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413|回复: 0

盛庄寻梦(待续) 西泠新五老//下水救“长城”//竹青长青//台湾三毛与倪竹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盛庄寻梦(待续)
2 s/ u1 `8 ?. z: B5 ^, z3 h/ [ . J9 O8 b2 M3 }4 _# h' t8 c. [
  西泠新五老6 _/ I. y2 ]9 L# U1 @2 K+ C
  既老何必加新,因一曰,西泠逝者多矣;二曰,健在老者多也。新五老之谓,也是一种谦意。去年夏日回乡,正遇“西泠五老诗书画印展”在桐乡开幕,我没来得及放下行旅,即去看望五老。我们非但有久别重逢之亲切,还高兴得跳了起来,完全忘了年纪。他们是:钱大礼、郁重今、陈仲芳、林乾良、丁茂鲁五先生。他们忙说不能称五老,我们还年轻,所以称“五友”。我看了一下展标,果然谓“五友”。好一个年轻,虽然他们最小的已是古稀之龄,最大已是耄耋老人,但他们的心理年龄真的很年轻,如钱大礼先生,虽然年近八十,说话谈笑风生,走路健步轻盈,更有甚者,到了“舞池”舞步绵绵,盘旋自如。什么“拉丁”、“恰恰”无所不会。女伴们说与钱先生跳舞协调、自然、轻快、不累,可见他们确实没老。6 W7 q& ^0 |% A" i8 h
. v1 {/ S( i) ^$ ]- A# p+ l2 U2 M( y2 f
  这个展览自去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天台、安吉、杭州等地展出,桐乡已是第四站了。一路走来,掌声不绝,受到各地的热忱欢迎。因为他们传输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层面,还有人生的层面和精神的层面,所以从他们的展览中,非但能感受精湛艺术的熏陶,还能读到人生的乐趣,感悟到艺术世界中的精神构筑。再进一步,其精神世界还可提升其艺术品位。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些艺术家为何老在原地徘徊,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悟性。( q6 V+ T7 ]1 j0 W# i' {; j0 N

$ R7 G7 D9 C2 X8 W% W  艺术,达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就需一种精神去超越、去升华。尤其在当今,艺术被包裹在金钱堆里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精神,艺术就会被裹得喘不过气来,五老在这层面上比我们高明得多。要知如何高明,看了他们的展览,便见实情。   
9 k8 ]) L5 d" @" v* R( I% T3 V( B1 h6 h  n, h1 M. D
  下水救“长城”
1 j( `( K' ?; X2 e$ x
! n$ x* n' G: K! B  |  并非真长城,却是“贾长城”。+ U" L; O% g7 S, o

2 ^% j0 G6 K0 e! }0 d( C4 C  乙酉之秋,河南书家贾长城和画家方振阜,来南方走走。一是调养身体,二是看看朋友。第一次踏上杭嘉湖平原,感觉很好。
6 t6 _5 Z, u! }( s% R; M' ]# t5 s  g* j8 `
  国庆前一天,由我和陆国强、王掌年等数人陪同,玩了江南水乡乌镇,感受了一下水乡古镇的风土人情,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在一步三回头的恋恋不舍中,步入了另一种景观。新开发的华章农业园区,这是一个借助江南水乡特色,以现代人生活方式为理念而开发的一处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江南风情园。占地2000多亩。我们走过桑园,穿过竹林,漫步在未名湖边,沐浴着秋霞中缕缕阳光,万倾碧波被晚霞泼了一瓢金水。摇曳着的芦苇间有几只白鸟在飞动,近处的荷叶下几只鸭子拨弄着清波,此情此景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也会陶醉的,何况对生长在北方,而又第一次走近水乡的两位老弟,自然醉迷其间。说来也巧,这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条船,陆国强主动说我们去划船,贾、方两人从未坐过小船,当然感兴趣。由陆驾船,其实只有一杆篙子,当船撑到离岸三四十米处,陆用力一撑,结果篙子拔不起来了,然船有惯性,陆拉不住,只好松手。一松手整条船就失去了控制,船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作助动工具,大家一筹莫展,我们岸上的也鞭长莫及。只有任其飘,也许要三四个小时才能飘到某一岸边,然而太阳已近西山。怎么办,正巧发现岸上有只小船刚抹桐油,也顾不得了,我把船推下水去,捡了两根竹杆,一撑就离岸而去,这时才发现水哗哗地往里漏,但只有一个念头,救他们那船要紧。一篙一篙直冲他们的小舟。当将竹杆送到,我的船已进了半船水,说时迟、那时快,我抛杆一篙,急回头,梭子似地往回窜,等到岸边,船也快沉没了。上岸才知道,非但一身水,而且坐了一屁股桐油。不过还好,有惊无险,长城与振阜倒还说好玩、好玩!7 V3 X: S# t& z, c
2 `9 S8 H3 o/ {
  我们踏着残阳洒落的余辉,走过木桥,去进晚餐,顺手摘了几只尚未成熟的橘子,酸酸的,然这味道至今还可回味……
/ v& {% }9 U# Y6 a. d
3 ]7 Z, \9 {* F# c4 _  竹青长青  `& n2 I& X2 `, r% f4 P) ~- K
& v. J, ]. t1 u7 M7 a+ M  Y+ q
  去年12月15日,难得一个初冬的风和日暖之日,由盛羽驾车,我们父子渡江过海去普陀沈家门看望倪竹青先生。他是舟山市的书坛泰斗,也是我崇敬的师长,我们认识已经20多年了。
* ?2 `; u# a2 Z- M. J9 h
* B' @; {8 L( L: N8 ]  倪先生走下楼来接我们,一眼就认出我来了。虽然我们认识那么久,我也只有来看过他三次。前一次离现在也已五六年了,但他身体还是这么结实、硬朗,86岁高龄了,没有一点病态。我问他:还打不打乒乓球,他说:“打,经常打。”你说这么高龄的人,叫谁还能打得动乒乓球,先生还说,他曾获得省老年组冠军,先生引以为豪,确实应该自豪。( H. G6 h. v% |2 h' H" u" E8 a

