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0

以势为主的行书笔画技法要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以势为主的行书笔画技法要领
——以王铎行书为例


● 宋民



内容提要:按照“以势为主”的行书教学观,从与楷书笔画比较的角度,以王铎行书范字为例,说明行书笔画的技法要领:基本笔法的因势生形、点入带收、肥瘦对比弱化;单一笔画中横的短化点化、竖的长化曲化、撇的直化反弧化、捺的点化简化、点的一落即带;复合笔画(折、钩、竖提等)的圆转化、引带化;连笔的带连、合连。
关键词:行书 笔画 要领 笔势 比较

…………………………

本文按照“以势为主”的行书教学观,从与楷书笔画比较的角度,以行书特性突出的王铎行书范字为例,说明行书笔画的技法要领,为行书学习与创作提供参考。

一、行书基本笔法要领

在行书艺术技法方面,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是行书的基本笔法,贯穿行书的单一笔画(横、竖、撇、捺、点)和复合笔画(折、竖钩、弯钩、横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提)的书写。行书基本笔法具有因势生形、点入带收、肥瘦对比弱化等要领。
(一)笔势
行书笔画的笔势技法要领是以势为主、因势生形。
笔势是具有联系性的笔画趋向,在行书中主要通过收笔的牵丝引带和回笔过渡、起笔的顺笔尖入、笔画之间的连绵等来体现。临习行书,要把握好笔画与笔画之间呼应联系的笔势趋向。笔画的收笔要“送势”(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引带);下一笔的起笔要“借势”(承接上一笔的引带笔势)和“顺势”(顺着上一笔的引带方向而入笔)。
由于笔势不同,具体的笔画形状、结构体势、书写方向、笔顺有所变化。如王铎行书中“平”字两个横的不同收笔、“耳”“取”两字中下横和右竖的不同笔顺和势态等。
临习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时,要“得势”,有生动的书写性笔势。不能片面追求笔画、结构的形似,更不能小心描画以求逼真。尤其是原帖中那些引带性的连笔,不完全连上也可以;那些引带性的牵丝,也是可长可短的。
(二)起收
行书笔画的起收技法要领是点入、顺入的起笔和引带性的收笔。
点入,即将笔从纸的上方稍快点落、着纸起笔,一落即行。根据前后的笔势关系,有从左上、右上等不同的点入方向。如王铎行书中“来”字的上横从左上方点入,下横从右上方点入。落纸后马上按特定笔画走向行笔,如横画向右、竖画向下等。
行书的凌空点入之笔,呈现轻重、方圆等丰富笔画形态。初临习时宜稍轻起笔,熟练后可稍重点落。得势即可,绝不摹画外形,避免停滞顿笔。
顺入,即承接上一笔(或上一字的末笔)的收笔方向,顺势尖笔轻入。如王铎行书中的“中”字,起笔的竖可借上面来势而顺入;而中间长竖并非顺着上面来势起笔,所以必须稍重点入。
带收,即收笔引带送势。收笔不作逆收和顿收,不能断势,按送势趋向牵丝引带,或戛然提收,凌空送势。临写字帖中那些没有牵丝形态的收笔时,也宜引带出锋书写。
点入、顺入的起笔和引带性的收笔不受固定笔画规范的束缚,避免了拘束紧张的心态,使行书的书写轻松灵活。
(三)肥瘦
行书笔画的肥瘦技法要领是肥瘦对比的弱化、简约化。
在典型的楷书(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横竖两端粗重,中段较细,撇捺等有较大的粗细肥瘦对比,转折处骨节般隆起。而在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中,这些地方的对比是弱化和简约化的,尤其避免了停滞性的粗肥的顿笔。如王铎行书中“戰”字的横竖和转折、“遂”“起”字的走之的捺笔等。
笔画与笔画之间也不作肥瘦对比,整个字的笔画之间肥瘦协调。
单一笔画的肥瘦、笔画之间的肥瘦相对均匀,不作明显对比,但又有微妙的肥瘦变化。而引带牵丝和出锋之笔的尖细 , 又使单一笔画、笔画之间产生了自然而适当的肥瘦变化。
这种弱化肥瘦对比的简约化运笔,有利于书写的顺畅、笔势的运动和结构的松活、灵动、开张。这样,也避免了装饰性的夸张和做作的描画,有利于提高书法的审美格调。

