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17|回复: 7

黄惇:颜柳的障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5 x6 ^" I& Z1 r% [; ^- X4 U
  s' K1 T1 T# K# N3 i1 P
6e583994a22a2f0673a38d0e8d52fdae.jpg
& j& Q/ y# k; q4 F& e. U6 K
& l- \. k$ [) d5 B" M, I+ E, a3 L) o- M9 @9 _9 O+ `* f6 D

$ c: n4 R( y: i( S  w  N, n) m* G八十年代,全国小孩都在学校写颜、柳,我找了十几个写颜、柳好的学生,让他们临摹王羲之的行书,一个写不起来。我小时候也写颜、柳,有一个阶段想写行书了,我看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转折处的形态,就想起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是要在这些地方顿一顿,写得糟糕透了。我发现楷书作为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像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所谓我将楷书写得相当好以后,我就可以去写行书了,不是那么回事!那么古人有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呢?有!比如说和我们有同样经历的米芾,先写颜真卿、柳公权,再写晋人……尤以褚遂良为多,仔细一读,这里面的人物,我们今天都遇得到,他得出一个结论,颜柳挑踢乃丑怪恶札之祖。根据这种推理判断,这种挑踢就是我今天讲的颜、柳楷书中的华饰现象。有人要问,就是楷书有华饰现象吗?当然不是!其他也有,但是惟独楷书的华饰现象是最难发现的。鸟虫篆写一横,画得像鸟,很明显是装饰。隶书也有,《熹平石经》也很明显,它找到了一个标准化的东西,隶书横画先是蚕头,到了西晋一横前面挖掉一块,所谓折刀头,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装饰手法。如果你把你的楷书定位在一个华饰状态,那么写出来的字是不会运动的。
( A8 |2 U9 U5 ~5 ^1 d6 A. }& P, s3 G( w& u
9 W- K9 r' z9 T+ B5 B3 u2 {& Z

1 \/ ?  F8 S' o+ A
; }, u$ |3 c8 T* `) T* K
; Y9 F2 e% g5 r. {" i$ ] 7dc151ce4b03323572d03097b72ee878.jpg
% P9 r- [) G$ }; S7 o, _; ?+ R5 m0 Y5 C
黄惇作品6 C0 C0 a1 y5 e7 [- M
5 t# o1 o' O( E! F0 r/ m- W- j

. ~) X, I  L2 E8 @$ V0 o2 `) g楷书作为古代实用的书体,我还注意到古代的学习方法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就楷书而言,古人是先学小楷,由小渐大,今天的学书者则往往是先学大楷。古人写文章要用小楷,实用,我们玩大楷,不但玩大楷,还要玩有装饰性的大楷,那么装饰性的大楷对我们深入学习行草的障碍是非常之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培养了这么多写颜字、柳字的小学生,但会写行书的非常少。出于这样一个动机,我们在南艺的书法教学当中,把楷书定位在可以跟行书相互作用的位置上。书法大专班只有两年,楷书课接下来就是行书课,我们把颜柳的钩写得那么复杂怎么办,但是我们还是要搞一搞,改变一下到南艺来之前的错误认识,写颜字可以一钩就钩,不要那么复杂,把颜、柳挑踢的点画舍去装饰性,还原其自然。什么三点水还要绕一个“油条”在里头,不要用这种方法,现在的书上解剖用笔全是画了图的,有很多小箭头,噜苏的很。后写褚字,再写智永,正好衔接到行书上去。此外,我要强调临楷书也要注意原大临写,不要无节制的放大,因为放大写笔法会发生变化,速度也变了。5 w' {9 G' T9 ~* F# w) J

' ~- R5 M. S/ Z/ z# L8 t6 o* n$ O7 Q
8 r% m, o' L# r! f
' B, @; @. J! x* M8 u" x( @( j3 P; B' _2 _4 ^& i& h
8a3843fd6ded91192dca0906d7ccfbdf.jpg
9 i$ ?% Z) L0 G7 g0 t: k; Q) q- ]  Y- _* @, a0 o- R

