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4-1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4918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9-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亥讲演录》王骧陆居士讲
本会虽系印心道场, 专修心中心法, 但禅净各宗, 亦同时兼弘, 兹略说各宗修法, 一、修净土法门, 二、修禅定法门, 三、修心中心法门。
修净土法门
佛说法四十九年, 种种方便, 无非是摄心归一, 做到一不可得, 方便度苦, 随机应化, 非有定法。念佛法门, 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 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 凡内观自性, 外参经论, 行住坐卧, 待人接物, 一切皆念佛也。千百年来, 念佛者多, 成就者少, 其原因有五: 一、不明念属何念, 佛是何物。二、贪得便宜, 不耐吃苦。三、不明心要, 力量不足。四、分宗立派, 秽净之见横生。五、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如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为何物, 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物又为何物, 然后再去念佛, 心地明白, 方可我不离佛, 佛不离我, 佛我同光, 体用如如, 在在净土, 处处西方。如是努力精进, 则生西并非难事, 阿裨跋致, 此生定可证到也。
修净土是要双修, 不要单修。云何单修, 单信西方之弥陀, 自己发愿往生, 赖佛来接引, 自己却不用功, 改除习气, 是谓单修。云何双修, 明白自己本心地, 其光明无量, 寿命无量, 与弥陀不二, 感应道交, 十方尽是西方, 在在处处, 若有此心, 佛即不来而来, 我亦不往而往, 分不出对面彼此, 朝于斯, 夕于斯, 娑婆不异西方, 开口都是念佛, 无能念, 无所念, 水不离鱼, 鱼却忘水, 不立弥陀见, 不立秽净见, 当下即是往生, 是为双修。但口说而心不行, 执持名号, 心不作观想, 是谓单修, 心口相应, 是谓双修。其实双修容易, 单修难, 双修得自在, 单修反吃力, 双修决定往生, 单修断断无功, 要如是修, 方为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 必应具几个先决条件: 一、须先认识何为净土, 二、须先明白阿弥陀三字作何解, 而往生净土者, 是我何物, 三、修持法门之次第。若此三项未曾明了, 则虽持名万遍, 只如鹦鹉学语, 全不中用, 所谓为经转, 并非转经。
净土本有理净土事净土, 事净土者, 西方极乐世界, 确有依正庄严佛土是也。理净土者, 我之自性清净土也, 心遍一切处, 皆是西方, 十方与西方不异, 故曰圆觉。再将净土二字分别解之, 净乃扫除一切习气义, 无污染义, 土乃指本心地而言, 我之本觉妙体, 原来亦是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寿命亦无量无边与佛同体不二。我与弥陀, 本无往来隔绝, 迷则万里, 西方变阿鼻, 悟则咫尺, 阿鼻即西方, 故经云欲净其土, 先净其心, 随其心净, 即佛土净。
阿弥陀者, 其义即如如不动, 不生不灭, 大自在之毗卢藏性是也, 盖阿为无生义, 弥为我大自在义, 陀为如如不动义, 我之本体圆觉妙心, 既同弥陀, 则往生云者, 乃不得已方便说耳, 既无来去, 何复言往, 既无生灭, 何复云生, 故往生之物, 非我有相之躯体, 乃我本无生灭来去恒常不变之如来藏性耳, 兹再述信愿行证四项如下。
第一信者, 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 即算发信心也。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 本可一样成佛,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只是迷悟之别。此信是为甚难, 若能信心不逆, 一念净信, 即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实, 信得坚切, 则愿力不强。古德云: 信果佛易, 如信释迦弥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难, 信一切众生及我自己, 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难信之法。经云初发心即成大觉, 是以信为诸行之母。
第二愿者, 发愿也, 愿即志也, 士何事, 曰尚志。发愿即是立志, 发愿成佛, 是立无上之志。但若专心发愿生西, 慕彼有相功德庄严, 尚不离贪著, 非真发愿也。经云若乐小法者, 即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于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故愿非大不可, 愿大成就大, 愿小成就小, 如承大物, 必大其器, 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者, 必发大愿, 谓我今愿生彼国, 为自己成佛故, 为度一切有情故, 非为贪得故。斯是真正发愿, 故经内有应当发愿者有三。
第三行者, 修行也, 非仅持名号之谓修, 当时时厌离生死, 念念不忘弥陀, 口持心念, 绵绵密密, 即得三密瑜伽境界, 所谓净法有力, 则染法无力, 其能不念贪念嗔念痴者, 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 不念此, 必念彼, 不念西方, 即念地狱齐王, 犹反手也, 手不有二, 心岂有别, 当下即是, 毋庸犹豫, 似此专一诚修, 一日至七日, 心不颠倒, 并不颠倒心亦不可得, 自然一心不乱, 一心即是无心, 心不可得, 为正修行。
又修行者, 破见浊也, 若有净见, 对面即立秽见, 不得为行。经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佛为众生方便说此净土法门, 然又不许有情见, 文殊以有佛见, 尚贬向铁围。故见不净, 心不净, 即土不净, 是以信坚愿大, 合之方为正行, 非仅口持即谓行也。
一句弥陀顿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前际后际皆断, 心行处密, 本是无生法, 亦是无上密乘。玄奘法师所译经本, 重正念思维, 罗什法师所译经, 重执持名号, 其实不二, 以思时, 不离口念, 口念时不离心行, 古人观念并重, 非若今之偏执不化也。密宗释弥陀有四, 曰浅略, 深秘, 秘中秘, 秘中深秘。亦无非念西方弥陀, 与自性弥陀, 同体不二之意, 故一句弥陀, 本是密宗, 非可割裂分家者也。
