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68|回复: 2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1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

仁賢菩薩

  這部仁賢經,全文不太長。同時事理并陳,令讀者誦來,無艱深之感。這亦是
我選講這部經的主要原因。

  華語仁賢,或譯作賢護。梵文作跋陀婆羅,跋陀,跋陀和,或跋陂等。這部仁
賢經,是記載跋陀婆羅菩薩,初歸佛陀的故事。

  楞嚴經稱跋陀婆羅。二十五圓通中說:「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
。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
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
所證,觸因為上。」

  思益經稱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并出十六賢士名。十六賢士者,為跋陀婆羅菩
薩,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
薩,增益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
日藏菩薩,持地菩薩等。此即楞嚴經所說十六開士名也。

  般舟三昧經中,稱跋陀和菩薩。即跋陀婆羅之異譯。

  大集經賢護分,譯為賢護菩薩。其實賢護分,或賢護經,係般舟三昧經的後譯
本。

  由此可知,佛說這部幻士仁賢經,是在楞嚴經,思益經,般舟三昧經之先。佛
說仁賢經時,跋陀婆羅尚未皈依佛陀。其餘諸經,則是在跋陀婆羅出家以後所說。

  據楞嚴經,跋陀婆羅菩薩,自言於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今生遇釋迦牟尼
佛,能有不平凡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釋 智 諭 講述
    講經題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有通說別說之分。約通說言,諸如自覺、覺他、覺滿名佛;過盡德圓,福被
九道名佛;十號具足名佛。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約別說言,此處之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本幻士仁賢經,是本師釋迦牟尼
佛所說。
  說有「悅」意,悅可眾心也。怎樣悅可眾心呢?佛所說法,上契於理,下契眾
生根機,故能悅可眾心。
  天竺多諸幻術,仁賢住王舍城,於摩竭陀國諸幻士中,稱第一。這部經便是敘
述仁賢歸依佛的經過。
  若依七種立題言,這部經是以人立題。
  梵文修多羅,譯為契經。謂經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機。一般說來,佛與弟子
菩薩乃至化人所說之經典,都稱修多羅。是指經律論三藏中,經藏而言。另一種解
釋,十二部經中之長行文,亦名修多羅。當然此處的經,是指三藏中的經藏而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司馬懿的後代司馬炎,統一三國所建立的朝代名西晉。竺法護係晉武帝時人。
竺曇摩羅剎是其本名,譯曰竺法護。
  竺法護是月氏國人,月氏亦作月支。世居燉煌郡,八歲出家,從竺高座剃度。
竺法護聰明出眾,才智頗高,日可誦經萬言。頗為當時所重。曾譯過正法華,魔逆
經等。譯筆簡捷,與眾不同。
  三藏,經律論稱三藏。通達經律論者,名三藏法師。今略稱為三藏。這部經是
三藏竺法護所譯。
  我們講這部經之前,必須注意竺法護翻譯經的文筆,與眾不同。我們必須要加
以融會貫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講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菩薩五千具。】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為佛所說。此是結集經人之語,非經中本文。
  以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所以亦稱為六因緣,或六成就。六成就者,即一、
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
  有的經中寫作「如是我聞」,有的經中寫作「聞如是」,這部經寫作聞如是。
  如是乃信成就,我聞乃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在王舍城靈鳥山
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具,是眾成就。
  佛取滅前,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中有一項便是佛滅後,弟子結集經時,經首應
置何語?佛回答說,經首應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說這部經。」
  如是取信於眾,謂這部經是佛如是所說。證明不是我阿難杜撰也。
  我聞,謂我親從佛聽聞。
  一時,是佛說這部經的時間。
  佛,是說法之主。
  在王舍城靈鳥山,王舍城在中印度,是摩伽陀國的都城。佛世時,頻婆娑羅王
所居。
  靈鳥山餘經譯為靈鷲山。山在王舍城附近,山中多鷲鳥,同時多有仙人所居,
故名靈鳥山。
  比丘譯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
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乞食略有三義,一、令眾生捨慳貪行布施,為眾生作福田。
二、比丘自身損減我慢。三、諸比丘清淨自活。
  破惡者,比丘出家受具,身不犯殺盜婬,口不犯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破此七支
惡。
  怖魔者,比丘登壇受具,魔宮殿震動,魔生恐怖。以佛弟子增盛,魔眷屬減少
故。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勝之義。大,謂此等比丘,位尊德高,於小乘有學
人中最極。我們知道,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羅漢。
  多,謂此等比丘,識見多,博通內外經典。
  勝,謂此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一切知見。 
  這等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者,耶舍長者子,率朋黨五
十人,依佛出家。優樓頻羅迦葉,率徒眾五百人。那提迦葉,率徒眾二百五十人。
伽耶迦葉,率徒眾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率徒眾一百人,目犍連率徒眾一百人,均依
佛出家。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後,均證阿羅漢。因感佛恩,是以常隨佛左右。
  菩提薩陲,簡稱菩薩。菩提者覺也,薩陲譯有情。故菩薩者,覺有情也。謂菩
薩是已覺的有情,復能覺悟未覺的有情。所以我們稱,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為菩
薩。
  覺又稱為大道心,有情又稱為眾生。所以菩薩者,是大道心眾生。
  自覺者,上求佛智。覺他者,下化有情。所以我們又稱於佛道中,上求下化的
為菩薩。
  上求者智也,下化者悲也。菩薩之德,普度眾生而不失佛智,雖證佛智而不捨
眾生。所以我們又稱,悲智雙運的為菩薩。
  如是等菩薩,有五千人參與法會。
  【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
   薩。誠樂菩薩。道御菩薩。大御菩薩。光首菩薩。光淨菩薩。寂意菩薩
   。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
   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
  先表其德,後出其名。如是等菩薩,皆具有不可測無礙之神通力用。讚此等菩
薩,地位極高,一切大聖。悉得總持,總持梵語為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謂
之總持。有四種總持,一、法,二、義,三、咒,四、忍。
  辯才無礙者,於心曰無礙智,於口稱無礙辯。菩薩說法,具四種無礙辯,一、
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這些菩薩,皆具如是
之德。
  文中略出諸上首菩薩名以為代表,如是等菩薩共有五千。
  【焚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于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
   。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為如來至真
   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次明護法龍天。焚(梵)王,略說即初禪天之大梵王,廣說色界天均稱梵天。
如經云十八梵天。
  帝釋是代表欲界天。欲界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
樂天、他化自在天。帝釋是忉利天天主。忉利譯為三十三,其天居須彌山頂。東南
西北方各八天,中央一天,為帝釋所居。
  四王天是欲界第一重天,居須彌山腹,為帝釋之外臣。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
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龍王神無央數,無央數者,無盡數也。
  另有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大家供養世尊。所謂衣被飲食醫藥
床臥之具者,四事供養也。
  世尊名稱普聞遠至以下,廣讚佛德。如來至真等正覺,餘經譯作,如來應供等
正覺。明行成為善逝,餘經譯作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餘經譯作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前五號自如來至善逝,表自覺德。後四號自世間解至天人師,表覺他德。前五
號表覺道圓滿,後四號表化道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之為佛。十號具足,名
曰世尊。
  【諸神通慧普見所?無餘。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捨大慈不廢
   大哀。慧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
   。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須彌眾山龍神天宮。鐵圍山
   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復過一劫。】
  佛以神通智慧,普見一切,所睹無餘。佛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故普見一
切,所睹無餘。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
  如來十力,即如來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來如實知因緣果報,知
善得善報,惡得惡報。善得善報,名是處。惡得惡報名非處。二、知過、現、未業
報智力。如來於一切眾生,知三世業報及生處。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如來於
諸禪定自在無礙,深淺次第,如實遍知。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如來於諸眾生,根
性勝劣得果大小,如實遍知。五、知種種解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樂欲,善惡
不同,如實遍知。六、知種種界智力。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於世間有漏行所至處,於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
遍知。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如來證得天眼清淨。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如來於種
種宿命,如實遍知。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如來破盡無明,如實遍知。
  如來證得十種智力,智慧明了決定,於大眾中說法,乃有四種無畏。一、一切
智無所畏。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二、漏盡無所畏。如佛言我一切漏盡。三、說
障道無所畏,如佛說障道法,一切天魔梵所不能說。四、說盡苦道無所畏。如佛言
,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
  十八法不共,餘經作十八不共法。謂十力內充,四為所畏外顯,功德智慧不共
三乘。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
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
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不捨大慈,不廢大哀。大哀者,大悲也。佛為度眾生,故不捨大慈大悲。
  慧眼佛眼具足,佛圓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處略說慧
眼佛眼,實則佛五眼具足也。
  變化無極是總讚佛神通變化,以下分別讚歎,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
,皆變化無極。
  佛之神通變化,能於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入於一毛孔中。從一劫復
過一劫,如是長之時間。
  【是時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陀。明經解術曉了幻伎。所作巧黠多
   所喜悅。所興如意名聞于遠。其摩竭國諸餘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處最
   上第一。除諸見諦清淨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傾側。如所言者無
   不迷惑。隨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術。得眾利養。】
  此時摩竭陀國王舍大城,有一位幻術士,名叫?陀(仁賢)。
  仁賢的聰明才智很高,通經解術,擅於幻化之術。其所行幻術,非常巧妙,人
們多所歡喜。
  仁賢行其幻術,如意施為,名聲遠聞。摩竭陀國其餘幻術士,沒有及得上的。
  仁賢所到之處,最為第一,最受歡迎。除去那些見諦清淨士女得法忍者以外,
其餘一切人民,莫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見諦清淨士女,即已見道人。聲聞人初果見道,菩薩乘初地見道。聲聞人見於
無漏,菩薩則見無生法。故曰諸見諦清淨得法忍者。
  如幻士仁賢所言者,一切人民無不迷惑。仁賢以其幻術邪行,受眾利養。
  【幻士仁賢。聞佛世尊名稱普徽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已自念。我身轉化摩
   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門瞿曇。亦未曾試及諸弟子。我
   寧可試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來供事我。】
  幻士仁賢心起不良,欲仗其幻術愚弄世尊。他聞佛之名號,十號具足普聞一切
。如來至真等正覺者,略表十號也。
  仁賢便自念言,我已轉化摩竭陀國人民。摩竭陀國人民,莫不受我教化。但是
尚未化沙門瞿曇。瞿曇是佛之姓。同時亦未試及其弟子。我不如試試看,彼等可愚
惑不?假使能愚惑的話,那麼我的名聲將會更高,摩竭陀人民,將共同一心來供事
我。
  【於是仁賢。緣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見佛世尊。光踰日
   月百千億倍。明淨無垢光炎遠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曄如蓮華清淨。
   超梵八部音說法廣度。見佛色身具足嚴妙。意甚踊躍心自念言。我欲試
   佛諸通之慧審普見不。】
  於是仁賢,緣本功德,及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當知仁賢能夠見佛
,是因其過去善根功德成熟,及佛威神力加被故。否則便不能見佛。
  仁賢到世尊所,見佛光明照耀,超踰於日月之光。諸佛光明無影,日月之光若
與佛光相較,皆暗然無色。縱百千日月與佛光相較,亦復暗然無色。故曰光踰日月
,百千億倍。明淨無垢,光炎遠照。
  髻相之耀,灼若摩尼。佛頂肉髻之相,光明灼灼,猶如摩尼珠一般光明。其光
明如清淨的蓮華一般。
  超梵八部音者,謂八種梵音。八種梵音者,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
強音,四、不軟音,五、不清音,六、不濁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佛以超
梵八部音,為眾說法,廣度一切。
  仁賢見佛色身具足嚴妙,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亦感甚為踴躍。心中想到
