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135|回复: 7

观察兰亭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观察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观察兰亭奖6 J* g8 d7 F5 j4 k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观察断想
( A7 q1 b$ O' P5 {& o  V( L# k0 g: B( _0 c; O! P! }4 n. J  i
齐玉新5 U  ~' l4 Q* ~( s) M0 T6 @$ ?( V- B
9 \' }/ k( N! W# M1 \  L8 k
& R( v  d: G- l* U% K
% s5 I$ l/ |& W6 k  y& \+ x1 {0 |
, t# M6 M: P0 T( b0 l; z
      从安徽回来两天了,大家公开或者私下都在和我说让我写写有关第二届兰亭奖的感想。" @& k3 S: _/ ]# W' {

% c% ]: o9 p, j: G9 E* g      兰亭奖应该是我做中国书协展览的第五次观察,兰亭奖也是中国书法界最权威的展项,因此在7天的时间里也有许许多多的想法,那么不妨我也就顺从了大家的意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或者称之为问题的问题吧。
2 t( a- M$ ]" ^# e9 \# {' Z, I2 }1 H9 T+ G1 ]7 y% m. ]
1、独立评委的出现4 ^" T6 y* j- w" e! L* h" {

7 b) k5 V3 U) @- _; @      首先我觉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对本次兰亭奖的评委构成是相当重视和严谨的,从这些评委来看,无疑是当代中国最强大的阵容,一些书法大省因为没有评委也足以说明中国书协对评委遴选的严格。我曾经在《展览之我见》的那篇文章中谈到独立评委问题,恰好本次兰亭奖的评委组成中出现了张荣庆、康庄、薛夫彬三位老先生,张荣庆先生已经退休,康庄先生已经卸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职务,薛夫彬先生已经卸任本届中国书协理事,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起码没有为某个书协组织承担入展名额的责任和义务,我不知道中国书协当初在评委构成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这或许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良好的大胆的实验。/ Y& A) \3 \& v  N$ |

! Q3 _1 V; z  m# n2、获奖分数的确定  R' }% t2 j! }6 z* [  A! I! r
/ o. E( d4 X7 P+ w
      第一届兰亭奖我不太清楚,这次是现场考试3分(其中文化考试1分,每个小题0.1分;现场创作2分),投稿作品(即获奖的那件作品要打分,分值区间是85—95分,这个打分可能不公开)。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现场考试即使你得了满分也只有3分,而那件作品可是有10分的浮动区间,3分与10分的差额未免太大!而10分的区间分数值又不公开,这未免对一个获奖提名的作者而言,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不透明。我同时也觉得这样的分数设定具有不太合理性。试想一下,现场考试的分数对于一个作者最终是否问鼎兰亭最高奖具有多大的决定作用呢?
- N' J2 _3 N" u+ ^7 ?5 g0 c9 C& }! u- a2 M
3、观察员的作用' A- u* `& U, I5 Z9 M) P7 K' k) D
* a' g6 Q' f! v4 ^% m0 T
      可能因为这次兰亭奖是举足轻重的奖项,或者在行草大展中媒体的完全介入,使得中国书协和主办方(我也搞不清楚)非常的谨慎,于是一方面邀请媒体来观察,一方面为媒体划定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和观察时间限制。这样的话,在有效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区域内,观察员的功能几乎变成了报导和旁观。其实媒体的介入为中国书协的展览更加阳光透明应该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媒体也是善意的,即使媒体无孔不入的寻找评审的问题,那也是为了展览的评审机制更加完善,媒体承担的是善意的监督。可是,此次评审组委会和媒体之间似乎有了对立的味道,这让所有的观察员不约而同的怀念起来首届行书草书大展。我个人以为,如果行书草书大展对于媒体的介入向前迈了一步的话,二届兰亭奖又向后退了半步。
6 @& N" F. n* k1 r
. k9 y  Z, h+ f& k7 A8 y8 b4 r4、稿件数量出乎意料之外
- ^4 ~8 J- q2 ?- o( v6 f4 e0 b; ^, |- C8 B  x+ h8 i4 G: P
      中国书协有8000左右会员,但是这次收到稿件仅仅4100余件,其中很多人投了3—10件不等,这样算来的话也就是800---1000名会员参与了。八分之一的会员参与中国书法界最高奖项,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吗?难道是大部分会员对这个最高奖项望而却步?或者很多人已经淡泊名利不再参与展览的角逐了?难道是诱惑力不够?还是什么原因?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书协会员构成的水分过大,在中国书协25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会员并不是靠真实的创作实力进入到这个组织中来的。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书协会员中真正有创作实力的会员不会高出一半。这或许是今后中国书协在壮大组织的时候需要斟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员的专业性还是社会性。) [: n4 g! z4 \# B