二、行书单一笔画要领

行书单一笔画(横、竖、撇、捺、点)具有横的短化点化、竖的长化曲化、撇的直化反弧化、捺的点化简化、点的一落即带等技法要领。   
(一)横
横的技法要领是短化、点化。
短化:化长为短。楷书中那些长长的横画,在王铎行书中是短化书写的,如“王”“辛”等字。
点化:化横为点。一些短横往往按更短的、右下方向的点势书写,如“元”字的上横、“具”字里面的三横等。
横画的缩短可以避免体势扁方板滞,使体势圆活纵展,结构宽窄错落。短化和点化的书写更加简洁轻松,加快了书写的速度。
(二)竖
竖的技法要领是曲化、长化。
曲化:竖为曲笔。弯曲的竖,承、送上下笔势,书写更连贯,如“耶”“在”等字。
长化:增加竖的长度。末笔的竖往往长伸,出锋收笔,使体势纵展,如“华(華)”“弄”的向下伸展的长竖等。
行书中的曲化、长化的竖,具有微妙自然的势态和舒展纵放的神采。
(三)撇
撇的技法要领是直化、反弧和大弧化。
直化书写:将有弧度的撇写为直笔。右边是竖弯钩时,撇直化书写,戛然回收,提笔送势,如“光”字。当右边有弧笔时,左边的撇往往直化书写,如“为(為)”字。
反弧送势:按反向弧度写撇。写厂字头、广字头等时,撇的弧度稍向左上凸起,收笔向右上牵丝引带,如“序”字。
大弧引带:加大撇的弧度。当下一笔画的起笔在撇的收笔的上方时,大弧度书写,向上收笔引带,如“及”字。
(四)捺
捺的技法要领是简化、点化。
简化:缩小肥瘦对比和弧度起伏。稍有捺势即可, 摆脱太标准的楷书化的捺的形状,如“養”字。这样可以避免刻板僵滞,使书写松弛自然。
点化:按短点和点的体势书写。一是将长捺变成“短点”书写,如“業”字的末笔的捺等。二是按弧度稍向右上凸起的“点势”,长弧书写,如“父”字的长捺等。
点化更有行书特性。短点使书写简捷;点势长弧书写使笔势圆活,并便于向下一笔、下一字引带送势。
(五)点
点的技法要领是一落即带、简化短化。
一落即带:落笔后马上由重到轻向下一笔引带。避免点的孤立性和停滞性。不受楷书中完整的点的形状限制。
简化短化:点本身的形状简略,长度缩短。当带笔加长时,使左点、右点变成了类似提、撇的写法 , 如“尔”字。左右对应的撇、捺写为两点,如“未”字;把“八”或八字底写为对应的两点。
行书中的点,力势生动,势态多姿,精神闪耀,充分体现了行书的书写性特点。

三、行书复合笔画要领

   行书复合笔画(折、竖钩、横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等)具有圆转化、引带化等技法要领。所有钩画都是按照引带笔势书写的,不受楷书钩画的形状限制。只要得势 , 引带之钩长短不拘,更宜放松长化引带。
(一)折
折的技法要领是圆转化、迅畅化。
圆转化:化方为圆,化折为转。笔势连贯圆畅,避免楷书化的顿按方重之笔!如王铎行书的“洞”字的右上、“為”字的第二个折角等。
迅畅化:方折、尖折处迅畅书写。一些看起来颇似楷书的折画,转折处也迅速流畅书写。如王铎行书的“為”“歸”等字的右上折角等。关键要避免楷书化的停滞性的“顿笔”!
(二)竖钩、弯钩
竖钩、弯钩的技法要领是内向引带、外向送势。
内向引带:钩笔向字内引带。书写不是末笔的钩时,采用此法。往往增加长度,有时与下一笔连写。如“前”“静”中“月”的钩。
外向送势:钩笔向字外出锋引带。字中末笔的钩,收笔向左下、字外书写。既与下一字呼应联系,又使体势长化伸展。如“前”“静”中的末钩。
(三)横钩
横钩技法要领是长化引带、弧化送势。
长化引带:钩笔顺势引带,往往增加长度。有时与下一笔连写。如“寇”“宣”等字。
弧化送势:折角、钩笔弧化书写,向下一笔圆转引带。如“歡”字。
(四)斜钩
斜钩的技法要领是长化引带、省钩回势。
长化引带:钩笔向上引带,往往增加长度。有时与下一笔连写。如“戈”字。
省钩回势:斜笔书写至底端马上提笔回锋。底端往往稍肥重,但避免停滞性顿按收笔。如“盛”“歳”等字。
(五)卧钩
卧钩的技法要领是长化引带、弯转送势。
长化引带:钩向左上引带,往往增加长度。有时与下一笔连写。如“恐”字。
弯转送势:斜笔部分弯转书写。弯的前段较长,后段横向缩短,便于向上灵活送势。写“必”字等常采取此法。
(六)竖弯钩
竖弯钩的技法要领是左下引带、向上和右上出锋。
左下引带:省略钩笔,向左下牵丝。牵丝可增加长度,甚至与下一笔相连。横笔水平或向右下书写。如第一个“也”和“色”等字。
右上出锋:竖笔向右下、横笔向右上书写,收笔出锋,如第二个“也”字。
向上出锋:向上(或左上)出钩。其形状和长度不受楷书法度限制,往往增加长度。如“鬼”“乙”等字。
(七)竖提、横折提
   竖提、横折提的技法要领是长化引带、弧化送势。
长化引带:提笔部分往往增加长度书写。便于向下一笔引带或连接。如“衣”“读”等字。
弧化送势:竖笔和提笔有弧度地书写,折角圆转。既便于流畅引带,又使体势圆活。如“长(長)”字。