,我試試佛,有無神通智慧,能不能確實知見一切。
  【便行趣佛。稽首作禮。用試佛故。緣此請佛。設知我意當不受請。若不
   知者必受無疑。】
  於是到達佛所,假裝具儀,稽首作禮。由於試佛之故,請佛供養。心想,假使
佛有神通智慧,定不受請。如果不知,必受請無疑。
  【佛知其意。愍傷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請并比丘眾。】
  佛知其假,但是為了愍念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並且欲度脫他們。於是默然
受請,并比丘僧眾同時受請。
  【時仁賢念。沙門瞿曇。無諸通慧亦不普見。以不見故今當曉試。】
  仁賢見佛受請,心中想,沙門瞿曇,無有神通智慧,亦不普見。以其不知不見
故,當戲弄之。
  【是時仁賢。稽首作禮繞佛三匝而退。】
  當時仁賢假作恭敬,頂禮後繞佛三匝而退。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
  大目犍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居心不良,內懷誑騙奸詐請佛及僧,佛為何受他之
請?
  【佛告目連。汝且安默。如來深究一切群民長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
   。天上世間無能施穢欺惑佛者。如來以斷婬怒癡亂。無餘瑕垢滅諸縛著
   。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無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諧。】
  佛告目犍連,汝且安默不要講話!如來深知一切群民,被無明所蔽,不見光明
,如人處於迷惑的長夜。所以佛以平等心行,而度化建立之。是故於仁賢,亦以平
等心度化之。
  目犍連你要知道,天上世間,沒有能施穢欺惑於佛的。因為如來已斷婬怒癡及
散亂,如來滅盡一切煩惱縛著,已斷瑕穢無餘。已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垢是煩
惱異名,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所以無有環境能動轉於佛,三界內眾生,無有能誑
惑佛者。何況一個小小幻士,而能得計愚惑佛嗎?
  【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使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過。
   仁賢終不能與佛幻術等。百倍千倍無數億倍。不可假託以為比喻。】
  如來了解通達一切諸法,皆同幻化。以通達一切法如幻故,自致最正覺。最正
覺乃無上佛智也,佛證無上智,非因他得,乃自覺聖智,故曰自致最正覺。
  能使諸人界之事相,及其本原之法性,皆巧妙幻過。溪水無非廣長舌,山色皆
是清淨身。一切人物事相及其法性,無非佛智之所顯現。
  仁賢區區幻術,豈能與佛相等?百千億倍所不能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也。
  【佛告目連。於意云何。幻士仁賢。寧能莊嚴化三千大千世界令淨好不。
   對曰唯然。此幻不能。】
  佛問目犍連,幻士仁賢,能否莊嚴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令其嚴淨美好呢?目
犍連回答說,是的,此幻士辦不到。
  【佛言,如來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嚴淨入一毛孔。】
  佛言,如來動念之間,能令此三千大千世界莊嚴清淨,入於一毛孔中。
  【佛之幻術終不惑。正使十方佛國。有風名隨嵐及斷截風。飄壞三千大千
   世界。還復如故。有風名追逐風住止風。旋轉世間。有風名曰波栗屠那
   。?行三十二天。有風名曰摧破崩壞須彌。有風名曰?那。起大火上至
   三十二天。有風名曰常來。起劫燒天地。有風名曰熾火。使三千大千世
   界一時俱然。有風名曰澆灑。起大雨。有風名曰枯竭。除盡水災之變。】
  佛如實知如實見,法性空寂,法相如幻。故佛之幻術如實,終不愚惑世人。且
能令世人轉迷成覺。
  佛說出許多風名,隨嵐風斷截風,能飄壞三千大千世界。佛能令十方世界,還
復如故。
  又有風名追逐風住止風,能旋轉世間。
  又有風名波栗屠那,?行於三十二天。餘經譯為三十三天。
  又有風名摧破,能崩壞須彌山。又有風名构那,能起大火,燒至欲界三十二天
。又有風名常來,能起劫火燒天地。又有風名熾火。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俱時燃燒
。又有風名澆灑,能降大雨。又有風名枯竭,能除盡一切水,成為災變。
  【佛告目連。今我粗說是諸風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云何目連。寧有人
   能止虛空。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諸風入一芥子。其於芥子無所罣
   礙亦無毀害。令諸天人安隱娛樂而不驚怖。】
  佛告目犍連,我不過略說諸風名。這些風從劫過劫,無有停息時。目犍連!能
否有人,能止住於虛空中,坐於諸風之中,作四器行?四器行,即行住坐臥四威儀
也。
  使這些風,入一芥子中。這些風對於芥子無有罣礙,亦無毀害。令諸天道及人
道,安隱快樂而不驚怖。能否有人,有如此幻術呢?
  【如來幻法而復過是無有極也。非弟子緣一覺地之所能及。】
  當知如來之幻術,復超過於此,無有極也。非汝等聲聞弟子緣於偏空一覺地,
所能及也。
  【於時目連在眾會前。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所以
   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無極。其人民聞佛如來此變化者。歡喜踊
   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正真道意。一時欣然功德無量。】
  目犍連聞佛所說,心大歡喜。於是頂禮佛足言,是的世尊!我等為得善利。現
前得利,後世不得利,不為善利。現前不得利,後世亦不得利,更非善利。現前得
利,後世得利,或者現前雖不得利,但後世得利,方為善利。
  所以者何?因為我得依世尊出家,世尊如此威神巍巍,世出世間大尊無極!實
值得慶幸。
  當時在會的人民,聞佛說如此變化者,都歡喜踴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正真
道意。無上正真道意者,發無上菩提心也。一時欣然功德無量。
  【於是幻士仁賢。入王舍城還歸到家。即其日夜。於城內穢惡流聚最不淨
   處。化於其中作大講堂。懸繒華蓋而起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瓶罃
   珍器香爐鐙錠。散眾華香。】
  幻士仁賢回到家中,便日夜行其幻術。於王舍城內最髒的地方,穢惡流聚不淨
之處,化作大講堂。并懸繪華傘蓋,以及樹幢懸幡。
  於不淨之處,化現其地平正,樹木茂盛。并設置瓶罃珍貴之器。瓶者用以盛水
,罃者長頸瓶。
  香爐鐙錠,鐙錠者燈也。散眾華香。
  【於講堂傍殖八千寶樹。枝葉華實眾色?馥。一一樹下為諸比丘敷師子座
   。於講堂中央。特為如來設師子座。眾寶為足挍飾無量。高四丈九尺。
   於座四面化四寶樹。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其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
   潔寶瓔珞身。】
  於講堂旁,植八千寶樹。各各寶樹,枝葉花及果實,眾色鮮艷,香氣●馥。
  一一樹下,為諸比丘設師子座。凡說法之處,皆稱師子座。各各師子座,均以
眾寶為足,莊嚴校飾無量。各師子座,皆高四丈九尺。
  并於師子座四面,幻化作四寶樹。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
  并化作若干種,百味香美之饌食。又化行堂侍供者,五百人。人人相貌端正,
身體皎潔,并以寶瓔珞莊嚴其身。
  【幻士仁賢化作是已。時四天王。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謂仁賢言。甚善
   仁者。乃請如來。於此講堂而供養佛。寧可聽我次助所乏。欲造宮室以
   奉如來。於是仁賢。益用踊躍得未曾有。報聽天王宜知是時。】
  幻士仁賢既化講堂已,四天王即到仁賢所言:
  「極好仁者,汝於此講堂請佛供養。能不能聽許我稍獻供養,以助尚缺少的?
我亦欲造宮室,奉獻如來。」             
  仁賢見四天王前來相助,非常歡喜,得未曾有。於是聽許四天王,即時造諸宮
室。
  【四天王即化作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現。】
  四天王所化之宮室,極妙姝好。姝好者,美好也。令仁賢所建立之講堂,厭蔽
不現。厭蔽不現者,毫無顏色也。
  【時天帝釋。與三萬二千夫人。俱到幻士講堂。謂仁賢言。善哉快乎。真
   得善利。乃請如來於化飾講堂以供養佛。寧可聽吾給助所乏。欲造宮殿
   以奉如來。於是仁賢。倍復踊躍得未曾有。私自疑怪。報聽帝釋宜知是
   時。】
  於是天帝釋,亦與三萬二千夫人(恐是三萬二千天人)俱到仁賢所言:
  「善哉快乎!汝真得大善利,能於此化講堂,請佛供養。我亦欲化宮殿供養佛
,能否聽許我,幫個小忙?」
  於是仁賢更加歡喜,允許天帝釋幫忙。不過仁賢暗自奇怪,奇怪為何許多天人
前來相助。
  【天帝即化作大殿館。踰於忉利最勝之宮。化殖寶樹。超乎已質拘者之樹
   姝好。厭蔽仁賢四王所立。講堂宮室所校諸樹。】
  天帝釋即化作大宮殿,此宮殿超過忉利天最好之宮殿。并幻化種植寶樹,超過
已質拘者之樹,比已質拘者之樹還要姝好。
  忉利天有樹,亦曰波利質多羅,亦曰波利耶恒羅拘陀羅,譯為香遍樹。此樹枝
葉花實,一切皆香。此樹將欲開敷,忉利天人皆大歡喜。
  相較之下,令仁賢所化講堂,及四天王所化宮室,及其所化寶樹,皆失顏色。
  【仁賢則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諸天子。興大供養奉事
   如來。今我寧可沒滅我之所建。大為迷謬。豈忍以此舉向上尊乎。於是
   仁賢。欲沒所幻而不能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幻食供助講堂嚴飾師子
   之座。永為真實而不可變。】
  仁賢見四王忉利皆來擁護世尊,並且所化宮殿,令自己所化者厭蔽不現。於是
暗自念言,世尊實是非凡,竟有這些神妙尊天及諸天子,前來供養。
  仁賢暗想,我還是沒滅我所化的講堂罷。像我這種作法,實大錯誤。我豈忍將
這種荒謬的舉動,向於世尊呢?於是仁賢想滅其所幻,但是其幻術已經失效。其遍
作諸術,皆不能滅其所幻。其所化的食物供助等品,及講堂裝飾品師子座等,竟永
為真實。
  【仁賢驚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現則現欲沒即沒。今為如來變作化供
   而不能改。於是天帝知仁賢所念。便告言。如卿為佛化作嚴淨供具。不
   能變復使如本。故其見如來發歡喜心。常得安隱至泥洹道。】
  仁賢暗自驚怪,心想,往昔所作,欲令幻現則幻現,欲令沒滅即沒滅。為何今
天為如來幻化的一切,竟不能更改呢?
  天帝釋知仁賢的心意,便說:
  「如你仁賢為佛所化的嚴淨供具,不能改變,恢復其本來面面目,永為真實。
所以若有見佛聞法,發歡喜心的,常得安隱,至真實的泥洹道。」泥洹道即涅槃道
,涅槃道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
  【爾時仁賢踊悅怡懌。晨旦白佛。飯時已到願可自屈。於是世尊。著衣持
   ?。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往詣仁賢莊校講堂。】
  仁賢聞天帝釋所言,歡喜踴躍。佛食時是自晨朝至日中,所以仁賢於晨旦便白
佛。若飯時至時,願世尊屈駕光臨。
  於是世尊著衣持缽,與諸菩薩比丘僧眷屬等,赴仁賢所化講堂應供。
  【佛時變化。使仁賢知坐所為立師子之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所造宮師子
   之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時王舍城諸不信法眾邪異道
   。棄自貢高及瞋怒心。一切共詣莊嚴講堂。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其
   邊道法清淨士女。悉共喜踊往詣講堂。今日我等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
   聽師子吼?其變化。】
  佛時現神通變化,令仁賢見佛坐其所立之師子座上。四天王及天帝釋,亦各見
佛坐其所立師子座上。
  時王舍城,不信佛法的,邪道異道大眾,都放棄自己的貢高我慢瞋恚之心。都
到莊嚴的講堂,共觀佛所現之感應。
  其附近道法清淨,敬信佛法的士女,皆歡喜踴躍前往講堂。大家都說,我等今
日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並且聽佛說法,觀其神變。
  【於是仁賢,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原我罪過本愚所
   作。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飲得
   滅沒所可化現。佛為聖尊矜恕為意。諸所施造令不復變。】
  於是幻士仁賢,蠲除放棄自大。頂禮佛足說:
  「求世尊原諒我的罪過!這都是由於我愚癡所作,意欲擾亂如來。
  這些食品,是幻化的。這些助供品及侍者使者,以及師子座等,亦皆是幻化的
。我本心生後悔,意欲滅沒這些幻化。但是以佛神力故,均不可能。
  佛為聖尊,當不會與我計較。願佛原諒我,憐愍寬恕我,令這些幻化,不復變
現。」
  【於是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
   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
   。皆由因緣各在合會。】
  佛告幻士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
  何故一切皆如幻化呢?因為一切所有,皆因緣幻現。幻現非實,故皆是幻化的
。諸比丘皆因緣所生,故如幻化。佛身亦是智慧幻化。
  何故佛身亦是慧幻呢?法華經云,佛種從緣起。既然佛種從緣起,故佛身亦是
慧幻。
  何以說佛身是「慧幻」呢?因為緣起如幻,唯由空寂性起。猶如無邊波濤,唯
一水所起。此空寂性,唯佛親證,故曰了達於空性,即名為菩提。諸法空寂之性,
即佛智慧法身,即佛大智慧海。一切緣起萬法,無非佛大智慧海之所印。故說佛身
亦是慧幻。
  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因緣所現,故三千大千世界,亦復為化。
  一切罪福,一切諸法,皆是因緣所現,所以都如幻化。因為都是因緣和合所有
,而無實體的。
  【便持所化飯食之具分布施設。於是幻士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諸助供
   者,擎化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便持所化飯食之具,分布施設。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及諸侍者,持化
食供養佛及僧眾。
  【於是賢者大迦葉說偈言
   如今所設座  及其處上者  定意為平等  善哉施無上】
  大迦葉說偈言。
  現在所設的師子座,及座上的佛及僧眾,都是如幻的。定意是言法性,其法性
都是空寂的,故曰定意為平等。善哉仁賢,汝今日供養無上尊。
  【舍利弗頌曰
    如今供具心  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覺  是疾畢信施】
  舍利佛說偈言。本來今日所設的供具,及接受供養的大眾,都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施供者的心,及受供者的心,其覺性都是平等的。以平等心受供養,方能消信
施也。
  【須菩提頌曰
    是施無所施  受者無所受  其有應是行  是為畢信施】
  須菩提說偈言。
  此布施實無所布施,受供者亦無所受。因為施與受者及施物,其性皆空。其有
應此空行者,為能消信施也。所謂空行者,心無所住也。
   【阿難頌曰
    是施為尊乘  食者無有心  其身意無著  是為世眾祐】
  阿難說偈言。
  此供施是為佛僧,但受供者心不生分別。心不生分別,故曰無有心。受供者身
與意清淨無著,是為世間眾生之良祐福田。
   【於是光英菩薩曰
    譬如彼幻士  仁賢現此化  一切世亦然  愚者不及解】
  光英菩薩說偈言。
  譬如仁賢現這些幻化,其實世間一切諸法,皆同幻化。只是愚癡的眾生,不知
道而已。如果知道世間一切,皆是如幻的,其人便覺悟了。
  所以我們若能了達一切法,悉皆如幻,便是通達佛法了。
   【光造菩薩曰
    譬如坐樹下  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  適等無差異】
  光造菩薩說偈言。
  譬如佛坐菩提樹下,皆是幻化所作。所有一切幻化,其性皆空,其空性平等無
有差異。
  佛來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是以化身示現。故凡夫見世尊,於草座上成等正覺
。有的菩薩見佛坐高廣的七寶座。諸大菩薩見佛乘虛空座。所以光造菩薩言,譬如
坐樹下,悉以幻化作。
  【師子菩薩曰
    不聞師子吼  小獸樹間鳴  師子適震吼  馳走竄十方
    仁賢卿有恨  以幻惑人民  如來所現幻  眾魔不能當】
  師子菩薩說偈言。
  如果師子不吼,一般小獸便於樹間爭鳴。一旦師子震吼時,那些小獸便恐怖地
竄走十方了。仁賢汝應悔恨,以往以幻術迷惑人民。今見如來所現的如幻三昧,眾
魔不能當也。
  【師子意菩薩曰
    是飯食化作  供助者亦幻  食飯者皆化  善哉祠無上】
  師子意菩薩說偈言。
  這些飯食及助供者,皆是幻化的。應供者亦是如幻。善哉!仁賢,汝供養無上
尊。
  【慈氏菩薩曰
    油醍醐澆火  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  佛幻為普現】
  慈氏菩薩說偈。
  仁賢!汝現幻術,好比以油醍醐澆火,愈令火光明盛。仁賢汝之幻術,不過如
此而已。佛之幻術能普化於十方。
  【軟首童子曰
    譬如本此處  一切皆化造  仁賢所興幻  欺誑惑眾人
    
