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张海
, ^* O( g! F/ w0 ?2 G" p 一个成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书法家,经过久久为功的努力,创作出了一幅或者若干幅达到空前高度能充分代表其某一阶段艺术水准的作品。这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即可称为艺术家的代表作。+ k! ]" e, f, \8 g! ~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门类,诸如文学、影视、美术、摄影、书法等,提到某一个作者,很自然地与他们的代表作联系起来。由于经常宣传某某代表作,经致人们记住了代表作的名称而忘记了艺术家的大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的名字总是和他的那些著名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的。如杨凝式的《韭花贴》,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贴》,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颜氏家庙》,怀素的《自叙贴》,黄庭坚的《诸上座贴》,来带的《拟古诗》……元明清三代也还可以列出一些。而到了近现代,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其代表作却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而统之说某人字写得很好,根本不知道那些名扬四海的书法家有代表作。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诸多社会因素有关,但与当今书法全心创作及评论界代表作意识的谈薄不无关系。0 R6 p8 s4 \8 U' q! G
由于书法家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将会越来越小,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没有代表作,常常使书法批评走入误区;由于没有代表作,使后来者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又常常使一些人虚无主义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种种感慨。当前,我们书界创作十分活跃,因此我们的艺术评论应当遵循不断创新这一艺术和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打破陈规,敢于跳出原来有框框,不断拓新的思路。研究代表作这一现象,无疑有助于书法创作的繁荣。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 Q" d$ V5 k* h一、代表作的标准
' b+ }' Q; s" o2 r9 x/ f8 f 历史上一些书法家的代表作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缘起我们弄不明白。某些书法家也?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某些权威人士的青眯,日久天长,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评。而有些作品当时有力作,只是缺乏距离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当时亲并不显山露水,后来成为名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论哪一种情况,最根本最重要的,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那么,一幅作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呢?7 M+ y. [# B; c$ ?
A、艺术高度 不言而喻,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应有相应的艺术高度和艺术价值。从逻辑上讲,所谓代表作,即是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代表作,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当然,由于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差异,对于具体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会有分歧,但从大的方面求得一致的意见应该说还是不难的。艺术高度还包括形式上的某些要求,比如作品适当的规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等。
P, P- F& H- o4 e. M+ z B、风格含量 如果说艺术高度是作品在书法艺术领域中进行横向对比的话,那么风格含量则是放在书家自身创作活动中作纵向筛选。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当然应该是具有独创性和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要达到这一点,首先书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这种艺术风格忆达到或接近成熟。当然,仅有这一点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到的‘五乖五合’就是影响创作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只有当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时,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艺术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掘,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和客观效果才能得到完善的结合,这样,一件优秀的作品才可能被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充分代表书家独特风格的、较好体现书家审美理想的。 这既是书家长期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各种主观条件‘天缘凑巧’的偶然现象。这样的机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不会是很多的。在这样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书家平时大量的应景之作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代表作’。" d, w( A, i s) g+ [
C、时空价值 书法精品和其他艺术精品一样,往往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时间的筛选,才能更显其璀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有一些艺术家生前并没有显示出自己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及至百年之后身价百倍千倍,价格之高远在昔日诸位显赫名家之上;也有的生前及死后有很大错位,如邓石如和翁方纲,邓在生前其书名远在翁之下。然百年之后,颠倒了过来。由此观之,艺术价值确有一个历史审定过程,作为代表作,必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高雅的书法艺术作品,不同于时装设计、流行歌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上流传而被公认。这也是书法家的寂寞之处,但有了这段时空,其作品更显示出其不朽的价值。
n3 |7 U: v I- u; }; P! Y二、代表作的产生
( \. G F; A3 D+ F! L 作为书法家,首先应当具有明确的代表作意识。唯其有了这种意识,才有可能创作出震天撼地的力作。但有了力作,能否成为代表作并被公众认可,除提高人们的鉴别欣赏能力外,似乎还需要辅助以其他必要手段,主要途径有:5 u" l: w, `$ X# o
A、借助权威 古代艺术家作品的传播认定,主要依靠门徒的多寡及作品流传的广度所决定的。现在,今非昔比,大众传播媒介将艺术家引向社会,新闻的反复宣传报道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应,画商及巨富的出资购买也可能使艺术品升值,但这些,都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只能依靠真正的艺术评论家来裁决。. D, K" e% R2 _) B9 B* W& l
权威,是夫处无时不在的,不承认权威的存在,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对于一幅书法作品,由于多种因素的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相对公允的看法还是不难统一的。权威的艺术评论家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某学科专精的知识外,更具有超强的鉴别力与判断能力。由若干这样的权威作出的集体选择,很可能就是一幅传之于世的好作品。
4 F# y9 V* S* n# o- r, R 如世界杯足球赛,不少人作过预测,多数人认为冠军会在若干支老牌劲旅中产生,也有人会预测会爆出大冷门,跳出几匹黑马。然而由于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尽管有几支球队曾经掀起过几朵浪花,但最终仍被挤出四强,冠亚军之争仍在多数人看好的有实力的队中产生。艺术上的代表作也是一样,只要多数艺术评论家看准了,即使不能成为代表作,肯定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 T; e- s4 s0 h7 e& N7 N2 @ 由此观之,通过一定形式成为的艺术评论班子,推荐和选定代表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 G2 X: `: z7 s) p4 } B、作者自荐与公众推荐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是最了解自己的,哪幅作品用力最多,最得意,可以代表自己某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书法家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可以采取自荐的方法。在自荐的基础上,适当实施在有限的范围内公众推荐的方法。这样做一可以增强书界的参与意识,二可以在推荐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公认的鉴别欣赏能力。% |* B! a& o2 [
自荐与公认推荐的结果,有时是统一的,当然也不排除个人看法与社会公众的认识相左的情况。孙过庭说:“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近年来不少人撰文认为著名导演谢晋老了,艺术上越来越缺乏***,拍的影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每况愈下,艺术上远远没有超过《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而谢晋确认为,他拍这些影片是有新的探索的,可以说一部比一部有内涵,至于电影观众少,乃至拷贝发行不畅,这不是影片本身的问题。他还说,有些人将我不同时期的作品作类比时,总是忽略了所拍影片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观点是片面的。类似这种情况今后在艺术界各个门类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身上都会发生,在较短时间内怕也难以统一认识。但这没有关系,种种不同的认识,起码可以为我们作出选择提供多方面的思考依据,最终会趋向统一。尽管谢晋坚持自己的看法,然而连其好友魏明伦都称《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应当作为谢晋的代表作。
0 T ]0 G! j5 W3 ^* Z1 e. [) Q 这个例子虽不能说明一切,但对我们评定艺术家的代表作时,是有借鉴价值的。
L2 j2 N0 b' m3 `/ z, U # B h9 ]+ A3 d
- z8 t7 L5 ^# d0 t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7-29 22: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