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4-4-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5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暧昧的书法?暧昧的胡传海!——读胡传海文有感
( D- W# P- E# k3 j, ?
, h4 b* T: d1 x6 o- Q风过耳! u! ]" o6 R. o! a1 ]# C
+ ?. n) p+ R- k- n" h; Z0 Z
* n9 F0 |$ o) D: L我们常常会认为,大声说话的孩子总是能够发现皇帝的新衣,并给以热情的赞美。但悲哀的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孩子发现的,有时是可笑的“真理”,而且语焉不详。+ \& r, r. I. Z
# b l& x* K% C Y' v \一份名为报告的文章应该提供简明清晰的叙述,客观公正的结论。然而胡传海的《暧昧的书法—关于当下书法运动的简明报告》,所告诉我们的,不是暧昧的书法,而是暧昧、混沌、不知所云、滥情的胡传海。5 ]- L+ G" `! E' Q+ p9 n5 ~4 _4 J
对于当代书坛状况的考察,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书坛格局、参与人群、呈现方式、等,最终探讨其内在的深层原因。胡传海不是这样。他首先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强加给我们:中国的书法与政治格局基本相同,领袖人物的作用至关重要。
% q* l# T& ~7 _ ~8 E7 ]9 u, }+ Z4 I% Y, c- a$ b! v/ X( n
观念先行向来是学术的大忌,这暂且不表。如果稍微知道一点历史学界的状况,就不难发现:伟大人物决定论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很早就有人做过批评,并取得共识。历史唯物主义就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书法界的状况也是如此,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网络时代以来。. j- y, I6 R- w# x0 k
0 e. U! t! c8 f, \. S
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书法划分为周志高时代、刘正成时代、刘炳森时代三个阶段,与其说是振聋发聩,更不如说是耸人听闻。无形中将丰富复杂的历史事实简单片面化了。暂且按照胡的逻辑,我们不知道: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初是不是可以算作“舒同时代”?事实上,“舒同时代”所产生的“老干部书法”现象是此后连绵不绝的“官本位书法”的渊薮,也是持续最久,也最有影响力的现象之一。刘炳森就是其中的代表。
% n/ @# p2 ~, o. f4 z
3 n( z0 M& d }: S3 a8 l周志高、刘正成情况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周志高是由“群众书法运动”(书法大赛、书法杂志)起家,最终投向官本位体制怀抱的一个代表,这也是他在退休之后依然北上主持《中国书法》的原因。刘正成是在官本位体制下从事群众性书法运动,并游离于两者之间的高手,他对书法的群众性运动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搅乱了“官本位体制”中的利益、权力分配方式,并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影响,从而为书协官僚所忌,最终被暗算下野。
. M6 }8 A6 v' A- N, q# y* H6 Z
# ?( S+ a8 H9 H5 g- k4 w3 H因为占据大赛、大展、媒体等资源而获得较大的曝光率,使得周志高、刘正成具有很大的声名。但很难说,他们就实实在在的引导了整个书坛的走向。他们是活动、运动的组织高手,但是否切切实实地把书法推向前进? 例如:书法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的,我们要提到叶秀山、邱振中、陈振濂乃至更远的熊秉明;书法史的研究,我们要谈到朱关田、白谦慎、刘涛、刘恒、丛文俊、黄惇。对于书法创作的进展,周志高、刘正成本人乏善可陈,他们,尤其是刘正成倡导的书法运动推出了一些新人,对“流行书风”的引带不无关联,但我们也要看到,八十年代“临书大展”、现代书法运动、书法主义、学院派书法等等,是若干才俊争奇斗艳的结果,尽管他们水平多有争议,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书法格局的一部分。
2 a; {0 q" q6 q" Z) B+ g$ @6 X' c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创作上,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书法界的现状不容乐观,基本上纯属圈内人的自娱自乐;理论上,离人文学科的进展渐行渐远。那谁来为这一切买单? 也归之于胡所说的“领袖人物”吗?3 \: M& W. ?5 p+ k% e* y
6 X, S6 e% x9 |. j6 ~& ^+ x# C
即使是“刘炳森等带有官员身份但对书法或一知半解或有极大爱好的人开始介入领导层”。但他们所运作的层面也没有完全阻碍到其他一切就不能进行的地步。他们的审美趣味没有一统书坛,他们的理论也不是人人奉读。他们的影响,仅仅在权力控制的层面。所谓“在这种主流状态下,书法艺术上纯学术以及纯艺术的探讨几乎变得毫无可能”之语,颇有些矫情,胡先生能够在杂志、在网络发表言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s0 A8 v* t% t
4 C6 ~6 X$ ]3 A把一切归之于几个人物的作用,如果不是为自己言论做想而故意竖立想象中的假想敌, 就是缺乏基本的学理。+ Z: T( G( t; C, R Y
