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19|回复: 2

[分享]龍門二十品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龍門二十品賦
5 S8 U" [' E: r  D8 H# V作者:張善文
" c4 q3 [# d8 L) E
* X$ m, [: @" c- F( z+ w2 |7 @( j. @  余深喜書學〔1〕,自少已然〔2〕。雖未敢言能書,然頗心儀古今書家之墨寶〔3〕,常竊津津樂賞〔4〕焉。初惟寄情隸書〔5〕,於有清鄧翁完白山人〔6〕尤爲歎佩。嗣則遡篆法〔7〕而趨魏體〔8〕,孜孜於北魏抒朗雄獷之風。又後知南帖北碑〔9〕之分,遂稱碑學爲書道入門不可或缺之根基。及獲《龍門二十品》〔10〕,不禁欣喜若狂,以爲北魏書法之神品非此莫屬,於是時時把玩揣摩,每至心曠神怡,總拳拳然〔11〕未忍釋手。此《二十品》者,取自洛陽龍門石窟〔12〕之造像題記,皆北魏時書家暨碑刻家所製,凡收舊拓本二十通,乃前賢之所精選也。吾國書道,肇端〔13〕於遠古,盛極於唐宋,而北魏所昌行之“魏碑體”,實兼備衆體之長,獨具傲岸風骨,一經品覽,便令人萌生“駿馬秋風塞北” 〔14〕之雄豪意氣。其《二十品》,諸品均稱精粹,清季以降學人崇奉碑學,對之備加稱賞,於中最爲特出者,當推《始平公碑》〔15〕,清咸豐間胡鼻山人〔16〕嘗題曰:“字形大小,如星散天;體勢顧盼,如魚戲水。”由此足可窺見《二十品》藝術格調之天然高遠。余因之乃謂:“龍門魏書,震古爍今。”今緣茲韻〔17〕,爲之賦曰:
4 _# \* h3 M- D6 d  思遂古之初〔18〕兮,煌煌華夏乃誕巨龍〔19〕;惟倉頡〔20〕之作字兮,象其物宜擬諸形容〔21〕。於是去結繩之治〔22〕,獲書契〔23〕是從。萬民因之有序,百官由是列封〔24〕。原夫〔25〕文明之始,微此〔26〕而莫覓其蹤;書道之興,卽此而日呈其庸〔27〕。(龍韻): k* a7 `; {1 A  I
  吾嘗欽羨殷墟甲骨〔28〕之遺文矣,似蝌蚪游弋〔29〕,神趨鬼奔;又嘗憧憬三代鐘鼎之金文〔30〕矣,如金戈鐵馬〔31〕,雄踞天門。降及秦篆漢隸〔32〕,交變而益繁;行書真書〔33〕,錯流以開源;章草狂草〔34〕,龍騰而蛇蹲〔35〕。若乃北朝之魏體,蘊胡馬嘯嘯〔36〕,氣振乾坤;龍門之題碑,涵北笛幽咽〔37〕,聲掩川原。(門韻)
5 I4 a2 t* \5 C6 W3 G7 G( p  粵考龍門造像之所自,其地原於洛陽〔38〕,其時盛於北魏。其碑記千姿百態,獨聚二十通之珍品;其書道峻骨厲風,經百千載而彌顯其貴。君不見,清季書家之追慕北朝碑學,或鎔冶洛陽書格〔39〕;近世學者之頌揚龍門書品,或逕稱十美並萃〔40〕。(魏韻)
; `$ x. b3 B; }0 }& A( Y0 E  又不聞,康有爲〔41〕之所論,魄力雄強而氣象渾徐〔42〕,筆法跳越而點畫峻砠〔43〕,意態奇逸而精神飛舒〔44〕,興趣酣足而骨法洞虛〔45〕,結構天成而血肉豐如〔46〕:此之謂十美,此之謂北魏之碑書。無怪乎龍門造像萬數,題記之精者萃此二十;後世書家無算,智者惟緣此而能旁涉其餘〔47〕。(書韻)! y. A# v. |2 u! u3 a) x7 B
  嗚呼!山嶽之高,可以喻其雄險;河海之深,可以喻其奇濬。取彼一橫,足能搗海;用彼一豎,堪作重鎮〔48〕。鈎勒撇折,莫非胡鎗番戟〔49〕;點頓曲捺,皆是大錘利刃。世人觀其書體,眼界爲之一新;習其書道,精神爲之一震。(震韻)
# t6 I" _8 i8 f0 w  溯彼洛陽,佳趣高古。昔周公〔50〕嘗營王城於此,皇周之東都赫然殿焉〔51〕;後漢西晉至於魏隋各代〔52〕,京城之紫氣凜然交煦〔53〕。此間號洛陽才子〔54〕者,乃賈誼之雅名美稱;號洛陽耆英〔55〕者,乃司馬光諸老之詩酒會聚。號洛陽名園〔56〕者,乃洛中十九處別墅雅居;又號洛陽紙貴〔57〕者,則乃見左思三都賦之文華步武。若非地靈人 傑,豈有龍門石窟之輝耀千載乎,豈有龍門二十品之神工鬼斧乎?(古韻)
3 m7 a5 `6 ~- o7 ~2 m0 V  于今觀之,天地造化之所鍾,允有作矣〔58〕。吾知洛陽牡丹〔59〕之綽約,又知龍門魏書之爍爍〔60〕。吾羨華夏書法之精湛,又羨龍門二十品之雄廓。易稱陰陽剛柔〔61〕之道,彼亦周變而不窮;詩具興觀群怨〔62〕之旨,彼亦兼涵而交錯。君子觀始平一碑〔63〕,已盡悟彼宏偉精神之大略矣。(爍韻)# b! c' J% z; e( z. `1 O8 X- \6 x% I6 Y
  至矣哉!耀光華兮日月,齊長久兮古今〔64〕。瞻二十品之雅尚兮,馭中華書道以駸駸〔65〕。吾欲今之人奮然以自振兮,棄浮響而逐高音〔66〕。山愈登而愈遠兮,水愈浚而愈深。唯吾國千古之書道兮,當傳承磨礪而益轉深沈〔67〕;唯洛陽龍門之魏碑兮,當卓然標舉於今世人文之藝林。誠如是矣,樂曷如之〔68〕?吾將展懷放襟兮長歌高吟〔69〕。(今韻)
, K4 U. [& H& }: |$ ]* E  夏正岁次辛巳秋仲3 Y! [1 o4 q0 z+ ~( @. L: F  c
  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写於福州, s+ s0 K* ?6 ]( m7 M. X

