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27|回复: 6

佛教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佛教精神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说,也没有基督教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的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我们现在常说的:“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与之理论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的自己的救济。按我自己的说法,讲得白一点,也可以说是“助人为乐、利人利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充分感受了愉悦;在开导别人或者人交流思想的同时,从对方的反馈可使自己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也对某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不以领袖自居,而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佛只存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之意。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虽然许多宗教都有弃恶从善的主张,但佛教的弃恶从善有独特内容。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中的弃恶从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
  2、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
  3、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
  4、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与人自身。总之,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禅宗才敢于唾佛骂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此也就尊崇理性和实证,虽然佛教之所谓客观仍逃脱不了“万法唯心”的范畴,但佛教徒常会不自觉地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秘主义截然不同。唯心和唯物在佛教中得到充分的融和,我怀疑马克思没有研究过佛教,要不然他一定有新的认识。
发表于 2005-3-21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唯心和唯物在佛教中得到充分的融和。。。

---------------------------------
我们也期待这样一种哲学观点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至我们的文化、经济、政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2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管是为了什么,其实都是人们寻求的一个心灵的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三宝弟子是行事理双修,并非一种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精神

佛是不能用来剖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