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走进学者徐叶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宽随枝叶,艺高逐羽翎

                    吴 兵
     徐叶翎先生面善目慈,我想这是一个人心纯一生的自然表露。心平气和,落落大方,与谁相叙都是如此,他的质朴,是众口一词的。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人真实自然,其作品才不会矫揉造作。

    1934年,徐叶翎先生生于曲阜,他的家与孔庙仅一墙之隔。耳濡目染,他置身于厚实的传统文化积淀里,他处世的从容不迫与书画的古意风貌,是有根源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感受得到他的人文意趣和潜涌的才情。我对徐叶翎先生艺术品质的感受是:沉雄高迈,大度从容。现已七十多岁的他,居兖州府学后街,虽离曲阜稍远了些,但对传统艺术的追寻与探索仍孜孜不倦。作为一位仁者与艺者,一位朱复戡大师的入门弟子、得意门生,于金石、于砚田,他精研细究,老当益壮。好友王黎明对我说:“徐老师就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难怪徐叶翎先生周围聚集了那么多跟他学艺的年轻人。他怎么会老呢?

    在徐叶翎先生的作品中,传统的厚重是其根茎,性灵的洋溢是其枝叶,我们既能看到他篆刻和书法中的老到与朴拙,又能看到他绘画中鸡雏的群欢。徐先生的善,是修养所得,也是童心所赐。他画作中小鱼儿的漫游与蝌蚪的灵动,源自一颗遮掩不住的童心。如果说对《平复帖》的临摹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向往,那么对白石老人画意的共鸣则是自身性情的响应。“‘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白石翁画款余深爱之。”此道出了徐叶翎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可爱。人活到七十多岁,这算是品到了生活的真滋味,这让我们这些晚辈,多少也从中悟到了些生命的真谛。

    从一开始落笔就忐忑不安,我懂得徐叶翎先生的本真与亲和,但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可能对真爱艺术且品位极高的徐先生来说远远不够,这是让我忐忑不安的原因之一。然而我还是写下了这些文字,在请徐叶翎先生原谅的同时,也请他接受我们深深地祝福吧。

                                                                  2008.1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室有翰墨香——记著名学者书法家徐叶翎先生
室有翰墨香

  汪曾祺写沈从文的文章,妙语传神,讲到沈从文有一句常说的话:“要算耐烦”。沈从文写作“要算耐烦,他看小孙女写作业,也要说上一句:“要算耐烦”。耐烦的性格成就了沈从文。

   徐叶翎老师令人起敬的艺术成就,也可以说来自于他的“要算耐烦”。

   我不揣冒昧,为徐老师总结他个人艺术涉猎:痴于绘画,善书,喜好文章,颇抒己怀,好读李杜,通古今。

   他的家满是花草的小院,是他精心侍弄的结果,四季都有可爱的绿色迎面而来,尤其是那一簇修竹,别具一格,颇有“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意味。

   徐老师的气质好,像他所喜爱的兰蕙,疏淡之中蕴含着隽永,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如沐春风。

   人们欣赏孩童那清澈天真的眼眸,因为纯洁善良,引人喜爱,徐老师的眼睛,也给人这样的印象,成人的眼睛有这种清澈缘于他身上保存了这种纯真。这种清澈的目光穿越时空,看人、看事,对艺术与文章。

   徐老师赞叹某人的作品,都会极其简练地说:“好”,或说“功力深,见才华”。或者“真是大家”“大手笔”,寥寥数语,精炼简单,却直指中心。这又让人想起记述沈从文的文章,沈从文面对古代美轮美奂的服装,总是赞叹;“美啊!”见到好文物、文章、美的事物,沈从文会激动得眼含泪水,却也只是两个字;“美呀”。

   我熟悉徐老师,但对于他的艺术道路并不知晓,只知他周围的人对他十分崇敬,大家都欣赏他的艺术,也饱含对他为人为学态度的钦佩,我请徐老师说说他的治学之路或说艺术之路,没想到,徐老师真是健谈,往事成为了历史,往事也留在了心中。

                        一、 成长

1934年,徐叶翎老师出生于曲阜的一个书香世家,仅一墙之隔是孔庙,自幼便沁润在浓浓的儒学氛围之中。在他六、七岁时,家人便将他送入私塾,跟前清的一位老拔贡学习,念《十三经集字》、《龙文鞭影》等书,一两年没有什么成果,自然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集十三经单字,本来就无内容,家人慌了,认为他是一较为愚钝的孩子,便将他送入了当时称为洋学堂的曲阜师范附小中学习。听年过七旬的徐老师讲这段经历,我真是想笑,觉得这中间有很可乐的成分。