7 }+ m4 }* J8 C0 m! x9 X

3 q, Z" e( \. Y2 @3 w古人说,先学楷后会行,所谓先能站而后会走,以此比喻楷行用笔关系。但根据实践经验证明,古人泛指的楷书并非指中唐这种具有华饰成分较重的楷书。当然学习楷书而后过渡到行书的用笔方法,并不排除笔力、结字和眼手配合等其它训练,如果是,颜柳楷书自然具有同等价值。但就楷行笔法的连续过渡而云,古人实指晋楷一系,学者不可不知。米芾《海岳名言》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又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唯吉州访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不难分析,米芾这里已经把自己为什么将颜行评价如此高,而对其真书评价如此之低的道理讲明。他认为颜真卿楷书渗入了刻者的刻字习惯,因而失真。他所言“做作凡俗”即指“蚕头燕尾之笔”,亦即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华饰”现象,可见米芾已看到传世颜真卿碑刻与初唐楷书的这一差异。和唐代楷书自颜为一大变这一事实。他对颜行与颜楷天壤之别的判断,也说明这种楷书笔法与行书笔法的差距。所以他在《海岳题跋》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米芾的审美立场是以晋人法度为出发点的,但从东晋二王以下唐宋元明,凡行书笔法未有大变,因此正确理解米所点明颜柳楷书与晋人楷书一系笔法不一,是非常重要的。
8 Z# J# C% v; {: k1 d) D/ w" o% b9 I$ J
6 |+ K& u% o8 p: _" U

" R9 }, l: q7 ^! W! C) H. ]1 s a3f386948cfafd795f1b6207e651cdf9.jpg 2 A0 [' Y% n8 i

, p% x. R& f: w, k
9 ]& x4 t+ M. U2 l; Y我还要着重分析一下颜真卿的楷书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一,它作为字的严谨性来讲是没有办法和欧阳询的《九成宫》相比的,欧阳询的楷书,后来讲一个字“险”字,点的位置不能擅自移动的,后人总结出《欧阳询三十六法》。颜真卿将格子撑得很满,这就是我们通常写美术字的方法,写美术字的书上有一句话叫“左右撑足、上下撑满”,这种特点造成中宫不紧,柳公权变了,中间收紧,腿伸出来了,有人说看颜真卿的字就像武大郎,矮墩墩的。柳公权像个舞蹈演员,腿很长,甚至有的还穿一个芭蕾舞鞋,感觉更长。颜字的这种特征很便于做碑版,能放大。到了盛中唐,有人讲肥的字是颜真卿,肥的人是杨贵妃,肥的隶书是唐玄宗,连唐三彩的马都是肥的,姑且算一说,当时崇尚这种美。我们看欧字、褚字、虞字,都没有这种隆起结节的华饰,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都在关节处,人要装饰也是这样,女同志要涂指甲油,带项链、耳环、发夹,穿高跟鞋,注意,所有装饰都在端点,在关节处,其实懂写字的人要研究这个现象,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写字是要注意关节的,关节处是不是很准确,很大种度上决定你的字美不美,但是不要强化华饰,华饰了写不快,有人说就慢慢写好了,这个观念也是清朝人的,清朝人讲究拙、重、大。