第四证者, 实证也, 以心与境界体会通达之谓证。经云: 惟佛与佛, 乃能证知, 是言以心印心, 只自己知, 非他人可测。又证者, 随信愿行三者而转, 信愿行之修得如何, 则所证得亦如何, 若彻了诸法空相, 约理言, 自是无修无得无证, 但理事圆融, 又何尝废修, 修则证在其中矣。
念佛法门, 系借佛力, 但感力弱, 应力亦弱, 余念佛十年, 始终不敢自信有把鼻, 民国十八年秋, 修心中心后, 回头再行念佛, 方知念佛法门之微妙, 并悟得阿裨跋致之意境, 盖一心不乱, 定要平时做到, 断无临时措办。故于念佛法门之外, 当参究密法以为正助, 其境界实不可思议。余自承前此种种罪过, 硬把净密分家, 罪同谤佛, 佛在世时, 本无禅密之分, 后人为方便计, 暂分以求专一, 非故立门庭也。所谓归元不二, 方便多门, 若固执己见, 严别门户, 仍为执着, 从何解脱。试问证至无生法忍时, 心且不有, 谁为别者? 谁为证者? 莲池大师发愿文云: 愿于禅观之中, 梦寐之际, 得见阿弥陀佛云云, 是岂摒绝禅宗者, 近人执定非净不修, 反对密宗, 自己却又持往生咒。故知执持名号, 为修净方便法门之一, 一切法皆是佛法, 修一切善法, 即得无上菩提, 岂有修他法而弥陀不许往生之理? 今借一句弥陀, 念至万法归一, 再念至一不可得, 方为成就。即持他法, 亦可同样成就, 惟向西愿力, 不得有二, 念到一念无念, 斯名实念, 一相无相, 斯名实相。至见实相时, 自然心无系念, 无系念即是解脱。经云解脱即是如来, 即是涅 , 行者断不可自安劣小, 以为此生决难办到, 尤不可视他人亦是劣小, 作此见者, 是增上慢, 即是不明净土, 决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 初念宜随众合念, 音调应与众合, 不必字字出声, 应用息气法以调伏之, 时时换气休息时, 心念仍属不断。第一要与大众和合同声, 次与众念, 不如与少数人念, 少数人念, 不如独念, 念六字不如念四字, 念四字不如念一字, 本来南无阿弥陀佛之本音, 乃南无阿迷达菩大耶, 论理亦应正授后再念, 与持密不二。所谓念一字者, 即四字中重一字, 如重一陀字, 而得抽空以作观想, 最为得力。又念佛时间, 切不可太长, 以念念不断为上, 最好念一刻钟, 禅定一刻钟, 轮流观念。今人以多数为胜, 以声宏为高, 更不辨功德为何物, 妄将念佛功德, 当作锡箔寄库存放, 其愚诚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 念佛至一分纯熟, 即一分功德, 十分受用, 即十分功德, 改去一分习气, 即一分功德, 十分习气, 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 自心即是宝库, 若云念至明心见性以为功德者, 修心中心法, 满千座后, 告以起用方法, 彼必自知, 净土法之微妙。 余前著有《弥陀心要》一书, 可以参阅。
修禅定法门
禅宗一门, 教外别传, 非可言表, 但以心印, 而心无可印, 使无表证, 何由印可, 佛故拈花以示机, 迦叶微笑以为答, 不落言诠, 不落断灭, 直证心要, 摩诃般若波罗密, 非上上根人, 不能领会悟入。东土人可以称豪于全世界者, 惟有禅宗一门, 以学人心境极活泼自在, 而意气又豪逸风流, 心虽荡空扫有, 不落虚无, 业虽专一精纯, 不喜迂执, 有此法器, 故能承受。达摩初祖东来, 正因缘已成熟, 所传并无别法, 只指见本性, 离念即得, 教人直下自会。自宋而后, 始有话头之说, 如参父母未生我以前是谁等。至明时, 禅宗渐衰, 如毒峰禅师等, 始创念佛, 此念者, 乃正念思维, 教人看念佛是谁, 渐而禅净双修, 后来人更以话头变作唱读, 不明宗意, 遂由偏空, 转入狂放, 为世厌弃, 近更因噎废食, 索性废弃, 或公然大肆攻击, 断定天下人, 尽是末法钝根, 倘入禅宗, 如遇蛇蝎, 其狂逆高慢, 宁非可痛。不知修行人, 由凡入圣, 法门虽属无量, 归元毕竟不二, 不到禅宗, 不名究竟, 所谓密密地、无上净土, 统是禅定, 以一念不生曰禅, 坐见本性曰定, 臻此境界, 方名真净, 方是至密。上上利根人, 如入室进门, 一推即入, 若钝根人, 离室稍远, 必徐徐引入。而引入之法, 岂有定义, 不到可推之时, 虽百推千推, 终在室外。一棒一喝, 豁然开朗, 地一声, 亦在当机而已。
故禅宗重在师资, 方便引入, 近代人根器太薄, 以生活艰苦, 生障太厚, 无暇专修, 既缺师资, 复少因缘, 而自力因缘, 究属不够, 宜仗佛力, 如净如密, 用为先导, 其机已开, 然后步步逼入, 逼至山穷水尽, 路绝谷断之处, 自然豁然开朗, 亲见本地风光。不经大死, 不得大生, 待其廓然明悟后, 方许其参阅语录, 打磨光净, 三关未透, 不容轻许。至于宗下一切开法引法, 唐宋至今, 以风俗关系之不同, 岂可呆板抄袭, 如庭前柏树子, 麻三斤等等, 因当时正有此物, 故可随机点引, 故修禅而曰有定法, 即不名禅。
佛今日说定法, 明日说不定法, 外道惊怖,以为险道, 安足与语最上法哉! 自心中心法行世后, 引入禅宗, 至为简捷, 依法而修, 可操左券, 此惟冷暖自知, 先以总持为法, 般若为证, 庄严自性净土, 斯真修禅宗者。
修心中心法门
心中心大法, 为最高无相密乘, 非具大无畏精神者, 不敢信而修也, 在西藏必修有相密, 满二十年或二十年后, 方可修此, 东土人根器不同, 故可直诣深造。此法初修, 其责任在师, 未经审查, 不妄传也, 民国十七八年间, 大愚阿阇黎, 开山于京沪各地, 当时求法者五六万人, 每日传众数百人, 不及细谈法要, 世遂以普通密宗视之, 大半中途废修, 或生疑谤, 其深信不疑, 亲承左右, 略得心要者, 至今不满二百人焉。现愚师隐居汉高皋 , 暂谢世缘, 分嘱诸同门, 宏化各方, 不敏以一知半解, 抗颜上座, 与诸仁结此无上胜缘, 深感惭愧。所幸二年以来, 修众均得受用, 法缘日盛, 禅密融会, 此土清净, 至此心中心法, 过去种种疑谤, 亦赖诸仁亲证, 不辩而自冰释矣。关系未来修众, 功德宁可思议。心中心修法, 本毋庸再述, 惟方便来者, 留惠后学, 说明似不可以不详。
心中心法, 以法而论, 属于密部, 惟可使行者直证心田, 是又通乎禅净, 盖融禅净密于一炉也, 破一切法见, 至极究竟地, 一切仪轨, 又极简单, 不必设备种种供养, 无分男女老幼贵贱, 只要能坐两小时者, 即可修持, 并可克期得定。定则自然生慧, 故非坐过百座者, 不能与谈心要, 使明体启用也。此法妙在于昏天黑地一无趣味中, 忽然开朗, 亲见实相, 证得三昧。又以各人习气之不同, 其感应快慢, 与反应影象, 亦随之而各异, 故修时宜常亲师友, 以便参问, 否则坐甫得定, 感得境界, 又忽疑而不坐, 此病又极多也。