那时,他的家中有许多藏书,他从小就爱翻书,那些古籍书中的字还不能认识,在他看来是比较神奇的符号。好吧,那就找画看,书中的画他甚喜爱,他看《古今名人画稿》、《梅花馆》、不多的图画范本,看得投入,那都是些石印线描画、简笔画,却也生动传神。能得见到,丰子恺的漫画是过了多年以后。稚气可爱的孩子,拿了两把蒲扇作自行车轮,充满童趣,他认为这都是好画,看得懂,余味不穷,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的艺术感觉和对画的鉴赏水平。徐老师常称自己入校读书是幸运的,他读小学时的课本上的文章内容有一些是经久不忘的。

他老早就爱书,认字不多,却常常翻看家中藏书,文言古书尚读不懂,凭感觉就弄通了,唐宋八大家为谁?二十四史的排列顺序,还有《昭明文选》与《古文观止》的区别。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他认为选编水平极高,对《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更爱不释手。他对袁枚最为推崇,喜欢《随园全集》,称袁子才是大才子,是清代大有影响的作家。凭着面对一部数十册的《随园全集》,有了一些朦胧的印象。如此文化的浸淫作用却是很大。

徐老师总说自己读书不多,遗憾自己没有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其实,即使现在的学中文的研究生也未必有他这样的古文基础。在他参加工作后,依然有机会接触图书。最早的工作是在县工会做图书管理员,那时有宽裕的购书经费,他常常从书店选购新书,最后这个图书馆发展到藏书居然比当时县里最大的图书馆中新的书还要多,书的品位也高。徐老师管理书,接触过许多读书人,这个图书馆以新书递增受到读者的欢迎。

当然,他少年是喜欢的书画创作艺术还是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也认真思索自己主攻方向。闲暇时,他便出去写生,画风景画,那个时代已用素描与水彩,表现生活场景。国画中的山水画需要扎实的功底,要胸中有丘壑,他便保持对山水画的距离。人物画,他甚喜欢,然深知其难,便主要画花鸟、动物,努力培养观察与领悟力。白石老人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看作是至理名言,牢记在心。徐老师画画遵循传统亦求新意,他笔下的花鸟别有意蕴,毫无板滞之气,很有飘逸之风。这与画家的灵性和高度概括力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书法他自幼便深为爱好,家藏的书法、碑贴,引起他浓重的兴趣,从中发现了大美。1973年以后在兖州办工艺美术厂期间,因工作关系,接触大量的名碑法帖,工作之便,晨夕摩挲,乐在其中,陶醉其中,对于书法艺术研究与提高书写水平大有裨益,书风隽秀之中又增添坚实的质重朴茂。

人在事业上的成长,恰如跳高,助跑很长,而至为关键的只有几步。谒见朱复戡老人并拜其为师,徐老师认为这是自己最为庆幸的事。朱老是艺术界的泰斗,好像黄钟大吕,以书法家、金石家、学问家之全面,达到最高水平。从古至今唯一真正的金石家,之所以这样说,譬如:一件青铜器,朱老从器形设计,铭文撰作、书写、到铸造成器,全部擅长,皆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艺术本领,真是空谷绝响了。朱老还是文字学大家,文字学,简单说就是造字的规律:篆书为什么这样写,草书字为什么这样简化。文字学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朱老的教育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润物细无声,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批改作业,重握笔实践。朱老常问前去求教的弟子:“写的字呢?”“刻的印呢?”然后作示范这样写会更好一些;那样布局会更舒展一些。学者获益良多,师恩难忘啊。

二、艺术家的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



时代的列车裹挟着每个人前行,个人的命运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艺术家的创作同样如此。荒谬的年代产生荒谬的事情。徐老师谈及自己在过去的年代里的经历,总是深有感慨,他说尤其大跃进年代里工作时总要搞大突击,晚上加班是常事,写海报,写大字,永远在赶、赶、赶。我问:“那不是更好,正好练字了。”徐老师说:“并不练字,还把手写坏了,艺术创作是灵性,好的艺术作品不会产生在违背自然规律的环境之中,一味强调的违背人的本性创作不是创作,也出不来好作品。”

