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99讲 妍蚩杂糅
一、原文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①,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②不殊於既往。或苟③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④,闕者⑤仍闕。 二、注释 ①妍蚩杂糅:好坏混杂。“妍”,美好。“蚩”,同“媸”,醜恶。“糅”,混杂。 ②了:完毕,结束,完全。 ③苟:随便,轻率,不严肃,不负责任。
④弥繁:更加繁琐。 ⑤阙者:缺少的东西。“阙”同“缺”。 三、译文 自从汉、魏以来,评论品评书法的人很多,留下来的书法评论品评文章也很多。这些评论品评文章,优劣混杂,好坏相糅,其篇章的名目、评论品评的内容纷乱无序,相互重叠,相互牵扯,相互矛盾。这些评论品评大多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或者将别人的文章内容再重新叙述一遍,或者将别人的思想观点再加以重复强调,其作用和效果与以往的评论品评没有什么不同。或者不切实际随便轻率地、不严肃负责地创立所谓新学说,标榜自己的所谓新观点、新思维。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得意于一时,暂时出一些风头,对于后来学习书法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却没有任何益处。这样以来,使得中国书法的评论品评原本就很繁琐的地方和部分变得更加繁琐,原本就缺失缺少的地方和部分依然缺失缺少。 四、品评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句。“自”,自从。“汉”,汉代。“魏”,
魏时。“自汉魏已来”,这句话如果单从时间段的表述,那么只说汉代就可以了,即“自汉代已来”。中间为什么要加个“魏”字,称为“自汉魏已来”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魏”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是与《书谱》开篇呼应。《书谱》开篇曰:“夫自古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这里说“自汉魏已来”,就起到了与开篇呼应的作用和效果。还有,《书谱》关于书家的评论只评了四位书家,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这四位书家被后世称之为“四贤”,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后世书评中的中心人物。张芝是汉代书家,钟繇是魏时书家,两位书法家所处的时代汉和魏在中国书法史上均属重要时期,汉、魏并题有强调这两个时期、两位书家在书法发展史中的重要性的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汉、魏以来,评论品评书法的人很多,留下来的书法评论品评文章也很多。 “妍蚩杂糅,条目纠纷”句。“妍”,美好。“蚩”,同“媸”,醜恶。“糅”,混杂。“条目”,书论篇章的名目及其内容的条理性。“纠纷”,纷乱无序,相互重叠,相互牵扯,相互矛盾。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评论品评文章,优劣混杂,好坏相糅,其篇章的名目、评论品评的内容纷乱无序,相互重叠,相互牵扯,相互矛盾。
“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句。“或”,或者。“重述”,重复叙述。“旧章”,别人已写的文章,别人已经写过的文章内容。“了”,
完毕,结束,完全。“殊”,
特殊,区别、不同。“不殊”,无异于以前的评论内容和评论观点,猶于以前,猶言全无新意。
“既往” ,以前的,过去的,已经有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评论品评大多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或者将别人的文章内容再重新叙述一遍,或者将别人的思想观点再加以重复强调,其作用和效果与以往的评论品评没有什么不同。
“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句。“苟”,随便,轻率,不严肃,不负责任。“兴”,开始,发起,创立。
“新说”,不同于以往的学说。“竟”,结果,竟然,出于意料之外。“无益”,没有好处。这句话的意思是:或者不切实际随便轻率地、不严肃负责地创立所谓新学说,标榜自己的所谓新观点、新思维。其结果,只能是自己得意于一时,暂时出一些风头,对于后来学习书法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却没有任何益处。 “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句。“徒”,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繁者”,书法评论品评中繁琐的地方,繁琐的部分。“弥繁”,更加
繁琐。“阙者”,书法评论品评中缺失缺少的地方,缺失缺少的部分。“仍阙” ,仍然缺少,继续缺少。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以来,使得中国书法的评论品评原本就很繁琐的地方和部分变得更加繁琐,原本就缺失缺少的地方和部分依然缺失缺少。 这一段是《书谱》后记中的前半部分,是对《书谱》一书的回顾总结。但是,孙过庭的这个回顾总结很特别,也很巧妙,他没有直接回顾总结自己的《书谱》内容,而是对“自汉、魏已来”的书法理论作了一个回顾性的总结,而这个总结又是重点在说存在的问题。孙过庭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形式呢?其目的用意在于,通过强调以往书法理论中的存在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明确自己所撰写的这部书法论著与以往书法的评论品评文章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往书法的理论文章中反复重述的内容《书谱》中没有重复,以往书法的理论文章中缺失缺少的内容则是《书谱》中的重点内容。将以往的书法理论文章与《书谱》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照比较,以显《书谱》作为书法理论著作,它的全面与充分、客观与公正、科学与实用。 以往中国书法理论文章的总体情况如何呢?“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或苟兴新说”,“繁者弥繁,阙者仍阙”。这就是孙过庭对以往书法理论文章总体情况的回顾总结。分析这个回顾总结,共说了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理论书法的人很多。“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具体有多少人,孙过庭不得而知,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书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书法实践不能离开书法理论的指导,书法理论是先于书法实践先行的。书法理论是伴随着书法实践共生的,有书法实践就有书法理论。书法实践又是伴随着汉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汉字书写就有书法实践。如此,有多少人在书写汉字就有多少人在理论书法。每一位书写汉字的人都希望自己书写的汉字好看一些、漂亮一些,都有看一看别人写的字,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别人所写的字进行比较的想法和习惯,看与比较的过程就就伴随有书法理论的左右与指导。也就是说,每一位书法人都离不开书法理论,都有自己的书法理论,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书法理论,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这是广义上的书论,孙过庭所说的“论书者多矣”,指的是在后世学书人中具有影响的那些书法人的书论,即除口头评论之处,有文字记载的那些人的书论。