修心中心法, 重在下座后, 见境练心, 以慧照力, 照见一切皆幻, 心自无著, 无著即是无住, 无住乃名无念, 非不见不闻之为无念也。此法乃摄心无上妙法, 由明心而空境, 由空境而空心, 由空心而空空, 由空空而显性, 由显性而圆照, 由圆照而湛寂, 斯入于心中心微妙之至境矣。
修心中心法, 约分为五期, 一、六印修满之期, 二、继续再修之期, 三、打七之期, 四、满一千座之期, 五、放弃不再修之期。此法至多为一千座, 如不肯放弃时, 便成法执之病, 又六印满后, 即不肯再坐, 此二种人最多, 甚可惜也。
众生病根, 只在习气, 不拔除其根, 则非彻底, 此根潜伏在性内, 心中心者, 表其性也, 此法初修在求定, 得定为体, 由定而生慧, 起慧为用。坐时修止, 体也, 下坐时修观, 用也, 止观并进, 定慧交资, 体用合一, 体大用大, 体小用小, 然行者往往不起用, 则每日只两小时用功打坐, 平时不肯参究起用, 练习观照, 故得效甚少, 遂疑法不究竟, 譬如磨刀而不试用, 终不知刀之利钝, 乃咎于磨之非法, 妄生我见, 岂不惜哉。
修心中心法, 迥异乎其他法门, 凡初修时, 容易得定, 及至中途, 反觉纷乱, 此正大进步之时, 行者切勿疑退, 譬如两碗淤泥水, 一则止静勿动, 使污泥下沉, 水自清洁, 见功虽快, 非究竟也, 稍一动荡, 复浑浊矣。此则将污泥逐渐提出, 翻动自多, 越翻则去泥越多, 翻至彻底清净时, 更不怕动荡颠倒矣, 又如病人服药后, 必经过汗吐泻之反应, 其病方除。
世人求定, 每以死守不动为定。此是静而非定, 定者, 动静一如, 定乱不二之谓也。无论诸境现前, 为利衰毁誉, 为称讥苦乐, 八风前来, 接而不染, 不变不摇, 斯为正定。心中心法, 实可修至此等境界, 然一班劣慧者, 必瞠目吐舌曰: 此是佛境界, 我辈凡夫, 如何做得到? 此必狂魔颠倒, 不知分量云云, 若有闻者, 必疑退而不学, 坐以自误, 此是人情作用, 切切不可, 行者当有勇猛心, 探险心, 天下无不劳而获之便宜事, 况学佛耶。
东密藏密重于有相, 仪轨极严, 佛像庄严, 所费不赀, 独心中心法, 不拘一切, 不择地点, 只要如法修持, 满足时间, 即可成就, 耐心息气, 别无他法。第一不许求神通, 第二不许见光见佛, 设有诸境现前, 勿许欢喜, 勿许疑怖, 认为幻化所作, 一概勿理。坐时勿性急, 有人来扰乱, 或小儿啼哭, 亦不许恼怨, 凡逆我意者, 即借以练心, 转其积习, 每逢恼怨, 当生欢喜, 久久习于自然, 则平等智光现矣。
修法以恭敬痛切为上, 恭敬则不苟, 痛切则能忍, 定不难得矣。下座以活泼观照为上, 活泼可以化固执习气, 观照可以考察平日功行之深浅, 用不难起矣。日后对他人观机, 亦由此纯熟进步, 慧眼开于不自觉也, 得定证体, 可赖乎法, 以有咒印也。唯开慧起用, 全赖自己, 非时时观照练习不可, 慎勿放逸。近世行者, 虽多年修持, 而烦恼依旧, 此则不肯练习起用之咎, 彼误认世法与佛法为截然两事, 六祖云: 佛法于世间, 不离世间觉。若不依外境以练心, 则失之远矣。
修此法者, 以心不放逸为主, 不在毁身受苦也, 故戒以心戒为上, 手持印, 身密也, 无以起身业而杀盗淫止矣。口持咒, 口密也, 无以起口业而两舌等恶止矣。心澄空, 意密也, 无以起意业而贪嗔痴止矣。此不戒之戒, 戒于不觉者也, 下座时之观照证空, 即属防嫌杜恶于因地, 戒之于未然者也, 盖杀盗淫为果, 因地属于贪嗔痴, 而贪嗔痴又属于果, 因地属于不明心。故心中心法, 可直证金刚般若, 为悟心之无上妙门, 拔除根本业障者也。
修行法门, 以实做为主, 专讲教理, 全然无用, 密宗不独自己实做, 且仗佛力, 故有一定把握, 修戒定慧三德, 入于不自知。从来禅密二宗, 与他宗不同, 先由八识修起, 依果寻因, 先证得大圆镜智, 所谓根本智, 即无分别智, 又名无相悉地。六祖坛经上, 亦曾略论之, 心中心法, 不依过去所修之年限深浅, 必经灌顶行者审查, 虽不识一字, 或从未修过, 皆可付法。又修时不问地点, 无论何处, 皆可坐修, 不必定要入坛, 或备种种供养, 若依藏密, 法器仪规, 平民无力可办, 此则方便耳。
修心中心法时, 暂不许参阅经论, 恐分其心也, 即从前已阅已读之经, 亦得暂时搁置, 俟其百座后, 证得三昧, 点开心要, 自然意境不同, 再起而读经, 必别有一境界, 此时当时时亲近善知识, 为之启发校正, 至彻悟后, 方可阅经, 庶不为经所转耳。
藏密初本无红黄二派。红教密法, 最称完备, 以效力太大, 近于神秘, 以非其人而传之, 流弊滋多。黄教祖师宗喀巴, 不得已出而改整教法, 然旧弊虽除, 新病又起。因所学皆当按一定程序, 不得越过年限, 似太呆板, 反使利根人不得速即成就, 甚可惜也。即如修无相密乘心中心等法, 在西藏必得十二年至二十年之后, 虽法定如是, 而人之根器利钝不同, 有或空废时间, 不能直诣深造。盖喇嘛自己功行虽深, 于东土人根性, 未能尽了。师资太缺, 故东土所得密乘, 只有仪范, 未臻玄要。最近惟诺那大师, 开示无相密, 渐渐启引, 诸喇嘛中, 识心中心法者, 仅此一人。不知心中心法在东密藏密中, 本所固有, 佛之正传, 非个人私造也。故修法当先明法意, 处处不忘根本, 不为法所误, 密宗得诸佛加持, 助力伟大, 如飞机是行人助力, 但终必要人自己开动, 若谓佛可以使人成佛, 则无异人坐飞机, 使飞机自动升天, 有是理乎? 修密人第一习气在求神秘, 一切靠之于佛, 而自己不开不动, 偏于仪轨, 不明心要, 自己心地既不明白, 习气终难消除, 飞机始终不飞, 学密十年, 烦恼依旧, 求法无量, 痛苦如昨, 平心而论, 岂法之咎哉? 夫三密者何, 身口意也, 密归何处, 归清净也, 心地清净, 是受用明证, 病人服药, 以灵应为贵, 岂论药之高下? 又修密法门, 复有数点, 应注意之:
一、持咒以音准为第一义, 凡求一咒, 念至半熟时, 再请灌顶师校正音韵, 字句中有重轻、段落、连断等法, 必一一参究, 不独音似, 并得神似, 熟则成自然矣。
二、香花水灯诸供, 都是表法, 目的在使自己之毗卢佛性, 与佛相应, 如香表无秽, 花表妙用, 水表湛净, 灯表光明, 皆是表自己和众生之如来藏性, 妙德庄严, 与佛不二, 观自己亦是佛, 主义重在心地, 故曰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修行时, 借此有相法, 用于一时, 不过摄心而已。
三、仪规有一定法门, 切不可自己以意为之, 此重师承, 依其所定年限修法次数, 专心一门深入, 必有所得, 如好高骛远, 见异思迁, 必至一无成就。
四、修密切忌与修显教者谈法, 因立场不同, 每多误会, 故反多摇惑, 致误精进。因密宗与禅宗, 多从八识修起, 先破无明, 后除盖障, 根本不同耳, 显教视破无明为极难之事, 必经过三大阿僧祗劫, 不知阿僧祗者, 不可说之时也。学佛不可以今世论, 而迟速非有定时也, 执文字相者, 不可与语此。
