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墨磨人生渐行悟
9 H1 {8 B1 V0 b, |7 z艺道并进树一格
1 g4 [- k" [5 }. @——高庆春先生的书印人生
0 U; I, V9 [ z; A4 W$ d0 v
高庆春先生的篆书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其书印作品兼具传统风韵、现代气息和鲜明个性,深受人们喜爱,拥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作为一位熔书法、篆刻、理论、教育为一炉的实力派名家,他从事书法篆刻的人生历程无疑将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书印经历
N- ~ ^9 O1 Q6 l, ]* N7 W& R7 J& h
1966年1月,高庆春出生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读初中一年级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书法、篆刻作品,非常喜欢,就仔细剪裁下来,积攒了厚厚的一大本。随之从颜体入手,开始自学书法。 1985年他到牡丹江读书,接触书法篆刻家贾振祥先生,课余时间经常到贾先生家里请教,刻印、习篆同步进行。1987年回鹤岗工作结识了王仁安先生,在先生的引导下,逐步开阔了视野,书、印作品入选黑龙江省四煤城书法晋京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中国书法的复兴时期,在书法热的浪潮中,高庆春身居边疆一隅,痴心翰墨,对书法篆刻的兴趣愈发浓厚,创作激情也更加高涨。从1990年入选中国首届书坛新人展开始,作品接连在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上入展、获奖,成为黑龙江省书法骨干。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到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工作。1993年获全国首届正书大展最高奖。1995年6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个人首次书法篆刻展,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欣然题写展名,80余件作品在黑龙江书法界引起很大震动,好评如潮。1996年赴日本办展。1998年获全国首届兰亭奖优秀作品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银奖等,出版首部个人书法集。1999年兼任《书法赏评》杂志社社长。 2001年高庆春调至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转年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成为当时各省书协最年轻的驻会秘书长,随后又当选驻会副主席。在主持黑龙江省书协日常工作的四年间,他竭尽心力为黑龙江省书法事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提出了建设黑龙江书法大省的工作思路;提出并实施抓书法创作、抓精品生产、抓人才培养的三项工作措施;实现了黑龙江省书法工作的诸多新突破。与此同时他的书法创作也果实累累,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展览和活动。2003年36岁的他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是当时最年轻的全国书协理事。2006年成为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6年6月,当选第五届中国书协理事,任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黑龙江书协工作期间,高庆春在书法创作上明确了以篆书、篆刻、小草、章草为主攻方向的发展道路。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艺术风格基本形成,出版了《高庆春书法篆刻集》、《高庆春篆刻选》。
' @5 n7 Q$ _, Z% c5 Q; E7 n+ n2006年8月,高庆春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主持《中国书法通讯》报,先任执行副主编,后任执行主编兼《中国书法》杂志社副社长。2010年,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受到表彰,被人民艺术家协会推举为副会长评为“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2011年初调到中国文联工作,个人书法篆刻工作室开班;9月,当选第六届中国书协理事,连任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2月在首都图书馆举办首届师生作品展。 六年来,高庆春参加了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习,得到了沈鹏先生的教诲和提携;主持篆书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策划了全国首届篆书展、首届篆书名家书法邀请展、《当代篆刻九家》等;参加了全国第九届书法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等许多重要展览的评审工作,以及无数次各种大型书法展览和活动;出版了《当代书法大典•高庆春》、《当代篆刻九家•高庆春》、《高庆春书法》、《名家书经典系列——高庆春篆书三字经》、《高庆春篆书兰亭序》、《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首届师生展作品集》等;创作上篆书、篆刻、章草齐头并进,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形成既有金石味道,又有笔墨意趣的碑帖融合的新书风。 书印创作
