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苏斌

陕西画家潘旭峰参加第八届两岸名家大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3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旭峰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委员

陕西长海画院理事
陕西蓝田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

DSCN92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本山除了后悔买私人飞机和后悔不懂政治之外,还有许多后悔的事:

后悔结交了一些不该结交的人,让大家抓住了把柄。交往达官贵人是把双刃剑,交对了日后可以飞黄腾达,交错了也许会被其连累。活好自己,活出真我,才是男儿本色。

后悔与前妻离婚,背上了忘恩负义的罪名。当下一些名人明星稍有点成就就飘飘然起来,好一点的找小三包小秘,对老婆孩子还算不离不弃。差一点的抛妻别子,口中还念念有词。

后悔收了那么多的窝囊徒弟。在危机到来之际,没有一个能为老师分忧解难。别人收的都是些能抬轿的高手,而本山大叔却收了一批只会磕头不会烧香的弟子。

后悔开了豪华娱乐会所,让警车为其开道。当时老赵可能觉得很风光。但过后想想,自己真是把豆包当干粮,把明星当人物了。

后悔让老婆孩子出国,虽然每天都能前呼后拥,享受帝王级的待遇,但每到夜晚曲尽人散之际,自己孤零零一个人,连个诉苦的人都没有。难道这就是他一辈子要追求的幸福。

后悔与央视闹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央视,没有央视春晚,就没有赵本山的今天。但不知为什么,赵本山最终还是和央视分手,到底是赵本山蹬了央视,还是央视抛弃了赵本山,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后悔出演了那么多的讽刺残疾人的小品。让一些网友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后悔在有生之年没能把“黄色二人转”扭转成绿色二人转。

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后悔只能让人沉浸在以后的辉煌之中。最好是活在当下。对赵本山来说,当下最主要的是怎样才能化解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度过难关,重新起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赵本山曾经是小品王,曾经给无数人带来欢乐,但那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赵本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刚刚起步时冒出来的文艺尖子,曾引领过时代的潮流,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很显然已经过时。如果人物也能变成文物的话,那么现在只能送到博物馆里去了。

是的,赵本山的小品曾经是那样的令人着迷。但是有网友细细分析发现,那是赵本山继承了中国并不优秀的传统,绝大多数是以取笑残疾人为乐。除去这类题材的小品,赵本山还有多少令人称道的呢?

赵本山后来涉猎影视圈,在他成名的两部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中,唱主角的显然是范伟而不是赵本山。赵本山在其影视剧中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配角。

赵本山是二人转出身。但是现在的二人转不但需要吹拉弹唱,而且需要一些能吸引观众的杂技绝活,本山大叔年轻的时候从没翻过一个根头,年纪一大只能转转手绢了,这种“绝活”显然不是观众最想要看的。

赵本山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粗通。但是唱出来的歌不是没调就是跑掉,尽管能引领一时的时尚,但绝不会成为主流。赵本山也会二胡唢呐等一些乐器,但只能是蒙一蒙门外汉。赵本山的书法更是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之是陕西人,在当下长安画派及其市场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只身来到北京。三之是个诗人,诗人自有诗人的逻辑,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深究。

面对熟悉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诗人三之可能更多地关注挑战与陌生的游学感。出走北京,也可解读为三之的一种诗意的栖居。

三之是一个特别的诗人。当更多的人逃离诗歌的时候,除了方块的汉字以外,三之还用诗化的语言与激情,以线、面、色在画面上倾诉。一个思想走远的人,总是要留有一些印记,记录一些零散、孤寂的日子,留下一些痕迹,当迷失自我的时候,或许能够找到承载自己生命的村口。

也许是漂泊的久了,我们都会想念故乡。故乡有一种温情,即使再局促,再幽暗,再微弱,也能触动我们的魂灵。

三之的日子是沉静的、纯粹的。有时,无可名状的心情伴着思绪飞扬,将形形色色的状物解构,用理性的穿透力,勒住如潮水般云涌的想象,每一处驻痕都闪耀着诗意创造的光芒。对三之来说,这既是诗,又是画。

三之将时空解构后,用诗人的眼光,从容地穿越与放牧久远的过去和奔涌而至的现实。这时,历史似乎就变成极富表现力的线,蜿蜒地穿梭在三之的画面之中,或流畅,或苦涩;或有意味,或可有可无。在寂静的夜里,这些画面会不断地穿越他自己,就犹如浮游在水里一般,一幅幅画面组成了一条没有尽头的河,静静地流淌。

当浮躁与离散的审美已使我们不断地迷失自己,甚至无法体验生命流淌的律动时,其实,我们是在慢慢地消费自己,在利益与别人的目光里。认识自己、体验生命似乎成了一个要用毕生去逃避的课题。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面对三之的画面,他似乎在向我们释读:在时空的海洋里,不同形状的线面结体,就是我们不同的漂流状态。三之让我们感到了自身处在悬浮的尴尬状态。好在,在焦虑之际我们还可以回望,看看我们一路奔来的源头。我们为什么出走的这么久远,以致回溯已成为一件难以做到的生命历程。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生命的产生与存在纯属一种偶然,所以,每个人似乎都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追求永恒。