1 ~( z; o3 O0 G' B
( g) r9 B5 [: d【注釋】9 p3 i8 o' a3 o. L
〔1〕書學:文字書寫藝術的總體學問。卽書法,亦稱書道。中國書法特指漢字的書寫藝術,其源遠流長,其中所蘊蓄的文化藝術含量之豐富,堪稱世界獨一無二。自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起,中國書法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其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魏書、楷書、行書、章草等等,可謂燦爛多彩。文字書寫之道,本屬實用,但中國書法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常伴隨著書法家思想感情、個性風格的多方面體現,甚至反映著某一特定時代的精神風貌。本賦所頌揚的,卽是北魏時期出現於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碑刻上的魏書書法的精品“龍門二十品”,以揭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項不可多得的瑰寶。
& h! c' R1 F1 M〔2〕自少已然:從少年時代便是這樣。* m% f. x- J8 M& E- Q
〔3〕墨寶:指書法家所創作的書法真迹,亦用以尊稱其書道之可寶可法。又稱法書。
6 @: l1 t" g5 }# Z! q0 X5 r〔4〕常竊津津樂賞:常,經常;竊,私下;津津樂賞,津津有味地樂於品鑑欣賞。, Q( ~# ]! Y4 X" v
〔5〕隸書:戰國時出現的一種書體,流行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其體方中稍扁,也稱爲“八分體”。相傳爲秦下邽人程邈所創,因其獲罪入獄爲隸,精硏十年始創此書,遂謂之“隸書”。但程邈創造隸書之說,後世頗有質疑,其事尚待考證。案,篆書筆畫複雜繁瑣,隸書則簡易明澈。故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爲小篆,固爲一大改革;而漢代通行隸書,也是漢字發展的一大變革。書法史上有“秦篆漢隸”之稱者以此。漢代學者稱先秦篆籀文字爲“古文”,稱當時盛行的隸書爲“今文”,且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爭,也是緣於此因。然漢代雖盛行隸書,而秦代遺存下來的其他各種書體仍兼行不悖,故其時有“八書”之名。許慎《說文解字敘》對此作過很好的說明,頗可資以參考:“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至於隸書又稱“八分”者,顧炎武《日知錄》曾曰:“今所謂隸書,則古所謂八分。”: @7 J' u* h  W8 c4 X
〔6〕鄧翁完白山人:清代書法家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寜人,初名瑛,避仁宗諱而以字行,後更名頑伯。居皖公山下,故取“皖”字之偏旁自號爲“完白山人”。好篆刻,工真草隸篆四體書法,其篆書尤稱神品,隸書則脫胎於篆而意趣飛揚。包世臣著《藝舟雙楫》推其書法造詣爲清代第一。性格廉介,成名後雖遊公卿達宦間,仍以書法篆刻自給。好遊名山勝水,嘗一筇一笠,肩行李以走百里,自稱笈游道人。嘉慶中以布衣終。
9 z2 \$ _% R0 t4 c( D/ |〔7〕篆法:卽篆書之法。篆書,有大篆、小篆之分。相傳大篆爲周宣王時太史史籀所作,故亦稱籀文;小篆爲秦丞相李斯所作,實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規範之通行字體。篆書以象形爲主體,其源蓋出於甲骨文字。
9 ~0 I5 P/ V+ B# s" o8 ~〔8〕魏體:興起於南北朝之間的一種新書體,多刻於佛教徒之造像碑題記及墓誌碑銘中,以雄渾豪勁見其風格,最先盛行於北魏,故稱“魏體”,亦稱“魏書”或“魏碑體”。此書體兼具篆書、隸書、楷書之格調,至見骨力。然唐宋元明諸朝,對之皆不甚注重。至清代學者,才鈎沈索隱,極力弘揚,於是全面影響了此後中國的書法發展。& [( |9 l2 C7 D/ j, y; ?5 W