, l/ n* q+ g, K" l% k6 \* ]& ~( U
$ [& [0 \+ a1 ?7 M0 }高庆春书法创作主要集中在篆书、篆刻和章草。篆书植根大篆,金文为骨骼简帛为皮肉,雄博劲健,古雅沉静;篆刻取法古玺,融入陶文和己意,含蓄蕴藉,老辣生动;草书以章草为本,今草为标,厚拙朴茂,朗健清新。
$ C9 E, |- _6 O(一)篆书
* P" @! K% d0 U1 C/ s0 n* O
篆书,多年来一直是高庆春的主攻方向,他由小篆切入,上下涉猎,遍及秦清,及有所成,溯源探本,直宗大篆,潜心商周金文,凡浑穆沉雄的《史墙盘》、优美浑朴的《毛公鼎》及奇肆开张的《散氏盘》等都深深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在向经典取法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性,注重书写性,不亦步亦趋地盲目追求铸造痕迹和尘封的斑驳,着力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开辟一条彰显自我、抒发性情的路子。 1987年,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大型楚墓出土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合称包山楚简。包山楚简秀丽雄强,波磔鲜明,极具动态,别有风格,它呈现出的古人书写笔触,使人看到先秦古文的真面目,感受到其鲜活灵动的线条和神秘的意象。经发掘整理,自九十年中期面世后,对书法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时高庆春书法已初具面貌,呈现出谨严凝炼的气象。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把视野扩展到整个书法史,一直在苦苦追觅、苦苦思索,寻找新的突破。包山楚简的出现,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凭着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他捕捉到包山楚简蕴含的巨大价值,从而义无反顾地躬身潜心其中,每日神追手摹,寒暑不辍,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和深入挖掘。简帛书造型生动、用笔灵便,但因出自民间,书者水准参差,作品良莠不齐,习之不当往往会陷入遗神取貌、跟风盲从之泥沼:或外描其形,以疏散怪异为美;或内失其骨,得轻薄流滑之弊。经过审慎思考和理性把握,高庆春确定了以金文为支撑写楚简帛书的学习思路,在具体实践中,重点把握三点:其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特点和差异,优化所长、取之补短,用金文笔法来书写简帛书,取其天姿生动,汰其巧佻浮滑。其二,融汇渗透,相互借鉴生发。撷包山楚简之秀逸洒脱、郭店楚简之流走生动、子弹库帛书之圆润宛劲,掺入战国纵横家之雄毅刚劲,展现楚简的稚朴和浪漫之气。其三,结字不一味求怪追异,文字选用避繁就简。在不违背文字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创作的需要,适当使用假借和异体字,注重书写性和艺术性。 高庆春采取了融汇提炼的方法写楚简,使其作品在沉雄苍劲特质中增添了灵动清新的气息,呈现出全新的面目。在此基础上,他博观广取,吸收秦简、汉简之营养,汲取黄宾虹、今井凌雪等人之所长,丰富用笔、用墨、结体和章法变化,融会贯通,杂糅百家。 胸中有丘壑、腕底自生风。高庆春以他艺术上的睿智、学识、自信和胆识,将长期熔炼提纯的丰富技法、积累沉淀的审美经验和思索顿悟的灵感火花三者和谐熔铸成一股革故鼎新的力量,把难于彰显个性的篆书的抒情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斤斤计较于点滴笔画的得失,而是高高扬起主体精神的大纛,任情随意,恣肆挥洒,笔下滔滔不绝地奔腾涌泻出古奥厚重、沉雄生涩的气息和刚毅奇崛、朴茂健劲的风骨,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弘、诗意苍茫、震慑人心的现代书法交响乐,响彻了整个书坛。 (二)篆刻) N5 C$ g% g$ y
2 m1 h: {& j8 Y2 \* N7 o2 k
高庆春的篆刻主要取法先秦古玺和陶文,对于古玺重在深入挖掘其内涵及本质,追穆其浑朴、疏放、简淡、玄远的意象,利用陶文开拓理念、启发思路和丰富技法,汲取其鲜活、生动的养分;在此基础上他一方面把视线投向具有原创性的篆刻相关资源上,从经典作品或资源中捕捉新信息的同时,取吴昌硕之浑茂气韵、来楚生之拙厚质朴、齐白石之峻峭爽劲、易大厂之谋篇布局,借鉴秦汉印、匋、封泥、砖文,力求刻出感觉、表达心迹;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富于想象的篆刻家和持“以书入印”论者,他不拘泥于印内,不局限于前人,在篆刻之外广阔的天地中寻求创作灵感,善于把历史遗存的种种书法素材转变成适合方寸印面的篆刻文字,使作品面目一新。 孙其峰先生的只有“新”与“好”才有生命力的话语时时激励着高庆春,每方印他都力求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倾注内涵,精益求精。在设计印稿时反复推敲、考虑成熟后再动刀,刻制完成了再反复调整,甚至推倒从来、一刻再刻。他不断追求印人合一的境界,追求自身修养与作品的协调一致。筛选入印文字时听从心灵的召唤,做到文由心生,刻时刀随意走、意到刀止,在自然状态中达到人印的谐合交融。刻制印章时,他大胆奏刀,小心收拾,强调整体性、重视大效果,强化印面的黑白疏密对比与审美冲击力,注意细节刻画、边款处理。 