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496|回复: 6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5 j& J3 P7 v  d5 b  2 B+ B6 u! W  m9 L  p
   科学不是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收集起来,用这种或那种方式去加以整理,而是通过已知的东西去发现和把握未知的东西。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不在于对传统的模仿,而在于融会贯通之后的推陈出新。南朝江淹擅场拟古,《沧浪诗话》说: “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江淹拟谁象谁,就创作来说,只做了上半截功夫,因此后人编造了“江郎才尽”的故事,说他有次夜梦一男子,自称郭璞,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即从怀中取五色笔授之。此后作诗,遂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对此深表遗憾:“文通一世隽才,何不自抒怀抱,乃为膺古之作,以供后人嗤”。这个故事对只知临古不知创新者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 ^# @+ i$ i% |1 X  
6 d; |% b- D. y8 X& U! o6 M  1 V- j$ u5 L2 l7 O0 U# \8 f( ]" g
   一个人只知道临古,不知道创造,即使临的再象,也不能算书法家,因为书法家必须是对传统有批判精神的人,必须是能够提出自己审美见解的人,而且,越是深刻的观念和见解的人越是来自不易,越是不能被俗众所理解,因此真正的书法家常常是最辛苦的最有勇气的人。 # u* i, F- E9 W" i/ d
  - r- q+ M0 O! N, L* C0 G7 u0 f
  4 Y8 u7 m$ M* j9 Y7 \" V7 N' v3 [
   小说家史铁生说:一个谜语的迷底同时又是十个谜面,也就是说解决一个问题必然会生出更多的问题,人所面对的问题永远比人能总结出的真理多。书法学习也是这样,整个过程就是引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问题推动过程的展开和实现,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奴隶,只配糊里糊涂的跟在别人后面跑;有问题意识的人是主人,历代书法都是为他而存在的,都是为了帮助他解决问题而等待他去发现去利用的。
6 |# Y3 d; }  j7 x9 H3 p) W  
. @0 Y  p! t; z' }  
- x) t1 D! b, H0 w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人的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受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人的这种生存状态反映到书法艺术,在创作精神上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但是在创作方法上却必须遵守—定的规则。这是一对很难处理的矛盾,一般人都会偏向两个极端,或者高喊自由,把自由仅仅理解为摆脱一切规范的束缚,结果所谓的自由一到手,精神倍感空虚,作品苍白无力,空疏油滑。或者将法则作为艺术标准,谨小慎微,规行矩步,结果写出来的作品如同泥人木偶,毫无生气。其实,自由是人对自己的命令和对自己的服从,它必须以价值与理想作为行动的主宰,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因此,凡是促使生命力强健向上的便是善的,便是美的,书法创作不能怯懦地表现传统规范和重复个人经验,应当努力发掘和激扬自我本性中还不曾充足的活力,使生命的存在得到升华。而且,自由还是对 2 A2 [2 c+ |& l6 d3 e
  规则的认识和利用,规则是思想感情得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我们只有到前人的全部经验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规则,加以改造、利用和发展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
8 |+ N9 v& U. c  思想,建立起一种更新的风格。 4 \7 `. A7 M% ]$ d9 ?$ w/ s! I8 }
  4 U% C/ \) b. q
  
; h- e" Q# D! d1 g4 V   汉语中有体察、体认、体会、体验等词汇,它们都强调认识和感知事物要利用身体资源,要把对象当作活的生命去拥抱,去交流。有禅师说:去认识这朵花乃是变成这朵花,像这朵花一般开放,去享受阳光和雨露,你这样做了,花就会跟你说活,让你知道它所有的秘密,它所有的喜悦和所有的痛苦,知道在它之内所脉动着的全部生命。 3 ?, n& h" y- G5 ]# v$ B
  % H* q& ]) |% [2 Y
  
. R- t* y( C" n9 t   当我们面对古人作品,常常会发出两种感叹:“多么好啊!正是我所想的”,这时面对的大多是名家书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去模仿。“多么奇怪啊!我以前怎么从未想到过”,这时面对的大多是民间书法,醍醐灌顶,灵光闪现,从而激发自己去探索去创造。 8 N! H" \9 l* O% o! [
  
