 J- k; a$ x6 W$ V4 F) U; ^* E
  1917有正书局辑刊《历代古印大观》八册。章士钊书《孙文诗轴》。杨逸(东山)书《遇石儗酒隶书七言联》。罗振玉书《临金文轴》。吴大澄遗稿《愙斋集古录》印行。河南偃师出土晋《荀岳墓志》。弘一法师书《格言横幅》。7 l, ^0 O8 L' E7 d4 z8 Y  {' `
  1918张钫搜集唐、宋、元、明、清志石于河南新安铁门镇,章炳麟为之命名,号“千唐志斋”。罗振玉书《节临不 簋盖铭文轴》。张宗祥撰《书学源流论》。弘一法师书《勇猛精进横披》。) [" `# v# u1 B( I. @! D$ j3 f: g/ z6 j
  1920李瑞清卒,时年五十四岁。生前撰有《玉梅庵论篆》等。吴隐编纂《遁庵印学丛书》十七卷(西泠印社版)。洛阳出土北魏《元显墓志》。王襄编《簠室殷契类纂》成,此为首部甲骨文字典。
( a8 {" r, g! I2 o  1921齐白石辑自刻印成《白石印草》。曾熙书《致瘦碧仁兄行书轴》、《李文洁遗墨跋》。吴昌硕书《天帱高高篆书四言联》。
( h1 C: G. ^/ u& \3 P  1922沈曾植书《赠力农仁兄诗轴》。是年卒,七十三岁。吴昌硕书《豆新柳绿大篆五言联》。弘一法师书《法常首座辞世词》。河南偃师出土汉《袁敞碑》。洛阳出土汉《甘陵相尚府君碑》、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8 w; D2 k4 Q2 Z& ?( \
  1923罗振玉辑《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册。罗振玉书《为颐儿授室书联》。康有为书《听泉大字行书轴》。陈衡恪卒,时年四十八岁。吴征(待秋)书《癸亥书东坡题跋一则行书轴》。% r' Q' `# {0 r8 ]$ \" n
  1924齐白石书《赠胡生鄂公序屏》。
9 m5 J! @, P4 A1 H; [( I. ?  1925贻安堂出版容庚《金文编》。扫叶山房影印出版陈和祥《四体大字典》。谢无量书《赠元直仁兄扇面》古物保存所编纂历代内府所藏为《书画目录》一卷。梁启超书《隶书八言联》。8 d1 V0 w7 j' G* y* r1 ]
  1926章炳麟书《赠 鸥篆书联》。
7 o. ]$ N+ F" f& {1 D5 e1 C  1927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内蒙额济纳河汉代烽隧遗址发现木杆“居延笔”吴昌硕卒,时年八十四岁。康有为卒,时年七十岁。于右任书《总理遗嘱楷书轴》。方介堪辑自刻印成《方介盦篆刻》二册。《文征明汇稿》刊行。曾熙书《致春渠先先生大篆轴》。河南偃师发现汉《袁安碑》。曾熙卒,时年七十岁。有《倚竹乐驎楷书六言联》、《天亦惜斯文行书五言诗》等墨迹傅世。罗福颐编纂《汉印文字征》。卓定谋着《章草考》。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隧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黄文弼于新疆得汉简七十余枚。
" h" q* x: s( f0 s2 C; q  1931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王福庵书《节庚子山春赋篆书轴》。罗福颐撰《印谱考》四卷。张大千书《壬辰岁书轴》。容庚书《为顾颉刚题联》。
& a. Q- X- t4 q  1932于右任在上海组建“标准草书社”。罗振玉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轴》。袁克文卒,时年四十三岁。生前作联由侍者将联纸悬空拉紧乃挥毫,力透纸背而纸完好。时或持纸凭空作小字,见者惊羡不已。郭沫若撰《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印行。胡小石书《临流沙坠简屏》。
" e+ W/ F5 b& \+ [  1933青海乐都出土汉《三老椽赵宽碑》。经一法师书《心经条屏》。
3 I& [0 ~- ?3 X% a2 {  1934马宗霍着《书林藻鉴》。齐白石书《赠冷厂画友先生词轴》。孙海波《甲骨编》完成。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文成郁《书法辑要》刊行。- n5 n  }) T/ @: m  p
  1935罗振玉编纂《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翌年书成。邓雨雅书《乙亥冬日楷书扇面》。马宗霍着《书林纪事》。容庚《金文续编》由商务印书馆刊行。7 x( w8 K1 T" N' I# m& F
  1936章炳麟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有《孙衡甫六十寿序》、《篆书千文》等墨迹。于右任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顾廷龙撰《古陶文孴录》。周树人卒,时年五十六岁。有《鲁迅书信墨迹选》行世。于辅之书《题黄山天都峰望云海小影轴》。弘一法师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联》。7 f) T1 N1 M5 j5 T% E8 c
  1937徐悲鸿书《岂有蛟龙诗轴》。吴玉如书《赠振华仁兄草书七言联》。中国印学社辑《吴昌硕印谱全集》。- c2 J6 T+ p$ T& p% g. B0 O/ _, b
  1939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出土《司母戊鼎》。余绍宋书《赠左高仁兄诗轴》。