    一切法如是  本為悉平等  不覺了當來  愚癡行生死】
    
  軟首童子說偈言。
  譬如此處,一切所造,皆是幻化。仁賢所興的幻化,皆是欺騙愚惑世人的。其
不知世間一切法,皆是如幻的。因為一切諸法,皆是隨緣現相。相隨緣現,故而不
實。其性空寂,悉皆平等。世人不能覺了一切法如幻,所以將來因愚癡故,而行於
生死。
  【於是世尊。欲勸化幻士仁賢。則於講堂之東化造殿舍。長者處其中。謂
   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養沙門瞿曇及比丘僧。長者答幻士勿說
   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闍世宮而食。及比丘眾。時仁賢承佛威神。見
   佛及僧在王宮食。】
  世尊欲勸化幻士仁賢,於是於講堂之東,化造殿舍。並化長者,住在殿舍內。
  世間長者,具有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威猛者,
隆重威儀。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
  長者問仁賢言,汝今天欲為何事?仁賢答曰,我供養沙門瞿曇,及大眾僧。
  長者言,你不要亂說!現在佛及大眾僧,正在國王阿闍世宮中應供。
  於是仁賢承佛神力,見佛及僧,在王宮中應供。
  【時佛復化作長者來入講堂。問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長
   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佛及僧遊於異道分衛。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之
   眾於異道分衛。】
  佛復化作長者,到講堂裡來,問仁賢所作何事?仁賢回答,供佛及僧。長者言
不要亂講!現在佛及大眾僧,正在別的道路上托缽乞食。分衛即托缽乞食。
  仁賢承佛威神力,見佛及僧眾,在別的道路上托缽乞食。
  【復有長者到仁賢所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眾。長者答曰勿說是言。
   今世尊在耆域醫王後園。為四部眾講說經道。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耆
   域後園。為四部眾講法。】
  復有長者前來問仁賢,答曰供佛及僧。長者言,佛現在在耆域醫王後園,為四
部眾說法。
  耆域亦作耆婆,是王舍城的良醫。四部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耆域醫王後園,為四眾說法。
  【時天帝釋。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眾。帝釋答曰勿說是言
   。今者如來。在忉利天晝夜樹下為諸天人講法。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
   忉利天為天人說法。】
  天帝釋則曰佛在忉利天,晝夜樹下,為諸天人說法。仁賢承佛威神,即見佛在
忉利天為天人說法。
  【幻士仁賢見諸樹上。枝葉花實皆有寶座。如來相好具足僧眾圍繞。在諸
   化師子座上。四天王帝釋梵王。而化師子座皆見坐如來。并王舍城諸街
   里巷館宇。皆見如來。遍諸佛世尊前。皆見仁賢悔過自韙。時仁賢目之
   所?。不復見餘但見如來。】
  仁賢見一切樹上、枝上、葉上、花上、果實上,皆有如來。皆具足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皆有僧眾圍繞,皆坐師子座上。皆有四天王,帝釋梵王所化師子座。座
上皆有如來。
  王舍城諸街,里巷館宇,皆見有釋迦牟尼佛。遍諸世尊前,皆有仁賢悔過自韙

