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5-11-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ADMINOPE=纪伟|功石|奖励积分 6|.|1131970105]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落山”
+ O7 K V8 r( \ ——谈书法的“有”和“无”
* C% M+ E. p6 I7 q! E 功石% \% a0 k7 h" V3 X o
我们周围的事物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似乎都能扯上点关系,文字理论上叫做普遍联系和相对存在。书法上有两个元素分别叫“有”和“无”,“有”和“无”相生相称,在书法行为中如对其处理的隐现得当,则作品就能使人看了有感觉,因而,人们有了“感觉意识”,既然很多人在追索这种“感觉”,也可说“有”和“无”的问题是重要的了。
! B" e1 u, g8 b: `“有”和“无”是以相对称的形式称谓的,拿开任何一放去理解和实践另一方都是困难的,比如“虚实相生”,但又说“提不显虚”,前“虚”为褒,后“虚”则反为“贬”,因前面的“虚”字言为墨法丰富、意境深远,后面的意思是笔法单薄等违美内容。6 b# F e) ]; k9 W. C
书论中的“有”和“无”是对应的,也是有深刻和广泛的联络的,大家所接触中的攲与正、顾与盼、离与合、长与短、枯与润、平与险、断与连等的形描,就透析地对这个问题做一确定。这些等等不一的多样多组的对称说明了书法中客观的存在着这些联络,也是必须存在着这些联络,其结果才能使作品通幅呼应相关、流通贯气,构成了统一的整体美观。
# T8 Q4 G. i7 u+ n( @6 y, J 没有这些相对相生的各对“有”和“无”,也就是说抛开每对中的一方而只提另一方,如有离无合、有长无短、有枯无润……书法中的艺术美就真的无法体现了。所以,我们要体现书法美这一终极结果,就要将这些相对相生的各对“有”和“无”放在我们创作的过程里面去,让其伴随创作的行程。
4 Q' t' I+ K. U “有”,表存在。那么书法中应存在些什么呢?这里应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要有物;二是要有致。
. Y1 `9 K/ D+ Q' U, {, x" ~4 C 这里要有物的说法,物者笔、墨、纸是之。有笔就是有字,和笔触的说法不是一个意思,笔触指能见到运笔,也就是能见到笔画之间的呼应及提按的关系。在书法创作中离不开汉字这种描摹对象,但也有善泳者而忘水之说,就是说有字但不为形所缚,现在我们对书法的线条艺术给一个怎样的看法,也就是说你在表达什么呢?你追求和探索的原因在哪里呢?如果大家专心训练线条这个专项,短期就有效果,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某些美的因素,但不能代表这样的创作就真正成功了。颜鲁公《祭侄稿》,因其悲因其愤而不计技法不计安排,从字里行间体现出不夺之气和为正义而行的思维,这就是善泳者而忘水,这是后来者读之而共有的感受;而那些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泳者,思想是什么尚不知而“忘水”,则只有沉在水中而不知了,更有甚者还在认为是曲高而和者寡。
$ @) h/ c7 F8 u3 p 你说要有笔,那么无笔有韵又怎么讲呢?无笔是将多样的笔法浓缩简化为基本的代表性的笔法,不是无笔而是几笔的或一笔的,其创作的主要意图体现在删繁就简,侧重于笔画和单字位置的营造和笔势的探求,又因书者学养及见识非同一般人,所以达到了“无笔有韵”的效果。如以篆笔意书草者而致无笔有韵一境。
( O) X2 B- \ K" t 有墨者,是讲墨精笔妙,注重丰富墨法,注重墨法的表现力,古人说墨分五彩,现在看来墨何必分五彩而且墨何止五彩呢?人们对墨和水的临时搭配而至通篇墨色的强烈变化,其表现的视觉效果一新,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但也有因此致幅面脏乱的例子,所以墨要清新鲜活,体现质感、体现笔法线条应有的韵律感和变化,墨法中的死、孤是因用墨的意图还不清晰,是追形而不追神所致。
) E- W c$ ?3 F1 Z 有纸者,是精彩纷呈了。古有书芭蕉,现在是无所不用了。能在五彩纷呈的纸张天地中寻找自己赖以抒发性情的载体,大可称赞、大可尝试,唯有一点是不可暄宾夺主。材料之外,书事的沧海要靠学养的众壑来填补的。* s i9 J8 A. x8 @