* E$ i" a6 z+ Y4 @. e* S0 g  倪先生把我们领进书房,这是一个我很熟悉的地方。因为我几次来,陈设都没有改变,小而雅致,简单而有书卷气,两壁图书,足可见主人之学养;四周简朴,亦可窥先生淡泊之人生。先生还取出他的近作,要我这后学给他“指点”,可见先生之人品,为人谦和,不耻下问,这已在年轻人身上是难于寻觅的了。然先生已有70年的学书功力,其行书严谨秀雅而又潇洒自然。其小楷工稳精整而又不失灵动活泼,使我辈望尘莫及。- c( ]3 R0 ~  _

  ~( v5 K3 N3 B! w2 F1 A' x  倪先生现在做着三件事,写字、看书与打球。这是老年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先生是真正的一切想得开、一切无所求,这也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心态。他毕竟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使他养成了豁达的人生气度,淡泊的人生理念。我跟倪先生说:你是最富有的,因为你真正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W5 `8 X4 W4 z0 {( D( M

4 @$ x6 f0 P' N2 K7 W  我们真诚祝愿竹青先生精神长青,健康长寿。
$ k& I% z" |+ |1 Y9 L% C  Z: K. ~9 d$ p0 }0 N: q
  台湾三毛与倪竹青
3 I3 d9 E9 \: A( t% E3 f( [9 G( U( o3 p2 r/ B2 s
  今年1月4日,是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离开尘世15周年的忌日,我们这次去沈家门看望倪竹青先生时,谈起我曾在西藏巧遇三毛的朋友陈达镇。自然就说起了三毛,倪先生伤感地捧出了有关三毛的照片等遗物,叙说了与三毛的亲情。为减轻老人回忆的痛苦,我们拉开了话题……
4 n9 C: [5 X5 S  k7 n
1 r0 J: x2 l$ `/ Q9 }' X% m  但当我们回宁波后的第九天,收到了倪先生寄来厚厚的一封信。启开一看,全是有关三毛的资料和文章,用手工抄了整整五张正反面加一页宣纸笺。每一页密密麻麻有一千多字,共计一万二千多字,我和儿子盛羽,看得都发呆了。我们整整看了两个多小时,看得我们非常感动,86岁高龄的老人抄了这么多字,又如此之小。但有一点是值得宽慰的,说明老先生的目力、心力都很健康。' X4 d# b/ m4 Q7 ]
% q" \; O2 d$ o4 r; r
  三毛,本名陈平,祖籍定海。陈家和倪家并无血缘关系。由于乡情,发展成了亲情。: j. i. u9 ~5 S0 P# `

2 [% `  Y, b" ]: p8 w9 M: J  ^" z: q  那是1947年,三毛之父陈嗣庆与其兄陈汉清在南京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倪为其做助理,抄写文书等。这时三毛才四五岁,称倪为叔叔,叔侄两戏玩逗乐,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亲情。一直到1949年三毛全家移居台湾,倪到上海工作后又回舟山。一别40年,了无音讯。待到海峡两岸通邮,三毛探知倪还健在于舟山。那是1988年5月,写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充满着离别的思念之情。她说真不可思议,离别40年,今日还能通信息,她把家里40年来每个人的情况介绍一遍。从此以后三毛每月给青叔写信,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从不间断。
1 k) A+ o" U/ r, g0 M. \
5 T0 R% w; v  g. d- P  1989年4月20日,三毛特地来看望阔别40多年的叔叔倪竹青。一下船,拨开人群,一见到青叔,就拥抱了起来,三毛泪流满面,哽咽着说:“青叔,我小时候你抱我,现在我抱抱你。”她久久地不能松手,三毛放声大哭:“终于回到了故乡,终于见到了青叔。”她说:“似在梦中,好像不是真的。”/ ^( t/ r- j8 ~) }" F2 n
% O1 X- {3 R( z! m/ |! z% y5 W! o
  竹青先生同样激动,在接风席间,当即填了一首《如梦令》:“相见宛然如梦,两地悲欢慨慷,捧献葡萄酒,共诉别离情况,情况情况,四十年相思今偿。”青叔还书写成书法作品,三毛更是欢喜不已。她把青叔的书画作品,非但全挂于自己的寓所,还撰文登报介绍给台湾朋友。8 H- R' h& [1 ^6 Y4 |3 I3 `* b

