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日前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上,36位书法家里竟然没有一位是陕西书法家。就此,《华商报》记者狄蕊红于2008年9月3日在该报以《陕西书法家集体缺席》为题作了报道。先是陈述“缺憾”,继而发问“缘何”?又以《书法大省为何“大而不强”》为题继续发问。狄记者的“缘何”、“为何”两次发问代表了新闻界、舆论界以及广大读者对陕西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的极大关注。只可惜两个代表人物的作答,仅仅作了形式上的回答,而未作实质上的回答。7 ?- Y" y n/ E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解答“缘何”的答案是陕西“被提名书法家当时没发挥好”。这是“缘何”的正确答案吗?不是的。难道书法家的提名就是临场发挥吗?被提名的36位书法家的114幅作品都是临场发挥好了的结果吗?为什么只有这36人能临场发挥好,而其他的书法家临场就发挥不好?看来不是临场发挥的问题。杨炳延还说了一句话,“至于说评选标准很难掌握,主要是看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委员会的公正性绝对没有问题。”评选标准是评选的关键和核心,是评选的先决条件。没有标准,怎么评选呢?“评选标准很难掌握”,怎么去看作品?怎么能说评选的公正性没有问题呢?不是绝对没有问题,而是绝对有问题。“评选标准很难掌握”就是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评选标准很难掌握”就意味着评选缺少信度,缺少信度的评选就谈不上公正性,缺少公正性的评选就失去了意义。) x& i1 X4 q& ?/ I( E0 f
西安交大副教授薛养贤在作答“为何”时,找了两条原因作为答案。一是“书法教育没跟上”,二是“不积极参与全国活动”。这是“为何”的正确答案吗?也不是。“书法教育没跟上”指的是科班教育。书法除了科班教育外,大量存在的是民间自发式群体教育。“科班”与“自发”相比,无论人数还是规模都要小很多,各省都一样。教育部至今仍未将“书法专业”列入学科目录。事实上绝大多数书法家包括大家,多自“自发”生,而非“科班”出。至于“不积极参与全国活动”这只是现象,不是原因。看来两位作答者都没解开这道书法难题。不知是不会答呢,还是别有隐情?3 U( {9 g2 w. `* }
狄记者提出的问题实属当前中国书法最现实、最根本、最深刻的问题,这一问题提到了当前书法的点子上了。这一次 “陕西现象”并非偶然,他代表了数十年来中国书坛的一个普遍现象。只是别处的书法土壤薄,别处的书法氛围淡,这一现象在别处反差不是很强烈,表现不突出,未能提出这一问题而已。而陕西不同,陕西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在西安建都一千一百余年,而最强大鼎盛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西安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书法的发祥地,书法圣殿“碑林”就在西安。陕西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陕西的书法氛围太浓厚了,陕西人对书法太倾情了。
5 I$ K8 S, Z: F# [1 @$ Q国家级高规格的书法展在西安举行,缺了陕西书家,是谁的“缺憾” ?是“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的“缺憾”。缺了什么?缺了陕西书家。因为陕西是“书法大省”,“书法大省”能少了书法名家吗?少不了,而且很多。很多的名家没有被提名难道不该“憾”吗?“憾”什么?“憾”提名有问题。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说了,提名的形式上没问题,所有的程序该做的都做了。关于提名的内容实质,杨副馆长只字未提。看来问题就出在杨副馆长的这一疏漏之处了。将什么东西疏漏了呢?将提名的“标准”疏漏了。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不同的标准,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名单。这次提名展的标准是什么?提名者心里很清楚,陕西的书法人也很清楚。“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书法大省“大而不强”,只是那个标准、那个方向在陕西这个书法大省强不起来。希望这次大展的主办者乃至中国书协“缺憾”之后,都能很好地反思一下。反思什么?反思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反思今后办展评奖的评判标准。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则“陕西现象”不可能消失。
' k2 I7 x7 ]( C' k% |! m/ r: U国家级书展在西安举行,缺了陕西书家,陕西书家缺了什么?什么也没缺少。碑林照样人流如潮,书院门书画生意照样热热闹闹。陕西书家该练字的练字,该做书法学问的照作学问。陕西书家缺少了什么?缺少了被提名的荣誉?那东西是陕西书家的吗?陕西书法家的主流和那东西不是一个路子,那东西原来就不是陕西书家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该是自己的东西,人家也不给咱们,能说咱们缺少了东西吗?没缺,什么都没缺。没憾,我们也就不憾了。
) ]% S& o! J1 |8 G 8 w# q: A# D+ U' S
(文/王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