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10-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429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ADMINOPE=纪伟|灌水圣|奖励积分 5|.|1133191897]=============
O' w/ S7 W7 V& [新角度看书法1 W' [: E8 h: Q3 p
=============' s+ G7 i5 E) |! L' o
中国文字的创制,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的形成、发展与使用“毛笔”有着很大的关系,毛笔在其中或无意又必然地,使中国文字形成辉煌的汉字文化体系。汉字作为载体,除象其它文字一样,具有记录、传播文化作用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效果,这是汉字独道的地方。近代,中国人所常用的书写工具改变硬笔,一方面使汉字的应用广泛了,同时也使汉字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限制。但是,汉字书法作为一项专有艺术,仍然发展着,传统的书法艺术风格,仍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s% g! `5 M# R: ^) e3 ^
9 A' C2 q6 |* P, m8 S1 ~' ]( I) W 钢笔、圆珠笔作为从西方泊来的书写工具,来到中国已经近百年,普遍使用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比较、分析中国的毛笔与钢笔、圆珠笔的异同、利弊及其历史的现实的作用、意义,应当是有益的。
5 U7 c5 f" |, h6 o# E 8 p+ V: s0 y; H$ L5 ~
这里,我们把中国的毛笔称作“软笔”,把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统称作“硬笔”。
; Z7 c2 Q9 A. A& E2 T & u5 n, ?( `% i! P2 ]6 R9 z
8 s# |5 m, G g2 m9 ?% W
一、辉煌的汉字文化
' z6 m7 ~* O) h7 ? : E/ r6 M5 f# s+ C
1、汉字的形成
* ]0 I5 R, S% j/ g8 G% V
/ G7 v2 T! v( I5 o$ x 传说中的汉字是皇帝的史官仓颉 创造的,其实任何个人都是不可能完成浩瀚文字的创造,文字的创造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绎过程。考古证实,殷时期汉字开始了它的实际应用阶段,殷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从此奠定了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特点是:它所使用的工具是刀具不是笔,因而,它不是书写形成的是刻制的;因此,甲骨文不是中国汉字的代表性之作。此后出现了笔,写字的历史就此产生。应当说“字”一定要写出来,写出来的为“字”,刻出来的仅是“文”。可能这也就是不称“甲骨字”而称“甲骨文”的原因之一。) w* [/ i0 N' h4 A; w
' I7 h1 k6 _3 G) c; U “笔”的出现为书写及汉字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比较刻制与书写,书写比刻制要来得捷便,也更容易变化。尤其中国的笔是由毛、发、竹、骨为材料制成的软制笔,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书写时是按是提,是运是转,撇捺弯勾,随意发挥、任你表现。中国汉字书体凡多“软笔”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秦始皇的坟书、统一文字,历史上流下最早的书写文字,也就是李斯的小篆了,秦以前的文字我们已无从考见。而李斯之小篆,无疑已经证明当时笔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汉字的发展至此形成了必然趋势。% M( g% O1 w; i6 v0 N+ E& M
& @- R% D. Y5 d) ]1 c, V
2、汉字的发展
3 k2 s# a: N: y- o6 f9 `% ^ ; q# ~. \( d& }& {+ \" P/ ^) k- M