〔9〕南帖北碑:清代學者的書學理論,認爲漢魏以來中國的書法過分重視“南帖”,卽以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爲代表的南方書帖藝術;而全然忽視了具有中原古法的“北碑”,卽以北朝的魏書爲代表的北方碑學藝術。這一觀點,倡揚於清儒阮元,他的兩篇名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影響最著,其主旨是呼喚有識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歐、褚之舊規,尋魏、齊之墜業”,唯如此則“庶幾漢魏古法不爲俗書所掩”。彼時響應者至衆,如包世臣等人卽全力鼓吹,以至咸豐、同治間魏書成爲書學界的一大風尚。康有爲既極贊阮元之說爲“通人達識”,又進一步論曰:“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之後,小學最盛,談者莫不藉金石以爲考經證史之資。專門搜輯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於是山岩屋壁、荒野窮郊,或拾從耕父之鋤,或搜自官廚之石,洗濯而發其光彩,摹拓以廣其流傳。”(《廣藝舟雙楫》)並描述當時學人風靡魏書之盛況云:“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同前)可見,魏書之所以能夠流傳並爲世所注重,“北碑”之所以能成爲書學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清儒阮元、包世臣諸人的鈎沈推廣之功,實不可沒。
: {: P" F( O; I' A+ Z( u7 `! H〔10〕龍門二十品:從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碑刻題記中精選出來的魏書拓本,凡二十篇,故稱《龍門二十品》。各篇之名分別爲:《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爲亡息牛橛造像題記》、《一弗爲亡夫張元祖造像題記》、《比丘慧成爲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此碑最有名,簡稱《始平公碑》)、《北海王元祥造像題記》、《司馬解伯達造像題記》、《北海王國太妃高爲孫保造像題記》、《雲陽伯鄭長酞爲亡父母等造像題記》、《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題記》、《高樹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題記》、《比丘惠感爲亡父母造像題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爲亡夫賀蘭汗造像題記》、《馬振拜等卅四人爲皇帝造像題記》、《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題記》、《比丘法生爲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題記》、《楊大眼爲孝文皇帝造像題記》、《安定王元燮爲亡祖等造像題記》、《齊郡王元祐造像題記》、《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題記》、《比丘道匠造像題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題記》。此二十篇魏書作品,出自當時不同的書家之手,群品異彩紛陳,魅力無窮,歷來被視爲魏體書法成熟的標誌。據文獻記載,北魏造像題記的精品集中於龍門石窟群中較早期開鑿的“古陽洞”,所記造像主均爲隨同北魏孝文帝拓拔巨集(元巨集)遷都洛陽的王公貴戚,故其題記的文辭詳美而書法精湛。《龍門二十品》中卽有十九品出於此洞。康有爲嘗云:魏碑書法“無不佳者”,“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字亦緊密非常”,“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廣藝舟雙楫》)。以此推贊《龍門二十品》,允非虛美之辭。《龍門二十品》歷來拓本甚多,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嘉慶時所拓之本頗佳,文物出版社1983年曾據以影印出版,目前較爲通行。筆者嘗有幸於北京原人民美術出版社退休資深編輯王靖憲老先生處,獲觀兩種清代拓本,拓字精美,墨色黝烏,鈐有諸多名家珍藏印章。蓋亦皆爲清乾嘉間之精拓善本。
: d. q2 k& w: M- U5 m6 A/ u〔11〕拳拳然:誠謹忠敬,勤勉不懈,時常奉持於胸中之謂。《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 Q2 x0 r" u( E) H" B* X〔12〕龍門石窟:河南洛陽西南,有龍門山,又名伊闕山、闕塞山、闕口山、鍾山、龍門龕等,沿山腳而上,層層山崖中,重重疊疊地鑿有衆多大小不一的石窟,皆北魏以至東魏、北齊、隋、唐、北宋間所鑿,窟中遺存著歷代依石壁鐫刻製作的佛龕造像約十萬餘軀,碑刻題記約三千六百多品,規模浩大,氣勢壯偉,蔚爲洛陽之一大歷史人文名勝。中國書法史上不朽的魏書瑰寶《龍門二十品》,卽出於此。考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土之後,影響日益擴大,彼時有爲亡人(或生人)祈福而鐫石成佛像,或又增刻銘文題記者,稱爲造像。這種風氣在北魏時最盛。北魏孝文帝拓拔氏遷都洛陽後,因佛教信仰的需要,卽在龍門山開鑿石窟,造像祈福,僅公元495年至522年的二十七年間,便動用民工八萬人,造像數萬軀,造像題記千餘品。這就是龍門石窟開鑿的緣起,當時鐫刻的造像題記均甚精致,是後來各朝代所續造者無法達到的。& L  M4 q1 k7 q# x( P