0 \0 V* \+ u5 l  k5 E0 K! t% U8 ~+ u+ N2 w

$ ]! d5 J) V3 f* U1 n5 Y4 k  a9 J! O' W2 Y& \0 @* {9 |
颜真卿在唐朝的地位不高,宋朝的地位高,尤其加上苏东坡推崇,米南宫讲他不好,对他的行书认为“颜行可教”,也就是说颜真卿的行书可以用以教学。历史上有没有过不赞成写他的字呢?有,赵孟頫到北方去,看到北方人受金人影响,都写颜字,赵孟頫一到大都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写了一封信,谈到这个问题,说让小孩写颜字入手,终身不能脱俗气。有人讲颜真卿是忠臣烈士,就像我们现在讲3月5号学雷锋,因为雷锋是个好榜样,我们就学雷锋的字,雷锋的字全是斜的(笑)。所以赵孟頫就发感慨了,他说我真不太好讲,这么说人家会认为我对颜鲁公不恭敬了。王羲之也是忠臣烈士,为什么不学王羲之呢?这就是观念的碰撞。
6 f. z+ m9 g+ U4 k, \1 h- E. C7 p. {, H  x3 [% o6 h8 z
* Q" l7 z* x  L$ c
( D3 p' G" H/ c* g
6 B0 \3 F& ]% `1 r$ x( `8 z3 h
d26c38e619b465e665ff2f0bf517a729.jpg % Y; x) g2 E. {8 u
& I! r6 N3 ]2 @. M1 H
9 _6 D- P8 z, F% k9 O& X+ n$ z) Z
赵孟頫真是了不起,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最后元朝的风气全部被他改过来了。在元代书法史上,后来还能看到有少数的人在写颜字,但绝大部分写晋字。据我来看,赵孟頫的影响力决不下于颜真卿,如果我们按等级讲,第一级王羲之,第二级王献之,有人认为自从出了颜鲁公,他跟王羲之分庭抗礼,这都是一种偏好,不是这么回事,颜真卿的行书是王羲之系统,楷书确实有变化,我认为是朝美术字方向发展。当然我不否认他有他的美,李煜评认他的字是“叉手并脚田舍汉”,是粗俗的,我们现在电脑里的宋体不是从他那儿来的吗?颜的影响是什么时候大的呢?宋代是一个阶段,到清代中期以后,刘墉、何绍基、赵之谦、钱南园、翁同和,写颜体。民国时候谭延闿、谭泽闿写颜体,现在全中国人都写颜真卿、柳公权,我讲一句公道话,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全中国要不要统一教材呢?比如日本的小学生教材是欧。就统一来讲,写字就算了,书法就没有道理了。欧字还比颜字好写一点,有的小姑娘长得蛮秀气的,家里让她写字,一落笔,拙重大。有人讲:“唷!这小女孩写得像男孩写的!”像男孩写的有什么好啊?这个思维上就有些不对头,女孩嘛,弄得像个男孩干什么?如果一个展览会上全是阳刚,不跟生活当中没有女孩子一样吗?我要讲,我们没有摒弃写颜柳,但要告诉你,在中国书法史上,从书法美的角度上讲还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指出他的华饰现象在楷书教学过程当中是一大障碍,希望你们今后教学生过程中注意一下,因为我们写行书一拓直下,使转翻折都在瞬间完成,没有必要在端点处穿靴带帽。
( {2 K" `: [7 G8 S" B
8 y9 q# s3 w# s( c. @4 I% D# e

8 f: s0 E! S  a/ D
* c" V) N+ q8 b* p aba213730ddcc1366b96869605f389c7.jpg
2 a( `. |1 i( o; p5 k3 Q5 b# |* h6 N, h! t$ D0 T

: b' ^: S* N# X$ W$ @

$ ?1 U+ o- J7 h6 M& P二王的行书是从晋楷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写行书之前写一段时间晋楷衔接一下,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凡是用晋楷训练一段时间的,进入《兰亭》,进入《圣教》,进入《二陆文赋》等等都很方便。有同学讲,为什么写魏楷不可以进入行书呢?我不反对,清朝是先篆后隶,魏碑是最后出场的,魏碑从被人认识到现在也不到两百年,因为它有热潮,很多人喜欢写。用魏碑的方法写行书,叫魏行,金农的字不能叫魏行,只能叫碑行,因为金农时代魏碑还没有出场。赵之谦,魏行,康有为,魏行,以后还有一些。但要知道魏碑里面没有行书,你想要将魏碑的东西变成行书,你还是要去摸行书,现在外面很流行混合型,和我的香烟一样的,在座各位想混合我也没有意见,但你混合前要把混合的东西搞搞清楚,做一杯鸡尾酒要知道你倒进去的东西是什么,毒药倒多了会将人毒死。写魏碑也好,写唐碑也好,要弄清楷书的作用,在整个学习的行程当中的环节作用。2 k' u" p/ T6 t/ g0 A
6 W/ G2 Z+ ?) I. {