( i! q. G! U* A3 A8 k5、部分高手落马兰亭8 |- T. H; }# o( @! g6 V4 G

/ S9 V) f, ?5 S+ y  h1 o; u( X      入展名单出来后,不仅我很惊讶,所有书法圈的人都会很惊讶:那么多叱咤书坛的高手怎么榜上无名?难道他们没有投稿?经过调查和私下了解,很多高手都积极投稿了,但事实证明他们落选了!这是为什么?莫非他们的水平不行了?莫非他们准备得匆忙作品不如人意?莫非他们跟不上当代书法展览的总体发展了?还是其他原因?这个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依然欣慰地看到,最终进入一、二、三等奖的作者中,依然占绝大多数的是那些今年十分活跃的实力派书法家,用一个观察员的话讲--------他们是书法标兵!
8 [, A  S$ v! W( a8 w. V( |1 N  w
6、门槛挡住了一部分人
5 U3 N; Z$ R2 M$ }; M7 M3 P5 \2 R# E7 S0 T/ x+ c+ a% k
      与上届不一样的是,这次兰亭奖规定必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才可以参与投稿。当然,这为了保证兰亭奖是书法最高奖的整体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中国书协每年十个左右的展览,每年几乎都会成就几百个具有会员资格的创作者出来,但是限于组联工作会员审批年限,使得一批已经具有了会员资格却没有拿到证书的高手与兰亭奖无缘,而为非会员设立的安美杯又没有设立奖项,于是一部分高手没有向安美投稿,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体制上的遗憾!1 |: C8 X5 L5 r* M+ U
7 Q  `3 p! |- N( j
7、按省评选的弊病% S8 L8 m  [6 c+ [

5 Q! q! I6 ~# D: `      我不知道为什么兰亭奖要按作品的省份评选,私下里很多人也向我表示了按省份评选的担心。他们觉得评委如果对某个省有意见或者想法的话,可能会出现殃及池鱼的现象。或者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或者我们受人尊敬的评委不会在圣洁的艺术评审面前做那种事情。但是,为什么在当初征稿上,不让每一个关注和想参与的作者最大限度的减轻他们的误会以及内心的担忧呢?我想不出来分省评选作品的好处是什么。我想,这是否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投稿积极性呢?% W! w* n6 \! A+ k: P) j+ {$ b

6 x' ]6 {% W# m  \0 l# _  e8、错字的认定* o9 C. |% L  w- N9 j2 u

+ v, b' U( ?  I' J7 c# S9 |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好像本次兰亭奖有一个对错字的认定,即作品中100字内允许出现1-2个错字,非明显字或者无关紧要的多一笔少一笔不算错字(可能对联不允许吧)。我觉得这个规定很好,不说古人的墨迹是否有多少错字,就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讲,如果作者真得非常投入***来创作一件作品的话,那种状态下写错字、多一笔少一笔、丢字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外浩瀚的古代墨迹、碑刻中,异体字、俗写体连专家都不敢说全掌握出处。我始终觉得,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表现出来的书法技巧、气息以及传达出来的抒情达意的东西,这才是检验作者水平的核心部分。当然,没有错字的作品肯定是优秀的。
7 t8 y. s* }$ K8 p/ @/ K7 {% Q( N7 s
9、评委对作品的提名  ?3 I4 R" x7 x