〔13〕肇端:卽開始。0 e1 _; L, Q" M& M
〔14〕駿馬秋風塞北:前人以此句比喻北國的雄豪氣勢,視爲陽剛之美;又以“杏花二月江南”比喻南國的纖麗情調,視爲陰柔之美。這類比喻,極爲貼切形象而又生動。
! O0 W5 a% v- h7 w〔15〕始平公碑:《龍門二十品》中的一篇,卽《比丘慧成爲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簡稱《始平公碑》,也稱《始平公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的“古陽洞”,是比丘慧成爲追念已故的父親而供養佛龕,所鐫刻的造像題記。全文共十行,每行二十字,文字與格欄均爲陽刻凸起,是魏碑鐫刻藝術作品中極爲罕見的。據文末記載,此記當年由朱義章書寫,由孟達撰文。題記最後一行署有時間“太和□二年九月十四日”,“二年”上一字泐,據《金石萃編》定爲“廿”,今人多從其說。據此,《始平公碑》乃北魏孝文帝廿二年(公元498年)所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於《始平公碑》在《龍門二十品》中最爲精美,因此也最受後代書家所稱道。! L8 U$ }* x9 j1 J% q( s' X
〔16〕胡鼻山人:清代後期的書法家,他在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曾在《始平公碑》拓本上題曰:“字形大小,如星散天;體勢顧盼,如魚戲水。”(見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的《龍門二十品》)
* `% l; x- N$ t$ z1 {# i〔17〕今緣茲韻:本賦以“律賦”的格式寫成,共八段,凡八韻,韻腳依“龍門魏書,震古爍今”八字之序而設定。案,“律賦”的形式,興於唐宋,蓋因律詩的影響而産生。故其篇幅不甚宏大,其格式亦如律詩之八句而分八段,每段各自爲韻。且八韻腳又須含藏語義連貫的八個字,以展示全賦的主題思想,如范仲淹的《淡交若水賦》,八韻中設定“君子求友,恬淡爲上”卽是。律賦的形式,對明代八股文具有頗爲重要的影響。今人多不屑於八股文,常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其實大不必然也。清人焦循《易餘籥論》曾指出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並列舉楚之騷、漢之賦、魏晉至隋之五言詩、唐之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之八股文,認爲這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皆屬於“一代之所勝”。據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序》的理解,所謂“一代之所勝”,卽是“一代之文學”,亦卽具有某一時代意義的最爲精湛的文學形式。依此所論,則在焦循心目中,明代八股文的地位是何等之崇高!或許,今天我們對八股文的文學語言應用技巧的可取性,還應當作進一步的認識吧。
4 @* j( Z7 P5 m9 J〔18〕遂古之初:遂,深也、遠也。猶言遠古時代。屈原《天問》開篇云:“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王逸注:“遂,往也;初,始也。言往古太始之元,虛廓無形,神物未生,誰傳道此事也。”洪興祖補注:“《列子》,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又《文選》載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遂古之初。”李善注:“楚辭‘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也’,向曰,遂古,上古也。”+ G/ d- c5 l% {1 c8 `
〔19〕煌煌華夏乃誕巨龍:煌煌,無比輝煌。中華文化誕自於遠古,中國龍的文化亦來自於遠古。吾國文字,卽在華夏文化萌生之際而隨之出現。故硏治書法者,不能不推溯中華文化之發端。