  當時仁賢目之所見,不見別的,但見釋迦牟尼佛。
  【幻士喜踊即生善心。用歡喜故得佛意三昧。從定意起叉手於佛前。以頌
   問佛曰
    今我?見  如來神足  發意之頃
    化若干佛  其數百千  復過是限
    若江河沙  諸佛如是  我本自謂
    廣學幻術  於閻浮利  無與等者
    今日觀見  佛之神足  計挍譬喻
    不可為比  今我目?  不復見餘
    普見諸佛  相好莊嚴  是故今我
    欲問法王  何許是佛  唯願尊說】
  這時幻士仁賢,歡喜踴躍,即生向道之善心。由於心生歡喜故,便得佛意三昧
。從定意起,叉手以偈問佛。
  今我見佛神足,動念之間,化恒河沙數諸佛。
  我本自謂,幻術殊勝,閻浮剎無與等者。「於閻浮利」之「利」,應為「剎」
字之誤。閻浮提,亦作瞻部洲,即南閻浮提,四部洲之一。
  今見佛之神足,始知自己區區幻術不足為比,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今我目睹,不見其他的,唯見諸佛,相好莊嚴。
  我今欲問佛,何許是佛,唯願世尊為我宣說。
  【奉事何佛  為第一供  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  何所清淨  受施眾祐
   願為說是  平等普見  我今首過
   一切所犯  身所試佛  世雄導師
   其於尊人  不行恭敬  是為自棄
   不得所願  諸天已聞  及與帝釋
   於是眾會  一切普達  我今為發
   菩薩之心  用一切故  今悉度脫
   今我為請  一切眾生  皆使飽滿
   甘露安隱  令睡瞑者  疾得覺悟
   逮得奇特  智慧燈明】
  仁賢問曰,敬奉承事何佛?為第一供?供養何所佛,功德最大?
  受施眾祐者,佛也。佛為眾生良祐福田。何所清淨受施眾祐者,謂何所清淨諸
佛。願為說是平等普見,平等普見者,佛也。唯佛平等普見。
  我今首過一偈,是仁賢向佛懺悔。尊人即佛也,於佛不敬,是自暴自棄,不得
滿其菩提之願也。
  諸天已聞一偈,是仁賢自明於諸天眾會前,發菩提願也。
  我今發菩薩心,行六度萬行。一切眾生,皆令度脫。
  今我為請,仁賢為一切眾生請佛。請佛說法度生,令一切眾生,皆得法喜充滿
,故曰甘露安隱。甘露者,法味也。安隱者,涅槃也。
  令睡瞑迷惑的眾生,很快地得到覺悟。得到奇特殊勝的智慧,好像燈明一樣,
能破除黑暗。
  【誰能化變  如是所現  聞其所言
   安定柔軟  其慧無礙  導行最上
   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  願為我說
   微妙道行  為奉何尊  疾逮佛道
   云何如是  為具足行  一切弟子
   所不能及  無行之行  德為何類
   正義云何  而諦聽聞  何謂所樂
   禮節經行  云何而發  所生無疑
   云何精進  聞受無厭  何時逮得
   堅固聽聞  云如之何  講說法教
   何謂光耀  法皆照人】
  誰能化變如是恒河沙數諸佛?唯佛能行此變化也。聞其所言者,謂聞佛安定柔
軟之言也。
  其慧無礙,讚佛也。佛為三界導師,故導行最上。佛心清淨,無起心動念,號
稱無心道人。故曰彼不生心,道意最尊。
  願為我說,仁賢求佛宣說,微妙佛道之行。奉事何尊,能夠疾成佛道?
  云何如是,謂云何修行,方為具足的修行?這種修行,是一切聲聞弟子所不能
及的。
  無行之行,德為何類。無行之行者,即無住之行也。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而不取眾生相,即無行之行。其正義是如何的,請佛宣說,我敬聽聞。
  何謂所樂,謂眾生所求,應樂求何法?云何禮節經行,云何修行也。云何而發
,是云何發心。信而無疑,故曰所生無疑。
  云何精進修持,聞法信受無厭。何時逮得堅固聽聞。聞持不忘也。
  云何為眾生講說法教,謂菩薩行化道度眾生。故曰何謂光耀,法皆照人。
  【云何施道  而得慈行  云何得立
   無異之心  何謂祠祀  所在充備
   於眾人民  為堅固慈  云何善師
   當奉習效  云何惡友  而當遠離
   云何得往  見佛世尊  已得見值
   云何供養  當學何學  得為上尊
   云何精學  而得智慧  云何於戒
   而為清淨  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
   何所施設  成嚴淨行  云何捨離
   非法之義  云何於道  而伏其意
   示現降魔  欲塵繫縛】
  云何施道,係言云何布施。云何慈心行於布施,於一切眾生,得立無分別心平
等心。無異心者,無分別心平等心也。
  何謂祠祀,祠祀者祭祀也,有敬佛之意。所在充備者,謂人民敬佛,云何莊嚴
,云何備儀。方是人民,敬心為堅固慈。堅固慈者,佛也。(此句文意頗隱)
  云何善師者,謂何為善知識,應當奉事效法?何為惡知識,而當遠離?
  云何可以見佛,見佛後應如何供養?
  應當學何學,方得成佛?怎樣精進學習,方得智慧?
  怎樣能持清淨戒?怎樣能得三昧?
  何所施設方便,方成嚴淨之行?如何捨離不如法的道理?
  云何於佛道中,能降伏其意念?云何能示現,降魔及降伏欲塵?示現降魔及欲
塵者,成佛也。
  【云何聽受  思惟經義  其心不捨
   一切眾生  云何教化  人物群黎
   堅固奉德  無所行處  云何於人
   而不捨行  善權慈心  仁愛之跡
   云何神通  而得具足  何謂意志
   道心尊特  云何一切  得成所願
   逮得分別  總持法忍  辯才清淨
   行不退轉  深奧之意  解義第一
   云何於是  得極過度  已得道證
   微妙曉了  一切皆知  是佛道行
   於道堅住  而不動轉  唯願說是
   上妙之義  諸通之慧  明智如海
   世尊愍傷  願為我說  我思逮得
   堅固奉行】
  聽受思惟經義,上求佛法也。不捨一切眾生,下化有情也。
  云何教化群黎,是普度眾生。堅固奉德無所行處,謂雖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

