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461|回复: 6

书道禅心!(绝妙之文,不可不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道禅心---黃金陵( C# q. a; v8 J7 ~- g
1、何謂書道禪?" C* R( f+ p2 y2 E4 m" R; B- y
答:道者道路也,如同樹根之繁殖延伸,不論其已長成形狀、或未知未見的根路,皆依其樹木的根性,一直永續延伸下去。大自然的交替,不論經歷多少時空,朝代的更迭,皆依其無常的特性,在演變之中。書法何曾不是依歷代書法道統的特性,一直傳承下來,到未知的將來及未見的書法新貌(含前衛派書道、文字藝術或文字水墨….等展現的墨象),皆依循此書法傳承的道統的根性,永續發展下去。而目前的書道發展卻受社會名利環境的影響,其靜心定性的功能性,已陷入現實名利爭奪的技巧表現層面上。在功利的前提下,以媚俗的,破殘的所謂「新意」的表現,已污染了書法心靈空間的環境。在提倡環保的今天,心靈空間的淨化是刻不容緩的。
5 Z' X5 S- U' }個人以為以道家及禪學的觀念,導入書寫者的心靈,將是正面的影響,故言書法無道則殘亂;書法不離道、禪,名之為書道禪。亦即將道家、儒家所詮釋心靈空間的內涵與佛家的禪法等智慧,透過生活上的體悟融入書法之中,使書法變成心靈修持的道場,使修持與書法互成為心靈上生活的功課,而回歸到道統的精神傳承下去。7 D- y3 Y: f7 N9 W! X% V' Z2 s
2、書法與書道有何異同?
& M' m0 k7 Z! A答:書法者,書寫之技法,舉凡點、劃、捺、撇….等基本書法之寫法,結體之構成、組合及安排等屬之,為有為法的表現形式。書道者,書寫作者心靈空間之究竟也,舉凡思想上對道的認識,生活上禪踐的體悟,做人基本道理的心得等屬之,為無為法。& g4 M, ^1 ^) d
書法若喻入世法,書道即為出世法。書法者熟於技法,書道者熟於技法後,更精進於心靈修持的心法工夫。
+ D( h3 _  Z$ a" t4 P3、書法與德性可有關聯?2 `( F9 U: f$ {3 v
答:儒家所言「仁、義、禮、智、信」五德,於書法亦然,二者互為因果。6 Y: M+ E: m8 ?% q( G
「仁」者善也,心善者度量大,並善為他人著想,處處圓滿而心理平衡;於字亦然,必呈現和諧而統一,於結體上則善相救相助。
$ |# V6 r. {2 K「義」者,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則其人所書寫之字,氣勢從容不迫,行氣貫串,氣脈流暢。2 U: ^# B( O/ }# _) l
「禮」者規矩也,其人字必井然有序,中規中矩不嬌媚;結構與行氣,相敬復若相讓,不致凌亂。+ a, s3 `$ [4 P8 ]% R
「智」者善調理安排,故所書之字組合自然得宜,所謂「善行無轍跡」,「善計不用籌策」,而「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猶常善救筆,故無失筆。+ D5 S% l7 j# S
「信」者不我欺,自信亦信人,故所寫之字線條肯定,字穩而有神,不做作,不求媚取寵,卓然而獨立。3 D8 s9 |+ S( u2 r+ G$ C
古云「字若其人」、「字即心畫」,即由字象可知心象,故復稱之為書法「五德」。
. ^; P( p- o  F; |4、如何更知「字如其人」?7 b5 w! d& W$ \4 D2 n4 k' ^7 Y
答:前述心筆合一為書,陰陽合一為道。故可言書道者乃自心中自然迸發出「本相非相」的圖像資訊,若違此法則之自然,其所表達的自非心語,也即口心不一致。所以字是心的影子。
8 C% [5 p; o( C( j劉熙載著《藝概》云:「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又云:「賢哲之書溫醇,俊雄之書沈毅,奇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又云「養性靈須從執筆,運筆端正其心起。其心正則古人之性情可尋繹而得,從而勤練不輟,則古人之情性入我筆心竅,妙字出筆底,書名見矣。」故書法不只是「黑白的傳承」等技法的層次,更是「人的傳說與傳承」。; C- [8 [0 X" V6 O) n. A
5、請問「書道禪心」為何?