文字形成走出刀刻的历史阶段,进入笔写的纪元是中华汉字文化走进辉煌的开始。甲骨文的形态对于以后的文字形态仍然是起着基础作用的。读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便可看出它的沿袭走向。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沿袭了甲骨文,大篆沿袭了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小篆沿袭了大篆。
$ b h) r. k! D7 `! l% X- } L1 ^9 L$ c + t. f6 s! I- V% u0 T) V) S0 u9 q
到了汉代的隶书不难看出其与小篆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在它们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其它一些书体的出现,只是我们见到见不到的问题。
* c& R( \) n- m8 ^. T' C, ~
0 M# l# A+ }2 y, C T2 G f. N+ m" s 北魏的碑文,多以隶书的间架结构做基础,在笔法上改圆润为棱角,变蚕头为齐头,运笔扁宽外框有雄伟之势,不见了隶书的俊秀,书法界将其称为魏碑体。; J* t' K3 }! G6 C( x
+ K/ t2 N W, {
西晋的王羲之习书求变,既敢于创新又立意独道,其书的笔法流畅、便捷是汉字走入更广泛应用的新起点,也是汉字作为“书法”艺术载体的起飞点。此后,汉字、书法融为一炉相互而动,展开了汉字艺术百家争鸣的态势。
# S* T7 J) Q% v' K# b
5 @3 D! t* ~( Z5 \9 u0 a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字、书法的发展出现了鼎盛时期,实现了真正的百家争鸣之势,书法大家倍出。最具代表的有:颜体、柳体、欧体。 q$ Z+ p7 a1 S: b! L
2 C5 q# n- N7 P0 f 宋代的一位皇帝,不思朝政,丢了江山,留下了成绩不斐的笔墨,他就是北宋最后一位帝宋微宗--------赵吉。他所创制的瘦金书当是现代印刷体中的宋体、仿宋体的蓝本。' E- v+ E8 `/ r" a8 c8 V4 ]
) ^( ]+ c% P% r) Q' l; F
元代的赵孟頫承袭前人又放荡不羁,他的书体妩媚、飘逸,多姿多彩很有特点。7 F B9 |1 h1 K6 |" V& c2 L3 g) O# ^
. L+ K5 ]" X- z1 E s Y 明清亦是中国书法的一期鼎盛时期,这是的文人多是研习古人,在字型上的变化不大,笔法上有所发展,如铁线篆、钢丝篆、回文体布局规整,笔力均匀,特别是何绍基的松闲、跌荡的笔法,勘称一绝。7 V: |3 R7 C% R4 i
% J" ~4 \, O7 x: U8 \
3、汉字的应用9 d9 q/ _& ?- _' d( \
, }% C! B) }* @# w% J8 |
文字是记录的手段,而汉字的演绎背景及其过程,给文字赋予了大量的艺术内涵,形成了独道的书法艺术品类,这就使汉字的应用不局限于记录的手段,具有了更宽泛的境域。
3 b9 m: u7 t# w+ l ) K8 w: j% f) e
首先,汉字是乘载中华文化的载体(略)。" {1 A% G5 u( o. y
. E3 Z$ \- O, ~% k" \4 |/ s/ B
其次,汉字是乘负书法艺术的主体(略)。
' K( y! B" P- ^
8 L6 M3 o1 | a& J6 g
" U+ U9 b- c% X g3 C2 l 还有,据近期报导,一位叫朱邦复的中国人说出豪言:他将用即将推出的中文平台打破微软视窗的垄断,使中国文字在咨讯时代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自豪地宣称:存在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字,即将在咨讯时代发挥它伟大的用途。他认为:过去由于没有引擎,汉字的光辉大部分地被埋没了,“中国人是坐在金矿上讨饭”这一状况将随着中文资讯系统的出现而扭转。可见汉字作为之广泛、生命力之强劲。当然,“中文咨讯平台”的实现尚待今后仁人志士们的努力。& W* I6 W/ ^4 p
+ {- v2 W& Q; n 二、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9 I5 g; \& T/ n7 S' Q0 l: E
" U, }3 ?0 H2 }7 m+ S) G 1、书法艺术生成的要件
1 v! w( y5 V3 l9 L! E- S8 B ; G+ K, B! c/ C9 K; @) K