: ~7 @$ o$ n1 G+ D5 U  1940罗振玉卒,时年七十六岁。有《石鼓文考释》、《读碑小笺》、《再续寰宇访碑录》、《贞松堂名人法书》、《百爵斋名人法书》等宏富撰述行世。白蕉书《赠立鼎先生书轴》。弘一法师书《念佛不忘救国横披》。/ k* t2 f. p3 w9 Z6 n- k( D
1941于右任创辨《草书月刊》,共出四期。易孺卒,时年七十岁。有《大厂集宋词帖》、《大厂居土遗墨选刊》、《魏斋印集》等行世。商衍鎏书《多心经轴》。
5 t- t9 Y. m4 f4 G! W6 B: B2 q) m  1942陕西岐山出土《禹鼎》。李叔同卒,时年六十三岁。有《李炉印谱》、《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等行世。
3 V5 x) i7 d; \$ r  1943邓散木辑自刻印成《厕简楼印存》四册。沉子善等创办之《书学》杂志刊行,四期后停刊(1945)年。徐悲鸿书《赠华度四言联》。; C$ ~% a- B0 Z9 b% S9 ?
  1945谢无量书《孟晋斋题匾》。容庚书《考释古文字识语》。高二适书《东轩诗轴》。
1 }1 Q% k8 O/ H+ O6 a: o% [  1947潘天寿书《赠鸿逵研弟诗轴》。张大千书《赠农雨行书七言联》。& Z& @  N0 w* K  m
  1948赵熙卒,时年八十二岁。王福庵书《节录文心雕龙乐府篇隶书轴》。吴敬恒书《行书七言联》。张大千书《三年万里行书七言联》。
8 f2 \4 X' A) C  1949董作宾成《殷虚文字》甲、乙编。按,此前董氏首为殷虚甲骨文字划分断代五期,分析其书法风格之时代特征。谢无量书《夜坐偶咏扇面》。丁辅之卒,时年七十一岁。余绍宋卒,时年六十七岁。
/ T# n/ C8 a/ p  i( a  1950台湾印学社成立。寿石工卒,时年六十三岁。有《重玄琐记》行世,颇受日本书界推重。方介堪自刻印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册,辑吴熙载、赵之谦、胡镢?、吴昌硕刻印成《晚清四大家印谱》。: M1 l( n( _8 v  g; `
  1951沈尹默书《翁松禅临颜平原李元靖碑跋》。齐白石书《赠则秀仪女弟联》。高剑父卒,时年七十三岁。有《春睡艺谈》、《听秋阁画跋》行世。4 m  t+ V  Z' t# c: z0 L2 d
  1952沈尹默书《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跋》。胡小石书《楷书五言联》。
7 p& |2 @" |  ]. J1 D  1953徐悲鸿卒,时年五十三岁。吴敬恒卒,时年八十八岁。有《上下古今谈》等撰述行世。5 m( j+ B4 K% g
  1954邓雨雅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撰有《印雅》、《艺觚草稿》、《文字源流》等。: ^" m2 G) ^! H% x. g
  1957齐白石卒,时年九十五岁。武威《仪礼》简策出土。+ e! a2 ~, i" R9 H
  1958萧蜕庵卒,时年九十六岁。1 Q# x) P/ b. l/ Z5 r
  1959武威《王杖十简诏令册》出土。% ^4 X5 N& c4 [: G0 J
  1960王福庵卒,时年八十二岁。
2 x! k( w3 {0 N% D/ {: s/ r( Q  1961刘孟伉书《杨宗干题升庵先生遗像诗屏》。$ o; w  u* @2 u' G# s9 ^* A
  1962胡小石卒,时年七十五岁。有《书艺略论》行世。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刊行。. k5 B) g9 r: a4 j* q
  1963商衍鎏卒,时年九十岁。邓散木卒,时年六十六岁。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篆刻学》等著述行世。5 m: `- e# K& L- y! l0 B
  1964于右任卒,时年八十岁。有《右任墨存》等书迹刊行。谢无量卒,时年八十一岁。徐生翁卒,终年九十一岁。洛阳出土东汉刑徒墓志八百余通。4 v+ g* D& {0 ?* W- A
  1965由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叙〉的真伪》和高二适《〈兰亭叙〉真伪驳议》二文引起一场关于《兰亭叙》真伪的大论辩。文物出版社辑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权威文章近二十篇成《兰亭论辩》一册,于一九七七年出版。张宗祥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冷僧书画集》行世。. x8 n! c# z( m/ D+ L: R/ H
  1966潘伯鹰卒,时年六十八岁。有《潘伯鹰墨迹选》行世。
4 g6 D1 ^! Q2 g, Z, X* ~7 k  1967白蕉卒,时年六十一岁。生前撰《书法十讲》。  U( H8 |. \& }! M; H6 H
  1968叶恭绰卒,时年八十八岁。有《叶恭绰书画选集》行世。
8 W( ^) u- @" L4 b, `1 V/ X- r  1969唐醉石卒,时年八十四岁。有《醉石山农印稿》。刘孟伉卒,时年七十六岁。马公愚卒,时年八十一岁。有《书法史》、《公愚印谱》、《耕石簃墨痕》等。
; \6 U% R. t0 v) e0 o  1971沈尹默卒,时年八十九岁。有《书法论丛》、《沈尹默论书丛稿》等书学撰述行世,有《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沈尹默法书集》等字帖出版。潘天寿卒,时年七十五岁。甘谷汉简出土。) [2 h" j# h6 W3 h+ S6 g/ j# n
