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100讲
奉以规模
一、原文 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①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②一家後進,奉以規模③。四海知音,或存觀省④。緘秘之旨⑤,餘無取⑥焉。
垂拱三年寫記
⑦
二、注释 ①第:次第、编列次序。 ②庶使:希望能使。“庶”,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 ③奉以规模:尊重接受它,将它作为自己学习书法的规范标准。“奉”,接受,尊重,信仰。 ④观省:阅读,感悟体会。
⑤缄秘之旨:隐藏秘守的目的意图。 ⑥无取:没有获取。 ⑦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垂拱”,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年号。 三、译文 现在我撰写了《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篇论述书法的文章,考虑到文字太多,篇幅太长,为了使用收藏方便起见,我将其分为上下两卷,并按照学习书法以及书法创作等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对各篇章内容进行了次序编排,以便读者根据自己学习书法的目的和用途的不同需要有选择性地翻阅。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就是“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依据其基本原则,这叫作“依谱”或“合谱”;如果背离了其基本原则,那叫作“脱谱”或“离谱”。“书谱”者,即书法学习以及书法作品创作所依据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学习书法以及书法作品创作等都不能脱离这一原则,这就是我的这部书论著作取名为《书谱》之本意。希望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中间有一些出类拔萃者出现,他们能够认识到这部著作的价值,接受其中的观点,重视其思想内容和方法,并能将其落实贯穿于自己的书法学习创作实践之中。希望天下学习书法的人都能够据有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并认真地阅读,感悟体会其中的道理;希望天下学习书法的人都能够读懂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接受我的书法理论观点,成为我的知音。关于书法艺术中以往被人们视以为秘诀要旨的东西,需要隐藏秘守不肯轻易传人的内容,我全都写进了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了,我没有做任何的隐藏与保留,今天我将我的这部书论著作奉献给读者,作为作者本人也是没有任何回报需求的啊! 垂拱三年写记。 四、品评: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句。“撰”,写作,著述。“六篇”,六个篇章,即《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篇。
“卷”,书籍的量词。古时候的书籍最早是书写在个人简上的,竹简相连称为册。这些书籍是卷起来收藏的,册和卷就成了书籍的量词。“两卷”,指《书谱》分为上下两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书谱》一书的墨迹,起首句就是“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分成两卷”,是因为文字太多、篇幅太长,将其分成两卷便于使用收藏。“第”,次第、编列次序。“其”,所编列的篇章次序。“工用”,目的用途,这里指学习书法以及进行书法创作的目的和用途。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撰写了《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篇论述书法的文章,考虑到文字太多,篇幅太长,为了使用收藏方便起见,我将其分为上下两卷,并按照学习书法以及书法创作等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对各篇章内容进行了次序编排,以便读者根据自己学习书法的目的和用途的不同需要有选择性地翻阅。 “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句。“名曰”,取名为,书名取为,书名叫作,等。“谱”,做事情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书谱》,学习书法以及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所依据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庶”,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庶使”,希望能使。“后”,后来,后来的学书人。“进”,先进。“一家后进”,后来学书人中的一些先进者。“奉”,接受,尊重,信仰。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就是“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依据其基本原则,这叫作“依谱”或“合谱”;如果背离了其基本原则,那叫作“脱谱”或“离谱”。“书谱”者,即书法学习以及书法作品创作所依据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学习书法以及书法作品创作等都不能脱离这一原则,这就是我的这部书论著作取名为《书谱》之本意。希望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中间有一些出类拔萃者出现,他们能够认识到这部著作的价值,接受其中的观点,重视其思想内容和方法,并能将其落实贯穿于自己的书法学习创作实践之中。 “四海知音,或存观省”句。“四海”,天下的代名词。“知音”,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这里指的是能够读懂《书谱》,接受自己的书法理论观点的人。“或”,依或。“存”,存有,保留。“观省”,阅读,感悟体会。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天下学习书法的人都能够据有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并认真地阅读,感悟体会其中的道理;希望天下学习书法的人都能够读懂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接受我的书法理论观点,成为我的知音。 “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句。“缄”,封闭。“秘”,秘密,保密。“旨”,目的意图。“缄秘之旨”,隐藏秘守的目的意图。“余”,第一人称代词,这里指孙过庭自己。“取”,保留,索取,获取。“无取”,没有保留,没有获取。“无取”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指著作中内容上的没有保留,另一是指个人回报上的没有索取与获得。“焉”,语气助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书法艺术中以往被人们视以为秘诀要旨的东西,需要隐藏秘守不肯轻易传人的内容,我全都写进了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了,我没有做任何的隐藏与保留,今天我将我的这部书论著作奉献给读者,作为作者本人也是没有任何回报需求的啊! “垂拱三年写记”句。