& G* ]2 i/ U' D〔20〕倉頡:上古人名,相傳爲黃帝的史官,創造中國文字的始祖。秦漢間,中國早期的字書也名爲《倉頡篇》。許慎《說文解字敘》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又曰:先秦之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據此,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而爲小篆,非李斯一人之功,蓋合趙、胡二人之力以共商定之。又,班固《漢書藝文志》云:“漢興,閭里書師合《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爲一章,凡五十五章,幷爲《倉頡篇》。”可見,到了漢代,《倉頡篇》已經將李、趙、胡的三篇字書合併爲一,編訂成五十五章,每章六十字,則共收3300字。這部《倉頡篇》,應是許慎編撰《說文解字》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 A( O  j; _" g& ~1 T, M/ A6 H〔21〕象其物宜擬諸形容:象,取象;物宜,事物適宜的狀態;擬,摹擬;形容,事物的形象容貌。此句原出《周易》的《繫辭傳》,本指伏羲氏取法天下萬物的形象以創作八卦、六十四卦。中國文字創作之初,也是以象形爲本,故引此以相比擬。《繫辭上傳》曰:“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 T/ D: L: n/ Y% z7 w〔22〕結繩之治:上古之時,尚無文字,先民以結繩記事,事大則大結其繩,事小則小結其繩。《繫辭下傳》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孔穎達《周易正義》引鄭玄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又,韓愈《毛穎傳》:“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3 ~- S5 M1 I  O" x! f
〔23〕書契:卽文字。契,以刀刻物。古代創制文字之初,多以刀刻成之,故謂“書契”。陸德明《經典釋文》云:“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 K6 m: F; t5 p; N: K# a7 j
〔24〕百官由是列封:百官,古代在天子統轄下司掌各類事務的政治成員;列封,依類分封。此句與上句“萬民因之有序”,共同說明文字出現之後,對政治、民事各方面所産生的重大作用。亦卽前注所引《繫辭下傳》“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之意。2 z6 V5 n( v" o3 ~6 T  ?2 H
〔25〕原夫:原,推考本原;夫,語助詞。* J* P5 \9 ^6 y( W; d/ E/ r) M
〔26〕微此:微,缺少;此,指文字。2 T/ c# ^- I& {" K8 I& n
〔27〕庸:用也。以上爲第一段,設“龍”字韻。此段先從文字的起源入筆,揭示文字誕生之後所産生的重大社會功用。
, K# z7 z. C& N0 F# u: J〔28〕殷墟甲骨:殷墟,亦作“殷虛”,指殷商故都遺址,在今河南安陽;甲骨,指在殷墟發現的刻於龜甲獸骨上的早期文字。案,清光緒二十五年,河南安陽之殷墟發現甲骨文,考古者認爲是殷商人將卜事之辭刻於甲骨上,故稱之爲甲骨文,又稱殷虛文字、殷虛書契、貞卜文字、殷虛卜辭、契文、龜甲文等。其字類似於篆籀文,但更爲簡約古樸,大都爲象形文字。考古界斷定爲至今爲止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代文字資料,距今約有五千多年之久。清末學者孫詒讓曾對甲骨文作出初步解釋,首開甲骨學硏究之先河。其後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又作了極爲重要的開拓,成果卓著。時至今日,甲骨文歷百年硏究,出現了不少具有重大貢獻的學者,其成果亦非昔日所比矣。至若將甲骨文納入書法領域加以精硏者,據筆者所知,當代享有盛譽的有中山大學商承祚教授,及福州畫院院長潘主蘭先生。今商教授辭世已久,潘先生亦於年前作古。哲人逝矣!用承其業,宜有俟於來者。! v% \: r. l" \: X0 B! Z
〔29〕蝌蚪游弋:如蝌蚪般無拘無束地游弋於水中。此句與下句“神趨鬼奔”,皆形容甲骨文字形態之活潑簡易,古奧神奇。# E" F3 M' D3 q# X* C5 f
〔30〕三代鐘鼎之金文:三代,卽夏、商、周三代;鐘鼎文,也稱“金文”,指古代冶鑄於鐘、鼎之類的青銅器上的文字。其字近於大篆,而更寓古意。《晉書·杜預傳》:“古文刑書,銘之鐘鼎,所以遠塞異端,使無淫巧。”由此足知古人對鐘鼎文的注重程度。
* c! u' y! s! w# ]8 N〔31〕金戈鐵馬:謂古戰陣中刀鎗車馬之剛強勁健。此句及下句“雄踞天門”,皆藉以比擬鐘鼎文字的剛健勢態。! O" b- d. A9 K. n
〔32〕秦篆漢隸: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參見前注〔5〕。2 }; i* ?4 N8 S' f" G9 W& u