3 m  v, y0 z; r/ q+ _7 {  1990年三毛又来了一次,排挤一切事务,陪叔婶在杭州玩了三天。此次别后,不到三个月,也就是1991年1月4日,三毛痛苦地离开了大家。亲人们、她的忠实读者们、成千上万台湾的、大陆的人们都怀念她,都为之动容。4 D* T4 H! Q, V6 i/ f, F7 x4 E2 f
! Z% R5 f: @2 ^  ?
  三毛的痛苦,唯一能够倾诉的就是青叔,所以把最后的“绝笔”寄给了青叔,可见三毛与青叔的感情。三毛自找到倪先生,从1988年5月20日第一封信到逝世,不到三年时间里,倪先生收到了30多封信,她在每天写作16小时的情况下,都不忘给青叔写信,她自己也说:“青叔是我在大陆最亲的亲人。”* A7 x2 E5 A  u; g. s; ~- O& `
3 _; g9 e6 P' W4 j; T$ O! i
  一段亲情,虽然见面的时间加起来才四五年,但如此深切、如此感人,我深受感染。在此,我们可以告慰三毛的在天之灵:青叔虽早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和婶婶都很健康,青叔还能跟年轻人打乒乓球,还能写蝇头小楷,他是我们书坛的寿星,也是我们书画界的楷模。你可安然放心,这里的书架上,人们的手中仍然翻动着你的书,你的精神仍然活着。   
+ V/ G$ u$ Z/ `' _! d1 O4 V- e/ m6 P3 r
  小山有大树: o5 ^) Y2 U5 B/ S6 J
. ~  P! k0 h& \
  大树一般都长在大森林里,人群亦然。伟人总是依靠着一大群人,因为都需要烘托和拥护,然也有少数树种可以孤傲不群,如香樟,照样风雨千年,自成大材,但只能长其宽、大、实,不能长成高、挺、帅,就因为缺少拥护和烘托。- Z& d; q+ r$ E7 H* F% O

0 B# U% Q  W( k2 l" D  在我们的书坛也一样,大森林里的大树虽然很高,但不一定结实,真材实料,往往却是荒山野地的那些孤树独木。
% d& T# w6 z2 y% s
7 K1 o. R  C0 `. R  最近桐乡市政协为当地的一位已故书法家、名不见经传的医师毛谈虎先生编辑了一本书法集。这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大八开精装书法集,见者都能耳目一新。魏晋之风溢于行间,行云流水,起伏有致,不紧不慢,旁若无人,如是山野渔樵,似见高僧老道。已故书坛巨匠沙孟海曾观其作品后感叹:“自愧不如”,当然这是沙老品德高尚之谦意。但著名艺术评论家柯文辉先生评其书曰:“有自然高妙的佳构,多姿耐读,难作言铨。线条弹之有声,揉之愈韧。”这是识者的评语,合乎其实的评语,遗憾的是发现或重视得迟了一点。
& p% W3 m! `% k+ b* d: i
$ o3 b3 S) Y! U  H  先生(1897-1977)名浩,字覃敷,别号谈虎居士。17岁始投晚清名医金子久门下,大凡中医需通翰墨诗文,谈虎先生自幼好学,秉性聪颖,遂通诗能文,熟谙韵律。与南社诗人张心芜等人交谊甚深,时有诗稿交流,还能填词谱曲,兴致来时还会昆曲,吹拉弹唱不亚专师。曾与曹仲陶等发起组织“陶社”,常与嘉兴、苏州等地曲社雅集。$ [' I8 \  t# P/ f

3 C/ z3 C& z7 \4 S# M; U  谈虎先生书法,植根魏碑、旁及篆隶、章草,得《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神髓。晚年长期临写孙过庭《书谱》及怀素《佛说四十二章经》,再攻陈梓《千字文》草法,遂入堂奥。因先生兼擅国学众艺,并能融会贯通于书法之中,故在年近耄耋之年,还能出新意形成自己之风格,可谓大器晚成矣。
5 O, L6 `1 v$ ]  q& t: U2 B' H, X7 V, `, @8 T) [
  谈虎先生所以能达到书法之高境,除了他的天赋、学养、勤奋之外,还有他的人品。他淡泊人生,无意于书家,仅作为一种修心养性而日课,沉潜于斯,朝夕研习,怡然自得,自有所获。无名利所趋,心纯则笔纯,笔纯,才能达到艺术之高境,现代人看这些是无可思义了。, B5 x* X% f/ X# V" Q* P
. u% S- A* E: q5 W+ L- o2 ]8 r( A
  其实,小地方有大树木是自然的,而且还有很多,如金华的应均……只是人们的眼光往往习惯于往上看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