“垂拱”,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年号。“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写记”,抄写,书写。孙过庭在世的时候,《书谱》一书没有进行过印刷,《书谱》一书的传播,全都是通过手抄进行的。“垂拱三年写记”,是抄写的时间落款,说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一手稿书写于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 这一讲是《书谱》一书后记的后半部分,内容是说明《书谱》一书的写作目的和编排体例。具体说明了以下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第其工用”,对《书谱》的章目及内容进行了次序编排; 第二,“今撰为六篇”,说明了《书谱》的篇数,共计六篇; 第三,“分成两卷”,说明了《书谱》的卷数,分为上下两卷; 第四,“名曰《书谱》”,为这部书法理论著作确定了书名; 第五,
“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作者的希望寄语; 第六,
“缄秘之旨,余无取焉”,作者的写作目的表白; 第七,“垂拱三年写记”,书写的时间。 在这篇后记里最值得我们品读的当属孙过庭的希望寄语与写作目的的自我表白。寄语尽管语言简短,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写作目的的自我表白则更耐人寻味。 孙过庭的希望寄语是:“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不难看出,在这个短短的寄语中,孙过庭是将寄希望的读者分作为两个群体分别希望的,一个寄希望的群体是少数后来的书坛精英们,即“一家后进”;另一个寄希望的群体则是大多数能读懂《书谱》的读者,理解支持自己的书法理论的人群,即“四海知音”。孙过庭对这两个读者群体的要求是不同的,“一家后进”的要求是能够认识到这部著作的价值,接受其中的观点,重视其思想内容和方法,并能将其落实贯穿于自己的书法学习创作实践之中,即“奉以规模”;而对“四海知音”的要求则是能够据有并阅读《书谱》这部书法理论著作,即“或存观省”。孙过庭对两个读者群体所寄的希望也是不同的,对“一家后进”所寄的希望是认真地阅读,感悟体会其中的道理,能对自己的书法理论践行并使其发扬光大;对“四海知音”的希望是读懂我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接受我的书法理论观点,成为我的知音。 孙过庭为什么要将读者群体分为两类,又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寄予不同的希望呢?这是因为书法的现实太残酷了,学习书法的人多,而懂书法理论的人少;虚假误导的书法理论多,而真实引导的书法理论少;追求书法虚名满足于书法虚名的人多,而研究书法理论,追求书法艺术的人少。鉴于这一书法现实,孙过庭将自己的寄语进行了重点与一般的区分,希望通过重点带动一般,通过一般促进重点。最后,希望所有书法人都能读自己的这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成为自己的知音。 孙过庭的写作目的自我表白则更有意思,“缄秘之旨,余无取焉”,虽然仅仅只有八个字,但寓意极其深刻有趣。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玄学和神学按说早已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已不会再相信它了,但是由于书法艺术中的不知和未解太多太多,学书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总会想起玄学与神学,玄学与神学于书法艺术领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中国书法的实践很丰富,但书法的理论体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正如上一讲中所说的那样,“繁者弥繁,阙者仍阙”。学书人遇到的许多问题没办法解释,这个时候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想到了玄学与神学,一些书法家用玄学与神学来解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用玄学与神学解决书法中的一些问题,就这样一代一代这么传了下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玄学与神学先后退出了其他领地,唯独没有退出书法这一领地。时至今日,玄学与神学在书场的有些地方,在有的书法家那里还被继续应用,而且用的很火,甚至用其唬人蒙人。于书法人中被传的最玄最神者,莫过于书法学习的秘诀、秘方、秘旨一类。第35讲中所说的王献之“假讬神仙”一事就是一个例子。王献之《论书表》云:“臣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中“五百七十九字”就是王献之学书的秘诀秘方,我们看到了,这里王献之不说出秘诀、秘方的具体内容,而是以字数来代替,其意思就是这秘诀秘方是必须保秘的是不能外传外露的。这个故事虽说是王献之编造的,用来欺骗别人的,但其在书法人中流传很广, “钟繇盗墓取秘籍”的故事也很有趣。据说书法家韦诞有一本蔡邕的书法著作《笔法》,钟繇苦苦哀求韦诞让出《笔法》。韦不肯,钟繇便捶胸顿足,吐血不止,险些丧了性命。曹操知道后,送他一副“五灵丹”服用才保住性命,韦诞去世后,将“《笔法》陪葬,钟繇即率人挖开墓穴,将这本珍贵著作掠为己有。从此,他秘而不宣,昼夜苦读,书法更臻妙境。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学书人不能正确认识书法,找不到学习书法艺术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时候,总相信书法有秘诀、秘方、秘旨一类的东西存在,总在想方设法寻找此类东西、甚至不惜以巨大的牺牲付出为代价。孙过庭对这一切看的很清楚,他自然不会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也不去玩那些骗人的把戏。孙过庭对秘诀、秘方、秘旨之类自有自己另外一番理解。在第37讲中,他专门讲了学书的秘诀秘方,关于书法艺术的秘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则贯穿于《书谱》一书的始终,可谓是多次讲、反复讲。学书的秘诀、秘方、秘旨,对孙过庭来讲是无秘可缄的。孙过庭也不要求后来学书人像钟繇那样为得秘诀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孙过庭什么回报都不需要,完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