徐老师还说起自己早年在曲阜工作,有一段时间在展览馆工作,他也是满腔热情投入。一件事,简直就是辛辣的讽刺剧。那时,正是工农业生产放卫星的年代,宣传丰产典型,亩产几千斤是稀松平常的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展览馆的工作重点也是围绕这一主题。转到来年,展览馆里要展出的则是救荒的典型了,报道某仓库储存了多少可吃的干树叶(自然不会好吃),时间一长,连当时的当权者也意识到也有多么不合时宜了,悄无生息的把这个展览撤下来。这真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在那样的年代中很难有纯粹的艺术存在着。荒诞既不会长久,也不该是历史的常态,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要在这荒谬错误中吸取教训。文革后,真正的艺术的春天来了,艺术是艺术,不再做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了,艺术家的嗅觉是敏锐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代大师于右任,著名学者胡适等不再是反对的对象,这是最初的信号,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天地已是花团锦簇,徐老师说自己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如饥似渴,太多的以前被雪藏的艺术作品得以重现,太多新锐艺术家的艺术理念被接纳,这一时期是艺术家成长的春天。三生有幸啊。徐老师说起自己画过一幅漫画,《四代人的书》:爷爷的书全是线装书,父亲的书是洋装书,自己的书是洋装书中重印文史书与现代文学作品,孩子的书是电子书,以书记下历史的脚步。他对于新生事物总持有宽容和接纳的态度。不拘泥于历史传统。

关于李白研究

   1993年开始,兖州是李白的第二故乡,太白在此寓家20余载,经学者考证定论。此后徐老师一直致力于李白研究。是他艺术生命中又一棵繁花似锦的大树。他坚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艺术的灵光是相通的,既然知道李白杜甫在兖州有如许多的事实史迹,自己就愿意作研究考证,写出来,告诉兖州人。诗人李白为兖州这座城市披上耀眼的霞光,兖州所处地理位置为东文西武,东边曲阜有圣人孔子,圣人是威严的。西边水浒梁山一百单八将是虚构的故事,带有草莽气,李白比孔子更贴近平凡大众,比虚构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既然以前史迹有误,那就要还历史真实,他愿为之呼吁。为李杜在兖州的相会大书特书,那是光芒万丈的一段历史。现今徐叶翎老师的李白研究已是蓊郁的森林,洋洋20万字的《东鲁寻踪说李杜》的出版,是他孜孜不倦的成果,为他丰硕的艺术天地中的一朵奇葩。早于此出版的一本《砚田拾穗》是他书画印作品的选集,也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我好象是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徐老师也常说,自己做学问是蚂蚁啃骨头,他的这种勤奋使他的艺术成果如此丰硕。范仲淹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徐叶翎老师正是这样的谦谦君子,慈祥长者。他提高了兖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兖州的文化底蕴。祝他艺术之树长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芭蕉留绿   樱桃正红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N  L/ [! {8 K; T( [. v2 d3 ?% q
——著名书画家徐叶翎先生的艺术人生书艺公社 最早认识徐叶翎先生是一九七四年的冬天,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几十年的交往是我对徐先生有了更多地了解。他历经么难,孜孜不倦,不幕荣利,平日里娴静寡言,酷爱读书写作,却是一位胸怀博大,交游广泛,学识丰厚,内心世界精深的书画金石大家,先生拥有今天的成就只靠两个字:执著
一、 2005年初夏,我来到徐叶翎先生的家,与他面对面访谈了很久,再一次聆听了徐先生艺术人生的经理及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先生的客厅里挂满了名人字画,只是在一个不抬起眼的墙角里挂着他的一幅国画,画面上两片葱翠的绿色芭蕉与满篮子鲜红透亮的樱桃教相呼应,画面左侧的提款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幅画抒情细腻,清新高洁,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丰富内涵和哲理。几十年来,徐先生尤为喜欢这种题材的作品,为自己和朋友画过许多次,折射出老艺术家对时间的珍稀之情。徐先生说:,他很喜爱画上的这两句词。细细琢磨着两句词,使人更进一步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泗河边发出的一生浩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两段词语有着相同的哲理,它暗示人们在变动不居的世事中,也要日夜兼程,珍惜时光;借美丽春光抓紧稍纵即逝的每一天,才能心想事成吧!
徐叶翎先生,1935年出生在曲阜市城里的一个殷实的封建家庭,父亲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读书人,徐先生的童年和青年时光是在文人家风及家藏的书堆及画堆里度过的。塔自幼酷爱印石、碑帖、文史,着迷翰墨,十多岁时的徐叶翎第一次看到《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碑》两部魏碑石刻时兴奋不已,如获至宝,中国古老传统书法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萌芽的种子。他的家离孔庙很近,徐叶翎和小伙伴经常去玩耍,在空荡深幽的庙院里寻寻觅觅,他对这里众多的石刻碑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孔庙里的汉碑和《玉虹楼》从贴长廊,杂草丛生,到处布满了蜘蛛网,气氛阴深可怕,幼小的徐叶翎忘我的沉醉其中。直到现在每当谈起,《玉虹楼》时,先生依然略显激动,他对这里的每一块碑林石刻如数家珍,每次到来他都会把这里的580块碑刻摸上一遍,然后在静静地研磨上面的字迹。独自一人留连碑林中,他自己也记不清共有多少次了。徐先生六岁的时候,徐先生父亲的朋友周凤羽住在离徐家很近的三间北屋里,名之曰“学屋”,每天下午周凤羽便和几个年轻人在这里读书作画,少年的徐叶翎记忆最深的是周先生悦耳动听、抑扬顿错的吟咏声,他最爱蹲在窗外侧耳细听,虽然内容不太清楚,但其声音之美却深深打动了他。这位才华横溢、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颇深的周凤羽先生终于在徐叶翎七岁的时候,从一本师范学校的画集开始正式辅导徐叶翎开始作画,成为徐先生走向艺术生涯的启蒙老师。2000年周先生去世时,徐叶翎饱含深情地写下纪念周老的散文《缅怀后翁》,寄托神奇的哀思。
   1953年,18岁的徐叶翎分配到曲阜市总工会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书画家  春节好