1 P+ J$ r. D0 L      评委对某件作品的提名是不公开的,评委也不允许对本省的作品提名,对于这个规定我觉得没有必要。记得原来中青展曾经搞过这样的办法:评委对某件作品提名要公开,而且将来的作品集上面也要印出来,同时还要该评委写上简短的提名理由。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既然你提名了人家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如果公开了,也正好让全社会的书法工作者来检验你提名的作者是否真得够提名获奖的水平。这也是对评委评审水平的一个检验!如果这样的话,评委即使提名本省的作者或者自己的学生也是可以的,只要作品水平够,只要评委有让人信服的理由。7 d- E& Y& j1 R, I( s

& z$ N- U0 z5 d; e10、公证在评选中的公正" |. z; T: \7 L% d7 T

% ^2 y. M: N& Z  F# s      好像中国书协的展览已经多次引入了公证机制,这无疑是不断走向完善走向公信的良好一步。那天在现场看到公证员可以穿梭评审现场任何一个角落,公证员一直陪着评审到凌晨,他们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是我想,书法评审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那么对书法完全不懂的公证员,他们的公证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觉得他们仅仅是对评审已经设定程序的公证,他们只能是对结果的公证,他们不能保证在评审环节过程中专业技术的公证或者公正,因为他们不懂得书法的专业性。中国书协从行草大展开始设立了监审机制,这也是本届中国书协领导班子的一项进步的举措。但是,为什么不引入一个第三方的监审机制呢?中国书协领导监审自己主办的展览,监审自己组建的评委班子,似乎有点左手监督右手的感觉。于是我假想:今后是否把监审交给一个社会书法工作者组成的机构来做呢?是否把公证和书法专业的监审合并起来更具有公信力呢?6 C* E. k& y* z% t- c) x9 r/ w8 A
- D! q. O: J' B$ k( f
      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给了我一个观察的机会,于是七天中有了这么多想法,对与不对都是个人意见。/ G8 D3 O! x4 p# a) ]1 |, R; v
8 V9 ?6 s$ c0 Z/ l+ I8 C9 L+ U$ W0 Z

6 _( q# {! J1 i$ t0 Y5 P                                                                                    2006/11/2夜$ O  X1 f' A( H' |0 _
来源:【中国书法家论坛】
$ C7 t9 a" i" w( u( w7 r
0 B0 Q7 M6 W) }6 B6 B
发表于 2006-11-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得实在,最后说到公证的问题,其实,作为书法,公证了并不等于公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展名单出来后,不仅我很惊讶,所有书法圈的人都会很惊讶:那么多叱咤书坛的高手怎么榜上无名?难道他们没有投稿?经过调查和私下了解,很多高手都积极投稿了,但事实证明他们落选了!这是为什么?莫非他们的水平不行了?莫非他们准备得匆忙作品不如人意?莫非他们跟不上当代书法展览的总体发展了?还是其他原因?这个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依然欣慰地看到,最终进入一、二、三等奖的作者中,依然占绝大多数的是那些今年十分活跃的实力派书法家,用一个观察员的话讲--------他们是书法标兵!2 d' w$ l* z+ R

( d5 s  y8 y6 p" a( G0 }) T书法作品不是一劳永逸的,作品还是与人分开为好,没有书法标兵,下一次写差了要落选,写的好,评委不认可也不行,这里就找到了高手未入展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步和退并存,努力和阻皆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7、按省评选的弊病
; S/ V  P& m/ y: V- }5 ^% }7 y1 @5 t9 Z6 e6 D# @7 o
      我不知道为什么兰亭奖要按作品的省份评选,私下里很多人也向我表示了按省份评选的担心。他们觉得评委如果对某个省有意见或者想法的话,可能会出现殃及池鱼的现象。或者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或者我们受人尊敬的评委不会在圣洁的艺术评审面前做那种事情。但是,为什么在当初征稿上,不让每一个关注和想参与的作者最大限度的减轻他们的误会以及内心的担忧呢?我想不出来分省评选作品的好处是什么。我想,这是否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投稿积极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9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