这些人虽说属书法人中的绝对少数,但历代人数相加也就不少了。 第二,书论的内容很乱,质量很差。内容乱,表现为“妍蚩杂糅,条目纠纷”。质量差,则表现为“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 “自从汉魏已来”,评论品评书法的人很多,留下来的书法理论文章也很多。但无论是从书法理论文章的整体上看,还是从某一篇书论文章的个体上看,都存在有“妍蚩杂糅,条目纠纷”的问题。比如,被选入《历代书法论文选编》一书中蔡邕的《笔论》一篇就属于这一类。全篇仅百余文字,其内容却包括了笔的制作材料的选用,书法作品创作时的心态调整,运笔,结字等,讲述又多属比喻,内容如此杂糅,条目也就无从分类了。许多所谓的书论文章你抄我,我抄他,在那里“重述旧章”。当你读到这些书论文章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回头查阅,都能在前人的书论文章中找到其原型。还有“苟兴新说”的问题,所谓“新说”,大都没有跳出“奇”“丑”“怪”的圈子,除了标新立异,标榜自己,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没有任何益处。翻开书法史料,所谓的“新说”也都能从中找到他们的老祖宗。 最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有许多书论文章其指导思想都还没有摆脱玄学和神学的束缚,他们将玄学与神学作为书法理论立论的主导思想,在谈论到书法艺术的一些实质问题时,一旦解释不了或无法解释时,就用起了玄学与神学,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了玄学与神学的泥潭之中了。这类书论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这类书论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分析,更经不起提问。一些书法家曾就这个问题与我进行过交流,他们的感觉是读不懂,越读越糊涂。我说这就对了,这样的书论文章不仅仅是读者读不懂,作者自己也读不懂。学书人不看这些书论文章还罢了,对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还能清楚一些,当看了这些书论文章以后,反倒更加糊涂。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书论人物,故意装神弄玄,一些原本很简单问题被他们说的玄乎其玄、神乎其神。有的还以此蒙人,以此欺人。 第三、“繁者弥繁,阙者仍阙”。我们尊重历代的书法名家大家,每每提及他们的时候,我们不是称“圣”就是呼“杰”。我们更重视书法先哲们的书法理论,每每说到中国书法理论的时候,我们总喜欢自豪地称,我们有一座丰富的书法理论“宝库”。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宝库”中存放的“宝贝”,就是历代书家们的书论文章。当我们真正需要书法理论,打开我们的书法理论“宝库”,仔细地品味那些“宝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理论“宝库”那只是一种鼓舞宣传,原来这些文章中具有深刻思想内容者少之又少,大多数“宝贝”多是一些书法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看法、感想、感言、体会、以及评论认定结论性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理论吗?充其量只能沾上一点理论的边,与完全意义上的书法理论还有差距。我们虽然不能说对中国书法理论“宝库”不重视之类的话,但确实让人不满意,令人失望。以往的书法理论繁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将前人的认识、看法、感想、感言、体会、以及评论认定结论性之类的东西反复引用,往来重复。孙过庭在其《书牒论》一篇中一语中的:“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中国书法理论缺什么呢?缺对中国书法的客观科学认识,缺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不能对中国书法客观科学地认识,使得玄学与神学长期占据着书法理论阵地,缺失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又使得书法的评论品评一片混乱。这是中国书法理论长期以来所缺失的两大理论板块,由于这两大理论板块的缺失,又使得诸如什么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功用目的是什么?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下如何区分?凭什么区分?书法家、书法大家如何界定?凭什么界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得不到一个客观科学的定位解释。对于这些问题,除了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之外,其它的问题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全都涉猎到了,而且给予了深刻的论述。关于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问题,孙过庭虽然没有解决,但是孙过庭为此努力了,他认真地做了两次书法评判品评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详实记录,这就为后来者研究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孙过庭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大家,留世之作《书谱》弥为珍贵,堪称: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书谱》之翰墨及其所论述的书法艺术理论,其影响远及海外,对有唐以来书法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孙过庭的书法艺术理论博大精深,于当时是超前的,于今日亦不落后。将孙过庭《书谱》之书法理论与“汉魏已来”的书法理论加以对比,二者的最大差异,也是本质区别在于:“汉魏已来”以往的书法理论仅在于运笔用墨诸多技法技巧的阐释上,而孙过庭《书谱》之书法理论旨在创意,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孙过庭距今虽说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而我们的书法理论宝库并没见丰富了多少。孙过庭所指出的那些书论现象,时至今日,依旧没有多大改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盛行的所谓书法理论文章更是空洞无物,呓语连篇,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套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用来解释另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结论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这就是当今所兴盛流行的书法理论文章的样式。每当读到了这些书论我们就不由得想起了孙过庭,想起了《书谱》,这些就是我们品评《书谱》的原因和动力之所在。 关于孙过庭及其《书谱》,书史上对其褒贬不一,褒多于贬。褒者出于公心,贬者泄于私愤。从历史上对孙过庭及其《书谱》的诸多评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无论是褒还是贬,都没有做到充分准确地理解把握和客观地公正地评判我国书法史上少有而难得的这位书法家及其书法理论。孙过庭留给后世的宝贵而丰富的书法理论《书谱》一书并没有得到后世书法人的重视和珍惜,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在是一件莫大的憾事。今天我们研究他及他的《书谱》,解读他及他的《书谱》,客观公正地评判品评他及他的《书谱》,虽然晚了许多,但是终归是在做书法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