  云何不捨眾生,善權慈心而教化之?
  云何而得具足神通?怎樣意志不退,道心尊特?
  云何成滿所願,能得總持,及無生法忍,乃至得無礙辯才,行不退轉。深奧之
意,解義第一?能得總持及無生忍,是自證得。辯才清淨,是化他德。不退轉是無
功用道。法華論云,八地得無功用道,不為功用所動。復不為上地所動,自然而行
,故名不退。解義第一者,解第一義,深奧之旨也。
  云何於是,得極過度以下,文顯易明,不須多作講解。
  【於是佛為幻士仁賢。說偈曰
    其能解知  一切法化  彼則能化
    億百千佛  亦能化至  億千佛國
    所至到處  度億群生  如卿仁賢
    以無形色  能示現色  ?無央數
    彼無有起  亦無有滅  不見有來
    亦無去處  如是仁賢  其佛正士
    化現佛身  及比丘僧  無所從來
    不見住處  智不思議  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  因緣第一  現有象馬
    車步行人  無有坐者  亦無所至
    是顛倒事  人謂為正  諸佛如是
    無有色身  亦無形像  不行無處】
  於是佛為仁賢說偈,以開悟之。
  其能解知一切法化,一切法因緣而有,皆無自性,幻現非實,故曰一切法化。
若人能徹達緣起法,彼則能化身億百千佛。若人徹見緣起,即為見法。見法者即為
見佛,亦見佛性。如是見緣起法之人,亦能至億千佛國,廣度眾生。
  好像你仁賢,於無形無色之中,能示現種種色,種種事物。於無形無色中,能
見無央數事物。雖現無央數事物,但其事物,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所以仁賢!諸佛正士亦復如是。雖化現無數佛身,及比丘僧。但是無來無去無
住。故佛之智慧不可思議,是為佛之神足也。
  譬如幻現諸法,皆以因緣所現。法屬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法本空寂。
以性空寂故,所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
  是知雖然因緣現有象馬車步行人等,但卻無有坐乘者,亦無所往所至。不過凡
夫之人,顛倒執為實有而已。
  所以諸佛無有色身,亦無形像。亦無所行,亦無所行之處。因為一切法性,本
來空寂故。
  如是法性,即一真法界,即佛清淨妙法身,即為實相,即第一義,即真如、菩
提、涅槃,即平等如如。
  【自見身者  求索處所  寤不覺者
   除去眾想  佛無色貌  離於相好
   不起種姓  觀不可見  無有音聲
   及以言說  無心意識  離所思念
   如佛所覺  實為以來  三世悉空
   想無所起  常不生想  已見本淨
   彼無有法  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
   本淨無數  無有四大  亦無蔭蓋
   彼之所住  不動無著  不能曉了
   智慧之眼  如我所覺  為得見佛
   其人未曾  得見世尊  見無所見
   為?導師  譬如舉手  探捉虛空】
  自見身者,是凡夫眾生。凡夫眾生,被我執所縛,身見堅固。以我執故,便求
我所,所以求索處所。佛為度眾生故,所以寤不覺者。欲寤不覺者,首須除其妄想
,故曰除去眾想。
  當知佛無色貌,離於相好。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種姓者,族姓也。不起種姓者,不以貴族種姓而生憍慢。又,佛證無生,
故不起種姓。佛不可以色身見,故曰觀不可見。
  無有音聲一頌,言因緣生一切法,空無自性也。
  如佛所覺,三世一切法悉空。法空無相,故想無所起。
  常不生想者,不取於相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已見本淨。彼無有法者,
證一切法性空。證一切法性空,名無上菩提,故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本淨無數。陰界入三科謂之數,無數者無陰界入也。故曰佛之所生
,本淨無數,無有四大,亦無蔭蓋。蓋者五蓋,即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疑蓋
、睡眠蓋。
  彼之所住者,佛無所住也。故曰不動無著。
  不能曉了智慧之眼,謂一般無實智慧之人。若能如我所覺,便能見佛。
  若其人取相,便不能得見世尊。如果見無所見,始得見佛。故經云,若見諸相
非相,即見如來。如果取相求佛,便如人探捉虛空一般。
  【如卿仁賢  所見諸佛  悉為一義
   當平等定  我亦如是  餘佛無異
   一切正慧  其相平等  其戒清淨
   三昧平等  定意智慧  解脫平等
   於是慧等  度知見事  一切諸力
   佛之名德  空義平等  及道行跡
   一切諸法  所住無礙  一切如幻
   本淨解脫  無所成就  所起嚴淨】
  如卿仁賢所見諸佛,皆實相一相所謂無相。當平等定,覺性不動也。我亦如是
,一切佛皆如是,一切正慧,其相平等。
  其戒清淨,至解脫平等,是說諸佛五分法身平等。五分法身者,戒法身、定法
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
  於是慧等,度知見事。慧等者,平等慧也,無分別慧也。度知見事,不生我見
,不立知見。一切諸力,佛之十力也,及佛之名德,皆空義平等。及道行跡,以及
一切諸法,皆空義平等,一切無礙。
  當知一切法如幻非為實有,所以本來清淨解脫。以本來清淨故,故無所成就,
亦無所得嚴淨。
  【仁賢當知  供一佛已  為已奉事
   十方諸佛  於此如是  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  終不可得  一切能淨
   人之信施  一切所施  皆大德果
   一切清淨  起法平等  佛無若干
   亦無差特  一切皆悉  審為是佛
   有顛倒行  則不見佛  今是諸佛
   所示形像  一切皆盡  平等無處
   如卿仁賢  念所見佛  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  喻觀五陰  亦當如是
   凡著諸蓋  及與愚癡  其是無生
   不實無有  於此無處  亦無所立
   是不可見  亦無有色  諦觀是已
   不得久住  五陰自然  於是如幻
   眾生諍訟  自貪身相  無相之相
   所可現相  正覺佛道  遠如復遠
   虛妄之法  起眾想處  生眾因緣
   無形之樹  造發眾事  若干種意
   斷諸受想  是為本無  其知因緣
   及所作為  彼即了法  逮得離欲
   離欲法已  即識知如  即得見道
   其眼清淨】
  仁賢當知,一即一切,汝供養一佛,即是供養十方一切佛。因為法平等故,於
平等的一法界中,求索若干佛,終不可得。
  一切能淨人之信施,證入平等一法界,是人所施則清淨。以此淨施供養於佛,
三輪體空。一切所施,皆得無上菩提大果報。
  所以一切法清淨,緣起諸法,皆悉平等。佛無若干之分別,亦無差別奇特之分
別。
  一切諸法,無非佛智慧所現,所以一切皆悉是佛。但顛倒眾生,則不見佛也。
  今曰汝見我所示現之諸佛形像,一切皆平等一相,而無處所。如汝仁賢所見諸
佛,亦如你所幻化的一切一樣,虛幻無實也。
  以此譬喻觀五陰,則知五陰亦如幻化。凡取著的一切,如諸蓋等,皆是無生的
,無實體的。
  於此無有處所,亦無所立的法。一切不可見,亦無有色相。因為色相及一切法
,皆如幻非實故。
  如實觀這種道理,不可住著法相。自然可知,五陰皆空,如幻如化。
  眾生所以起於諍訟,皆由貪著身見而起。貪己身相,便分別人相,計較人我是
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無相之相,因緣幻現之相。
  如果正覺佛道,便遠離這些虛妄之法。遠離這些,虛妄起眾想之處。
  生眾法的因緣,好像無形之樹。無形之樹,猶如水上之波,凡夫見之,執實有
波。智者則知波全是水,水外別無有波。故曰無形之樹,幻化造發若干種事,及若
干種意 。
  斷諸受想,是離取著也。若離取著,則一切法便本來空寂。便了解因緣,及因
緣所作之法皆悉如幻,便得離欲了。
  既離欲已,便知諸法如如。如者無二也,諸法相假,諸法性空也。以相假性空
故,於是理融相如,法法無礙,是為即識知如。若知諸法如義,即得見道。以見道
故,所以其眼清淨。
  【佛說此偈時。幻士仁賢。得柔順法忍。五千人未曾發心。皆發無上正真
   道意。二百天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仁王經說菩薩五忍,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伏忍在三賢位,
信忍是初二三地,順忍是四五六地,無生忍是七八九地,寂滅忍是十地及妙覺。仁
賢聞法得柔順忍,即登四地以上菩薩。
  五千人未發無上菩提心者,皆發無上菩提心。
  二百天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得法眼淨,即是見道。本來見道有大乘小乘
之分,大乘在初地,小乘在初果。不過經中所說得法眼淨,多是指初果而言。
  【於是佛食化飯已。欲增益仁賢信施之德。便說偈言
   如是不想報  所與者得淨
   一切施等具  仁賢得滿足】
  佛食化飯以後,為了增益仁賢信施之德,於是說偈言。佛之常法,應供以後,
須為信施說法。
  如是不想報,謂仁賢以化食供佛,根本不欲求果報。這是佛以大慈悲心,反而
讚歎仁賢。
  既然一切皆是幻化,故受供者,及所供之物,皆得清淨。仁賢如是供養,其功
德滿足也。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唯願世尊。令化講堂得住。晝夜七日使不滅沒。
   佛即以威神。令化講堂晝夜七日住立不滅莊嚴如故。】
  目犍連請佛,令化講堂得住晝夜七日,使不滅沒。於是佛令化講堂,住立七日
不滅。
  【時佛從坐起。與比丘及諸菩薩。天龍鬼揵沓?。往詣佛所聽受經法。於
   是仁賢往到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薩
   有幾道行所可住處。得至道場曉了正義。於是佛告仁賢。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解說菩薩道場。於是仁賢。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時佛從坐起,與比丘及諸菩薩,還至本處。天龍鬼犍沓?往到佛所聽受經法。
天龍鬼犍沓?,是略說八部鬼神。具說八部鬼神者,天、龍、夜叉(鬼)、犍沓?
、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
  於是仁賢亦到佛所,頂禮佛足,繞佛三匝,退住一面,叉手白佛。
  唯世尊!「唯」是語助詞,不作「喂」字講。
  菩薩有幾道行所可住處?謂菩薩修學佛道,有幾法可以遵循呢?可以坐菩提道
場,曉了正義?
  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在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故佛成最正覺處,名
為道場。曉了正義者,證無上菩提也。
  佛告仁賢,諦聽善思念之!有人謂諦聽是聞慧,善思念之是思慧。但是約大乘
言,聞般若法得解,名為聞慧。思惟般若法得解,名為思慧。試觀佛每每於經中說
,諦聽善思念之。未必都是根據聞慧思慧的標準而說,所以我們亦不可一概而論。
  於是佛為仁賢說四法,仁賢與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住於道得至道場一曰心常習諸通慧。二曰不捨一切
   人。三曰求功德無有厭。四曰護諸法常行精進。是為四。得至道場。】
  以下佛對仁賢說四法。一曰心常習諸通慧。通慧者,即圓通智慧,無礙智慧。
亦可以說是神通智慧。菩薩欲自度度人,必須具有這種智慧。
  二曰不捨一切人。不捨一切人者,不捨一切眾生,欲度一切眾生。常習通慧,
是菩薩上求佛道。不捨一切人,是菩薩下化眾生。
  三曰求功德無有厭。菩薩行諸方便,度化眾生。所謂不假方便,無有功德。
  四曰護諸法常行精進。護諸法者,護持正法也。菩薩以智慧方便,護持正法。
護持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即是大精進力。如佛對勝鬘夫人說:「如是勝鬘!如
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攝受正法,即護持正法。
  是為四事,菩薩行此四事,得至道場。
  【復有四清淨行得至道場。一曰護戒清淨。二曰意性清淨。三曰慧清淨。
   四曰所生清淨。是為四。】
  復有四種清淨行,得至道場。四種清淨行者,即戒清淨,定清淨,慧清淨,及
果報清淨,戒定慧清淨,是因上清淨。所生清淨者,是果報清淨。
  【復有四事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一曰其行過於四禪。二曰其心多所入
   。三曰行大哀於眾生。四曰辯才之音若干種。是為四。】
  復有四法,聲聞弟子,及緣覺人,所不能及。謂其行超過二乘也。
  一曰其行過於四禪。過於四禪者,是不貪著於定,重智慧起化他行也。三果人
若重慧不重定,便於四禪出三界,為迴小向大阿羅漢。
  二曰其心多所入。謂入生死,度眾生也。
  三曰行大哀於眾生。大哀者,大悲也。菩薩行於大悲,而度眾生。
  四曰辯才之音若干種,謂菩薩種種說法,度一切眾生。
  如此四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
  【復有四威儀行。一曰樂於閑居遠離眾鬧。二曰往於彼行慈念眾生。三曰
   無諛諂邪行無所至到。四曰求於道行。是為四】
  復有四威儀行。一曰樂於閑居,遠離眾鬧。有二種居閑靜處,即內無欲蓋,外
離憒鬧。
  二曰往於彼行,慈念眾生。往彼眾生處,行於化道,慈念眾生。
  三曰無諛諂邪行,無所至到。對於任何人無阿諛諂媚之邪行。無所至到,意謂
無目的,無所要求。
  四曰求於道行。菩薩無別要求,不為名利,只為求無上佛道。
  【復有四所問無礙無能斷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歡悅。三曰棄貢高
   。四曰常奉行法。是為四。】
  復有四法,凡有所問,答覆無有阻礙,無有能斷截者。一曰不惜身命。只為護
法,不惜自己身命。不為顧惜身命而不敢直言護法也。
  二曰心常歡喜。護持正法,心常存歡喜。
  三曰棄貢高。謙下待人,不以憍慢。
  四曰常奉行法。所行如法也。
  【復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三曰常知羞
   慚。四曰知止足。是為四。】
  復有四事,菩薩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知時節因緣。
  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隨人之根性欲,而行教化,是菩薩具足行。
  三曰常知羞慚。謂常察己過。
  四曰知止足。不生奢泰,少欲知足。
  【復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
   授。三曰不說他人長短。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心行平等,平等視一切眾生也。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隨
眾生之根機,而恭敬教授。小機人則教小法,大機人則教大法。教授時皆以恭敬心
而教授之。
  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授。大智慧者,佛智也。眾生若發無上菩提心者,則以
無上佛道教授之。
  三曰不說他人長短。菩薩行者,但省己過,不說他人長短。
  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若有人毀謗菩薩說菩薩短者,菩薩以慈
心待之,不懷怨恨心。
  【復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并施教他人。二曰有來問事
   悉遣彼疑。三曰常護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是為四。】
  復有四事,菩薩名德具足,一切眾生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并施教他人。
深慧者,無上佛智慧。自學無上佛慧,并法施教人。
  二曰有來問事,悉遣彼疑。有來問法者,皆能遣除他們的疑惑。
  三曰常護正法,正法者般若,正法者中道義,正法者實相,正法者法界性。
  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法界緣起,十方三世一切萬法,無非佛大智慧海所現
。法法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菩薩若證此法,即證法界身。自然名德具足,
普聞十方。
  【復有四事博聞堅強。一曰聞法則解所歸。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三
   曰聞已廣宣咸為人說。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博聞堅強。博聞堅強者,博聞強記,不背失佛旨也。一曰聞法則解
所歸。聞法則解其旨趣所歸,不違佛旨。
  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樂法不貪家居。
  三曰聞已廣宣,咸為人說。為人宣說,自利利他。
  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起賢聖解說者,起正知見也,莫起邪知邪見
。須向佛道法,不背謬佛旨也。
  【復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眾事後受以?之食。二曰得利
   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三曰晝夜樂法為諸天所護。四曰不輕嬈
   他人。是為四。】
  復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眾事,後受以衛之食。眾事者,僧
眾事也。以衛之食者,出家眾托缽乞食曰分衛。這一句的意思是,先辦僧眾之事,
然後受分衛之食。
  二曰得利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謂受四事供養,為降伏魔力,成就
道業也。魔有四種,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接受四事供養,皆為降伏四魔
,成就道業也。
  三曰晝夜樂法,為諸天所護。欣樂佛法,不謀世榮,為諸天所護。
  四曰不輕嬈他人。菩薩不令眾生煩惱,不輕慢他人,不嬈亂他人。
  【復有四事。光輝眾會身得自在。一曰少於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
   柔軟。四曰身自奉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可光輝大眾的法會,同時自身可得自在。一曰少於所欲。所謂少欲
止足,不起貪瞋,淨心辦道,不妄謀求。
  二曰知止足。不多貪求也。
  三曰微妙柔軟。心如調柔金,語言和善。慈悲喜捨,無有粗暴。
  四曰身自奉法。不徒以口教人,須是身體力行。凡有所行,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復有四事。得明慧利說法無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二曰不希求世供養
   之利。三曰常護他人。四曰常住道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得明智慧之利,宣說經法,前後無有差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
救拔一切眾生,六道生死之恐怖。
  二曰不希求世供養之利。菩薩得大智慧已,只為說法度生,救眾生之苦。不
為名聞利養,世間之利。
  三曰常護他人。菩薩當常救護眾生也。
  四曰常住道願。上求佛道,其心不退。
  【復有四事法。有反復知報善惡。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
   之功。三曰自敬念迎當來慈。四曰常詣正士法師。是為四。】
  反復者,於凡情言,戀念恩情,謂之反復。於賢聖言,深知善惡因果,因緣法
性,不隨凡情,謂之反復。有「佛說五無反復經」一卷。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
以佛法導人,使發無上菩提心。
  二曰不失所立之功。謂菩薩救度生死,卻不隨生死。所謂隨緣不失性也。
  三曰自敬念當來慈。當來慈者,未來佛也。一切眾生,皆當來佛。謂應自敬念
,一切眾生也。
  四曰常詣正士法師。常至正士法師處,聞法受教。
  【復有四事,不壞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誘嬈他人眷屬。三曰不捨大
   哀。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于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不壞於慈。一曰具足忍力。對於眾生之毀辱殺害,或恭敬供養,均
應安忍,不動於心。對於寒熱苦樂等法,均應安忍不動於心。如是可不壞於慈。
  二曰不誘嬈他人眷屬。於他人妻女等眷屬,不可誘嬈。
  三曰不捨大哀。不捨大悲心,愍念一切眾生苦也。
  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於道。應不求人天福報,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四事。習於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順。三曰其行具足。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習於慈行,一曰常合和人。與人和合,不起一切諍事。
  二曰性行柔順。性行慈忍,無有粗暴。
  三曰其行具足。其行具足者,防非離過,無有缺點或違犯。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稍稍即漸漸的意思。凡有所行,皆漸漸近於佛道。
  【復有四事知是惡師。一曰教人為小道。二曰教人壞菩薩意。三曰教求名
   聞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知非善知識,是為惡師。一曰教人為小道。教人修小乘法,是為惡
師。
  二曰教人壞菩薩意。壞人菩提心也。
  三曰教求名聞,增益不善之法。只教人求名聞利養,增益惡法,是為惡師。
  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功德善法者,自度度人。教人遠離自度度人之法,即為
惡師。
  【復有四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
   三曰奉清淨之戒。四曰志性不捨本願。是為四。】
  復有四法,菩薩行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處。一曰常一其心。所謂一念萬年,
萬年一念。不隨六塵轉,一心不亂也。
  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常說佛法,讚佛功德。
  三曰奉清淨之戒。戒為大師,故受持淨戒,常與諸佛世尊共會一處。
  四曰志性不捨本願。菩薩本願者,願成佛度眾生。
  【復有四事法。稱其德性。供養菩薩及如來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養佛
   最尊眾祐。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三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四曰得見
   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是為四。】
  復有四事稱其德行,供養菩薩及佛,無有懈怠。一曰所供養佛,最尊眾祐。當
知所供養佛,最尊最貴,是眾生良祐福田。
  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謂效行佛之知見也。法華經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三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謂得見於佛,能令道心堅固不退。
  四曰得見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佛圓滿報身,具三十二相。佛
為一切功德本,故曰得見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善權者度生權巧方
便也。意謂請佛施權巧方便,轉法輪度眾生也。
  【復有四事。觀經義學菩薩戒行得至尊上。一曰過度惡道。二曰常勸立善
   道。三曰恭敬如來。四曰具足所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觀解經義,修學菩薩戒行,得至佛地。得至尊上者,成佛也。一
曰過度惡道。過度惡道者,不落惡道。修於戒善,則可不落惡道,不失人天之報。
  二曰常勸立善道。善道者,人天之報。上文曰過度惡道是自度,今曰勸眾生立
於善道是度人。若只能自度不能度人,便是小乘。例如初果須陀洹,七番人天受報
,即取涅槃。所以不落小乘,便須常勸眾生立於善道。
  三曰恭敬如來。敬佛為大師,常隨佛學。
  四曰具足所願。滿足無上菩提之願也。
  【復有四事學。一曰不捨道意。二曰等於一切。三曰求度無極。四曰護無
   數諸佛法使不斷絕。是為四。】
  復有四事,應當學。一曰不捨道意。不捨道意者,不捨菩提心也。
  二曰等於一切。以平等心,處於一切也。
  三曰求度無極。無極者,事究竟波羅蜜也。求度無極者,謂成滿波羅蜜事究竟
也。
  四曰護無數諸佛法,使不斷絕。諸佛法者,正法也。謂護持正法,令不斷絕。
  【復有四事,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見狐疑
   。四曰無猶豫心。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奉行少事者,謂不多事攀緣,清淨辦
道。
  二曰解了空行。解了空行者,心無所住也。心不住著,則一切法空。非謂斷滅
見,為解了空行也。
  三曰不犯邪見狐疑。邪見者違背正法,狐疑者不信正法。
  四曰無猶豫心。猶豫心者,於正法產生疑惑。
  【復有四事。三昧種性。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二曰心清淨無著。三曰成功
   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可為三昧種性。三昧者定也。三昧種性,有定因之義。種有能生之
義,性有不改之義。
  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不應習學地方語言。
  二曰心清淨無著。心無染著,則心體清淨。云何心無染著?心無染著,非是視
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無染著者,是知法不住法也。知法不住,可
為得定之因。
  三曰成功德本。經云清淨心植眾德本。故成功德本者,成乎清淨心也。
  四曰稍近佛道。稍近佛道者,漸漸近於佛道也。
  【復有四事。應清白行。一曰興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三曰所
   見隨其脫門。四曰寂定於道義。是為四。】
  復有四事,與清白行相應。清白行者,道行也。一曰興諸善本。善本者,不貪
不瞋不癡。
  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其心宴寂者,不隨境轉也。其心宴寂則不起惑,行
無所著則不造業。如是心行寂滅,惑業俱息,便與清白行相應。
  三曰所見隨其脫門。凡有心行所見,應隨順解脫門。心行寂滅,無有所著,便
是隨順解脫門。解脫門有三,即空、無相、無願。凡有所見,隨順空無相無願,便
是隨其脫門。
  四曰寂定於道義。道義者,佛法無上理體也。心行寂定於無上佛道。
  【復有四事。棄瑕穢心。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
   。三曰於安隱無所造立。四曰心無所起。是為四。】
  復有四事,棄瑕穢心。瑕穢心者,染污心也。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常專
其行者,不違佛道,一心不亂也。
  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清淨心為解脫功德之本。欲求解脫功德之本者,上求
清淨心也。
  三曰於安隱無所造立。安隱者,涅槃也。菩薩不住涅槃,故曰於安隱無所造立