居今之世, 以环境不良故, 人心愈趋不安, 应付世事, 益感困难。人每有三种不足之苦, 一曰身弱多病, 二曰缺乏定力, 三曰识力薄弱。以身弱故多病, 一切进步, 寿命退步, 中年早丧, 或竟病废, 至为可惜。救济之法, 惟在修养, 修以摄心见性, 养以调气宁神, 心有主, 则气自足, 精固神旺, 自可去病延年, 定力不足, 多半由体弱而来, 体强方可耐劳虔修, 定力强, 则慧力足, 识力自然远大。佛法是积极度生, 并非消极自了, 老年人归路已近, 亟宜速修, 早离苦趣, 心中心法第四印, 可以往生西方, 助其念佛往生因缘。中年人正在有为, 如感精力不足, 或定力不够, 遇事心悸胆小, 每致误事, 心中心法, 可以克期得定, 定慧交资, 关系一生行业, 非常宏大。少年人识力不足, 神志易于摇荡, 外物所诱, 即遭堕落, 若修心中心法, 根基可以坚固, 且先入为主, 发扬事业, 不可限量。故此法人人可修。妇女居家无事, 欲少病苦气恼, 修法尤为无上妙诀。惜乎世人福薄, 受法已极万难, 况受而不修, 不更可惜乎。
修心中心法者, 满一百座后, 气色体力渐渐充足, 种种利益, 不可尽述。以下再讲修持法要, 余亦只述其万一, 至极精微处, 非自证者不知。诸仁不久可亲近愚师, 再为印证, 所得较全, 因缘在后, 有志竟成, 稍安可也。
心中心法修持法要
第一、发广大心
凡初学人修最广大殊胜圆满具足的心中心大法, 不发广大心, 实不能与之相应, 兹简单标明十款如下:
一、于法当生净信心, 所谓正信, 信愈坚, 则中途自无退转。
二、发平等心, 上至佛, 下至众生, 一律平等, 对于不修法者或慢法者, 勿生骄慢嗔恨, 莫自赞, 莫见他过。
三、所持契印, 莫非时结, 莫不净用, 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法。
四、莫自轻法而妄传, 莫轻他法而起谤, 先断己谤, 莫使他谤, 使他谤即同我谤, 有分门户之见, 非佛弟子。
五、持戒不缺, 常摄在定, 修不杀戒及诸恶行。
六、敬佛敬师, 并敬善知识, 对同参者, 勿生嫉忌邪见。
七、时时发广大心, 以救度群生为旨。
八、志信坚固, 不辞劳疲。
九、修六度以对治一切病执, 所谓以布施对治悭吝, 以持戒对治贪染, 以忍辱对治嗔恶, 以精进对治懈怠, 以禅定对治散乱, 以般若对治不觉。
十、专求通慧, 先破无明, 勿妄求神通。
以上十条, 每日看一遍, 提醒一次, 使心不放逸。
第二、修法次第
一、勿急于上座, 先熟读咒文, 可以背诵时, 再上座。
二、持咒法有五种: 一记数; 二不记数; 三高声持, 于昏沉思睡时, 持数十遍; 四低声持; 五金刚持, 口微动而不出声, 自听甚分明者。修法上座时, 适用金刚持。
三、六个印契:
( 一) 、菩提心契, 为诸契之王, 修时切忌生嗔。
( 二) 、菩提心成就契, 此契专消孽障, 除诸恶疾。
( 三) 、正授菩提契, 结契前, 先念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 当焚香三种, 一檀香, 二乳香, 三沉香, 各别烧。无力办者, 焚他香一炉亦可, 且不必连烧两小时, 因修法时, 不宜闻好香, 恐破气也。
( 四) 、如来母契, 结契前, 先念南无十方佛七遍, 持咒不可大声, 当金刚持。
( 五) 、如来善集陀罗尼契, 修此契时, 每晨念南无三世诸佛三遍, 心向十方三皈依, 烧香与第三契同。
( 六) 、如来语契, 修前先念三皈, 完时于顶上散放手印。
每契修八座, 即八次, 修完第一契, 再修第二契, 依次递修, 每座为两小时, 只许过时, 不许不足, 每日修二座三座均可, 惟必量自己精力, 切勿贪多, 每契满足八座为度, 六契次第修满后, 第一契再补一座, 其余有不如法者, 亦补一座, 是为六契圆满, 即永不入三恶道。六契修满后, 切不可放逸, 继续每日修一座, 专修第四契, 约六七次后, 加修第二契一次, 如每日修三座, 或打七时每日修五六座者, 均修第四契, 最后一座修第二契, 其余第一、三、五、六契, 即不再修。凡打七后, 每日修过五六座者, 自问精力充足, 堪以猛进, 则逢大月十五日, 可修九座, 求一气满万遍之数, 每月一次, 是日专修四契, 不修第二契, 惟当量力修法。每日修一座不断者, 一年后, 决可明心, 如求速则打三七, 计三星期, 修三四个月, 并常亲近善知识, 亦可通慧。
四、六印不可越级而修, 必次第修满, 然后可以打七, 非经过打七, 不得坐九座及修定印, 非满一千座, 勿放逸, 满千座, 即不必再修, 修也无用, 只要平时起用可矣。?
五、修时最要之点, 在不满两小时, 不得下座, 不得开放手印, 不得停止念咒, 不得说话, 念咒不要太快或太慢, 约每分钟十二遍为度。上座时, 切勿干涉他事, 手印用黄布罩好, 一切不管, 只是口念咒, 手结印, 心不想什么, 叫做三密相应, 修到无相悉地, 就是成就。修法时间, 则不拘, 最好在早五六时至七八时, 天寒时勿过早, 每座二小时完毕后, 当至心发大愿, 为一切有情回向, 此第一要紧。
六印满后, 每日必出声念慈氏咒四十八遍, 终身守之, 此是因地上下种, 与他咒不同。修时第一要少吃, 食后至少一点半钟后上座。
第三、修时设备
一、供养。中供释迦佛一尊, 三杯水, 三面镜, 三把戟( 或以刀代) , 三炉香, 三份食品( 如水果等类) , 左右二瓶, 供花, 中燃一灯。无力者, 有无多寡听便。如修成后, 为群众谋利益, 欲作大法时, 当设三坛, 分三院, 居中第一院为白色, 用修佛道, 上首第二院为红色, 用修菩萨道, 下首第三院为青色, 用修金刚道, 坛内用地毡一床, 中圆心, 分白红青三色如 , 圆心纵广各八尺, 此系坛内供养, 平时修法不必设坛也。此法不同他密, 不取于相, 故穷人亦可方便自修。
二、随身设备。( 一) 、黄布一方, 盖住手印。( 二) 、开好钟表一具, 或以香代, 约每枝可烧两小时者。( 三) 、痰盂。( 四) 、盖腿部所用毯子, 及座垫, 座垫坐处宜高六七寸, 两脚交叉在下, 不必交趺; 如双趺者宜平座, 后垫不可高; 单趺者, 后垫可以高出二、三寸也。
三、预防。( 一) 、窗户不可有风, 风寒处, 切不可上座, 不可带帽, 室内温度宜稍暖, 但不可受热。( 二) 、门不宜锁, 可任人出入, 门外宜托人看守, 及随时照料, 如遇小儿大声哭扰时, 亦无碍, 切勿生嗔, 用以练此心不动。( 三) 、室内不宜放开水壶, 使其鼎沸, 或畜猫狗以免扰乱。( 四) 、非有极急迫事, 勿许人通知, 亦勿下座, 即有通知, 亦必小声。( 五) 、先小便净手, 再行上座, 下座时, 切忌五分钟内小便, 恐伤气也。又上座时, 宜少饮水及食粥, 食之过饱, 最宜昏沉, 天暖时, 可赤足。( 六) 、修满时, 勿急急下座, 先伸舒腿臂, 擦手心摩面, 调和血气, 徐徐而下, 下座后, 宜多走路。( 七) 、坐时头不宜仰高, 防心乱也, 不可太低, 易咳嗽也, 背不宜靠后, 防久靠伤肺, 手印当心胸, 勿卧倒, 两臂稍靠胁, 两眼下垂似闭, 切忌昏沉散印睡着, 不必备茶, 口自勿渴也, 腰宜伸直不动, 不可时伸时缩, 防腰酸也, 初坐时, 或有小毛病, 但稍久即安, 此系旧病翻出, 不是新病, 不可着急。( 八) 、坐时忽如睡去但手印不散, 念咒亦不停, 此非昏沉睡着, 正是定相现前, 切勿疑而中断。
第四、修至如何方为究竟