, [, Z$ N3 B3 l5 ?* t: @. h

0 X  p$ n2 B1 e& ~, a: A: w6 w$ X. X. [4 L: ^, |


4 B! i2 L$ z* O6 N2 W) J* X9 U5 W6 `$ |2 C
绕不过去的颜柳
  J" T  n( d: ^文/韦斯琴# P2 {( K) ]4 W; V

: N! d* S+ y) Y' c2 n5 `( o那年,初来南艺,导师问我都临过谁的帖,答: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 `2 H) f! B7 @& A. ^9 I0 U
- N( p/ v4 d5 I% y7 x* y导师面露难色,沉默了一会儿,说:颜柳暂搁一边吧!但愿只得了些皮毛,否则中毒太深,很难走得出来。
/ U: Z" e' P' C% I* e
$ B* \3 z5 i. g! n2 n不禁惶恐,不晓得该如何下笔了。于是向同桌打听,才知道,学院内的书法以书卷气为上,崇尚晋唐。晋为东晋王義之王献之,唐乃初唐欧、虞、 褚、薛。) }/ h1 z4 w& k9 Z: \
9 D5 n5 m! M: ^) ^
至于颠张狂怀,那是草书,非初学者可问津也。 而环顾左右,有人临《兰亭序》,有人临《智永千字文》,有人临《黄州寒食帖》,有人临《子昂赤壁赋》,果然无人理会颜柳。
+ O( X0 F8 j7 t7 U0 t0 b
) V+ p$ z' W! `  n  _8 W% s4 B, x5 q这样的观点很快便统罩了我,渐至后来,一听说某人只写过颜柳,便认定为俗书。而写颜柳一路,绝入不了展,谁还愿白白消耗时光。待临过羲献、褚遂良、苏轼、米芾、赵孟頫,再回看颜柳,果真呆板无情趣,且不易往其他书体转。$ Y3 v' ~; B' I2 h8 |) n

, ^& O6 f& o, S$ I如此自以为风雅地陶醉了好些年,写手札,写册页,写手卷,离颜柳越发地远了。
! `6 N2 a7 K: U% R- _* ]: W8 e) \- |# S% V* q  w+ z( w- U1 x
一晃二十年过去,环顾左右,当初写得比我好的人一拨又一拨,如今却大多无作品面世了。7 ^, I) w! H7 N  ~/ h% M
# o) b  Q3 q9 T

/ y0 W1 f( M5 E. `& s0 ]5 [) k1 R8 ^$ C! W/ y0 {# B
0 V7 A, B' y& R1 h# n9 k
f401d01ef4fdf3eb0e62a1d6f53c8cf7.jpg ! t6 v. C6 m* n$ O/ o' _# [

( _7 A: P! r* z/ l" H
  V. d. ?* A+ R; K" K* @0 u* {/ \看来,风雅与情趣很快会被时光磨蚀掉,若再不去寻扎实的根基,补就些真功夫,便只得流于庸俗 了。可几人肯真正从头来过呢!
9 C1 h( f, a6 q' F' Z) U9 ?
* u) C: O/ x7 k# g: I7 P二十年后,我重拾颜柳,逐字透析,才发现颜楷是那么从容、优雅,磅礴中含秀逸,端庄里显灵性,当为终生摹写之范本。而柳公权更精练、唯美,坚实、果毅,常临之,知聚散,得清芬。; ?/ V1 s7 Z& D4 r