    1月20日上午,市委书记张玉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褚建伟等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着全市人民的深情厚谊,走访慰问了驻兖州书画名人和专家学者,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并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市领导向艺术家们献上了象征吉祥和富贵的蝴蝶兰,询问了艺术家们的身体状况和近期的创作情况,对他们在我市书画篆刻、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赞扬了艺术家们曾经展现的个性艺术魅力,期冀他们保重身体,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发挥余热,深入发掘兖州的传统书画、李杜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等。张玉华书记在书协主席徐叶翎银宇新苑的新居中,详细询问了徐老的生活和创作情况,聊起了徐老的新著《东鲁寻踪说李杜》,希望徐老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继续为我市以兴隆文化产业园和“10-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再做贡献。
老艺术家们对我市领导在百忙中的慰问表示谢意,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平和、亲民、真诚、朴实、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工作作风表示衷心拥护。美协主席秦棠即兴挥毫创作了精彩的作品,祝愿我市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惠民工程,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重振古城兖州的文化雄风。
今天的天气有些寒冷,老艺术家们的心却非常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徐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叶翎先生书画篆刻研讨会
100_3518研讨.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背后的拓片真的很精彩!但不知叫什么名字?请楼主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卓然开一代宗风——— 写在《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出版之际
伴着戊子新春的脚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历时数年,由济宁市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编辑,冯广鉴、徐叶翎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本装帧典雅、印刷考究的图书,书中汇集了当今研究朱复戡艺术及生平的文章数十篇。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朱老弟子等诸方面的作者,其中不乏在 书法理论及实践上有高深造诣的理论家,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对朱复戡先生的生平事迹及金石、书法、篆刻、诗词、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是当今研究朱复戡艺术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艺术生平与年表是后人研究艺术家个案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文集》收入了当代最负盛名的掌故大师郑逸梅先生的《艺术大师朱复戡生平》的文章,对朱先生的艺术人生撷取其最传神的闪光点,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代艺术大师的音容笑貌,师承交往,困厄坎坷,人格魅力,艺术特色,读来感人至深。《朱复戡年表》经多年搜集整理、反复考证,资料较为翔实,既是研究朱复戡艺术的重要依据,亦是研究朱派艺术的重要成果。

  《香雪海畔,斯人永存》,《一代宗师,风范长存》。陈寿荣等朱老的弟子们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出了回味无穷的怀念文章,颂扬先师以“利他”作为做人的第一要义,只知奉献社会和人民,而不计图报于个人的高尚情怀,就像高洁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赵一新对朱复戡先生的艺术实践作了深透的分析,认为:“从实践的整体看,他以篆书和行草为一生的两个特别着重点,上及殷墟甲骨,更通魏碑晋草。其篆书,从研究金石的大小篆开始,立足于篆刻主要写好篆书,将二篆书法直接引向篆刻。其行草,以魏碑为骨骼,以唐明数家为阶梯,以王羲之诸帖和章草为构架,以秦篆、汉隶和简牍为血肉,将信函等实用书写上升到和题跋同一发挥的创作高度。”并认为朱先生“一生崇尚扎实密厚,一丝不落轻巧取媚”。