修至如何而方为究竟乎? 是当先明修个什么, 曰修成佛, 即是修到觉。由凡入圣, 只是由迷转觉, 转识成智, 开佛知见而已, 但显教必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而密教即生成佛, 禅宗直指心源, 当下成佛, 净土得往生彼土后成佛, 究何所适从乎? 曰各有立场与因缘, 非法有高下迟速与冲突也, 兹略论之。
一、显教系指从未学佛者言, 如初入小学, 必若干年, 转初中高中而大学, 又必若干年, 非可越级顿超者, 是就理而假定者也, 阿僧祗者, 本言不可说之多, 亦无从指定何时止也, 学佛必通三世, 今世后学虽浅, 以夙世因缘故, 可以后来居上, 或直接大学, 不得以世俗情见分别而限之, 又显教仗自力, 故成就较难, 非可与密宗同年而语也。
二、密宗仗佛力, 得三密加持, 乃自宗不共法, 如孩童不能登山, 仗母力为之抱持, 因缘不同, 故可即生成就。
三、禅宗直指心源, 言下顿悟, 最上根人, 以夙世勤修故, 今生缘已具足, 一步登堂, 故可当下成佛。
四、净土方法, 本是密宗, 发愿乃专西方, 以往生为唯一目的, 只求生西, 自可华开见佛, 以志不在即生见性, 乃在他世界学成毕业, 其所仗佛力, 以往生为止。尚未了自性净土, 得清净庄严, 即是成佛之义。而佛说净土法门, 为上根人即生证得, 使得果地圆成, 又为下根人开一简便法门, 使于因地下种, 今之修净土者, 将至极微妙之净土大法, 转为小心劣慧人方便, 非其法器, 自难承受, 或视为迂缓自了, 甚可惜也。总之净土法不异禅密, 要往生成就固可, 即生成就亦可, 因缘各不同耳。
五、禅密二宗修法, 由果寻因, 从八识修起, 先显法身, 证得根本智, 即大圆镜智, 又名无分别智。他宗修法, 由因寻果, 从六七识修起, 因地法行, 实有不同, 故证果之迟速亦异, 兹将密宗转九识成五智图, 列表明之。
东方 转八识为大圆镜智。即阿赖耶识发心门, 即无分别智, 又名根本智。 法身
南方 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即末那识修行门。
西方 轮六识为妙观察智。即意识证菩提门, 即弥陀成就门。 报身
北方 转五识为成所作智。般涅 门, 五六七智为后得智。 化身
中间 证九识为法界体性智。即奄摩罗识, 又名白净识。无上菩提, 表毗卢法身体。
六、禅密二宗, 先破无明, 后除习气, 往往大事已明而习气仍在, 然习气已根本拔松, 有慧照力, 不似前此之昏迷不觉矣。他宗则反是, 先除习气, 欲待习气净后, 方破无明, 不知无明未破前, 只是硬压习气, 用力降伏, 非是根本拔除, 虽暂时可以见功, 久久反动力大, 等于未修, 非属彻底, 临终往往颠倒, 即是此病。
七、禅密二宗, 以此生破无明见性为成佛, 若仗佛力, 此生自可证到, 至习气除净, 原非此生可办。而显教每以破无明发五神通, 习气除净, 一切圆满, 如释迦佛后, 方谓成佛。譬如植果, 一以初结果时为已成就。一以果熟可食时, 采下盛器后, 方许为成就。一则无时间相, 先后不二。一则执定形相, 假立次第。一则有力承当, 视为当然。一则过于郑重, 遂分难易。若不一一分明, 为之解释, 则片面之执, 门户之争, 学者苦矣。总之各宗修法, 不同者是仪规和立场, 相同者是目标与终点, 如求开智慧, 超登彼岸, 解脱生死, 各宗无不相同。兹有几个要诀, 行者得此要诀, 入门便不难矣。
四 要 诀
( 一) 先解修行正义, 凡念佛打坐修法, 不得名为修持, 只可名为培养, 如培养精神, 以备行路之用, 行路无力可以反证培养力之未足, 故出佛堂下座后, 行住坐卧, 一切人事, 种种行为, 方是正修行, 如感觉此时力量不足, 则再加工培养, 再作许多法以资助之, 此为正, 彼为副, 世人乃颠倒, 忘却正义, 遂有重彼轻此之嫌, 所得效果, 自然微薄, 此是第一诀。
( 二) 如何谓之正修行, 凡出佛堂后之正修行, 应先明起用之妙, 其妙诀在不忘二字, 无论何事何地, 不离警惕, 处处照顾, 只是要用惯这个心, 用, 便是觉照,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不觉便被境夺, 就此移引而去, 移引既远, 不知所返, 便是流浪, 凡人对于贪嗔痴, 已是熟极, 亦非一朝一夕之修, 今日由生返熟, 亦得养成一习惯, 到刻刻不忘时, 便是功夫纯熟, 入于欲罢不能之化境, 学而时习之矣, 乐可知也, 此是第二诀。
( 三) 简明修法, 修是复义,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回复到本来, 即是无往而不通, 万物皆备于我, 始尽致知格物之能事, 故曰归仁, 但克己是因, 复礼是果, 克己复礼又是因, 天下归仁是果矣, 克己是修的初步, 克己者制其心也, 一切造作皆心, 心攀缘故, 念成为妄, 制心一处, 即无染着, 无妄无真, 即是修复到本来。一处者, 不可死执谓有个一处也, 一是无义, 遍一切处而丝毫无着, 乃名一处, 此一处, 是圆遍广大无着之处, 非万法归一尖锐纯一之处也, 非到修证, 不知意会, 但用一个照字, 照之纯熟, 即可不忘, 由不忘而不惑不动, 所谓行深般若波罗密, 此是第三诀。
( 四) 修入之过程, 功夫之进, 必有过程, 如登山然, 由下而上, 必有程次, 顿根人, 本来直上顶峰, 原谈不到此。但为初学人, 不可不方便也, 照之功程有五: 一知照, 二照空, 三照寂, 四空空, 五寂照。知照者, 知起用也, 且知非照不能转, 开此觉慧, 乃悟后正修, 然系理解而始事修。照空者, 非照不能空也, 此已入于行矣。照寂者, 已入湛寂之境, 然有时忘照, 及稍凛觉, 即又湛然矣。空空者, 亦照也, 以照力空其空也。寂照者, 乃常寂常照之境, 固无时不寂, 无时不照, 照不照皆寂, 并不自知其为照为寂也, 简言之, 功夫熟, 则入于化境矣。
凡一切生死之系缚只是心境相对, 心与境不分, 外境为心, 内心之境亦心, 以心破心, 即心境双破, 总名之曰破无明, 破乃空义, 非打破意也, 以破尚有一破相在, 不得名空, 无明与明为对立, 明则无明不立, 此破字, 乃灭义, 灭则不可得也, 破灭无明之法, 妙诀在一照字, 其不能照, 或不知所照者, 根本乃是定慧力不足, 不知起用, 而起用之总诀, 仍在一照字, 照则转, 转则舍而之他, 本体即空, 如无明一转即不可得, 一空即定, 故照即转, 转即空, 空即定, 定即不惑, 不惑即不流浪, 不流浪即无生死。翻过来, 照无能照所照, 于是无所谓空定不惑不流浪等等, 毕竟生死亦不可得, 是真能了生死者。更再翻过来, 一切本体既不可得, 然则照不照, 转不转, 空不空, 乃至生死之了不了, 真际平等不二, 都无所不可, 如是固妙, 不如是亦妙, 是真超然自在入不二法门, 并了亦无可了矣, 是究竟了生死者。
此理既明, 毫无所惑, 是无明已破, 只是习气深厚, 似非此生可了, 有九种程次, 别之如下: ( 一) 粗中粗, ( 二) 粗中细, ( 三) 粗中微细, ( 四) 细中粗, ( 五) 细中细, ( 六) 细中微细, ( 七) 微细粗, ( 八) 微细细, ( 九) 微细微细。