  四曰心無所起。心無所作也,無起心動念也。
  【復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遊在生死。二曰知
   一切人心所念。為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為說法。三曰悉棄捐諸不善法。奉
   行眾善坐於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四曰聲告三千大千世界
   為其說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遊在生死。菩薩大慈
大悲,為一眾生,億百千數生,遊於生死不相捨離,而度脫之。菩薩大願,眾生未
盡,誓不成佛。
  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為斷塵勞,隨其本願而為說法。菩薩知一切眾生心之所
念,先斷其塵勞煩惱。其本願求聲聞乘者,為說四諦法。其本願求辟支佛乘者,為
說十二因緣法。其本願求無上佛道者,為說六波羅蜜。是為菩薩隨應說法。
  三曰悉捐棄諸不善法,奉行眾善,坐於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
諸佛如來,皆悉過盡德圓,眾善普會,究竟菩提。坐道場降魔軍,方證無上菩提。
  四曰聲告三千大千世界,為其說法。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國土。既成佛
已,普化三千大千世界。
  【復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
   截斷諸無慧之事。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體性皆
空,何魔怨之有?於是便得心無所住,清淨之行。
  二曰逮得不起法忍。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無生,便可降伏魔怨。
  三曰截斷諸無慧之事。無有智慧之事,即愚癡行也。如一切結使煩惱。皆應斷
除之。
  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厭離生死,歸向涅槃是為奉修正行。正行者即八正
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復有四事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為無緣。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
   三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四曰自然無想悉為處寂。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為無緣。法不孤起,因緣而起,非
是無緣自起也。
  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深法者實相也,實相者諸法空相也。於諸法空相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三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於如是空相中,一切法不生也。
  四曰自然無想,悉為處寂。自然無想者,無起心動念也,無起心造作也,無貪
瞋癡也。諸法性空,諸法寂滅,故曰悉為處寂。
  【復有四事心不捨菩薩法。一曰不捨本願。二曰忍於苦惱。三曰不惜身命
   。四曰不捨四恩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心不捨菩薩法。菩薩法者,六波羅蜜也。一曰不捨本願。菩薩本願
者,無上菩提願也,度一切眾生願也。
  二曰忍於苦惱。忍一切眾生所與之苦惱,忍一切法所加之苦惱。
  三曰不惜身命。菩薩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惜自己身命。
  四曰不捨四恩行。不捨四恩行者,上報四重恩也。依大乘心地觀經說,父母恩
、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為四恩。依釋氏要覽說,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
主恩為四恩。
  【復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為說法。二曰數數勸使堅固。三曰
   自在安隱之業。四曰立他人善本。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為說法。施主以財供養,則應行法布施

  二曰數數勸使堅固。應經常勸令眾生堅固道心,莫令退轉。
  三曰自在安隱之業。凡有所行,不為後世生死作因緣,皆令趨向安隱涅槃。
  四曰立他人善本。化令眾生不貪不瞋不癡,為立他人善本。
  【復有四事安諦受法而攝奉行。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二曰常奉行安隱
   行。三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是為四。】
  復有四事,安諦接受佛法,而奉行之。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自己善根雖
少,但對於佛法不生輕念之心。
  二曰常奉行安隱行。常奉行寂滅行涅槃行也。
  三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此略言六度。調意者修定,修善者修於慧。
  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奉行經義,自度化他,令一切眾生歸向涅槃
之道。
  【復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大道心深入
   無量。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神者不可測,通者無礙。
  二曰成就正慧。正智慧者,無上佛慧也。
  三曰在大道心深入無量。大道心者,菩提心也。
  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菩薩一切所行,心無所住,是為空行。
不著解脫,解脫即涅槃之異名。菩薩雖行於空,但不住涅槃,因為菩薩心無所住故
。所以說,菩薩行空不證。
  【復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三曰度
   脫幻者。四曰使得無為。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護幻化之人。一切眾生,皆緣生無性,等同幻化
。金剛經云,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者,即是此意。救護幻化
之人者,即度一切眾生而不取眾生相也。
  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以佛法化人也。
  三曰度脫幻者。度脫一切如幻眾生。
  四曰使得無為。無為者,無生住滅三相。換句話說,使一切眾生,入無生法忍

  【復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為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為興哀。二曰
   使離惡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四曰設行哀者。為一切
   眾生而攝此哀。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哀心。哀心者悲心,意謂復有四事行於大悲。一曰為惡道故,
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為興哀。為惡道眾生作親友者,彼雖不請,自往救拔也。
而為興哀者,令彼等道業興,惡道衰也。
  二曰使離惡罪,教令修善。教令離惡修善。
  三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教求聲聞緣覺者,勸發菩提心。
  四曰設行哀者,為一切眾生而攝此哀。假使菩薩已行大悲者,勸令以平等心,
為一切眾生行於大悲。
  【復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捨塵勞心。?善
   權方便心。三曰觀一切人及眾邪見悉為法器。四曰見一切法悉為佛法。
   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三昧逮得善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一切心行,總以菩提為上首

  二曰不捨塵勞心,況善權方便心。菩薩為度一切眾生,尚不辭生死疲勞,何況
善權方便心?善權方便者,菩薩知無生死,而示入生死。知無眾生,而現度眾生。
因為菩薩深知,眾生生死,皆如幻故。
  三曰觀一切人及眾邪見,悉為法器。菩薩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畢竟成佛
。故觀一切人,乃至眾邪見人,皆為法器。
  四曰見一切法悉為佛法,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三昧,逮得善解脫。菩薩知一
切法緣生無性,無性之法,相無不盡。相盡則無二無別,同一法性,同為一法界。
故菩薩見一切法悉為佛法。
  既然一切法悉為佛法,故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須作意修證,自然得最正覺也