( N. }# l' C" B2 m$ Q( b" g答:一、書法以修持為第一義諦。二、以平常心為筆,以無為法為法。三、教學無定法,教材無定物。四、執筆以方便為門。五、運筆以忠誠為主。六、結體以仁愛為宗。七、氣韻以自然為師。八、整體以和諧為本。九、闡微以悟性為究竟。十、創作以圓滿生命為依歸。! U! T5 A8 |6 k; `
9、如何更知臨帖異趣?& X9 I! T, t  u9 T9 j; Z
答:臨帖分臨形與臨意。" G. B$ i' n+ Z5 y: ^- z
臨形者易著於形相之記憶中練筆法。
3 w7 o# f* _8 s' |6 v% K& O6 K臨意者在神,不在形,故不易著相。& }& }8 b5 c# l
臨字如念經,念經在會義不在經文,臨字要在會其神意,不執著在形狀,得「意」而忘「形」,悟「理」而遺「文」,猶得魚而忘筌也。惟無書法根基者,初學仍應由臨形入手為宜。
- [, u2 R' R1 ^8 q0 R% S11、可否以「慢澀」之逆筆抖法以求拙?
+ R6 s% K# }% R- w6 Y答:澀者筆墨與紙之相摩擦關係所產生,逆筆更加強其摩擦係數,二者皆由摩擦產生之線性,而自然呈現出物之「拙」性。然以「抖」振之筆觸而有意模倣「拙」的表現,如古木表皮之蒼拙或石碑風化之龜裂痕等之模倣觀念,均非出自本性,而是以「智」仿拙。
" ^* j# |5 R5 N9 T「拙」者為本性的自然流露,如老人,其臉上之皺紋,並不是「有意的模倣」可得。7 Z# Q  z3 ]3 B' b: M* d1 K# Y
「拙」性的可貴處是在「時間痕跡之真實性」,用有意之倣效,反失其真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
$ k7 U. b8 ]2 h5 e+ I3 a「真拙」性的表現,其心要自然,真實不欺且不做作,而非刻意模倣。如同模倣誠實者,本即是不誠實人。故以盡人之「心性」、毫毛之「性」、紙、墨之「性」,而後可以知拙性矣。如要仿毛公鼎、石鼓文之古拙,皆須心中有所體悟再去模倣,若刻意抖筆以求拙,皆是邪知自見。拙者係天真、素
& P5 H5 _( x% R" s2 t8 {$ v樸憨厚的本性,非模倣可得,若以模倣方式學拙者,則其模倣素樸之心,亦屬巧智。猶模倣憨厚的本性,其本性即已不憨厚了。. _7 p5 R/ D$ R% k
12、書法是否寫意為主,寫形為次?  C  s/ ~. b0 W7 X  d. [5 R# T) u
答:傳經在傳心,寫字繪畫亦如是。畫竹畫蘭,在繪其竹性蘭意,而不在形,若著於形色,世上豈有墨竹、黑蘭?反之書法古來即以黑白二極色之對比以顯現精神,主要乃在傳達作者心意,並非一定要以黑寫白,或非以黑色寫不可。不執著以黑白來表現,其目的在傳心,傳神意而已,亦不必執著形似古碑何法、何派,古人某家帖法始創者,又何曾臨寫何人?. N$ Q, \. O8 ^! x: r
又言寫楷書,心識易著於筆畫之整齊與否,或似不似某家法,皆導致心不寬鬆,甚至僵硬。縛緊其神經握筆,其結構即成僵化的組合,因此古來善楷書而不善行草者如柳、褚、歐,皆因習慣於注意線條之組合,終致字神筆意不通暢,獨顏體對線條較能不執著而心繫整體,故其楷書結構最佳而行書也能暢意快書。時下善楷者亦泰半患此病,若形體結構不佳而專注於字意者,易流於華淨而不實,時下甚多,故宜二者兼善之
5 k8 \4 U. b& O5 L( z# e; ]13、寫字最佳的狀態為何?3 R  U4 e& g+ A
答:寫字前但莫思量如何寫好,固然也莫思量怕寫不好,一切好壞且莫思量即是正念,也是正見,即隨時皆有自在感。
* j+ l6 k4 e/ ]前一個字寫好寫壞已過去,也莫思量,則過去心自絕;未寫的下一個字,也莫願莫求如何寫好,則未來心自絕;只是精神統一於當下運筆,但知無著於過去,對未來諸字之好壞,也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心莫再想,且莫隨去,則去心自絕,心若住想,但莫隨住,則住心自絕,即無住心也,此即住無住處。心能無住,無相,無法,仍然掌握無常因緣而得其神,以至於「出神入化」之境。若了了自知住無住時,無住物亦無住處,即無無住處也,即名了了見本心,也即了見性,只是佛心也,亦名解脫心,菩提心、無生心、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