此九种乃表心上系缚之深浅, 至粗中微细, 乃初地境界, 已破无明, 断色缚者。细中微细, 乃三地至六地, 已断心缚者。微细微细, 则八地以上, 已断色心二缚之余习, 渐入等觉位矣, 必微细微细尽而圆满大觉耳, 非此生所可成者。譬如胎中婴儿, 或初生之子, 虽不能如大人, 究不得谓为非人也, 虽不能如佛之圆满大觉, 究不得谓为非佛也。即生成就, 成此佛也, 长养圣胎者, 养已成佛之圣胎也, 愚人执相, 不可与语大乘法要, 惟信心不逆, 不惊不怖者斯可耳。
照转空定的过程:
坚固→松动 长→短 大→小 奇怪→不惊怖 二→不二 勉强→自然 有→空 空→空空 挂碍→无著 缚→解脱 生→熟 识→智 惑乱→不动 流浪→止 牵摄→自在 空空→不空 无力→力充 偏→圆
由此至彼, 不用慧照, 无有是处, 照之次数日多, 力自充足, 根尘自然脱落, 如是方是正修, 此是第四诀。
上面略说修法竟, 然既落言诠, 岂是究竟? 故知究竟处, 在行者自心领会得, 非可言表。我今亦多事耳, 哈哈。
第五、修之层次
修法岂有一定, 若有层次, 即有定法, 惟对初学人, 当为决定, 务使其简捷迅速, 是在来会后, 逐一面授, 或先净后密, 或先密后禅, 再行商榷可也。又修法之赖师友者, 无非求得一商量, 得一决定而已, 得其诀, 则事半功倍, 得其受用, 自不肯退转。鄙人以一知半解, 与诸仁商榷学佛法门, 虽未臻其奥, 或亦不致误人, 如有怀疑, 或认为不妥处, 当直心见教, 互相考证, 则去印心不远矣。
印 证 分
修行法门, 不外修以开悟, 悟后正修二门。修以开悟者, 悟此心地, 认识本来, 先破无明也。悟后正修者, 明心见性后, 起般若妙用, 扫荡习气也。前为明体, 后为启用, 定慧交资, 体用合一。诸仁同堂参修, 已届二年, 早识本来, 且已起用, 此正由修入证之时, 既有所悟得证得, 即当加以考证而印之, 庶不落于虚伪妄作, 故说印证分, 借镜以自照焉。
证者, 与佛相印之谓也, 归证觉地之谓也, 印者何, 心而已, 觉者何, 心而已, 了此不可得之心时, 即是见佛, 即名印心, 修者此, 印者亦此。凡夫由本觉而误入于迷途, 遂仗佛法, 修归本觉。然而本觉相貌, 忘之久矣, 如悭吝人不知慷慨为何事, 残暴人不知仁慈为何物, 习于自然, 深入难拔, 反以悭吝残暴为正当, 而指慷慨仁慈为愚痴, 或生惊怖, 人类相互间, 惟有尔虞我诈, 造成此欺伪残贼恐怖之世界, 岂非颠倒之甚。我今学佛, 只是恢复本来, 与佛不二, 不二即是相印, 如仿古画写像, 维妙维肖, 正不必客气。只要自问良心, 其光明能如圣贤, 自在如佛, 则亦圣亦佛, 居之不疑可也。如自问其心仍阴毒如地狱, 痴愚如豕鹿, 则亦地狱豕鹿而已, 非可逃免者也。故印证分是行者自照的镜, 自量的尺, 无半点可容假借, 徒托空言, 绝对无用, 只是自欺。所以印证是自己印证, 非同见同行者, 或高于我者, 不能为我印可, 道不同不相为谋, 况一切不同耶。
佛法不独救人, 实以救世, 虚伪文化, 真实野蛮, 佛法认为大迷信者, 非打倒不可, 但不是攻击打倒, 要伊自动发生惭愧, 自然打倒, 降伏于不自知, 所谓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我曾论中国民族, 地位是最低, 意境是极高, 进取心最弱, 超越心是最强, 是直出, 不是横出, 其潜势力, 在有软化对方的能力, 因深得攻心安心之妙诀, 不能以一时之得失论也。简言之, 中国民族之精神, 系于唯心, 安心是其唯一主义, 但求安心, 一切可舍。处今之世, 退让似乎是劣点, 然使世界人类皆如是退让, 亦何至有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之恐怖。凡文化国家, 民喜让德, 不让者为道义, 不争者为私利, 义利之辨明甚, 世界今日之不景气象, 仍拜贪欲心战之赐, 元气终未恢复, 觉悟未见有人。倘能以佛法化导, 使人人积极于真文化, 不自残贼虚假, 其寿命自然久长, 故欲改造他人, 先改造自己, 欲改造世界, 先改造人心, 欲改造人心, 惟有广施佛法, 开人觉慧。佛法是世界文野的试验尺, 世界有坏时, 一切有尽时, 而佛法无坏无尽, 因心力乃无坏无尽, 今由一人修起证起, 推化无量, 一切众生, 终有同印同位之一日, 十方世界, 毕竟清净, 故曰佛法广大无边。
无修无得无证云者, 极言诸法本空, 不应有所执取, 乃由修而得而证后之真实语, 能所双空, 方具此境界, 今正有修, 岂云无证, 第印证亦无定法, 在在皆可考证, 处处都是印心, 能如是, 则一切处皆名念佛, 而妙用起矣。
信愿行之功行深浅如何, 其印证所得亦如何。于信愿中, 随行随证, 不必定分为四, 但未证三昧以前, 一切境界, 不名印证, 以非究竟故, 常退转故, 自生疑惑故。盖功行过程, 每随行者习性而变化, 有时似退而实进, 有时似是而实非, 不予引证, 必生误会, 故不得已而强说有所证得也。印证即属性上不可表示之法, 一落言诠, 便成语病, 况合于甲者, 未必能印于乙, 证于丙者, 未必即通于丁, 是在各人自己领会得, 勿执文字自误, 是真能超大用者。学人最苦处, 在苦用功后, 不无证得, 于正在上进之时, 乃无人为之印证, 遂疑而中止, 或转他法, 或入歧途。此何异大病甫有转机, 忽中途失医而坐误, 顿使病人不能全愈, 或前功尽弃, 或变他病。如禅宗门下之枯寂如木偶者, 密宗门下之贪着神怪者, 净土门下之一味自了者。更有已证三昧, 不知三昧为何状, 未见实相, 死执实相为可见, 此虽自误, 亦师之咎也。
印证者, 自己印证也, 非同有物之可权量, 但亦不妨立一假尺, 用资参证, 学人于苦用功后, 自亦有所证得, 乃以习气贡高故, 不肯求人印证, 前则印证无人, 此则自以为是, 或不知进益, 或转而狂放, 此虽无师之误, 亦自己贡高之报, 正五障中之法障, 不可不知。六祖云: 佛法于世间, 不离世间觉。了达人情, 即去明心不远, 眼前种种境, 都不出八风, 借彼以考证, 自心如实知, 是名印心, 今虽说印证分以告同学, 未尽万一, 若各勤修勿退, 日有进益, 当更有证于此者矣。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者, 非三次省也, 乃每日三时,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极言无时无刻不内自省也, 省即是反照内观, 内因外立, 故非内外, 心境一如, 身即是心, 是深得起用之妙。
我人当学曾子之三省曰: 修持能不精进乎, 摄心能勿放逸乎, 照不失乎。如是参照, 无有不大成就者。凡于理之未安, 勤加正思维者曰参, 于事之前来, 即境觉转者曰照。实则理事不二, 刹那间前后洞明, 大用齐起, 由参照所得之果曰证, 合与心地方法者曰印, 千言万语, 只在此一念之转而已。