对于第二个大方面的“致”,可以讲是有意有情而成“致”。即作品的内涵格调及审美意识的取向是不可忽视的。古人讲法在物外,意在笔先,意在笔前不在笔中等,笔前是书写之前书者自身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单以笔墨的单纯表现力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学之不深、行之不远。书法是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艺术,所以它的艺术效果中应体现出生活的规律及情感,我们所提倡的字外功就是在时代潮流中、在生活实践中去探询艺术的火花。古人在观察和模仿生活中的美的东西时,将其中的代表性的部分溶进书法,形成书写的规范、规律,这种共性的艺术性成为后来者探索艺术之道可以很好学习借鉴的,这是我们攀登艺术高峰时可踩的古人的肩膀。这是多么厚实的一个平台,以至于可供一切后来者在这上面去尽情的观摩、吸收所需。这是一个无限大的艺术花苑,我们就像一些不懂世事的孩童,在其中能采摘到哪怕很小的一朵小花,也是幸运的,也可供我们一生的观赏和自豪。但有人却不认为是这样,数字时代了,过去是多么遥远和落后。或者有些嘴上说说泥古之类的事情,却从内心底再也没有决心和勇气去做那不讨好的苦差事了。人生苦短,何必那么难为自己呢?甚至有人以速成为荣了。重提这些老话题,也是杞人忧天,书艺的发展从历史到现在都是自然的。2 m2 M% \0 l, Q. S
书艺是道合自然的。它确实是抽象的艺术,但因为它能道合自然,所以虽抽象却可以具象的理解,这也可以换句话讲:那就是一个永远没有人理解的抽象是自欺欺人的。书法是种语言,书者心画也。我们可以通过那线条通篇去感受作者的内心独白,去享受那浓浓的艺术馨香,甚至可以和书者“说话”了。7 U/ w# l' f& ], q- Q/ r# f: O$ {/ ~
有些热闹的现象,就是通篇背后感到的是单调和制作,使我们想到好象有个痛苦的加工者,在作坊里机械的制造一个物件,而材料又是那样的贫乏,于是做了一个五花八门的拼凑物,既不可看又不可用,最后连观者也很痛苦了。' o: C7 |0 F, g3 ^
还有一个新意的问题。大家都推崇以古人为师,古人有古人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古法书为古大师的心画,而现代人的思想古人是不尽有的,那么现代人的心画问题就涉及到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了。我们尝试站在李可染那个时代,那李先生不是古人,可我们公认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因为李先生拿出了自己的真东西。大家后面还有大家出现,这就是艺术的发展和光大。如千人一面,或者那个人反复制作他自己,是早已批判过了的现象。
6 h6 F, W/ ~% P/ w8 a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无”是庞大繁杂的到二个问题。
) f; I: x3 ~+ D6 p “无”就是“没有”,没有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它只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从某一点来说,“无”就是“悟”。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讲的是顿悟现象。又讲“悟生于古法之外”,只有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执意追求而后,领悟才可能不期而至,醒悟明白本来是人的灵秀,然而觉悟一旦与偏激接种,思维中长出来的花朵便不再纯然。由此可关注的是悟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没有格调的。
# S! f g) D0 p: B# |: I9 E. ] 无“墨”处即空白处。书法是黑白两大色调,白色本身就是一种颜色,绘事有借地为雪的技法,“以白计黑”已是老调,都知道没有白色一片黑乎乎是不成书法的,所以白色成就了空间感而成象,如把书法创作叫做留白则更能使人们理解和掌握布局问题了,更能审视它的存在了。4 I; B8 Y3 q* \, u! d, R
总结之,书法首要处理好“有”和“无”的问题。心清自得诗书味,抛却“燥心”,用笔墨之趣,不为物囿,顺乎自然,决不因迁就技法或效果而违背自然;将繁杂零乱的“法”融与心而显与笔,胸中有秋壑,笔下才能出秋景。“有”和“无”相互调和渗化,有机地表现在作品中,让作品看起来是和谐的,而不能作七拼八凑文。. a% M$ Q/ j8 e& \6 ?: k' m3 w
无言而发总关情,要不断尝试推介自己的个性语言,书贵天成,没有时限,奔放处不要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宣泄自己的本意,不顾及“个论”,将心潜下来,那样自己作品的说服力会强一些,谁会做光彩四溢的“烟花”呢?
4 l5 A4 F( q1 y3 [: b R1 J( F 2005年11月6日
$ g: \: \" U5 {: a' v/ l“有雨云生石,无风叶落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