历经十数年的探索,高庆春的篆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他的作品纳秦汉之风神、古玺之朴奥、陶文之诡异,想象丰富瑰丽有内涵,印文趋繁就简尚可观,章法变化新奇无定式,刀法不拘一格任我行,既有传承的古典性、文人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 (三)章草 章草,作为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因其时代久远,史上存留时间短,故文字不易辨识,文献资料少,自古以来关注者不多,习之者寥寥。但章草高古质朴的气息,蕴含着无尽的美感和价值,这深深打动了高庆春。他对传世的经典作品诸如《月仪帖》、《平复帖》、《急就章》等认真研习,特别是理性关注沈曾植、王世镗等。作为一代大师,沈曾植的章草融合碑意帖味,呈现拙、生、欹侧不稳的特点,大异他人。高庆春取其之长,用心临习,强调了方笔、折笔和圆笔的融合,以及墨的张力。同时,他纵向取法,两路并举,一是逆水探源,吸收篆书博大气象和质朴气息,二是顺流向下,充分借鉴今草结体、用笔和用墨等。 经过长期研磨打造,高庆春的章草形成朴穆灵动、既章且今的面貌,高标独举,别成意趣。 $ I+ S1 Y' W& a+ H: U* B% y9 z
书法教育 ) R$ j! W# G4 \3 Y h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书家,高庆春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地做着书法的教育与普及,京城内外、大江南北频频留下他辛苦奔波、认真讲学的身影。为了打造一个固定平台,更好地做这些薪火相传、传道授业的事情,他于2011年初依托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开设了书法篆刻工作室。 高庆春书法篆刻工作室秉承“研习经典、把握规律、用对方法、找准定位”的教学思路,特别强调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习和对艺术规律的准确把握,注重书法文化、艺术品味的培养,把中国传统国学、哲学、人文思想作为书法教育和支撑其创作的思想根基,不仅讲技法、讲传承、讲规律,更培养学员严谨的创作意识、高尚的艺术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高庆春谦和亲切,彰显出一种特别的感染力,课堂上他轻声慢语,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把听者带到远古的商周春秋战国、带到经典名作的瑰丽美妙的氛围里.从作品背景、章法、用笔、用墨上,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抽茧剥丝,条理清晰、语言精练,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敷衍应付,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使学员多年困扰的症结迎刃而解。 在高庆春的指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中国书协会员占多半)深入书法本体,探寻经典书风,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在全国十届书法展等展览比赛上,捷报频传。2011年12月工作室首届师生作品展在首都图书馆举办,面向书法界和社会汇报,引起了各方关注和肯定。 艺术感悟 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高庆春一直在思考、探索书法的真谛,他大量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入思索研究的理论成果,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着很强地指导意义。现检其之要,辑录于下: 书法离不开“古意” 和“个性”。“古意”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汲取,“个性”可理解为当下的“原创性”。“原创性”绝不是照搬原始或稀有的资源,必须是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审视和提炼这些资源,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品位的原创性作品。一方面需要水到渠成和积累,另一个方面需要“有心栽花” ,要有“想法” 。古人讲“书如其人” ,但“书” 、“人” 也不能简单划等号。做人要踏踏实实,攻艺则要敢想、敢为。书法的实践也正是“人”与“书” 相契和的过程,找到自我的坐标和定位,才算悟到了书法之道。 书法离不开“形式” 和“内涵” 。作为讲究形式感的书法艺术,强调视觉效果十分必要,但同时必须重视作品的耐读性,有细节的刻画。要做到既“好看” ,又“耐看” ,其实很难,这已超越了技法层面。这里加强字外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一个书家来说是长远大计,需毕生努力。 书法离不开“沉潜” 和“静养” 。“无间心手” 、“忘怀楷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浮躁是我们时代的通病,远离浮躁的最佳途径是潜下心来、甘于寂寞。诚如苏东坡所言“非人磨墨墨磨人”。书法需要“慢” 和“养”。心态浮躁,笔下必然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态,心无旁骛地沉潜于书艺,在岁月的磨砺中滋养笔情墨趣,渐行渐悟,自然会进入新的笔墨境界。 书法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写字也有些年了,但越往前走,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技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修养、眼界、品格和心灵的领悟。