* e3 Z5 w$ }( Y/ L% d- e6 r總而言之,心不著於筆,不著於紙墨,不著於碑帖字相,也不著於環境,與太虛渾然一體,則隨手所書盡是太樸之象。& x1 q) \1 B, X* C; l6 J
14、如何臨帖,不致落入某家碑相?) |$ {' n# T3 J
答:經云:「以相離相,以空離空」;初學者臨帖自當先由形相入,而漸學其神,及得其神,即不作某家帖想,如右圖由1形神而進入2、3漸得其神及至4全得其神便不落入某家相。經云「持經須悟真理,否則易著相」,故臨帖亦藉其形以得其神意,即得其神便可忘形,忘形即不著相。
" \& N/ R6 u& C4 v2 G7 L經注云:「有了妄念心,就不能常住菩提心,但是欲菩提心常住,就要離相,要離相就要環境中分別一切相」。臨帖於分別各家碑帖一切法,而不作記憶想,便能在諸碑帖筆法離相。但知一切法,不作一切法想。
4 c7 l; i0 i2 ~. ?; y17、用功可有步驟?( I6 k  P3 v: n2 s+ j
答:書法學習步驟概可分技法與心法。
# g- |1 R6 }0 A& f7 a5 v初學者仍應由臨帖基本筆法入手,每一筆劃及字架,務必練至不必記憶思考之精熟,由「似而不似」,練到「不似而似」,前者指「形似神不似」,後者反之,如此方有心得而不落帖碑字相。心法必待技法熟練後方能展現,一如彈鋼琴,必須精熟琴鍵的位置,心手合一,手琴同步,方能彈好音樂,在技法得心應手之後,再求心靈空間層次上的工夫,講求心靈及思想上的提升,是為求更好的表現。初學者臨帖還應由形臨中求「形似」,再求「臨而不臨」、「不臨而臨」之「神似」,此時臨意自處於「住而無住」「不住而住」境域,是為要妙。
' C# U5 ]" s" R/ A. p# |) F, e18、應如何用功方能得力?
- P; Q' p$ X+ Y- r" W* J1 z3 U答:用功不存功想,便是心不存收穫,心不存收穫,耕耘乃能專注於當下,而不起分別心及計較心,起二心便不清靜且易入急躁心境。「不問收穫,但問耕耘」,確是良言,也即禪家所言「只是活在當下的過程,無未來心,無過去心,無現在心,三際均斷的當下靜寂世界」。7 d% z  E' Y( z  \
書寫或臨帖之要妙,不在求形似與否,而在求神似;神欲活現,心靈須放開而不執著,惟其放鬆才能自在,隨緣之心性才會出現自然與逍遙。離行雲流水之意,自不遠矣。故用功首在以放心為先,次為氣勢(生命力的展現),再次為結構與線性,欲求其形似,反而自縛,如此用功徒增困擾。4 p" |. k5 L. S$ i, u7 ]1 x, Y
19、何以目前名書家都不見有佳作,何故?5 e, n  ]- ?; H/ k5 R+ p
答:所謂佳作,自有清流之義,心靈本質本含清濁二氣,如同泥水,心靜,則不淨之濁氣自會沈澱而澄清,如心搖晃,則濁氣自上升而呈混濁。書家學書之心態若在名利時,則在經營名利之中,投機心、玩詐心、爭執心、窺伺心皆如濁水上升而呈混濁泥水,水既不清、其本覺即失靈故,則字體表現之質性,結構之疏密,平衡度之捏拿,氣韻的表現等,自然失去準頭,字的品味自然每況愈下。而比賽得名者,皆有仰慕者崇拜之,在心性上如同吃了春藥一樣,一直處於被崇拜的興奮中而不知自我沈澱,在人世的名利場中,心只依存在被崇拜的慾海中飄浮而迷失方向。海水的浸損使浮板破殘,可是卻是名利者可以展現本領的最後資產,為保有舞台的榮光,媚俗及似同創新的扭曲,似新而醜化的表現,不一而足地踐踏書道文化的港灣。海水的清淨,漸漸被殘破的「雜物」撞擊得面目全非,文化環境也被污染得惡氣沖天,書家的心靈更是病入膏肓。殘障的新書道文化已經淹盡了道統的清音,在如此混雜的環境中,有幾人能跳脫這股黑潮呢?