6 |8 w. Z2 }1 B- s* v从前,导师说颜柳虽然是楷书的高峰,但太程式化,甚至华饰过分,不容易化开,不可多学。对于初涉书法的人,此观点可取,否则会陷入僵化。1 }; N% Z% @7 [9 |* v' |+ K* e
8 Z" g& c7 N2 U# F  ]  v3 @
可如果遍临古帖,有了辨识能力之后,仍一味地回避颜柳,可就大错了。
0 b- U8 f  _# G
2 x6 h% a0 Y! U9 g, d; G1 `如果说习颜楷不容易向其他书体转换,那颜真卿怎么会有《祭侄稿》那样的行书绝品。还有颜真卿的 《刘中使帖》《湖州帖》,上承其师张旭,后启宋人米芾。连黄庭坚跋东坡《黄州寒食帖》都说:“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而黄庭坚则直取柳公权笔意,点画取势严格遵从柳楷。将黄庭坚行楷书作品中较为夸张的长线条除头截尾,便与《玄秘塔》无异。
, w% _; h1 ]1 S, S* a* d. D4 [
) P$ r) v/ C8 [/ O4 S若说写柳公权不容易朝其他书体转换,那柳公权的行书《兰亭诗集》为何写得自如洒脱?更何况学柳公权出来的黄庭坚,行书、草书都达到了让后人仰视的高度。2 r" U; u+ A- y: ], `+ I; s+ ~
7 p) @$ d; d/ E! u
可见能否化得开,取决于书写者能否触类旁通,而非为颜柳所限。若要摆脱只会写小字的束缚,习颜柳便是一条捷径。
" g; R" q2 U4 S$ k' q
/ c! p- A2 C$ n- t: K9 W. V反过来说,将颜柳写得浪漫轻松一点,便是褚遂良体。将颜柳写得精微隽秀些,便是赵孟頫《道德经》的感觉。
! @2 Q* P$ L* M5 S1 Z& V8 @6 {0 t" `# ?
总之,想在书法这条道上走得再远一些,颜柳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峰,必得花些力气攀过,才有可能见识更壮阔的美景。
3 w2 Q! d% T+ N6 [( w
3 X* N' x- @7 W

- {1 m& d0 k2 h: U$ T+ a
  h3 q, \3 P3 U  D
发表于 2017-10-2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卖弄自己一点浅薄学识,条条说的都靠不住!古人写个评论杂记也只是自己认为而己,没有象今天的人出书写叙大张旗鼓的宣扬,生怕没有人说你鄙俗!, h0 H3 X. l4 E0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怼上了

- }8 E2 K  U. s" i3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d: e$ d: \+ Y4 {7 w& v+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的地方 发表于 2017-10-21 20:12
: n% z8 j7 \" R0 v卖弄自己一点浅薄学识,条条说的都靠不住!古人写个评论杂记也只是自己认为而己,没有象今天的人出书写叙大 ...

" p/ D+ A: F3 T/ {) R; ?7 j  b0 r! M, o批的好!, R3 ^/ J# o" O% ~# u- M0 T4 R5 \+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大论又臭又长,看不下去耶- y7 r  ?8 ?- v+ A' H;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只眼睛 发表于 2017-10-21 21:41 / `% V% O5 @- f" a" P; ^' X6 p# {
长篇大论又臭又长,看不下去耶
7 w# K4 v, @, t! u3 M, z9 a
师兄评论的有点夸张,学什么帖,喜欢什么帖各有理解不同,讲的对也好,错也好,可供参考
# q" Q) \. N8 I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的地方 发表于 2017-10-21 20:12 ! ]( C5 m) b) T/ d0 G! W
卖弄自己一点浅薄学识,条条说的都靠不住!古人写个评论杂记也只是自己认为而己,没有象今天的人出书写叙大 ...
8 t% P3 l# I2 {* E- Q
凑个热闹,个人看法颜体有不爱欣赏的地方,不要全学颜体一样的写法,可借鉴优势地方,认为也很赞同王师写的颜体,没有照全样学颜体写法,融入了自己的创作& q. @" g! G# m8 C7 _$ K&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黎智梅 发表于 2017-10-22 11:16
+ X& c! R& U7 e0 V* f师兄评论的有点夸张,学什么帖,喜欢什么帖各有理解不同,讲的对也好,错也好,可供参考
1 M: ?9 ^% o" b' L- g
古人云: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一字千金。长篇大论,有卖弄之嫌。
8 {; ]* @# H' O3 j' k. C  r  }1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