能称得上书法的应该不是写字或创作所能囊括的了的。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应该是深深打上传统烙印、具有鲜明个性、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墨韵心声,真正达到“天人合一”、 “书如其人”的境界,需要毕生为之付出。 当下书法作品追求形式至上,作品面目极大丰富,然大多失之于表面化,形成所谓展览体。如东施效颦般的竞相粉饰、拼凑画面,个性的缺失导致作品空洞、做作和雷同。如今社会浮躁是通病,作为东方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本应给人提供高雅、隽永、深刻的精神享受,而不应是花哨的表象或技法堆积。真希望有一天书法展出的全是清一色素纸,看谁的表现力更强,那才叫真本事!艺术规律告诉我们,愈是简单的就愈难以表现,书法的黑白两色及印章的红色相映成趣,足以表达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关键看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也正因如此,书法之道才更具独特的魅力。 & a6 M% i" N9 J8 a# b# ~( l$ E
3 x! G* q! h6 S
结束语 作为勤于思考的成功书家,高庆春先生十分清醒:过早地给自己定型,就意味着固步自封和停滞不前,必须不断地调高目标,不断地汲取各种新的营养为我所用,不断地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一直以来,他以“常怀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思过之心”作为座右铭,无论顺境和逆境,都自信和坚定地直面世界、笑对人生,执着而又义无返顾地走自己的路。他深深地知道:书法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更高的境界就需要格物致知,技进于道,艺通乎神。 不惑之年,高庆春的心态更趋平和淡定。在日常的读书、思考、修悟中,他正有计划地做一些经典名篇的创作,在人生美好时段留下这些作品。我们相信在时光的滋养和岁月的磨砺中,在不断的积累、调整和思索中,渐行渐悟、渐悟渐行的高庆春,艺道并进,将开拓出自己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3 o! K& Y# H; j: |/ k- F" T4 i3 @& r, N: K" T7 S8 k0 I
二0一二年八月 ' F* D/ L9 C2 ~; _1 b
6 G- T0 @' ], }4 S1 U, g
, N+ `) h+ V% {$ d1 @" a
F. W: n. D7 b4 j) G% w
2 w! K5 G9 p6 c/ U: L% A
- O, m9 ?: H/ z7 {, V
4 A9 O) P' Z% @9 f
$ P- W( u( g# z, `
& Y! i: q9 ?* L
; j9 u& H3 W6 G4 J) o( x) U0 o8 A
2 O, \, s4 K# K+ O$ e# B
|9 e! j0 Q2 F/ s
4 r" n7 \1 b. n# k
7 M; O- R, e) K, y0 R
$ M1 v. }& u% b- G9 t0 `* V! Y
$ {0 `5 w8 w. Y/ o) j
* k, c% _3 X1 P4 E: @7 b/ J5 |; u
7 T4 ~- l2 ^$ ^: n' @# m' t
2 d; r# A: T+ B% N {8 f" Q8 @
( x% S; M* c1 i6 N7 k
2 Y" X/ U: X ?! n
0 @/ h6 v7 ~; F4 K3 A3 V) r
0 X' D" Z: b8 m# G1 M s7 a
) P _; p( H' ]4 \# Z& V
( y8 M' ~9 c* `) A: c r9 I
3 _) H; r' ?2 s `
4 L3 J0 B0 [) N, a; h
- o. c% L4 N# G3 V7 r
- N' D5 J! d- G) {! [1 ^' w& x
- A G- i1 K7 o9 ^5 g; Y! R
! `1 P# c& a/ \, V( g
* }" J3 X5 X: p% H
$ W5 @* I1 e: v B6 F7 N) o7 x
: C# P; a8 |5 F# l. I& w) f, b! m
% q# }; R0 G+ `7 E- I( _
8 Q! W0 j) D- Q9 C& O
. C- C& Q5 m. _+ D
" o' s0 ^8 e J. C" a
3 H! r7 P1 [3 q5 N$ O
0 D3 P. S3 Z$ o. L# Y& q9 o
: u: v, p9 E" b
; T) O# p0 ]' {( i, C' k& ?/ M# Y
# c }8 n) \ v. p% A* w4 C
- _( ]5 S: A: j) H
+ g% i$ u7 i8 ^/ j% ~
! i+ [( ~ y; V% U- ?: \; u$ z1 t j
' Z7 t. u* A/ t& b5 Q8 `% a9 x
7 [9 m" m" q! r1 u0 V1 x- A `- `
6 I w. L/ e/ P+ X% q
4 z; H7 R$ e& n2 e( T
; q/ I1 P% m5 h
( b w2 C& O- S/ `* ^1 Y* P
& J- f( ?0 D3 m% b4 L8 n
- ]1 |' B7 v% k0 a
& F% V: p* y- Z3 t
( E8 n" I; z# I$ _
! U7 w2 I# D: \) S- Y
) I5 G1 h$ a3 z- M1 d1 }' I
6 P# F6 c) U" `8 S6 m( [3 o& g7 [
4 n* \5 O5 Z, H; I9 T1 o: G
0 H" J% v) i' x2 v2 V
" a- E# p) }2 ] P+ l0 ]/ w. Q%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