  1972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出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出土。武威医简出土。, y5 o$ q- k. y4 @1 t# W
  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简策出土,启古隶研究之门径。高二适书《致智铠兄尺牍》。章士钊卒,时年九十三岁。
6 m# B7 ]7 m2 c- N. W  1973—1975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先后出土六批,达四百余枚。
2 n  p5 g: Q5 d/ g# ~  1974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出土。& l5 K# ?* u- F) L! D4 n3 m
  1975来楚生卒,时年七十三岁。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秦隶面目始昭白天下。& Z- j1 K4 R: Z- P) }( g
  1976郑诵先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各种书体源流》行世。
% h* Q& r: H% |5 [; J! J" U* P  1977高二适卒,时年七十七岁。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行世。阜阳汉简出土。
5 ]' ?/ {; h; A; W7 o( ^  1978《书法》杂志于上海创刊。郭沫若卒,时年八十七岁。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增订本刊行。青海大通汉简出土。
# b, R5 [0 v) f+ T5 h  1979《书法研究》杂志于上海创刊。《历代书法论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台湾创办《印林》杂志。陆维钊书《题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诗轴》。
. g( ^" |! ], \  1980陆维钊卒,时年八十三岁。生前着有《中国书法》。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沉阳举行。  j: R7 \) Y0 m5 [. E1 l" \
  1981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吴玉如书《行书十四言联》。全国第一届书学讨论会在绍兴召开。
5 T& e3 K- C" U- [8 `# K: o  1982《书法研究》开展关于书法艺术之性质的论辩。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在南昌举行。吴玉如卒,时年八十五岁。1 F% }. [$ M  N+ L  C" i
  1983《中国书法》杂志于北京创刊,一九八六年改版并定为季刊发行。张大千卒,时年八十五岁。容庚卒,时年九十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在北京举行。% J, C% |/ m( u% y8 o! e
  1984《书法报》在武汉创刊。第一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分别在北京和新加坡举行。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出版。
2 O( ]( s5 F# l: P4 U  1985沧县东汉朱书砖出土。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在郑州开幕。现代书画学会在北京成立,同时举办现代书法展览。随之《中国书法》杂志刊载了关于现代书法的论辩。
/ p, }4 p, U9 t+ u; W7 ~1 E+ m  1986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在北京开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并举行书法创作讨论会。中国书法展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幕。全国第二届书学讨论会在山东掖县召开。2 U. z4 h  o) H3 }/ U
  1987海峡两岸同胞诗书画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日本书道联盟访华团来华访问。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郑州开幕。
% s7 i5 \7 T4 ^$ F  1988方介堪卒,时年八十八岁。中日书法交流展在香港开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览在南京举行。* R7 [5 S. b4 v9 P
  1989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台湾书法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
- \, p/ o5 A2 e7 u: K% N# @, P( n0 `7 W.......................................
7 K1 B* }( d3 p3 ~2 g) b-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