P4 o2 g4 o' d1 S6 F( T5 n事实上。当下的书坛面目的丰富性胡先生更不未曾提及。至少,书法网站使得理论上人人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传统展览、媒体宣传一统江山的情况已经改变;言论、创作、理论都有了更为通畅交流的可能。何况,民间个人出书、办刊物、报纸等群众性的书法运动更是前所未有。这样也许可以说是广阔意义上的书法的“群众性运动”。
& h0 s' j' q: ^* x0 T
8 k: G9 I P5 e6 j8 \胡传海谈到周志高倡导了书法的“群众性运动” 时说,这是模糊了知识阶层与非知识阶层的界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里,涉及到我们和历史上怎么看待书法的问题,否则很难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比如馆阁体书法,文人、士大夫、下层民众均习之。笼统急于下结论,未免偏颇。
9 h0 Y; E$ u4 `8 X7 g" ]3 i至于“在古代, 一个人的书法成就必须通过科考制度的确认并获得相应社会地位后才能彰显出来,”,我不知道王羲之是怎样通过科举考试得确认来彰显其书法成就的?馆阁体书法家尽管通过其字在科举中获益,但其“书法成就”是否就确认了呢?' R3 ^8 C( p( n2 s
; G3 |. C, Q/ k& p并且,胡传海所说“随着科举制的废黜,“五四”时期提倡的是德先生与赛先生,对科技的向往取代了对文艺的热爱,于是艺术也被边缘化。”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能量没有这么大,而且,即使说“艺术被边缘化”,也只是作为日常书写的书法的边缘化,作为艺术修养的书法一直为文人所看重,陈独秀看到沈尹默的字说“其俗在骨”,从而促使沈尹默发奋练字,就是很好的证明。
7 G& k2 y- ]% Q- s2 o$ Z2 ]: V- _6 `' x
在论述完“权力结构影响书坛”这种奇怪的逻辑之后,胡笔锋一转, 说“书法在此文化背景下也逐渐形成几大格局”,但在后面的论述中,没有提到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关联! 而胡又认为“这种格局又是受制于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从而把书法现状分为“守成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伪现代主义”以及“流行书风”、“文人派书法”等类型,作者将其一一批判之后,进而认为“书法的前景显得嗳昧不清,前途莫测。”
5 G% r$ |6 ?7 Q. L+ {) t/ [3 _9 s# d, l/ m9 H
书坛的多元化格局始终客观存在,也反映了前进途中的真实。暂且不说胡分析是否偏颇有效,但这确实反映了胡传海以一贯之的思维方式,即“一元论”,前面所说的“领袖领导一切说”已经是个证明。胡传海的单一的价值取向使得他对目前书坛多元的状况视而不见,而是急于开出“一统天下”的药方。他在文后面说到: l; y$ O2 S/ ~# f& k9 C
“加强文化投入,以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文化情怀介入到书法的现代进程中将是今后书法的主要维度。随着理论研究者对古代与当代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对书法制度的建设有新的定位,今后书法的价值将由市场决定,故而,新一轮的炒作与重新运行将不可避免,这种无序也孕育着希望,一种学术的态度、理性的方式、合理的阐释将重新规范书法,某些因素将会被淡化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一种成熟的铨选机制将取代现今的书法体制,为书法艺术带来希望。”3 C' ?- c6 |9 F; |* W" P m
8 Y! t' [3 F# G5 h& m3 v* w
此段保持了胡一贯的暧昧混沌。既然要“加强文化投入”,“文化情怀” 的介入将是今后书法的主要维度。那么,书法的价值当然得要由“文化含量”来决定吧?胡传海说“今后书法的价值将由市场决定”,而同时又认为“一种学术的态度、理性的方式、合理的阐释将重新规范书法某些因素将会被淡化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一种成熟的铨选机制将取代现今的书法体制,为书法艺术带来希望。”
" Y; T2 f+ a& U. x1 f8 B+ G1 w5 {% m
6 D& d! l' {2 e& b在对当代书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后,胡迫不及待的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加强文化投入,以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文化情怀介入到书法的现代进程中将是今后书法的主要维度”反映了胡传海本身的“领袖情结”。话固然不错,也很煽情,但不知是怎样的文化投入和文化情怀? 事实上,唱着“文化”的高调、举着“文化”的大旗在书法界眩人耳目者屡见不鲜,但很少有实际上的内容。不知胡传海究竟想带领我们引向何方?
; I: A1 g$ R1 w( T" }3 [& d3 f) v. t
, R, l' o4 I! x! Y8 I! h不难看出,胡对于纷繁复杂的书坛现状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能力,他只关注书坛的高层权力运作层面,并认为这是书法的一切,从而认为“领袖人物主导一切”,在骨子里,他急切地想打倒这些领袖,取而代之,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对于这一点,我们不知是否应该感激涕零,不知所云,并在胡大师的指引下胜利前进?
6 s; [+ p( k$ }# N6 ]" M6 G$ ]$ Y1 G1 i0 C& _
胡传海的大作缺乏理性客观的视角、清晰明白的阐述,这样的文章,只能使人陷于混沌愚昧之中。由此看来,不是书法的暧昧,暧昧的是胡传海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