8 O$ |) W' f% {% o* n5 g  ; o1 D4 l( T+ {" }+ S. x! t( W9 |" |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形,表示本身的形态(横竖撇捺等)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流动过程。前者具有绘画性,后者具有音乐性。绘画性和音乐性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临摹书法必须突破点画和字形的局限,体会它们的空间造型和时间节奏,把握它的绘画性和音乐性。一般来说,空间造型是直观的,容易把握,时间节奏是非直观的,需要临摹者在分析线条的轻重快慢、粗细长短和提按顿挫时去仔细体会。传王羲之谈临帖经验说:“—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而遍兼加抽拨……”,就是说先熟悉手感,再求点画结休的形貌,做到大体相似,然后表现空间造型的质量(遒润),最后写出时间节奏(抽拨)。根据这些道理,我觉得临摹的“形似”与空间特征相对应,“神似” 与时间节奏相对应。临摹最重要的是掌握时间节奏,最高的境界就是时间节奏的复原和再现。
& o" l, e0 Y" F. ?# N  " J) V$ p  f- e. L3 v* s
  # u: j3 H- F  X8 x( k( o
   我现在看历代书法常有这样的感觉:人云亦云的好东西往往有种习气,即使真好,家临人习,也没有新鲜感了,倒是那些不人流的民间书法虽然粗糙,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它们的无拘无束和天真烂漫令我震惊,反复接受这样的体验,我感到所有不合理法的怪怪奇奇,与具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优点,袁枚云:“不从糟粕,安得精华”,此语真不可为外道者言矣。
. `& x# h0 {2 ^  0 i9 W- ^0 \" v9 B) H' b- C  n2 Z
  
/ D$ V& Z( C! L$ C' G: c, ?   临帖的本质是调动起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和捕捉自我,把其中适合自己思想感情的造形元素分解出来,然后再进行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不善分解的综合是生硬的拼凑;不善综合的分解毫无意义,这种分解和综合的能力是书法家创造才能的重要标志。 5 V9 g9 H* S3 x% V) p% j
  / M2 F& Q6 k. P! g* P7 R& E
  
- z# t# k" Z2 T" v  `" _   意临不是要再现原作,而是利用—切手法,去表现我所理解的原作。看书法的人并不想知道钟王颜柳有多少个徒子徒孙,他们感兴趣的是想知道别人是如何理解钟王颜柳的。因此,意临的生命不在于维妙维肖,而在于从不同角度的阐述与演绎。 8 ]( G' T; e9 y+ {$ B+ b
  0 b7 O1 }. v% k9 a& q
  # x9 M6 P5 o) C9 W& }
   平时要仔细观摩字帖,深入思考,意临的时候,不必多看多想,要保持你感觉到的第—个印象,因为这个印象中含有新鲜的生动的感情成份,这是意临中出以已意的首要条件。
6 K3 f- |2 U0 ]" X# A# E) R  
" A7 g7 c9 G4 r. X" K  Y$ G  
3 y* i/ o) R+ j1 u6 N0 @   传统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精神,不断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不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它好比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形而上的道。二是作品,它是精神的载体,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生动活泼,属于形而下的器。三是技法,它是作品形式的抽象概括,孤立的,静止的,甚至僵化的。学习传统的最高境界是要得其精神,但不能邋等,由技法到作品,由作品到精神,好比“齐一变而至鲁,鲁一变而至道”。 4 j* ^9 J# b  \1 }( z1 h" U
  
# l& X$ R6 i, h0 ~5 s, k  d( |5 x
发表于 2003-12-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沃教授,你要能从敦煌书法的小坑里跳出来
9 H" n+ E+ f8 K3 Z- Z0 i, D( m  H俺就相信你讲的全是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说的好.3 L9 w( I* Q) M! A: Y& j+ `
嘿~~: j% t+ ~7 u3 A' y6 n+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包工:要让我们知道,你究竟说谁“说的好”啊?0 U7 Y2 `: \# X: \) B1 e

+ W. _& v; K7 q% H  沃的理论是想开创一个新的创作思路和理论。但我不太欣赏,看样子还要走一大段路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我是说老狂说的好!
$ ?( i% W) i/ ~* {7 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0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就书论而言,沃兴华讲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q9 L( p  ~6 v: B
“我觉得临摹的‘形似’与空间特征相对应,‘神似’ 与时间节奏相对应。”这句话说得真好!
. b9 m6 J) m, ]3 C2 B这篇文章,我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兴华教授新论——《临书碎语》(转载)

我最佩服的理论与创作兼善的书家还不过一只手,但其中就有沃兴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