转得快, 即是觉得快,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如入险道, 险在不觉, 觉即回头是岸, 又如死后中阴飘流无主, 业力牵引, 即是入险, 此业力, 乃我坚固执持不化之情见, 如平时善力强则入善, 恶力强则入恶, 如柳絮随风, 丝毫无主, 一经警觉, 又同遇物而止, 不再飘流, 不独不流, 并可一转而出, 种种功用, 由此引起, 助缘之力, 亦顿坚强, 趋善趋恶, 同此缘会, 惟以造恶为易, 转善为难, 则又习尚偏重之故, 生死关头, 全在平日一照的功夫, 于柳絮飞扬时, 有力把持, 只在平日起用, 常习慧照。古人云: 染法无力, 则净法有力, 总是心的转, 总是眼下的起用, 有生熟快慢之别。莫待临时张惶, 依赖他人的助力。故知修行是修于行, 在平日起用习照, 正是第一重要事业, 内省无非是体察自己的心, 处处勿失照, 即是正思维, 但必悟后修, 方名为正, 方得实用, 功不唐捐。兹分论之如下。
甲、上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上座时本无可印照, 以一印照, 即又分心, 诸境前来, 或顺或逆, 或见光见佛, 都属幻象, 切切不可执着, 当念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此念亦是虚妄, 但正合用时, 不必定执为妄) 亦勿欣慕而迎入, 亦勿厌恶而远离, 妙在不理二字, 只此不理, 便得实用, 便是不流浪, 便是印证。
凡修东密藏密之观相者, 本借一观以除万念, 观相成就, 是摄心归一之初步, 切不可妄执为是, 如满身疮疾, 四周溃烂, 今以药力缩成一疖, 聚毒一处, 其秽毒正是不二, 未可执而勿舍, 更当根本拔除, 方是真净。近世行者, 每喜观相成就, 即妄自尊大, 甚至以见月轮为明心见性者, 不知此是初步方便, 离题正远, 若知为幻, 亟当去之, 自入净空之境。
心中心法之异于他法者, 根本在不取相。然人不能无念, 无念即落断灭, 有念不能无相, 坐至杂念纷飞时, 种种幻相, 都到眼前, 若起厌断之念, 又即是相矣, 只有不理, 不理则听之, 来去皆不管。勿忻慕而迎入, 即是不取, 勿厌恶而远离, 即是不舍, 不取不舍, 是真不取相者。故知心中心法, 为无上法门, 法中最胜, 如来为最上乘者说。坐时身上忽感觉冷热等等, 是血气上之变化, 以各人体气不同, 由动而静, 必经之境, 无足怪者, 但比较是好非坏, 此境不常, 久之即无, 不可喜慕而求之。
上座气闷性急, 是根本无明, 在内翻动, 只有沉毅坚忍, 与习气奋斗, 经过几千百次之翻腾上落, 如舟行于海, 忽而狂风巨浪, 忽而波平稳顺, 舟无心也, 舟主无怖也, 沉着应付, 丝毫不乱, 毅力坚强, 埋头忍受, 不觉到达彼岸矣。如此方得正定, 无始来之浮活习气, 由此改造, 故久坐便不气闷, 不气闷者, 即是得定进步之印证。
坐时心思格外纷乱, 此亦是进步之印证, 因无明种子一齐翻出也。当同此一个不理, 沉着应付, 顺其自然, 又如外境纷扰, 或小儿哭闹, 处之不可动摇, 即是定力进步之印证, 故修大定大慧者, 不慕山林, 不喜清净, 以练动静不二之境界, 此当反观觉照者。
久坐至数百座时, 反觉定力远不如前时, 此是大进步之印证。此如初尝辣味者, 骤尝不胜其辣, 久之转不觉其辣矣, 至不觉时, 正是无畏成就, 故是印证。
坐时杂念纷起, 随去随来, 随起随落, 此是执着心已短, 力量已松动, 亦转念快之印证, 即是觉照力坚强之印证, 众生积习, 只是浮动, 能二小时勿觉气闷, 能自制者, 初定之印证也。定则手指自勿酸痛矣, 口持咒勿停, 而见闻仍了了, 虽了了而勿移引, 随境流转, 此定也。有时若昏迷睡去, 口仍持咒不停, 手仍结印不散, 此正定也, 非昏睡也。
有时坐一小时方定, 有时数分钟即定, 有时心极烦燥, 此皆同一进步, 不必强分优劣, 能听其自然者, 正定力也。必久久由若昏若昧之空转入明净空后( 即虽不见任何景象, 不闻任何音声而了了分明) , 忽然打失身心, 根尘脱落,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无相之实相即现前矣。
有时坐时未必定, 不坐时却甚定, 或坐不坐皆如是, 此去打成一片时不远矣, 此等境界, 于座上切勿比量思索, 反使不定, 只有不理, 勿自误也。
乙、下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下座时考证, 无非即境练心, 而境有顺逆之不同, 能随缘以应之者, 维仗般若, 般若华言大智慧, 乃通达世出世法圆融不二之大智慧也。以不可得之假心, 应不可得之幻境, 明知其幻化而应之, 不取乎真, 不舍乎幻, 非游戏, 非不游戏, 入游戏三昧, 是名大用现前, 兹先略释各名义如下。
云何定慧交资 定力之可见者, 在下座起用时, 起用即是开慧, 能了知其进步者, 亦是开慧, 慧以显定, 定以资慧, 是名定慧交资。
云何证三昧 三昧华言正定, 定者, 非不见不闻如木石不动之谓定也, 乃见闻觉知而不流转, 不惑不移之谓定也。凡初修时如上述各境, 或修长时之法, 经四五小时, 忽若刹那而过, 亦非昏睡忘时, 此正定也。又如眼观定一处, 同时耳闻口答, 一一应付不误, 眼所观处, 亦不移动, 是名六根同时互用, 即得三昧之证。
云何无念 念不可断, 亦不可灭, 心境对时, 不无比量, 凡夫比量流浪, 此乃识神用事, 名识上分别, 圣人比量而无住着, 用智以转识, 名智上分别, 若比量而非比量, 仍属现量, 以力量之充足, 又名现量圆。故念而无系, 如镜照物, 随物而形, 镜不留影, 亦非无照, 此云无念。( 妄念可断而不须灭, 以智上分别, 亦无念也。)
云何见实相 知一切相皆幻而不废于幻, 以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而觉亦是幻, 故山河大地, 根身器界, 莫不如是, 见此同一幻化之相即是实相。经云: 实相者, 即是非相, 非另有一相也。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 未尝离一切相, 缘虑分别, 语言文字, 依虚妄而建立, 要当即相离相, 即则非无, 离则非有, 不得已而强名实相, 了知此义者, 名见实相。
云何破无明 知是无明, 即是破; 知无明缘起之所以, 即是破; 知一切是幻, 不被流转即是破; 不起憎爱之见即是破; 了达一切不可得, 即是破; 知无明本来不有, 非同实体之可以见闻捉摸, 即是破; 知无明本由圆觉性所自出, 惟假立比量以显真妄, 即是破; 但未证三昧见实相者, 非属真知, 不名真破。
云何习气 习气是积习, 正属平时之熟惯, 凡在明白心地后, 无明虽破, 其力未充, 抵抗力弱, 仍被境夺, 此名习气。然有或无明未破, 习气亦有时而减少, 但系压迫使然, 如水澄清, 泥渣沉底, 不是拔根, 一经反动, 浑浊更甚于前。至已破无明者, 习气虽在, 比较往昔则大不同, 曰见其进化矣。约有数点:
一、烦恼易起而易转, 长时可改为短时。
二、一切习尚嗜好, 忽而变更。
三、恐怖心自然减轻, 得失之观念渐淡。
四、遭可惊可怖事, 或非礼非分事, 不若前此之比量坚持。
五、空力渐大, 故因果观察益明, 遇事判断力强。
六、日有宁喜, 常觉轻安, 亦自不觉其何故而如是。
七、兴趣时时变化, 或由淡而转浓, 或由热而转冷, 要皆别有超然意境, 不同于消极积极者。