〔33〕行書真書:行書,一種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書體,筆畫簡便連貫,如行雲流水,故謂之“行書”。相傳由東漢的劉德升首創。真書,卽楷書,也稱正書,以其筆畫工整端正,堪爲楷式,故有是名。舊傳楷書由晉代的王次仲以隸書之法變化而成。唐張懷瓘《書斷》曰:“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造也。卽正書之小譌,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鍾元常善行書是也。”宋代的《宣和書譜》亦指出:“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爰自西漢之末,有潁川劉德升者,實爲此體。而其法蓋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德升而下復有鍾繇、胡昭者,同出於德升之門。然昭用筆肥重,不若繇之瘦勁,故昭卒於無聞,而繇獨得以行書顯當時。”又,《晉書·衛恒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宣和書譜》云:“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謂,秦羽人王次仲作此書獻始皇,以赴急疾之用,始皇召之不至,欲加刑,而次仲化禽飛去。此語幾於志怪,學者之所不道。”
6 ~5 B7 m# h  o  f〔34〕章草狂草:草書的兩種類型。章草,草書筆畫中有波捺者,雖草卻不失規章;狂草,草書筆畫之奔放不拘者,其氣狂狷姿肆。章草相傳始於漢代,其所以得名者凡有三說:一是,以漢代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張懷瓘《書斷》:“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二是,草書之分波磔者,因漢章帝推崇之而得名。黃伯思《東觀餘論》:“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猶古隸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然本無章名,因漢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帝(按卽章帝)稱之,故後世目焉。”三是,以其用於書寫奏章,故名。顧炎武《日知錄》:“草書之可通於章奏者,謂之章草。”狂草舊以爲創自張芝等人,至唐代張旭、懷素之後則頗爲流行。《金石林緒論》於“狂草部”謂:“漢張芝、杜度,不可多得;唐張旭、懷素,始有流傳。”( k, i! H1 P1 z+ y- d% x
〔35〕龍騰而蛇蹲:比喻草書筆畫蜿蜒變化的形態。
, I2 A) ^8 U3 K3 }6 u% W" H4 s4 J3 @! m〔36〕胡馬嘯嘯:胡馬,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所産之馬,以強壯雄健著稱;嘯嘯,馬鳴之聲。魏碑書法盛行於北朝,頗具北地之壯偉氣勢,故以此爲喻。
& y, g1 L$ N. X〔37〕北笛幽咽:北笛,塞北的羌笛;幽咽,笛鳴之聲。這是以塞北羌笛的聲勢,比喻《龍門二十品》魏書的雄豪之氣。此與前文“胡馬嘯嘯”之擬喻互見其旨。從“吾嘗欽羨殷墟甲骨之遺文矣”到下句“聲掩川原”,爲第二段,設“門”字韻。此段綜述中國書法發展之大體流向,而於段末著筆於本賦的主題《龍門二十品》魏書的雄健美,以啓後文之勢脈。
, }! X( I, Q, p: Q〔38〕洛陽:在今河南省,居洛水之北,西周時周公姬旦在此建邑,後來的東周、東漢、西晉、後魏、隋均曾建都於此,遂有五朝故都之美名。亦稱洛邑。洛,古代文獻中常作“雒”。
7 |( m) I$ \, q- r〔39〕洛陽書格:卽以《龍門二十品》及洛陽地區出土的北魏墓誌爲代表的魏碑書法風格。清人鄧石如十分崇拜碑學,其書法創作卽鎔冶魏碑精神,直取“洛陽風格”,終能獲得雄踞一代的藝術成就。馬宗霍《書林藻鑑》引向燊評鄧氏書法云:“山人篆隸,純守漢人矩矱。楷書直逼北魏諸碑,不參唐人一筆。行書又以篆分之法入之,一洗圓潤之習。遂開有清一代碑學之宗。”8 V' ~  @+ P) v9 G5 I6 }" r
〔40〕十美並萃:十美,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所論魏碑書法的十方面足可稱道的美質特色(其“十美”的具體內容詳下文注解);萃,聚也。從“粵考龍門造像之所自”至此,爲第三段,設“魏”字韻。此段進入對《龍門二十品》來歷的追述,並涉及清代乃至近現代學者發掘、弘揚碑學的情實。7 ]6 g! I, p5 `6 U
〔41〕康有爲(1858—1927):晚清學者,博覽群書,著述頗富創見。戊戌年(1898),曾輔佐光緒帝變法維新,以失敗而流亡海外。頗能精硏書道,著作除《新學僞經考》、《大同書》等外,尚有以書法理論見長的《廣藝舟雙楫》。' k! p2 t" X, r9 N+ h$ }5 r0 g
〔42〕魄力雄強而氣象渾徐:渾徐,渾樸徐穆。此言魏碑之總體氣勢。這是康有爲論魏碑“十美”之第一美與第二美,其原句作“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爲協韻故,此處稍易其詞(下倣此)。6 U# V% v: Q" \( D" s, A