  张金梁在《朱复戡书法现象研究》一文中,对先生“成于勤,善师古,根植篆”等现象作了分析研究。而王庆利则认为:“朱先生的书作在两个方面较为突出,一是蕴含之‘厚’,二是造境之‘朴’”。郑培亮评朱先生:“其书法刚劲凝炼,郁郁苍苍,正大堂皇,确乎大家风范。”张爱国则从“碑帖兼容,书印同参”上论述了朱复戡先生的书印创作理路。

  徐叶翎和冯广鉴二位是朱复戡先生的高足,对朱老情真意笃,极尽全力弘扬朱老艺术并传承其衣钵。徐叶翎的《朱复戡先生的书法艺术》,论述细致缜密,详细分析了朱老长于各体、侧重于大篆和行草书,是诸体皆擅的书法大家。冯广鉴多年来奔走呼号,为筹建朱复戡艺术馆和研究会,主编出版朱老著作尽心竭力,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之至!他在文中,就朱老的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用鲁迅先生的说法:“美术家固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与以上诸家宏观把握不同,于茂阳、刘宗超的独特的视角从草书入手,分析了朱复戡先生草书“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刚健凝重气息”,“得力于秦诏版与商周金文。”

  齐开义的《从朱复戡先生的书跋看其书法的审美取向》,突出地论述了朱老学书取法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人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取法不高,选择不对,再努力也会“南辕北辙”。而乌峰的文章《墨线编织大师———浅谈朱复戡先生书法的线条艺术》,就朱老书法在技术层面上,在线的质量、线条控制、编织以及编织后的空间关系作了透彻、精彩的论述。

  篆刻是朱复戡先生艺术的一翼,《研究文集》选编了几篇探讨朱先生篆刻艺术的文章。

  范正红认为,纵观朱复戡先生一生篆刻艺术的发展,从其表现的艺术面貌上看,前后有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了“三段论”式的蜕变过程。即为早期的融纳流派印风时期,中年形成风格时期和晚年的风格老辣成熟的时期。而先生晚年的成熟风格仍应以其古玺印为其最典型的代表。

  王庆忠认为,朱复戡先生“印从书出”是其篆刻出新的一个基点,也是他终生坚持的一个艺术观点。张戈则集中精力对朱先生的篆刻边款艺术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虽说制作的是边款,实际上是他将书法与篆刻融为一体,从侧面反映出朱先生诗、书、画、印融会贯通,技艺精湛,超群绝伦。”

  朱先生于诗词亦有高深的造诣。于此,樊英民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

  朱先生的诗词以前期和后期较多,解放后的三十年写作较少,大概是极“左”思潮的禁锢束缚了先生的诗兴。朱老前期作诗多,却散佚严重,后期作得多,艺术含量却比较稀薄,中间的三十年却作得很少,这都是令人遗憾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朱先生在诗中发出“留将清气抗风尘”的呼声,这是无力报国、功业难成的慨叹,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良知的表现。这种情绪贯穿于朱老解放前的作品当中。而早期的一些无题诗,“往往以一种工丽细致的笔触,写一种委婉的情绪,或离愁或别恨,缠绵悱恻,十分感人。”

  除了书法、篆刻、诗词之外,夏志千的文章论述了朱复戡先生的绘画艺术,认为朱先生的中国画“健康,向上,奔放,而富有激情。所描绘的画面不抽象,不狂怪,不消沉。无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均擅长。”先生的绘画,以钟鼎、篆籀之笔入画,以中锋逆笔,笔力雄健扎实,浑厚苍劲,富有金石气。

  为了增加本文集的可读性、趣味性,书中收入了著名作家李木生的《大师的味道》及朱复戡先生的弟子侯学书的《朱复戡奇人奇事》。在李木生的笔下,朱复戡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而鲜活,这个“江南一布衣”熠熠生辉的神采而让人想到了那个傲骨铮铮、落拓不羁的大诗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木生笔下“大师的味道”。朱复戡奇人奇事,亦确确实实令后人拍案称奇叫绝!

  “古来圣贤皆寂寞”。朱复戡先生一生无显赫的地位,“于名则信手取舍,于利则随挥去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博大的艺术视野,卓绝的艺术成就,却“天外昂头万象低”。“卓然开一代宗风”(张大千语)。在文化艺术繁荣的春天到来之际,《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的出版,无疑给姹紫嫣红的文艺园地增添了新的奇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