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2-10-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21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来枪处女帖,请看:
2 m4 k* E) S- c/ l( h5 q) Z5 i: B
; ~1 X6 M3 f* U7 b# x清代碑学人文精神刍议
5 p1 m# Q7 x+ Z8 C7 y薛元明 # ?. ?- R, ^! j3 _4 p* ]3 R0 j
人文精神,在历史中形成并发展,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这种精神品格,5 {, F* t+ ~9 u8 O
在宏观方面,存在于民族楕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个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上,如追求
7 ?& M+ K8 S0 W# q/ x$ e崇高的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追求真理等等。
: A- c! z7 f! r S) ~- A 书法强烈地体现了人文楕神,纵览清代书法历史,砷学的兴起和发展贯穿于严整个书法
4 u' P; E, \3 ]/ B发展历程之中。清代碑学,作为碑学发展的鼎盛寸期,尤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9 {2 y$ U8 M2 b8 ` 清代书法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代。为了巩固少数民族政权,统冶
+ {; R3 o% w) a+ m- A* P, k者推行“文字狱”,禁锢思想,使得有识之士将毕生的精力消磨在故纸堆中,研习金石文字: g5 V" s/ W. o8 |. A
,从而书画之风日盛。但是,清代书法的发展却进入一个不正常的寸期。因为康熙、乾隆的+ l/ y9 h* h1 A0 ~/ N8 q7 X& a
喜好,董赵之风横流,“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进而助长了羁勒书家创造活力的“馆阁”& j1 k! ~4 L5 _: B7 R6 X- R
之凤。呆板的“八股文”和僵化的书法形式捆绑在…—起,束缚了书法人士的思维张力。同
( G, i- c0 a( ?, I3 Y5 \时,“一线单传”的帖学创作靡弱之风已呈强弩之未的态势,清朝的书坛长时期地为凋弱、1 `8 a' F$ ` ^8 \
妍美的书风所笼罩。二百年来,因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萌芽,异端思想、人文思想涌动,产生
, v9 X2 ]; h8 Q# c6 R) n了积极而进步的社会变革了)量。有道是“物极必反”,思想—卜的极端禁锢必然导致行为上
3 }; E% G( [* l$ i的反叛。这种反叛意识体现在书法上就是清代大兴碑学之风,并呈狂飚之势。书法是一种超+ M9 K$ [2 i% s! U0 W. ]
越物象而直抒胸臆的艺术,在线条的挥洒中展现人的思想和胸襟,可以说,清代脾学的兴起
# U/ u0 d7 z) e- v! I8 K和发展是社会变革思潮折射的一面镜子,强烈地体现丁人文精神。
7 ]: S% }5 k" a; m4 O 第一,碑学的兴起表现了文人志士追求理想人格和高尚气节的一种反叛精神。清初的傅4 C" t& E- c0 S: C o
山+ u& f9 A" y0 i
是最先吹起碑学号角的。明亡后隐而不仕、身为明朝遗民而又极重民族气节的傅山,身经沧: B8 W ^8 `2 y b- m5 L$ o
桑之变和家国之恨,在心理上受到极度的打击和压抑,这是形成他反叛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 D. G0 N- _1 Z2 X* }% d
会基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固礼,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c: B6 _" V1 e5 A" K+ |7 U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由是观之,傅山对清初董赵之9 S5 E+ }+ t1 n7 i- F- ]
风是极为反感和厌恶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
- i. Y" { X* s, i: R,宁真率毋安排”的“四宁四毋”观点。从表面上来看,傅山对丑拙一类书风的强调,是一
6 X* l4 }5 w9 Q$ K1 F种时代审美取向的调整;然而只有站在了整个时代背景的高度,其主张才会如此鲜明和强烈
( g7 [ q0 ~" A" k8 Z$ J h$ I。博山一生崇尚气节,铁骨铮铮,自然对骨不硬、气不壮的董赵之辈鄙薄有加。傅山并不是
: R9 u' `: @9 E1 {同上述二人过不去,而是以此来直抒胸臆,表述心中的志向和不愿屈服的精神。
, j' a6 N* |: [, }$ j+ P* F第三,“尊碑抑帖”的审美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符合人们普遍求新求变的精神:晚清