〔43〕筆法跳越而點畫峻砠:峻,高峻;砠,有土覆蓋的石山,喻其厚實。此言魏碑之用筆特徵。這是康有爲論魏碑“十美”之第三美與第四美,其原句作“筆法跳越”、“點畫峻厚”。6 |4 f0 @: S; c2 r
〔44〕意態奇逸而精神飛舒:舒,舒展,“飛舒”猶言“飛動”。此言魏碑之超逸神態。這是康有爲論魏碑“十美”之第五美與第六美,其原句作“意態奇逸”、“精神飛動”。
* F- ?' X9 ]! ?/ M( J, g" ^9 `& @1 a# ?〔45〕興趣酣足而骨法洞虛:骨法,風骨法式;虛,虛靈,謂空靈通達。此言魏碑之骨力情趣。這是康有爲論魏碑“十美”之第七美與第八美,其原句作“興趣酣足”、“骨法洞達”。3 x" R4 U, I3 e$ f3 V: c+ I1 j
〔46〕結構天成而血肉豐如:如,語氣助詞,“豐如”卽“豐美”之意。此言魏碑之結構形體。這是康有爲論魏碑“十美”之第九美與第十美,其原句作“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 F* n5 E) T( p〔47〕緣此而能旁涉其餘:此,指代魏碑書法。謂書家能以魏書爲根柢,則足以廣涉衆體,觸類旁通,而獨攬無窮之藝術創獲。從“又不聞”至此,爲第四段,設“書”字韻。此段緊承前段文勢,逐層分述康有爲所論魏碑“十美”的宏旨,並言《龍門二十品》卓然而獨享盛譽之所以然。. ?  p9 D% Y$ o% A' u) Y1 g8 P
〔48〕堪作重鎮:重鎮,關山險隘之軍事要地。此句與前文“足能搗海”,均形容魏書一橫一豎,筆力雄健非凡。
7 ]6 e+ U8 Y" l4 G; ?3 L$ b〔49〕莫非胡鎗番戟:胡鎗、番戟,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鎗戟兵器。此句用“胡鎗番戟”形容書法筆畫中的“鈎勒撇折”,與下句用“大錘利刃”形容“點頓曲捺”,亦相互爲喻,以表明魏碑筆勢之剛堅有力。從“嗚呼”至下文“精神爲之一震”,爲第五段,設“震”字韻。此段通過各種比喻,揭示魏碑筆法之宏廓健偉,讚歎其在書法領域所産生的莫大的藝術震撼力。9 _# [3 z6 @" R' j8 ^
〔50〕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理朝。及成王長,周公歸政成王。曾東征誅伐武庚、三叔叛亂,平定東南局勢。隨卽改革官制,創立周禮,西周的文明因之大興。後又營建洛邑(在今洛陽),辟爲東都,亦稱“王城”(猶今之直轄市),親自加以治理,洛邑的政教禮義從此大盛。+ }+ A; x! }" H  P" n% w( N/ n4 T: J
〔51〕皇周之東都赫然殿焉:皇,大也,皇周猶言“大周”;殿,建立。
; M! T" t; x4 q+ M* K% l1 [( j〔52〕後漢西晉至於魏隋各代:指東漢、西晉、後魏、隋各個朝代。0 V; {; ?. m1 I0 u/ b; \
〔53〕京城之紫氣凜然交煦:紫氣,這裏指京城的祥雲瑞氣;交煦,交相昇起而光彩輝煌。此句謂洛陽自東周以來,先後五次成爲古代王朝的京都。
9 `+ w  N4 _1 `2 o" c; ]9 o〔54〕洛陽才子:指西漢洛陽人賈誼,因其才華橫溢,故有此譽。潘岳《西征賦》嘗云:“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案,賈誼,世居洛陽,通《詩經》、《尚書》,曾受業於秦代丞相李斯的弟子吳公。少穎悟,年二十卽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一年間超遷至太中大夫。向朝廷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等重大國策。文帝欲任爲公卿,遭忌毀,出爲長沙王太傅,渡湘水,作《弔屈原賦》以自況。尋遷梁懷王太傅,疏陳政事,頗得治體。梁懷王墮馬死,誼自傷失職,歷歲餘亦鬱鬱而卒,年僅三十三。《史記》、《漢書》皆有傳。《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五十八篇”,《崇文總目》謂“本七十二篇,劉向刪定爲五十八篇”。其作品最著名者有政論文《陳政事疏》、《上疏請封建子弟》、《過秦論》,賦作《鵩鳥賦》、《惜誓》、《弔屈原賦》等。世傳有賈誼《新書》十卷。後人稱爲賈長沙,亦稱賈太傅、賈生。李商隱《賈生》詩曰:“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5 \: @7 n, z9 m0 Y2 a+ ^5 B! {. t
〔55〕洛陽耆英:耆,老者之稱,“耆英”猶言“德高望重之英才”。北宋時,司馬光、富弼、文彥博等十三位老人,曾以詩酒會聚於洛陽,一時傳爲美談,後被稱爲“洛陽耆英會”。《宋史·文彥博傳》:“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會故事,置酒賦詩相樂,序齒不序官,爲堂繪像其中,謂之洛陽耆英會,好事者莫不慕之。”