八、意气日平, 于平日至爱之人与物, 或至厌之事与人, 皆觉松动, 渐近于冤亲平等矣。
九、肉体益健旺, 肝不易动, 神色亦光润。
十、记忆力与前不同, 于无谓事, 每若善忘, 但于专一事, 独觉精锐。
云何不二 了达一切本空, 无论人我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得失, 皆属缘会为幻, 虽知分别, 不住二相, 此名入不二, 又名无分别智。
云何大圆镜智 谓证三昧, 见实相破无明, 明心见性而后, 已能由体起用, 入不二门, 定慧交资, 现量已圆, 根本已得, 大事已明, 智如圆镜, 周遍法界, 故名, 又名根本智, 又名无分别智, 极言证得其体也。
云何般若 学佛法门, 不外两关键, 一曰如人无目, 则无所见, 一曰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凡人积习所染, 久处无明, 不到明心之时, 如处暗室, 室内物乱颠倒, 欲求整理, 而自无目, 了无所见, 纵费尽许多气力, 仍是颠倒, 白费功夫。只有先开慧眼, 先破无明, 如先开电灯, 见种种色, 然后逐款整理, 方不白费气力。此二关键, 虽则刹那, 实一僧 , 故无明虽破, 习气仍在也, 电灯虽开, 室内物乱依旧也, 当用般若扫除习气, 正似清理各物, 物物不同, 因应各异, 故曰善巧方便, 妙用恒沙, 岂有定法。此妙用, 从般若根本智出, 由根本智之体, 起后得智之用也, 是名大用现前。
云何任运 任运者, 随缘不变也, 任其自然, 永无退转, 如山巅之冰雪未融, 遇日而化, 为泉为瀑, 入于山沟小河, 尚有左右回曲积滞之时, 惟有流入大江, 则从此滚滚东流, 早晚毕竟入海, 此言不惑不退者, 方可任运自在。然有时放任纵逸, 自以为无碍, 不知此自以为三字, 即是大碍, 未得谓得, 成为大妄。
行者具有以上各款之印证, 则于人事种种, 随处皆可考量矣, 自己力量之大小, 亦由是而证得, 有则勿喜, 无则勿忧, 以本无生灭, 佛性不失故, 惟证有迟速, 人生难得, 宜即生早了, 免再堕落, 无他诀窍, 曰刻刻用心, 起般若妙用而已。兹再将对境时印心法略示如下。
一、对人时之印证
对人不外有好恶二途, 圣人云, 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盖人必有一最亲爱之人, 与极厌恶之人, 一者我爱, 一者我嗔, 爱与嗔, 皆属于我, 以自爱故, 遂执此二见, 今既修行, 当破此二见分别, 应反观而自问之如下:
( 一) 我于最亲爱之人, 能减少其爱念否? 初为不知爱即烦恼, 名爱欲苦, 且以为可喜而坚固执持, 如母于子, 惟恐其不寿, 终日提心吊胆, 不觉其苦也。次知爱为大烦恼, 然无法破爱。再次以无常观空, 决定其终必分离, 本无喜与悲之可言, 理想与事实难符, 毕竟无力打破。再次法见可以打破, 理事合一, 能于事上实现, 亦无所动心, 则真断此爱欲苦矣, 当许为印证者。
( 二) 我于最厌恶之人, 能减少其憎厌心否? 亦同上之节节类推, 如: 一、能不念旧恶否? 二、能恕之否? 又恕之而不勉强否? 三、能取其所长否? 四、能发心度之否? 五、彼再以恶加我, 能不动否? 如是则情见已松, 当许为印证者。
( 三) 设有爱恶两人, 同在目前, 遇有事委托, 能平等待遇否? 能不故作平等以市名否?
( 四) 于美色, 于显贵, 于世仇, 于横暴人, 于无赖小人, 于外道人, 应付之时, 意境能自在也否? 此是真功夫, 当细参以印证者。
二、对物时之印证
人必有最爱之物, 或嗜好, 或习俗, 无不以顺意为喜, 逆意为苦, 所喜与苦, 系缚于心。破此二者, 惟以慧照, 照之功用, 应在正爱之时, 反观世界一切, 皆是无常, 我之喜爱, 终不能恃, 不久即有二分离, 一曰彼离我, 如坏灭时, 或散失时, 终必有一苦恼在也, 一曰我离彼, 如我死时, 或远离时, 亦终必有一苦恼在也。知其终属无常, 则爱念应先自爱时解释之, 坚牢之心, 自然拔松, 贪得之焰, 自然限止。然又知其不可久恃, 忽误发偏见者, 如人喜爱一瓶, 以爱之坚, 种种思索, 推求所以保留之法, 遂有二执, 一曰死执, 如人死后, 以所爱物为殉是也, 一曰顽空, 偏执于空, 正于爱极时, 忽破坏之, 勿使留存, 此非真断爱者, 以知为难恃, 恐为他得, 遂自我先破灭之, 此皆偏见, 一则坚固执持, 一则趋于断灭, 同属愚妄。智者不咎于物, 乃观于心, 明知无常, 今日正有, 我亦不妨爱之, 为慧照故, 爱而不执, 不执即无系缚, 斯名无住, 故得亦不住于喜, 失亦不住于苦, 有无俱遣, 名解脱随顺。今我对之, 顺逆二途, 能出于自然否, 纵不自然, 其抵抗力又如何, 是当反省以印证者也。
三、对逆境时之印证
人处逆境, 种种不安, 纯属比量痛苦, 如贫穷人, 本来是苦, 习久而不觉苦矣, 此苦乃有顺而转逆之苦境也, 都属自生妄见, 约有三碍, 一限于面子上比量, 二限于起居上之不惯, 三碍于未来之恐怖, 越比量, 则顾虑越多, 破此苦者, 惟以定慧, 以定慧力照见此逆境, 乃由顺境反应所得, 以顺为因, 反应为逆而成果。今先明因, 照见我所执为顺者, 亦本不有, 系属缘空, 更何苦乐之可说。兹所碍者, 即上列之三碍, 以事非可以碍我, 乃我心之自碍也耳。今破面子二字, 面子者, 虚荣而已, 世人不识真伪, 不辨邪正, 不以作恶为失面子, 乃以贫穷为失面子, 此正世上大妄大颠倒大愚痴之笨汉。然要面子, 正是爱好, 人之常情, 惟不辨邪正, 虚荣所诱, 倒行逆施, 不识利害, 不辨轻重, 但谋一时衣食住满足, 以为荣耀, 不惜牺牲一切, 由细而巨, 杀盗淫妄, 逼迫而成, 此世界之所以永不安宁也。治乱之机, 因微果大, 果不与同流合污者, 慎勿戚戚于虚荣面子也, 古人云: 宁为小人之所骂, 毋为君子之所鄙。其轻重得失, 有如此者。以此慧照, 则面子二字, 自可释然无碍, 其妄冀贪得, 与轨外行动之恶念恶行, 亦由此而止。况心安云者, 不必定有求于身安也, 起居自在不自在, 亦由心而转, 至生活安宁, 亦应尽力营谋, 非是强求必得。但勿贪得, 以心定则神宁气旺, 机缘亦自然会合, 未来恐怖, 自然解释。未来者, 正属未来, 我且待未来再说不迟, 正不必先此着急耳。总之慧力越强, 应付越宽绰, 即可反证我功行之深浅, 内以印诸心者。
四、对顺境时之印证
众生之所以谓众生者, 不明因果也。以不明故, 自落于因而不能先觉, 被缚于果而不知救拔, 转辗造因, 重重得果, 苦遂不可胜道。修行人志在去苦求解脱, 解脱者舍也, 世人之最不肯舍者, 乃目前之快乐与适意, 如求财而得财, 彼且执以为乐, 何可舍也。此顺境云者, 不仅指处境之顺适为然, 即我自以为是之法执, 正属至坚牢之顺境, 倘能决然舍之, 证之为空, 则去道不远矣。顺境中之至不易破者:
一、于垂老时, 辛苦艰难所得之养老金。
二、喜食之肥甘。
三、众誉与面誉。
四、所作功德。
五、男女间之爱悦, 此为生死之根。
六、坚固不移之我见, 或偏空之见。
七、修行者自觉所得之胜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