汉字与其它文字的突出区别在于,它始终保持了“象形”字的特点,汉字以表意、象形两种特性并存,这就为它的表现力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特别是汉字所使用的工具是独道的软笔,软笔又为“象形”的要求提供了形象变化,极其游刃有余的可能,因而,“软笔”与汉字“象形”的特点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千余年的文人墨客辛勤耕耘、继承发扬,汉字发展成其为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汉字都似一幅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9 {; f9 d) p+ \3 _ O1 t
, u0 U8 {8 s$ o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演绎成为“书法艺术”是与其自身具有“象形”的特点和使用“软笔”书写是分不开的,软笔在“象形”汉字的研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 A+ x2 a$ h; d9 s$ I
v; D8 J2 {4 l0 q4 ~2 |
还特别取决于中国人的素质,在其中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汉字书体上多元化的现象,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思变意识之强烈、之丰厚,在汉文字的创造、发展中,取象于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故奎星之势审之、龟文之象察之、鸟兽之迹辨之、山峙水流仿之、人态语声汇之,凡此等等,无不拟不效不模不仿。如:虫篆、鸟篆、柳叶篆,蚕头、燕尾、鸟视胸、铁管、钢叉,垂露、垂针等等,不胜枚举。
, Q0 ]4 Z7 r! s( T& F b ! f& Q4 W5 @8 J O0 F. {( v( I- j
' r. j: `& z! n% M' p 中国人思变意识在书法艺术的研发过程中,得到了极充分的施展。只是没能将思变的意识更多地投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这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b$ J! a8 j' b- G3 Z# Z
+ `, o& k, \2 R g9 O8 h1 u0 a
2、书法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作(仅就字型而言)
( a) U' D! n8 l2 k . I: f2 y, q) n2 Y4 L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刀刻],) @! ~ A' x4 w. v8 R
; F1 G2 k" \4 n. w# W
秦以前的金鼎文、石籀文、钟鼓文[錾雕],
6 g/ i- B4 R7 k3 l + u% P8 e7 n. W. _/ P; y0 z8 H
秦代的小篆,% N+ K6 i& d/ r8 {- N& C0 R
% ?! K% o& m* z
汉代的隶书(蚕头、燕尾),
) s6 R2 @; ~# e' M " ~6 _3 c0 V, T* I8 o
北魏的魏碑(大脚、胄肩),
; m& f9 ?" J( x. x; i : B/ T, }* Q( K0 d0 F+ E* P+ F
西晋的王羲之体[形成楷体],9 v3 ^2 K) U+ m) O$ O& X$ a" @: q
( L, q) s: v) o3 U( Y# m
唐代的颜(内抱)、柳(外张)、欧[书卷气十足],
/ _! Z1 \: ^/ k 6 j) n( F. J( q- b* z5 m
宋代的赵孟 、瘦金书(横平、竖直), 8 l6 m% r1 Z% r9 Q i8 n1 ]
. V& z" `% Q/ F. P! t8 q
元代的赵孟頫(妩媚、多姿),
+ a3 X3 _# p$ g' M5 d$ f 2 [: S! U* J, _. y0 X6 Y
清代的回文、铁线,(笔力钢劲、布局规整 )何绍基书体,等等。
- I' R7 N4 m2 }' G! q$ J 3 @9 M- c: A# d3 r- S
3、书法艺术对中国人的影响 (略)( c$ _8 C/ l G/ A" k" {& W7 v
' U: O0 [9 L2 c! d 三、泊来的硬笔对中国汉字的影响% K, }; p t1 I9 B' {