' \% h& Z2 J: d- }: ]+ o/ I' \〔56〕洛陽名園:洛陽多名園,明代人李格非著書述之,記載洛中諸家別墅凡十九所,敍述頗爲雅飭,題曰《洛陽名園記》。清代《四庫全書》收入此書,《提要》指出:“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圃之興廢。’蓋追思當時賢佐名卿,勳業隆盛,能享其樂,非徒誇臺榭池館之美也。”: C$ F7 A9 j) M9 d: x$ e" l8 N
〔57〕洛陽紙貴:西晉左思(字太沖),貌寢口訥,辭彩壯麗,曾構思十年而創成《三都賦》,時人競相傳鈔,洛陽爲之紙貴。後世亦藉以喻稱著作之風行一時。《晉書·文苑傳》:“左思欲賦《三都》,移家京師,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構思十年,賦成。皇甫謐爲《賦序》,張載爲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張華見而歎曰:‘班張之流也。’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案,自“溯彼洛陽”至下文“豈有龍門二十品之神工鬼斧乎”,爲第六段,設“古”字韻。此段轉入對洛陽歷史地位及歷代名人事蹟的鋪敍,以說明人傑地靈之所在,而使龍門石窟遺下此《二十品》精美書法。9 f. L4 h. \+ e  O8 S- T6 ]3 C
〔58〕允有作矣:允,確實;作,興也,起也,此處猶言“展示”或“體現”。# q) x! R, I- N' z! ]* q
〔59〕洛陽牡丹:洛陽自古以牡丹揚名宇內,北宋歐陽修曾撰《洛陽牡丹記》一卷,分花品敘、花釋名、風俗記等三篇。《四庫提要》稱此書:“文格絕〔美〕,古雅有法。蔡襄嘗書而刻於家,以拓本遺修,修自爲跋其後。”- Y! s* R$ i% Q; a( n% x2 s
〔60〕爍爍:光亮閃耀之狀。! e6 w/ x) V0 D5 p3 m, A1 `' {6 K
〔61〕易稱陰陽剛柔:易,指《周易》;陰陽剛柔,世界萬物所具備的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情態,爲中國傳統文化中至爲突出的哲學範疇之一。《易》爲古代群經之首,揭示宇宙間的陰陽剛柔之道,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魏碑字體的結構形態,也頗具剛柔變化的情趣,故此句直取《易》理以爲喻。
9 r  [3 p, r' _$ u9 I〔62〕詩具興觀群怨:詩,《詩經》;興觀群怨,孔子提出的《詩經》的四方面功用。《論語·陽貨》云:“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據朱熹《論語章句》,興謂“感發志意”,觀謂“考見得失”,群謂“和而不流”,怨謂“怨而不怒”。今視魏碑之盛行、衰落,又被發掘、弘揚的流傳過程,以及《龍門二十品》終爲世人所高度肯定的情實,豈不亦含諸多足以“興觀群怨”之微旨乎?故此句取之以襯比《龍門二十品》,遂有下文所云“彼亦兼涵而交錯”。1 N0 f  `$ Z8 g
〔63〕始平一碑:卽《龍門二十品》中的《始平公碑》,見前注〔10〕及〔15〕。自“於今觀之”至下文“已盡悟彼宏偉精神之大略矣”,爲第七段,設“爍”字韻。此段主於從宏觀角度歎美《龍門二十品》之美學藝術精神,並將之與《周易》、《詩經》的某一旨趣相比較,以抒發感慨。- Z+ B/ M1 z1 \2 z$ L
〔64〕齊長久兮古今:齊,同也。謂《龍門二十品》的藝術暉光,將與古今歷史共同久存而不朽。
3 i' H& R& Z) Y, |〔65〕駸駸:形容駿馬奔騰之狀,這裏借喻中國書法藝術將迅猛發展。
( h. C: t' {8 X9 k2 _& _5 H$ l5 A〔66〕棄浮響而逐高音:浮響,指浮泛無根之談。案,書法界之風亦常有矜奇逐異、舍本求末者存焉,切宜糾正,故此句提出當求以“高音”,亦卽書法藝術必須取法於上的意思。, }$ G. G1 a$ Q7 N, L. d! G
〔67〕當傳承磨礪而益轉深沈:益轉深沈,猶言“精益求精”。此句提出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卽朱子所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沈”之意。0 x4 Z9 g; p- v0 O1 ?
〔68〕樂曷如之:曷,猶“何”。謂十分歡樂。( k/ e, r; q- p, o2 `0 T& }; ^
〔69〕吾將展懷放襟兮長歌高吟:言歡樂極至之狀。從“至矣哉”至此,爲第八段,設“今”字韻。此段歸結全賦,表明當今中國書法發展的正確方向,以及《龍門二十品》所不宜忽視的典範作用。亦謂卽物移情,固非學界之定論,知者參鑒焉可也。(2002/1作者自注)
! _4 ]/ u" N3 |2 V! r: c1 [7 T9 [
发表于 2003-4-18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龍門二十品賦

书坛奇人奇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