- q8 n1 l. ?" L3 {0 \7 U1 S9 Q經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吾知之矣,期盼本書有如一股清風能有風行草偃之勢,以匡正書道。" w' Y  N* y' g4 H* a
20、疾遲與心之靜躁有否相關?- o+ J; J% o0 p: }- b  U
答:疾遲為運筆之速度,靜躁為心之靜動。- K2 W8 L2 v6 ]4 k) [+ D
心筆合一者,其運筆之時,筆觸上是疾而不躁。) |7 o9 D) _8 A& s
心動比運筆超前時,即心在筆前,於筆觸上呈急躁,反之則心在筆後,
! z$ G. e- c* b( _5 ]則慢而呈「拖」的筆觸感。6 p* X, u7 k+ Y$ j) l
心筆合一者運筆縱然是慢時,筆觸上是靜而不「拖」。
8 V. j. j0 W( y4 n+ Y( z0 e. u! Z8 m21、書法如何陶冶性情?2 L' ~! W0 r% E' X7 J  L
答:書法以靜定為第一要義,若以美醜為訴求對象,將流於形相的好壞,如此著相將牽動慾求心,心自不清靜:心不清靜,性情即不穩而生煩憂。- L' h, n3 D( {5 E, e4 G8 G% {
若以靜定為訴求對象,「定中慧生」、「定中意淨」,意淨則體內元氣順和,性情自然溫順。
# H4 [5 \. B+ v申言之,心專注於運筆之當下,時間感即停止,只餘空間感而已,故心靜。心求美醜時,意識因求美去醜而來往於前後「字」之比較,或與他人作比較,則心氣浮動不安,煩躁相生。  H; L: \8 s- B- {, {% F
靜性屬上下向性,動性屬前後左右移動性,前者原即具「靜止時間之因」,後者具「追逐時間、空間變數之果」,故授受宜由靜入,不但可陶冶性情,也可改變氣質,若從競美則生分別心,計較心生,則學習心永無寧日,氣質反而浮躁矣。! n8 y6 i- G0 s9 D. x0 `- X/ ^
22、如何從學習中得到快樂?
8 P9 b% I( m6 M8 X5 A/ K0 p答:當下靜心一處,無事在心頭,不思寫好,也不思寫壞,也不動心是為定,定中自生喜悅。臨帖若但求神似,不要執著於形之似與不似的拘束中失去快樂。
( _: q+ X7 R- e23、如何是具修持性之作品?# U% G; O8 q" `' K3 B$ v  l& m
答:「作品」之觀念,不限於文學家或藝術家才有。如事業有成,就是企業家的「作品」,豐碩的收成是農民辛勞的「作品」,兒女之教育是父母常自誇之「作品」,經書是修行者的「作品」,天地更替而萬物滋長,是「道」之「作品」,新民之教化是聖人的「作品」,而字畫則是書畫家各階段成長之「作品」。
  x5 ^) d  y; C- Q' v每個人之「原作」,只有一件,即父母所賦予之生命體,其他作品皆是「原作」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影本」而已。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之閱歷及修持,使人格更趨完美,「原作品」水準便逐次提升,自然其「影本」也呈現不同的風貌。
. l' p% K, s! e$ u0 R0 D: u只要「原作」一直向善去修正,以止於至善之地,其作品便皆是具修持性之作品。
& \7 D, e2 Q3 g9 Z$ r% f人死後,所有作品只有早期與後期之分,皆是「影本」,亦即與「原作」存有某種時間因緣關係之版本。
发表于 2006-4-2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佛法论书法,颇有启迪。但于初学者无益。有相当功力而欲求高境界者,读之当有所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论书法,颇有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共通之处,又格格不入,互补性不大,书道禅心的根本体现应该是书道与禅是一个有机体,但难有现实反映,晦涩难懂又郫益不大,深入之即入魔道,观者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不信佛,感觉佛其实是一种境界。佛道与书道之联系,信佛者有,不信者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3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技法与禅道并无联系。从“修炼心性,入静为之“方面看,二者存在共性。——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