  固然眾生本來是佛,但被惑業所亂,所以只名佛性,不名為佛。是故性本無二
,但修有淺深。欲除其亂,當修於定,故曰念行諸三昧。善解脫為無上佛道,逮得
善解脫者,謂行諸定,自然開慧,逮得無上佛道也。
  【復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二曰輕心自然如幻。三曰
   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得神通行。常輕其身及本淨意。常輕其身者,淨身口業。及本淨意
,是淨意業。如是三業清淨,自然不取於相,於是知一切法如幻。
  二曰輕心自然如幻。由心而發身口,若心清淨則知身口所行,皆如幻化。輕心
者,即淨意也。
  三曰所作唯造立法。既然心淨則身口所行如幻,故身口之造作行,唯造作因緣
所生之法。因緣所生之法,其相如幻,其性本空。性空則不測,相假則無礙。不測
謂之神,無礙謂之通,故曰神通。
  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一心常寂,故曰性空。一心常照,故曰緣起。寂照
不二,唯是一心,故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是知一心即不可測也,無亂即是無礙
也。
  【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
   。不起無所滅。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是
   為四。】
  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慧者心也智也,義者理也
境也。修道人應常念心與理相應,智與境相應,因而得成慧義。不可僅求文詞言句
之嚴飾,如是方能分別了解法句。
  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法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理事雙顯,無礙圓融,
求之可以入道。法中無我亦無人,求人何益?故曰唯求取法,而不求人。
  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知一切法本來空寂,故無盡不可盡。知一切法無盡不
可盡,則知緣起,便能分別法句。
  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謂雖然說法,但不取著於文字相。如是便可分別法
句。
  【復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
   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總持。總持梵語為陀羅尼。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不厭廣學
多聞,常敬法師聞法也。
  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轉化他人也。
  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通曉了解一切法句,而不違失其義理。
  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使一切人,皆入佛法也。
  【復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脫者。三曰一切樂法。四
   曰不斷善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法忍。得無生法忍也。一曰度不度者,度未度之人。
  二曰解未脫者。解未得解脫之人。與度未度者同義,總歸度化眾生也。
  三曰一切樂法,樂求佛法。
  四曰不斷善行。不斷菩提行,菩提行者,六度是。
  【復有四事逮得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
   高。三曰不自稱譽。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是為四。】
  復有四事,可逮得無礙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見他人法師說法
,不可故意求其短處。求他人之短者,莫非欲顯己長。
  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高。他人法師說法,應採取其道理,不可起貢高我慢之
心。
  三曰不自稱譽。應讚他人,莫誇自己。今每見說法之人,顯己之是,道別人之
非,當知不順佛意。
  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不以輕易者,不以輕慢也。菩薩見少智未學之人
,不以輕慢。
  【復有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婬怒癡。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三曰
   於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轉。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不退轉。菩薩不違本願,於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婬怒癡。菩
薩三業清淨,不退轉於貪婬瞋怒愚癡。菩薩不生三毒也。
  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於眾生之行者,度眾生行也。菩薩不捨本願,不捨一
切眾生,故於度眾生之行,永不退轉。
  三於曰一切不善法不退轉。菩薩於一切惡法,無有退轉。
  四曰解最正覺而無退轉。於無上佛道,求之無厭,無有退轉。
  【復有四事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三曰
   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能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大般涅槃經云:「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我(佛自稱)經中
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故曉了十二因緣,便能解甚深義。
  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自然解得佛道者,謂清淨心無餘雜念無不決定心
,而相信佛道為正諦覺。正諦覺者,不邪不妄,真實之覺也。
  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此解入實相也,實相者,即一切法一相,所謂無
相。諸法緣起事相無量,而緣起即是性空。約性空言,一切即一。約緣起言,一即
一切。故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
  四曰悉解佛道。於緣起解性空,於性空解緣起是為佛道。執緣起為有,執性空
為無是外道;知一切法不可得為佛道,執有所得是外道;知法無決定是佛道,執法
有決定是外道;知自性是因緣是佛道,執因緣為自性是外道;證法無生是佛道,唯
求長生不死是外道。如是知者,是為悉解佛道。
  【復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淨。二曰淨除惡道。三曰質朴無有諛諂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成所願。菩薩所願者,成就無上佛道也。行此四事,可令菩薩成就
無上佛道。一曰戒忍清淨。戒忍清淨者,略說六種波羅蜜。清淨者,即波羅蜜也。
戒為菩薩初業,戒之功德,自凡夫直至佛地。故持戒清淨,六種波羅蜜可成。
  忍之一度,可成餘五度之功。行忍可成施捨,行忍則能持戒,忍之力便是精進
,忍深則為定,定淺便名忍。觀慧明了,由忍所成。故戒忍清淨,便可成滿菩提行
菩提願。
  二曰淨除惡道。惡道是果,殺盜邪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瞋癡為因。欲淨惡
道,須淨十惡業。
  三曰質朴無有諛諂。菩薩應誠懇樸實,不虛假,無有諂媚阿諛的行為。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這是說菩薩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行於化道。
如果只能不變,不能隨緣,則失不變之用,非不變也。如果只能隨緣,不能不變,
則失隨緣之體,非隨緣也。若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方為如善權方便。
  當知不變即是隨緣,隨緣即是不變。例如勸人學佛,他人不但不從,反加毀謗
辱罵。此時應隨其毀謗辱罵緣,而不起瞋恚心。隨其辱罵緣,謂之隨緣。不起瞋恚
心是為不變。唯有隨其辱罵緣,方不起瞋恚心;唯有不起瞋恚心,方能隨其辱罵緣
。此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此方是善權方便。隨其本行者,不變其度生之本行

  【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二曰善
   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四曰
   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是為四。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諸度無極者,即諸波羅蜜也,度無極即波羅
蜜。不退轉法者,八地無功用道也。八地菩薩入無功用道,不為功用及上地所動,
故名不退。
  一曰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謂六度互入,以一度皆可入其餘五度。例如布
施一度,可成就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持戒一度,可成就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其餘諸度,各各如是。
  二曰善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以善權方便,令一切人皆入諸度無極
。而亦不取一切人相,故曰一切人亦無有。
  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謂深得法性也。一切法性本空寂,無二無
別,故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既然見諸法空不可得,自然離諸欲求了。
  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諸佛以法為身,既然法性為一,故一切佛
悉為一佛。
  菩薩行如是四事,可得成就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踊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
   。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
  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者,位在七八九地。仁賢菩薩上根利智,
先得順忍,今聞佛說四事句,即得無生法忍。於是歡喜踴躍,昇在虛空,離地四丈
九尺。
  當時佛即知仁賢心之所念,於是便笑。佛笑必有因緣,若無因緣,佛不輕易笑

