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211|回复: 4

梅墨生谈名家----徐生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徐生翁的作品见:
7 f) ?# j$ Y( p0 i, o0 A9 D/ e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3&topic=116&show=206 n" R9 \8 c( h+ f" L

% I, R" s" R, G) @+ ]) L% p2 A  徐生翁(1875-1964),又名李徐,李生翁。浙江绍兴人。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美术丛刊》、《中国书法》有专题介绍。出版有《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徐生翁》卷。
3 M9 a- B/ G4 p& f% Y0 q  由于多种原因,徐生翁书法享受了其生时的寂寞,身后的荣耀。时代的亏欠,历史予以了公正的补偿。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稍晚于徐生翁的两位画界人物:陈子庄与黄秋园。他们都曾经自觉不自觉地寂寞过,然而,他们那不可障蔽的艺术的光辉终究不同程度地照亮了艺术的历史视线。8 P# N2 S2 Y# T2 _
  徐生翁先生的书法无论从传统还是从现代的视角去审度,都无愧于作为艺术,而且是高雅的书法艺术。其书艺所具备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愈者愈趋内敛型的结构上体现出来,在蔑视传统的“中锋圆笔”而形成的方棱枯劲的“斧劈痕”式的笔致上体现出来,复合为一种奇特的节律与磅薄的张力,令人过目难忘。以传统眼光去看,无论如何逞“奇”矜“变”,其书仍未逸出汉字的限制,不失为传统的范式;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又绝对独步于泛常的审美式样之外,具有超脱町畦的新异美感。笔者以为,徐生翁书法不自觉地已经切近了现代艺术概念之球体的边线,   徐生翁 临史晨碑      只是由于种种历史的限定,使他的书法留下了些许的遗憾。“写字”,他“写”很有来道去,已经极限般地达到了“字”所能“写”到的程度;作为艺术观念的审识,其书不仅具备着丰厚的传统底蕴,而且洋溢着热烈深沉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审美语言,呈现着成熟新异的形式结构。他把对于传统、对于文化的精深理解成功地转换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这个语言里,他倾注了他的人格精神、倾注了他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对于艺术传统中的许多“废物”,如笔法完美局呈现的规范性与僵化性,他都予以了大胆的扬弃和革新——代之以原始意味和民间意味相探合之后的洗练自然的笔法美。他把原始艺术的“质朴”,民间(特别是简书)艺术的“天然”,有机地结合在自我的艺术面貌中,宁“质”不“文”而“文”存焉,宁“野”不“雅”而大“雅”咸备,体现出执拗的个性意志与创造精神。就某种意义而言,徐的书法是对于“台馆阁书法”产生以来所有因袭旧式之作的一种轻蔑与反叛,这种轻蔑与反叛的根据在于:自元代赵子昂力倡复“二王”之“古”以后,元明清以降,除极少数杰出书家能卓牵不就低流而外,大多书家的书法已经陷入了一种唯美主义或者形式主义的泥淖而难以自拔了。“技法论”所积淀的民族艺术心理已经使艺术的原动力——生命与自然意识日渐萎靡不振,艺术的鲜活与生动感被一种近似病态的馆阔气所取代,逐步丧失着书艺的迷人扭力。清中叶以后兴起的“回归碑学”以及实践上的追求“金石气”也莫不是对此一流弊的逆反与矫枉过正。徐生翁基本上生活在碑派书法余波尤在的那个“轮回”’的末尾时期,他的气息里不可能不吐纳着碑派书法的气味,但是他在远恋六朝碑版以及秦汉简帛书法的同时,也圪圪于找寻着艺术语言中的生命意识,即他在高屋建领式地鸟瞰书法传统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向生活——这个常常被封建社会后期书法家们遗忘了的“传统”中去取值。他甚至把对“生活”与“自然”这个“大造化”的取值看得远远重要于泛常的艺术。徐生翁 行书联     传统他明确表示:“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和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匠之势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界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我学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个,宗过一家”(《我和书法》)。在这里,“外师造化”成为他求艺的重要法门,一经“中得心源”,便锤炼、凝就出了他孤标独诣的特殊美感创造的自家样式。当然,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所有优秀书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十分重视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索取艺术灵感的。张旭的观舞剑器,怀素的观夏云多奇峰,黄山谷的观船夫荡桨,以及后人的观蛇斗、听雷声等等都曾经成为书艺升华的“启发源”,正与徐生翁的观木工运斤,泥工?壁,石工锤百同一旨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陈陈相因中日益走向缺乏生活意趣和生命活力的“台馆阁书法”本身仍然不失为“美”的一种式样,只是人类的艺术自觉越来越不满足于那种固定和僵化了的审美心理,而是更加向着表现的“自我”——人格的高扬而发展,人类的思想情感在变化,人们同时希望艺术的美感体验也相应改观。置身于“正统”书法与“野派”书法裂变时代的徐生翁,由于社会文化学的原因,也由于书家自身的素质所决定,自然而然地列身于“野”的一派书法中去,因无可奇,奇就奇在,他终于能够不落于帖派的末落——“馆阁书”中,又不落于碑派的矫枉过正——独崇“金石气”中,他走向了自我作古:没有“传统”的“传统”,没有“理法”的“理法”,不仅是“自我”的“自我”。他力争于开拓一种“传统”的新视野,他期于建构一种新异奇崛的“自我”,但不失于传统精神作底蕴。徐生翁的这种艺术观念,是以“创意”为首务的,完全可以看作是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一脉相承与具体实践。徐的书法以特殊的点画(近似于打头木板型)、结构师似于不规则的废食式样)、章法(如砂石吸砂)陈述着强撼动稚拙、憨朴、厚劲。生辣、野逸、奇崛闹种种动人意绪,构破了强悍的生命节律曲美。精神上的自由不羁与理念上的自我似古形成的矛盾冲大,蹩脚地整合在一起包,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扭结了两颗是热烈深沉的生命礼赞和生动幽默的仍造意识。徐生翁书读不避“冷僻”与“奇货,带着一种“出世”彩的幽默微笑引世人线断听他那神往洪荒的“朴野”的生命感喟。难道这不是徐生翁书法的历史意义吗?, @3 o( @" ~* R7 i
  徐生翁书法是返还自然和个性心语的两极合奏。 % i5 W3 k+ q9 [/ x# t2 Z: h
发表于 2006-9-8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先生的文章总是有见解的.
: f1 b4 X  s: p" }& C* `& _( t& r# F3 v
——作品页打不开!朝花先生可以重给地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声明!

原帖由 闲云斋 于 2006-9-8 07:11 发表" R3 a: C2 {- s2 U( C8 P
虽然林荫下版主下课了,但又冒出个新林荫下那厮,还是一个德性,到处挑起事端,书法网还将不得安宁 .....
( L! Q' L. }3 r+ l0 S" q  a
我第八次声明:现在叮着我的,都是些最下等的东西——既不是傀儡,又缺乏人格。当初咬着林荫下不放的而现在不见踪影的,可能是比较险恶的,我将花时间去查一查。3 t6 }* [. f! T
* I6 G# S9 o$ d; Y+ ^
[ 本帖最后由 新林荫下 于 2006-9-9 00: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