在宇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生命的存续只是一瞬,个体生命更是微不足道。可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有限而又短暂的时空中,去追求无限。

于是,永恒与无限,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与人生理想。

三之的绘画所体现出的理性思考与感性的体悟,恰是这两种追求的一种感悟与解读。在其绘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源自时间的历史维度,也有源于体验与感悟的状态向度。这种双向度的探索,使三之的绘画有了更为广阔的宽度及更为深入的厚度。我想,在抽象绘画走向时尚化的今天,三之的绘画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及人性光芒,是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三之的抽象绘画让我们感到亲近,因为他在关注时代,关注我们,关注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三之是用诗的方式来体验文化,梳理生命,并在此基础上融通东西方抽象绘画的理念,在诗意的栖居中不断锤炼,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向。我们知道,东西方绘画抽象的逻辑起点有所不同。东方的抽象是从感性而起,在似与不似的运动过程中,追求理性的秩序,从而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有精神之美。而西方的抽象则是始自理性,先是建立在几何形态基础上的变形与抽象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追寻感性与直觉的召唤,用感性来平衡与填充理性的构架,最后在感性之中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当抽象还在时尚的床上坦胸露乳的时候,三之早已乘着诗情的舢板,游走在东西方抽象艺术的两岸,而“中庸”的河流不断推动其前行。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可是,漂泊的久了,谁也无法回去。这时,故乡就成为一种记忆,一种痛,每当季节来临,我们不敢静下来,试图用喧闹来麻醉这种撕心裂肺之痛。这时,我们似乎就是三之画布上的一个不可名状的物体,或游动、或漂浮、或沉积。所以说,三之是位很特别的诗人,他的绘画是我们大家的童话,简约但深刻,有时会让我们刻骨铭心。

不少人感慨曾经沧海,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下人的一种矫情,作为陕西壮汉的三之,自然无暇如此矫情,他在一种几近无奈中,用坚守与生命的消解,将思考的力量养护得尖锐而又明亮,“如水般儿童”的心态,将正大之气的文化精神追求,在自由而又富有创新的精神原野上不断隆起,并会在以后的行进中,成为一种标志。三之的艺术实践所展现出的力量与实力,让我们相信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远景。

三之是地地道道的学院派,在秦汉雄风的滋养下,他并没有向他的前辈那样生活与创作,更没有去延伸前辈的艺术道路,而是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在顺应传承文化传统与剥离反抗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不断追寻艺术的本源与本质,在坚守内心体验与持续张扬个性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升化自己的审美理想,丰富并系统沉淀自己的审美经验,在不断调适审美感受与感悟的过程中,一步步积淀自己的美学思想。

三之把绘画变成了自己的另一首诗。

三之正处在这样一个状态,远远望去,他好像正在绘制并完成一幅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方舟先生说:“韩三之的绘画出现在我们的‘视界’之外,越出了我们的‘期待视野’,他具有一种非常独到的‘现代性’,而这种‘现代性’是在本土艺术的资源中滋生,是在‘笔的游走’、‘线的散步’中成型。”
他的绘画中渗透着笔墨修养,其笔法的平、圆、留、重、变,包含着墨的变幻世界,画中予以坚定的红、黄、蓝,则是他对客观万象主观认识的一种概括,是其文化的养分,予以绘画的方向与厚度。他多数的绘画中,不难看出“水”和生命体的各种意向以及神奇的心灵密码,同时在他的画面上蒙太奇般萦绕和飞翔着饱满、真诚、浪漫、喜悦、阳光、坚毅、自由的线条,它像神笔一样非常微妙地带着水和色,通过洁白的宣纸将我们大脑的经络和心灵的穴位与自然的大地相接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家韩三之近日在延安志丹县永宁山旁边创作的“天洞”大型化界艺术作品,在山体悬崖上凿出神秘的类似外星语的“洞”语言,触及到哲学、宗教、诗歌、建筑、雕塑、篆刻、摄影、水墨绘画、行为、大地艺术、自然生态、考古、社会认知等等文化领域,在很多媒体上引发了强烈争议与讨论。韩三之表示,抽象的艺术作品会给人无限的探讨空间,比如说人性的黑洞、霍金的宇宙黑洞等。洞的灵感“突然像爱情一样出现在眼前,使我恍然顿悟。”这种从平面到立体的“洞开”与“洞达”。不仅让艺术家感到生活更加立体与轻松,更重要的是让其开始思考自己能给社会做出什么事情。著名批评家王瑞芸撰文指出,三之的难得,就在于,当西藏修行的洞在瞬时“唤醒”他时,这个有血性的陕北汉子,毫不犹豫地一下子从平面的艺术创作大胆地跨了出去,跨进一个极为深邃辽阔的区域,一代一代西藏人舍生忘死要去接近的那个精神区域。崖上的洞带他进入了天和地,人和宇宙,心和内省……他要把这个天启,这个灵感,无论克服多大的困难,投入多少资金和心力,也要大声呐喊出来,带着观者一起去面对天地,面对自己灵魂的黑洞,和他一样重新上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