% N6 S6 }2 o2 g0 G& s8 _4 H! B 1、提高了汉字的应用- U! c4 T+ m5 Z! E R- V; S% }
7 e- f/ T- }6 O
很明显,软笔书写是多有不便的。软笔一般笔管较长,它所使用的墨汁较多,书写的笔迹一般较大,因而所用的纸张也比较多,还有,软笔和墨汁是分离的,使用起来也就比较麻烦。这些条件都对书写有着一定的限制。而硬笔就不同了它来的便捷得多,仅十几公分长,一公分多的一支笔,就替代了笔、墨、砚的全部功能。硬笔的笔尖细,书写的文字较小,所使用的纸张也就比较少了,这对于学习、记录来说是足够了,因此,泊来的硬笔对于汉字的普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这一点我们应当看到,应当首肯。
5 y7 H: ^ ?( b1 J/ [
. T6 G& O! g' I% z, p; O& c 2、降低了汉字的表现力
, }9 o. T' }7 A4 i9 z 4 J5 w4 p( g0 Z1 L' L- v: I0 x
使用硬制笔书写文字,可以说至少在汉代以后就不是中国人习惯用的了,这点在汉以后历代碑帖遗篇上一表无余。汉以后的文字都是笔写出来的,不是刀刻的,刀刻被分离为另类艺术。所不同的是汉字的书写所使用的笔与西方的笔不一样,中国的笔是“软笔”。所谓软笔,即用动物(包括人类)的毛发,竹、木杆所制成的一种特殊的书写工具。用刀具刻字从古到今依然存在,不过是向另一领域发展,形成刻字的艺术,即金、石“篆刻”艺术。关于此问题在这里不予赘述。0 ^9 e) Q8 {$ h" ?2 H
) N% S; L U1 J$ k/ e5 v
在使用“软笔”书写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有着其独特的技法,其主要表现在“使转”和“按”、“提”上。“使转”是指利用手指的捻转功能,使笔管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意在调整毛笔的锋向,使之保持中锋或变化为不同角度的侧锋,以求得书写笔画的变化。“按”是指向下压笔管,增大笔锋的触纸面使笔画变粗。“提”是指向上拉笔管,减少笔锋的触纸面使笔画变细。由此使汉字的表现形态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成多中不同外在形态的变化和内在蕴涵的丰盈。! l# u8 \4 g; u! }" f1 M3 I- y
! E+ {" h) Z$ @! X# `6 |! {7 F 而泊来的硬笔比较中国的软笔,由它的结构决定其的笔尖在表现“使转”和“按”、“提”所产生的可能的变化上,都逊色许多。不能说硬笔就没有“侧锋”、“中锋”可区分,但它所能够表现的内容太少了;也不能说“按”、“提”对硬笔没有作用,但它所能产生的变化较之软笔也是微不足到了。% t( g( w% s* |+ V# z
O' Y1 z# d0 x8 H/ ^- H6 e! S
3、硬笔笔迹仍然表现着中国传统汉字的风格4 a* `- O6 I M
6 X) x3 m9 ~# v, W% q4 |2 F 前面说了汉字演变为书法艺术,说了软笔的特性及硬笔的特点,他们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哪?3 q/ b0 h, B# `( f1 d* z( A6 W: i) l
1 u- z/ C# K* \5 v: D
软笔和书法艺术的关系前面说到了,这里让我们关注一下硬笔与软笔和书法艺术的关系。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是那个用软笔创制的汉字字型,这是不可以违背的,否则将不能被认识。因此,硬笔书写的汉字仍然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汉字传统的风格来。软笔、硬笔有其特性,硬笔写出来的汉字有什么特点哪?当我们用“模糊”的思维方式,把软笔书写的笔划看作是“面”时,我们也可以把硬笔书写的笔划看作是“线”。我们把硬笔的书写笔划看作是“线”还因为它基本已经不能表现软笔笔划在线条粗细变化反差上的表现力了(异型硬笔除外)。硬笔笔划仅是线条,传统的“使转”技法也就失去了它的运用意义了。如此说来,硬笔书写的汉字就只是线条的组合,很有点清代创制的“钢丝篆”的味道。
& ^( q- H) e9 `/ d2 A 6 [. ? _3 o: d% f% k! K, E$ A0 }
单纯的线条所能够表现的范围就窄多了,只是:点与线(包括:直线、弧线、折线)。具体到硬笔书写的汉字上,它所能表现的传统风格仅有以下六种:% Y% j& d' A# {5 H& `. m" c L
. L6 o+ c! Q" E w% X; ` ⑴、隶书风格-----------------蚕头、燕尾