; E E5 u u& J" m. O- u. z7 G政府F•B无能,内外交困,丧权辱国,几乎走刊丫崩溃的边缘,变法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愿& T$ X9 q' E4 H$ C
望。当时,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最敏感的——阶层,固然走庄社会思潮的最前端,力偶改革,0 k5 y8 j6 @: u2 d! |0 c6 v
推行新政。在书法上,也同样需要一场革命,从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初确立到广泛地被继承
5 |8 I/ f- j" T和张扬,这种原来极富有新意的书风因历代书家的模仿和追逐,渐至衰落,最终走向委靡的( q* ]9 E& Y$ y3 X; D3 n3 Y0 C! A: X
境地。——种艺术形式发展至此,必须注入新的血液,否则,就有消亡的危险。于是康有为
6 D( G; G! r4 ]4 n% W在书法上出竖起了-—画变法的大纛。他的《广艺舟双揖》是关于碑版赞颂述评的书籍?其中
+ k" d! `( J+ J3 b9 W5 i. L3 {主张魏碑有“十美”,即所谓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
" e7 T3 ^& m- ~* h' z; b7 q# p& S飞动、兴趣酣足、骨势洞达、结构天真、血肉十美,并且进一步阐述了必须求新求变的观点
# r. d& ~! c. ?. a。他认为:“晋入主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扰有存者,故宋、元、明入之为帖学宜也。夫
0 I3 @3 ]5 J6 b* R+ ?( F9 [9 X+ t9 X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欠:故今日所
$ J/ e, R c; S' i# {/ S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侍沦。流败既甚.师帖者
4 r% Z. w# I: @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 |6 H8 o1 b% Y
第四,碑学的兴起孕育着强大的“庶民意识”相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一方面,自古以
" r2 t. T$ v$ S. e. y" a1 ?; F+ t来,书法几乎是达官贵人、文入雅士的专利,康乾盛世之中横行,书法日贵族书法和经一方
w7 E. U J# ~& m( c面,在力摒求变的时尚中之路,取法于大野城郊的断碑成风。如邓石如,勤摹秦汉魏碑石刻
, n' J; x7 ?1 t: ~,笔势沉雄朴厚,劲健磅礴纵横捭阖,具有强烈的反帖学审美意味。再如吴昌硕,取法碑额
6 i+ `. `6 J# L) N7 t, ^、瓦当、墓志,一扫二王宫廷习气,树立了“庶民之风”。后人评其“篆法扫地、村气满纸
& t& V* c* H. m$ x* N) v9 _ T”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吴昌硕的书法之美并不是小家碧玉式的秀丽,而是一种朴实无华,从
) M- {6 q" O! ^5 C) l中可透见其对自由的追求及对个性的张扬。% m* J: Q0 K7 J7 O3 ~. i
第五,碑学“书存金石气”,给人以创造性的思维探索和普遍求强的精神需求.随着清' P. u6 n4 Z: T) d. p
代大批金石碑暍被现,碑学的兴起和繁荣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碑刻因为风化而生斑驳,给
0 o# F, B( |$ J; k- L文字带来了古朴、雄强、祖犷之美,—扫二王以来的柔弱习气,令人有“回视二王,顿生尘
' c* E" A" w% S. n' P意”之感。风雨的侵蚀、金石的残损剥落,使得文字线条结构奇拙含蓄而又神妙莫测,增加! {" s' a# Y- t
了岁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使文字具有不同寻常的力感和质感。这种雄强之风符合当时人们: G9 }4 {2 Q1 q# K# A/ _
富国强兵的心理,在心理上是一种补偿。更为重要的是,碑刻的拓片,符合中国书法“计白
3 P$ I3 [* |2 h兰黑”的视觉审美效果,反差较之子帖更加强烈,视觉冲击力扰为明显,有更为深刻的意蕴 p0 B# T/ j# ]/ e; J) }; h
之美,为书法探索新的形式开辟了新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Q1 {" T% [" h8 p
书法发展至清代已不像晋唐寸那样繁荣。但碑滨兴起,却使得清代书法不同于任何一个
$ S! }9 f2 A7 c9 z# S8 P; V历史时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值得去深思。书法是文化的精髓,果不虚言。
# u9 t0 A- s; } U H( n n
0 R. E. J+ K4 r- F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