四、行书连笔要领

行书的“连笔”,是笔画与笔画相连接的书写技法。“连笔”包括“带连”“合连”等方式。
(一)带连
“带连”,指在引带基础上,由带笔牵丝将前后笔画连接的书写方式。如“厳”“存”“無”“豆”“史”“發”等字。
上下点、上下横、上下撇、“心”字的中点与右点等连绵书写为宜,以避免笔势停滞和结构零碎。如“於”“霍”“珍”“心”“谬”“感”等字。
请注意:临摹“带连”的笔画时,要按引带的笔势爽快书写,不要拘谨描画。前后笔画只要笔势连贯,没有实际连接也可以。
(二)合连
“合连”指前后笔画直接连接的书写方式。(不经引带牵丝而连接。笔画有时缩短、变向、移位。)
“合连”可以使笔势更贯通、结构更紧密、书写更轻松。
这种“合连”方式,适用于几种相临近的笔画之间:
1. 上横与下撇。如“石”“玄”等字。
2. 上横与下竖。如“江”“下”等字。
3. 横折与下横、上竖与横撇。如“石”“支”等字。
4. 上撇与下横、弯钩、横折钩。如“每”“勿”等字。
5. 上撇与下捺(此时捺写为点势。如“泉”字)。
6. 左点与横钩。如“寒”字。
7. 竖折与右竖(此时的右竖向左下按撇势引带书写。如“山”“字”等字)。
8. 提、撇折与右点(此时的右点向左下按撇势引带书写。如“去”、“强”字)。
根据上述“合连”规律,在行书偏旁中,王字旁的上横与竖合连;牛字旁(牛字底)、矢字旁的撇与横合连;弓字旁的横折与下面横笔合连;巾字旁(巾字底)的左竖与横折钩合连;口字旁(口字底)的横折与横合连;歹字旁的横、撇、横撇三笔合连;反文旁的撇、横、撇三笔合连;支字旁的竖与横撇合连;欠字旁的撇与横钩合连;竹字头的撇、横、点三笔合连;土宝盖、宝盖头、雨字头的左点与横钩合连;山字头、凶字底的竖折与末笔的竖合连;豕字底的横、撇、弯钩三笔合连;厂字头、广字头、老字头的横与撇合连;包字框的撇与横折钩合连……

    结 语
许多学过楷书的书法同道有一个苦恼:不能顺利地由楷书过渡到行书。其关键是没有把握行书不同于楷书的技法特性,受楷法束缚。尤其是笔法。
在行书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习者在所谓“实临”的要求下,追求每一笔画和结构在“形”上的完全相似,以描画的方式进行临摹,失去了生动的笔势气韵。临习小心翼翼,散不开怀抱,放不开手脚,很久不见成效。
行书的临摹学习应以势为主。只有“识势”,“得势”,才能写出生动的形。行书和草书都以势为主,但是在形质上行书更接近楷书,更容易让人重形轻势,导致用楷书化的方法去临习的倾向,所以更要突出其“势”的意义,把握行书“因势生形”的笔画特征。
本文强调以势为主的行书教学观,在与楷书的比较中探讨了以势为主的行书笔法要领,以期促进行书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原载于《书法教育》研究版第六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