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995|回复: 8

茶与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从而,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有的僧人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地步。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书写过一首五绝,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
  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 “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问曰:”为甚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茶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
  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郡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 “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 “饭后三碗茶。”饮茶又是寺院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民间一样,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南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天台山万年寺学佛,曾被宋皇朝诏至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作“除灾和求雨的祈褥,显验”,并在浙江余杭径山寺举行盛大茶礼,以示嘉奖。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 “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茶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由茶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盖闻嗅茶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高,茶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
  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径山寺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学成辞师归国,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
  佛教兴茶。所以,在许多寺院里,还专门设有供僧侣们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茶堂”,在演说佛法皈戒的法堂里面,备有召集僧侣饮茶的“ 茶鼓 ”。以及特别设有掌管烧水煮茶的“茶头” 和在寺院门前布施茶水的“施茶僧” 。在福建武夷山,还把讲经说法等佛事称作“普茶”。这种风习,一直沿袭至今未绝。
  由于佛教推崇饮茶,所以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通晓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唐代名僧释皎然,人称“诗僧”,是陆羽的至交好友,他爱茶、恋茶、崇茶、平生与茶结伴,一生作有许多茶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精于煮水烹茶之道,被后人称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的南屏谦师,深通茶事,自称对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就连“茶圣”陆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佛教提倡饮茶,还同许多名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历史形成一种农禅思想,即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诗句。唐朝寺院种茶是很普遍的。他们自行种茶,采制茶叶,这就是人们常说“寺院茶”。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如四川的蒙山茶,据传就是由汉代甘露寺的普慧禅师亲手所种的“仙茶”加工而成的。福建的武夷岩茶,相传最初亦是由唐宋以后武夷寺僧采制的。江苏的碧螺春,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来的。还有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以及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等等,最初都出自佛门。“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大概这就是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吧! 


发表于 2005-6-7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佛教

阿弥陀佛,好内容。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佛教

今天赶录了一篇茶与道教的文章,兄又把佛教与茶写出来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佛教

下面引用由听琴看书2005/06/07 08:34am 发表的内容:
阿弥陀佛,好内容。拜读了。
下次请听琴兄茶版品茗,佛版参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佛教

下面引用由北京老壶2005/06/08 09:36pm 发表的内容:
今天赶录了一篇茶与道教的文章,兄又把佛教与茶写出来了。
谢谢。
道,佛,布衣,都有其中真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

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悟,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这种修行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的根基,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从而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謁書法聖地 品齊魯禪茶

謁書法聖地 品齊魯禪茶

  蓮緣茶廠原為鐵佛山茶廠,始建於1988年,是江北唯一一家以生產禪茶和禮品茶為特色的發展型企業,以弘揚和發展禪茶文化及  齊魯傳統禮儀文化為己任。蓮緣禪茶主要品種包括蓮緣銀針、極品蓮尖、精品蓮芽、蓮緣石竹、雨前蓮尖、蓮緣碧螺春、精品蓮緣、蓮緣筍針、蓮緣雀舌等,其中蓮緣銀針和精品蓮尖因品質優異被‘2006中國(山東)國際書法文化旅遊節組委會作為指定禮品,將在書法節期間作為禮品贈送海內外書法家。
  日照地處我國沿海中部、山東半島南翼,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為12.6℃,年平均濕度大於72%。晝夜溫差明顯,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屬黃棕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遠離現代城區的污染,山水相映的地理環境,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產茶區。蓮緣禪茶的茶場位於山青水秀,雲蒸霧繞的山東省日照市東北部產茶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蓮緣禪茶色澤翠綠鮮活、氣味清香高雅、湯色清澈融和、滋味醇厚甘甜,形態美觀大方的特點。
  日照還是我國著名的海濱生態旅遊城市,緣于“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享有“東方太陽城”的美譽,並以“藍天、碧海、金沙灘、佛教”文化和旅遊資源聞名於世。日照東臨黃海,北依青島,南接連雲港,西*沂蒙山區,隔海與韓國、日本相望,是中外遊客理想的旅遊觀光勝地。蓮緣茶廠歡迎海內外遊客光臨日照,誠願與您交流禪茶文化,推動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發展。
地址: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
  電話:0633-2623840    www.lianyuan.net.cn

附:
  一.蓮緣禪茶的製作工藝

禪茶的採摘是非常科學的,講究“三采三不采”。“三采”是指:采一芽一葉茶,茶葉不許稍大;采陽坡茶于午前、陰坡茶於午後,以確保芽葉鮮嫩,汁水充足;采節令茶,蓮緣禪茶只在陽曆4、5月開採,超過時令,決不採茶。“三不采”是指化妝後不採茶、驕陽下不採茶;落雨天不採茶。
極品採摘的茶葉,主要對鮮葉嫩度要求很高,一般是採摘茶芽和一芽一葉,以及一芽二葉初展的新梢。 前人稱采“麥顆” 、“旗槍”、“蓮心”茶,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採摘標準,花工夫,產量不多。精品採摘標準採制的茶葉,要求鮮葉嫩度適中,一般茶的採摘以采一芽二葉為主,兼采一芽三葉和幼嫩的對夾葉。這種採摘標準,茶葉品質較好,產量也較高。對采下的鮮葉,必須及時集中,裝入通透性好的竹筐或編織袋, 並防止擠壓,儘快送入茶廠車間付制。
禪茶的加工,簡單分為殺青、揉撚和乾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於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禪茶的品質特徵。
  殺青對禪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品質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二、揉撚
  揉撚是禪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茶揉撚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撚;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撚。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禪茶一般採用冷揉。
三、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
  乾燥方法,有烘乾、炒幹和曬乾三種形式。禪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撚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禪茶的儲存相對濕度在60%較為適宜,溫度為0-5℃,忌陽光和異味。同時,封庫時對禪茶念誦大悲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喜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