  【賢者阿難。以偈讚佛而問曰
   差特無量威  慧事踰日月  三世悉聞名  德稱度無極
   所知了三達  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  唯願為解說
   一切眾生類  住立若所立  已見諸人心  人尊無所著
   其於下中上  如是為悉淨  今佛所笑者  唯願解說之】      
  於是阿難以偈問佛:
  差特無量威一偈,先行讚佛,讚佛殊勝不凡。佛之智慧光明,超乎日月。十方
三世,皆悉聞佛名號。佛之功德,已具足波羅蜜,究竟彼岸也。
  所知了三達。天眼、宿命、漏盡,在阿羅漢謂之三明,在佛謂之三達。三達者
,知之究竟也。佛知了三達,故得大自在。請問佛何故而笑?
  一切眾生類,住立若所立。住立者言正報,所立者言依報。一切眾生之類,無
論正報依報,乃至心與心所,佛已盡見。故曰已見諸人心,人尊無所著。人尊者稱
佛也,佛乃無所著等正覺。
  其於下中上,如是為悉淨。下中上謂三乘人,下謂聲聞人,中謂緣覺人,上謂
菩薩。如是為悉淨者,平等看待也。今佛何故而笑,願佛解說之。
  【諸天聞其聲  真陀人亦然  帝釋阿須倫  乾陀摩?勒
   梵天亦如是  其聲寂清淨  彼諸所有音  終不與佛等】
  此讚佛音聲。真陀,及乾陀摩?勒,均未見翻譯。可能是竺法護的簡譯。乾陀
摩?勒,可能是乾闥婆,以至摩?勒伽的簡譯。
  欲界諸天龍鬼神,及色界梵天等音聲,終不與佛等,不及佛音聲也。其聲寂清
淨,是讚佛音聲。
  【月所出光明  及日摩尼珠  其帝釋光明  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  為盡不復現  佛出光明時  悉照諸佛國】   
  先讚佛音聲,係讚佛口業清淨。今讚佛光明,是讚佛身業清淨。
  佛身光明無量,佛光一出,餘光不顯。日光雖明,不如佛光明亮。縱百千億日
同出照耀,較諸佛光,依然失色。故佛出光明時,悉照諸佛國。
  【已解諸深法  靜然為空寂  其無有吾我  亦無有壽命
   不有亦不無  悉損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  所遊如月光】
  最後讚佛意業清淨。佛已深解諸法,知一切法性空寂。以知法性空寂故,所以
不執著我人眾壽等相。亦不執著有無二邊,深契中道。所以佛出現於世,令世間皆
吉。如月光一般,柔和而清涼。
  【於此唯發心  立意遵妙道  今誰於佛道  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  歸命佛寶尊  善哉唯願說  今日所笑意】
  此是阿難自言,發心仰遵佛道。以仰遵佛道,住於正法故,所以得受法身。初
果人即得一分戒法身。
  歸命佛寶尊,歸命於佛。願佛說所笑之意。
  【佛說義清淨  為諸弟子故  佛尊為安隱  其光普日照
   為異學故說  辟支諸佛義  若為求佛者  志尊上妙法
   總持等無疑  於是天中天  唯願為解說  所應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  清淨滅垢穢  還來繞佛身  頂上沒不現】      
  佛說的義理,清淨無染,皆為弟子故說。安隱即是涅槃,佛為眾生了生死故,
所以普化一切。猶如日光普照一樣。
  為異學故說,謂佛為眾生根機不同,才說聲聞辟支佛法。如果有人求無上佛道
,志於無上甚深微妙法,對於總持法無有疑心。於是佛為解說無上法,令其得無上
佛道。
  此色佛光炎一頌,佛無因緣不笑。笑時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繞佛身後,還從
頂上而入。故曰此色佛光炎,清淨滅垢穢,還來繞佛身,頂上沒不現。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寧見幻士仁賢乎踊在虛空。對曰已見世尊。佛言阿
   難。族姓子仁賢。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名嚴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
   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於是佛告阿難說,汝見幻士仁賢,踴在虛空中嗎?阿難答,是的見到了。
  佛授記仁賢說,仁賢卻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
  可見仁賢菩薩善根深厚,僅僅九萬二千劫便得作佛。法華經佛為舍利弗授記曰
,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
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如來至真等正覺,餘經譯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成為善逝,餘經譯為明行足
善逝。道法御,餘經譯為調御丈夫。
  或者會有人說,佛說一切法無有決定,怎麼會有授記?授記豈非決定法嗎?
  當知所謂一切法無有決定,是說一切法皆因果法,行何因致何果,無有決定。
行惡因,則致三途果。行善因,則致人天果。行四諦致聲聞果,行十二因緣致辟支
佛果。發無上菩提心,則致佛果。所以修因致果故,方說一切法無有決定。
  菩薩修因致果,當與授記。如果修因致果不與授記的話,當亦不應說行惡墮三
途,行善生人天,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了。那樣便無佛法可談了。
  所以一切法無有決定者,是言因果法則。不可作無秩序會,無因果會。
  【世界名曰大淨。劫曰幻化。其嚴淨王如來大淨世界。人民眾多安隱快樂
   五穀豐賤。其土平博無有丘墟。日月光照種種樹木皆以莊嚴。眾香具足
   常懸幢幡。其國人民如意所願。皆見佛土嚴淨所有自然。】
  此言嚴淨王佛國土莊嚴,人民豐樂。
  【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寶宮殿。其國人民皆見國土安雅。生彼佛國者皆求
   上願志於大乘。】
  並借譬喻以明。譬如忉利天七寶宮殿,一般莊嚴。生彼國者,皆是求大乘之菩
薩。
  【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般泥洹後行法住億歲。臨佛滅度有菩薩名曰聞稱
   。佛授其決。我滅度後是聞稱菩薩當得作佛。名曰普達如來至真等正覺
   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次說嚴淨王及正法住世壽量。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滅後正法住世億歲。行法
即是正法。
  佛住世壽量長短,視眾生善根深淺而定。釋迦世尊世壽八十,皆由眾生善淺福
薄所致。思之能不黯然!時至今曰,末法逼切,若不急起念佛,難以得度!
  嚴淨王如來取滅前,授記聞稱菩薩當來作佛。名曰普達如來,十號具足。
  【時族姓子仁賢。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師導御善道。唯世尊
   。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
  仁賢欲表自己所得,先歸依於佛,尊佛為師。如是方免慢佛之過。導御善道者
,謂佛導御眾生向於善道。
  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表示我仁賢與十方眾生,皆歸
命三寶。
  【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其如者無壞。如者無動。如者無想念。如
   者無所起。如者無行。如者無二。如來本無亦復如是。我因是成就。】
  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
  因為一切法如幻,非為實有,佛亦如幻非為實有,故曰如來本無。如經中佛告
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
」既然如來之身,亦是慧幻,當知如來本無也。
  像如來本無,十方諸佛本無,當亦無有差異。無有差異謂之如,故「如」者,
即皆是本無也。既然皆是本無,所以如者無壞,本無不可壞故。如者無動,本無無
所有,故無動。如者無想念,想念者取相也,本無無相,故無想念。如者無所起,
本無無起故。如者無行,本無無生滅故。如者無二,本無無分別故。以上所說,即
是常住真心。
  如來本無,是證常住真心。我今亦因常住真心,而得成就。
  【於是賢者阿難。問族姓子仁賢。於如來法為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今
   卿遠離於本無事。】
  賢者阿難問仁賢說,你於佛法中,有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一切法本無者,
謂一切事法如幻。以一切事如幻故,所以謂之「本無事」。「今卿遠離於本無事」
者,謂汝於如來法中為何所得,今卿遠離於如幻事?
  【答曰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於阿難意云何。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
   覺。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
  仁賢回答說,阿難當知,一切法相皆如幻化,若能不取一切法相,則見如來。
故經文說,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圓覺經云,見幻即離,離幻即覺。便是
此意。
  阿難當知,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覺。
  一切法性畢竟空寂,徹證此畢竟空性,名證無上菩提。故一切如來,皆是了達
本無,方致等正覺。
  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
  所以如來本無,無能壞者。好比虛空,火燒不然,雨打不濕,風吹不破,無能
壞者。無壞者,是略引上文。如果具足說,應為無壞、無動、無想念、無所起、無
行、無二。
  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
  像這種諸法如幻,諸法本無,諸法無壞無動無想念無所起無行無二,我亦得之
。我仁賢亦得此如幻三昧也。一切人亦逮本無,因為一切人皆如幻化,所以一切人
皆是本無也。
  【唯賢者意云何。如來法為有二乎。唯阿難法無二無二。有想者其識若干
   。所以者何。捐捨眾想乃成佛慧。】
  賢者阿難!於汝意云何?如來之法,是有二有分別嗎?賢者阿難當知,法無二
也。「無二無二」,是疊句,為要加重語氣。
  取相為想相,故想者取相也。不過那些取相者,見有若干罷了。其識若干者,
即其見有二有分別。那些取相者,皆是眾生,不見佛也。如果不取於相,捐捨眾想
,便可成就佛慧。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賢。寧當復持本所幻化。迷惑諸天
   人不耶。佛告阿難。於是仁賢。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辯才
   故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仁賢以後,還持其所幻,迷惑諸天世人嗎?
  佛告阿難,現在仁賢,已入法智慧之幻。入法智慧之幻者,知色不異空,空不
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入法智慧之幻,已得如幻三昧也。
  所以者何?因為仁賢已得明智辯才故也。已得明智是自覺,已得辯才是化他。
自覺為般若,化他是方便。般若是實智,方便是權智。仁賢已得權實智慧,已如實
知見,所以不再迷惑諸天世人了。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卿寧能化或諸天世人。對曰唯然。如佛所惑化。
   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為大行。號有人名無壽命。無有人而
   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何所法中有去沒去。而說法有去來教法
   。無般泥洹而現泥洹法。是故世尊說平等行。便能化惑諸天世人。為說
   如來功德平等。】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
  印度有四姓,於四姓中最勝者,稱族姓子。
  卿能化或諸天世人?
  「化或」應作「化惑」。你還能以幻化之術,迷惑世人嗎?
  仁賢回答說是的,如佛所惑化世人,我亦如是。佛云何惑化世人?因為佛以方
便善巧度眾生故。無三乘人,佛說三乘人。無三乘法,佛說三乘法。無生死無涅槃
,佛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是知佛以大方便,度化眾生,亦是惑化諸天世人也。
  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為大行。
  一切法緣生無性,以無性故,所以一切法無我。無我則無生無滅,無來無去,
故解無我者,即證無上菩提。
  此與小乘無我不同,大乘無我,是空人我,空法我。所謂斷二障,空二我,了
二死,名之曰佛。
  是為「大行」者,度一切眾生皆成佛也。
  號有人名無壽命。
  「人」者因緣所生,如幻如化無有實性。以無實性故,無生無死。所以謂之「
人」者,唯是假名,而無有壽命。
  無有人而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
  一切法皆如幻化,實無有人,而如來以大方便說有人。實無有佛,亦無有佛坐
於道場,因為佛身亦是慧幻故。然而佛以大方便,說有佛,說佛坐道場。
  既然一切法皆如幻,皆無實性,那麼於何所法中,有去有沒去?而佛為眾生說
,法有生滅來去之教法呢?法既不生不滅,當然無有泥洹,而佛說有泥洹法。其實
這都是佛方便說,於第一義中,無如是等分別。
  所以佛說有眾生,而實無眾生。佛說有如來,而實無如來。佛說有生死,而實
無生死。佛說有泥洹,而實無泥洹。一切法本來清淨平等,是故佛之所說,皆清淨
平等行。是知佛以大方便,化惑諸天世人,而說如來功德平等。
  【時佛讚族姓子仁賢。善哉善哉。仁賢。如卿所說。為大化惑說無音聲法
   。】
  於是佛印可說,善哉仁賢!如汝所說,佛為度如幻眾生故,說化惑之法。
  說無音聲法者。至理無名,亦無音聲。不過欲顯至理,而說假名,以假名而顯
至理。故曰說無音聲法。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佛告彌勒菩薩。汝下幻士鬢髮令作沙門。彌勒受教
   。即使仁賢為出家志已還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薩形貌色像。亦非
   沙門。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於三界教化群生。是為菩薩出
   家也。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於是佛令彌勒菩薩為之剃度,令作沙門。
  彌勒菩薩受教,為仁賢落髮已,還白佛言,此仁賢非菩薩形貌色像,因為仁賢
已現出家威儀故。但亦非沙門,因為仁賢仍化度人間故。
  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於三界教化群生,是為菩薩出家也。
  其有菩薩成諸神通智慧,不為三界所繫,但仍入三界度化眾生。此之謂菩薩出
家也。
  成實論說,有四種出家,即所謂一、身出家心不出家。二、身心俱出家。三、
身雖未現出家威儀,但心已出家。四、身心俱未出家。
  第一種人,是出家凡夫。第二種人,是出家聖人。第三種人,是在家聖人。第
四種人,是在家凡夫。
  成諸神通智慧者,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入三界度眾生,謂之心出家身未出
家者。仁賢已得無生忍,故彌勒如此說。
  往往聞人言:「我雖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
  當知此是在家聖人。睹此經文乃知,心出家身未出家,是得無生法忍菩薩。若
未得無生忍,心仍沒於生死大海,怎能謂之心出家?
  彌勒菩薩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發無上正真道意,即發無上菩提心,是大乘機得益。
  漏盡是煩惱已盡,意解即心得解脫。斷煩惱心得解脫,是證四果阿羅漢,此是
小乘機得益。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以何奉行之。佛告阿難。是經名授
   幻士仁賢決。又名稍入至佛道。】
  佛法甚深,性相空寂,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既離一切相,當云何奉持?故
欲修無相法,當借文字相。借文字而不著文字相,是於文字相修無相法也。若著文
字相,只名修學文字,不名修學佛法。借文字起修,而不取於相,修於無相,是名
如如文字修。
  所以阿難請問經名,以便修持。
  佛言此經名授幻士仁賢決。授決者,授記也。又名稍入至佛道。稍入者,漸入
至佛道也。
  【佛言阿難。其有菩薩欲得見佛。為一切故當受是經持諷誦讀。當曠其志
   為他人說。所以者何。其於是法菩薩求道。是為大乘平等經法。以故是
   經名曰稍入道義。】
  此是稱揚持經功德,其有菩薩欲見佛,及為度一切眾生故,當受持是經,諷誦
讀誦此經。見佛者,菩薩上求也。為一切眾生者,下化也。菩薩若欲上求下化,應
受持讀誦此經。
  受持此經者,當曠遠曠大其志。莫落小乘行徑,當無量劫,入生死度眾生。為
一切眾生宣說此經。
  所以者何?因為此經有助於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經為大乘平等經法,於
十二部經中,此經是方等所收。所以此經名稍入道義。
  【佛告阿難。我以是經囑累汝。心念口諷執持經卷。若聞奉行眾惡反趣。
   當知其人曾見五百佛然後得佛道。】
  此是付囑流通,佛付囑阿難流通此經。
  我以是經囑累汝。囑者付囑也,累者累爾弘揚也。阿難!汝應心念口諷,莫使
忘失。執持經卷,廣事流傳!
  若聞奉行,眾惡反趣。謂若有聞此經一心奉行,離眾惡而反向於眾善者。當知
此人曾見五百佛種諸善根,然後得成佛道。
  【時族姓子仁賢白佛言。其受是經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學。所以
   者何。聞是經者。皆前善本善權。我心如是。】
  仁賢菩薩白佛言,凡有受持此經者,皆本來功德力故。
  佛言若聞奉行,改惡向善者,當知此人曾見五百佛種諸善根。仁賢說是的,其
有受持此經者,皆是過去善根功德之力。
  唯然世尊!我過去亦曾學習此經。所以者何?因為聞是經者,皆是過去善本善
權所致。我心如是者,所以我聞是經,乃能受佛教化。
  【佛說經已。族姓子仁賢。比丘賢者阿難。一切眾會。諸天龍神阿須倫世
   間人民。聞經歡喜稽首而退。】
  佛說此經已,一切眾會,聞經歡喜,頂禮而退。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