. g0 Q4 D+ p' e3 g ' z3 e6 T) e: J4 B& z
⑵、魏碑风格-----------------长足、胄肩
. ^; b3 s# z* K
% v; D! ^5 f8 J5 t ⑶、颜体风格-----------------内抱 }: d/ P0 K7 W7 Z
4 R' ^9 |# P4 B* p, l
⑷、柳体风格-----------------外张
: p( o0 R+ S1 _5 S% H3 h2 o 5 x# h, A& Z4 ?- M
⑸、瘦金风格-----------------横平、竖直
6 `; O/ O2 {$ Z; j) G
, {: P3 E" e6 A, ^; N2 y: @ ⑹、赵体风格-----------------形态妩媚
- O# R. R" G6 p% F- K* h/ @- ^
3 {, K: s' g. B9 ?6 ]! N n 我们将这六种汉字风格的形象分别用软笔、硬笔列举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 h0 n$ L0 [! ^! s* }1 G 8 v7 c3 J4 K V/ S! J1 d/ A' V% }9 u
在这里我们看到,点和线所能表现的更多的是书体结构、形态方面的风格,书法中神韵风格的表现就少多了。赵体风格是比较能够体现神韵的,因而也就难予认识,我们还是用“模糊”的认识方法解决它,只要是不符合前五种的,又具有妩媚、多姿特点的,就可以算作为赵体,这样归类是不会触范的。
! ^: E& H$ ^ x8 m ) H) @: M# E; S+ s- b( W9 W6 o
以上所例,硬笔书写汉字时能够反映的软笔书法风格六种,是我在多年笔迹研究中反复验证得出的,不敢言绝对正确和穷尽,还望同仁们指正。
5 U! C4 O x" N* k ! A, M! m8 T. q% s
分析软笔与硬笔的异同,在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字的形态风格的异同在于:有助于我们认识软笔、硬笔各自的特性,从而更好地区别运用之;有助于我们对硬笔汉字风格的分类,从而判识书写人的书写习惯类型,等等。
4 p- f" u( s+ i$ k$ ` ; c4 L5 Q/ x1 a/ A8 l
四、传统的书写风格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4 h0 q! f6 L, G/ t6 J
! B7 A9 T d$ \% P& s* j* {. n
1、习书人的内在气质,决定着对不同书法风格的选择(略)$ W) m. V$ P8 R7 Q& i" P7 }9 G
( Y3 x& c, r9 p/ K9 ]3 {
2、个体人的书写风格,表现得是个体的内涵(略)& m+ {% V M( A* {- n( l
' p1 C" u8 P$ Y& } 3、沿袭一种或几种书法风格,是不可截止的潜意识行为
, N \8 [2 [4 Q" ~5 ^/ t 7 E4 y3 I, m h: ~8 Q( ?
有意识地练习一种或几种书体,可以获得该书体的书法风格。没有用心习练,会不会在书写中,带有一定的传统书法风格的痕迹哪?答案是会的。
B2 r, f. ]5 U G3 p# j, a0 q
$ c6 _2 F5 t# N8 u- s Y 首先,汉字的规范性决定了书写是不能违背其必要的规则的,仅就“国”字框而言,四框中的两竖笔只有三种情况:①垂直、②内抱、③外张,谁也违背不了。垂直归作仿宋风格,内抱归作颜体风格,外张归作柳体风格。
) R9 O4 S2 \, V , t7 b' w1 @: i3 M- @
其次,常言道“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没有强化式的练习某种书体,不等于在写字的过程中,对于所见到的不同书体的形态,没有好恶的判识与记取,即时的认同在书写中就会产生即时的反映,随机的、多次的即时性选择、反映,长期地对心理暗示,必然在书写上出现一种定式,也就是书写习惯。# B4 b K$ v& m
- V* y% n! a1 R7 o4 p9 ~; g5 j 再次,假设即使性的意思选择,从未在书写中发生过,潜意识仍然会起到选择的作用的,这是人脑功能的必然行为。
% L$ e3 B/ {) x7 w3 N `' t- P * G* ~9 R3 v/ A
最后,在我的笔迹研究的实践中,在确定了上述六种书写风格并以其作为模版后,用“模糊”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每一篇书写笔迹,尚未发现有不可归类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