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近有网友在篆刻网写批评石开的文章并有讨论,个人也就对篆刻的浅显认识做石开篆刻的浅论,欢迎意见,欢迎探讨。! o6 u# i6 n+ I& w7 y9 d: T, o
石开篆刻浅论 石开先生是当今印坛旗帜人物之一,冷静客观地剖析评价其篆刻创作,探寻其审美思想和创作手法,无疑对当今篆刻艺术创作和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就以我个人浅显的对篆刻的认识从几个角度剖析下石开篆刻和石开篆刻对当代篆刻的意义 从篆书与篆刻的关系看,从篆书中兴之主邓石如开创新格独树一帜开始,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等紧跟其后,无不以自己个性化的篆书体系打造个性的篆刻语言,丰富了篆刻艺术美学拓展,成为印外求印的典范。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出现显而是高于前者的,究其原因只有两点:一是印外求印,以个人篆书风格介入篆刻。二是印内求印,找到与个人篆书相通的篆刻体系。齐白石无疑做到了,个人篆书风格与汉将军印相结合,即印外求印与印内求印相结合!使个人篆书风格屈从印化篆字风格,从而打造了个性化的篆刻,成就了齐白石不可动摇的大师地位。综上述,从历史的角度去剖析篆刻的创新,简单的印外求印思想没有印内求印的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注:这里只以齐白石与前者的历史对比来论述,后来印外求印的大师名家很多,由于其他原因,不再论述) 石开先生正是以此来演化篆刻的个人面目,个性的篆书加个性的刀法成就了石开,也成就了石开现象的褒与贬。 辛尘先生曾对石开前期(以1990年《石开印存》出版为界)的篆书风格,有过很生动准确的评价:“个性鲜明的篆书风格,是以汉缪篆为基础而兼融秦权量、秦诏版、汉金文的,所以结字宽绰而又内敛,笔画直拙而又简洁,字形端正而又侧欹;同时,他兼取诸如《广武将军碑》、《云峰山石刻》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书意(法)的笔意,揉入其篆法,又使其篆书增添了几分稚拙和活泼”。从辛尘先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石开的篆书风格是以汉缪篆为基础的,这也为石开的篆书进入篆刻开辟了条件,印外求印与印内求印相结合,篆书转变篆刻字法,并屈从汉印形态和内质,以汉印为本,以个人篆书为基,再次踏上了齐白石的篆刻大路! 石开的篆刻古茂而松活,线条奇崛,生动多姿,篆刻创作和篆书风格互为表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形成了空灵、冷艳、简淡的艺术特色。从石开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石开对秦汉印的高度理解:线线咬合,线线生发,字字咬合,以势生发。从线条的质感到线条的搭接,从线间关系到字间关系,从字间关系到整体关系,自然成趣而不失法度,这无不透露出一个艺术家对汉印的高度理解和认识。真正能看懂了秦汉印也就看懂了石开篆刻,而问题是:到底有几人看懂了秦汉印的艺术本质和其中内涵呢? 对于石开篆刻是否是最成功的先不论述,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多学习之处的,特别是技法层面,很值得当代从事篆刻者学习。(曾有技法学石开,形式学陈国斌一说,不得不引起思考)当然,艺术没有完美的,石开也不例外,以我个人的看法简谈几点:石开的篆刻总体上白文不如朱文,白文印为求古茂而结实过于服从于汉白文,使得白文印线条多有臃笨之感,且多有无奈之举,而朱文印则好的多,线条奇崛,整体松活古茂(仅个人理解,不当处请指正)。石开篆刻的形式感还是单一了些,有几方作品有做形式上的突破,个人觉得不太成功。当然这也是其选择的道路所决定的。对于形变异,线变异的理论,我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了,简单的事情搞的复杂了,无非是字法和线条要有特色而已。。。。。。石开篆刻现象对当代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研究篆刻提供了可借鉴的大路,丰富了篆刻艺术的个性化表现面貌和手段,给当下篆刻创作提供了一个取法角度的启示和借鉴,使得篆刻在艺术表现上又多了一种可能。这个可能,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有着坚实的传统基础和较为系统全面的实现手段的。也许会有其不足处,但瑕不掩瑜,石开依然是我最敬佩的大家之一 4 `7 e" i* \! @
作者:王建国 别署龙英和 师承陈正国老师 QQ508330666 说明:由于本人言辞表达较差,文里有些语言的抄录 # l/ q2 U$ }" y
相关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